Home New

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

简介:

    1978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

演员:



影评:

  1.        最近借了一本特吕弗随笔集,《眼之愉悦》,里面评论了许多电影和电影人,其中有一篇讲述了他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第三类接触》里扮演克劳德.拉孔布经历。他的一段话让我很好奇,“常常有人问我,我是否想对我的同行斯皮尔伯格提些意见或发表些评论。答案是不,决不。我希望做他眼中的理想演员,从不抱怨,从不提任何要求,也不提任何建议。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当他喊‘停’时,我像世界上所有演员一样,把目光转向他,看他是否满意。”通常人们总说文人相轻,当一个导演如此谦虚而诚恳地表达出对他的同行完全的信任时,足以引起人们的惊异。
        这好像是一部没有第一主人公的电影。1.一个小孩被外星人抓走了(那个小孩走路的姿态怪怪的超可爱,而且长得有点像彭于晏);2.一个电工出于挠心挠肺的好奇背弃了家庭;3.一群科学家尝试和外星人建立联系。特吕弗说过,法国电影首要关注的是人物,而美国电影首要关注的是具体的情境。而这部电影中,三条主线各由其性格决定其命运,而他们的最终命运则在最后一场的飞船降临的全景里交错。好莱坞的大场面与法国电影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至此水乳交融了。
        作为一部经典科幻片,特效在影片中占的比重自然不消说。虽然这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幻巨制在今天看来有些破绽。但没人能否定那些场面的宏伟和视觉冲击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反观中国科幻片,无论是架构气势还是诚意都难望其项背)。例如电影开头那个科学家们在沙漠里发现飞机的场景,是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梅黛沙漠拍的,剧组在四架不停旋转的巨大螺旋桨面前把一只只沙袋倒空,制造出极富现场感的沙尘暴。有趣的是,虽然当时的技术有限,人们却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在温水中挤入白颜料,拍出汹涌翻滚的云;大量运用重叠的方法,直接在胶片剪辑中把发生在地上、头顶上、天空中的画面重叠。
        特吕弗还特别指出了一幕:科学家们在接触到第二类人后相互鼓掌道贺。“这一刻让人感觉是影片的最后一幕,观众感到失望,他们希望还有故事发生。果然,不一会儿,有人向天空看去,他看到了空中汹涌翻滚、千奇百怪的云……影片就从那著名的第三次相遇重新开始……”
        对于电工洛伊这个角色,一开始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他极端强烈的好奇心,在于外星人第一次接触后的反应好像太过激了,有些难以理解。但导演的情感倾向在洛伊带领另外两个人逃跑时凸显了出来:特吕弗扮演的科学家看到他们的反抗时欣慰(或是神往?)地笑了。这也是科学家自己内心矛盾的写照。影片的最后,科学家对洛伊说,我妒忌你。这句话让这个角色有了灵魂,它暴露了一个科学家的软弱。洛伊是怎么成为被送往外空的人选的?为什么最后只有他一个人登上了飞船?
        影片的最后也没有再交待洛伊的家庭如何。看来在他的妻子带着孩子们逃离他的时候他们就不再对他产生任何牵绊了。此后他的表现完全脱离了常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终于脱离了社会的规条,回归了本我,只跟着自己的心走。在他和那个小孩的母亲亲吻拥抱过后,有一瞬间我错以为他们会产生另一条感情线。但洛伊已经不是那样的人了,或许他已经从人类社会中解脱,他追问的是宇宙的真相。一个完全自由的人总有种狂喜的气质,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会由衷地羡慕他的原因吧。
  2. 第一類接觸:
    妳在遠處發現了他,刻意背著他,而又趁他不經意時偷望了他兩眼,不著痕跡。

    第二類接觸:
    妳打聽到他的名字,一些軼事,一些誹聞,但都是眾說紛云。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他仍是單身,嗯。

    第三類接觸:
    在飯堂裡,妳遠遠瞄見他捧著食物盤望過來。
    妳低下頭,右手叉起半顆車厘茄,欲嚥又止。
    他真的朝著妳走來,步步壓逼。
    妳閉上眼睛,顫唇乾呷著飲管,任由凍檸茶忐忑亂旋。
    他似乎停定了,偏偏正落在妳身旁。妳的心叫妳:「噗卜—噗卜—」
    妳屏息凝氣,一動不如一靜,一靜不如一靜。
    劣久,妳不動,他不動,忍無可忍。
    妳拍檯而起問他:「你想點呀?火星人!」
    「金星小姐,妳不是一早就俘虜了我的心嘛。我來向妳自首呀。」
  3.     影片结尾的时候,当外星人从飞碟里面徐徐的走出来,猛然间唤起了我童年的一段记忆,十几年前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中看电视,当时电视机里面可能就是在介绍这部拍摄于我未出生前的电影,那个外星人的模样从此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过了这么多年,我才真正观看到了这部影片,不觉有点感叹岁月穿梭。废话不说了,说说我的一点感受。
        首先这真的是一部“大”片,说它是大片,不是单单因为场面宏大,时间很长,我想,这可能是包容了许多人类情感的片子。当人们面临远超过我们人类个体所力所能及的范围的事情时,普通民众是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那些我们所未曾承受过的事物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结果很可能就是影片里表现得那样,我们的小小生活根本经不起这样的冲击,变得一团乱麻,我们毫无能力抵抗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迸发出来的那种归属感和好奇心(这里用好奇心有些不合适,但是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表达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渴求),这无疑是一种人类本能中的最可以激励人的一类,而且这毫无疑问也是充满温暖的情感。影片的主人公是小人物,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电工可以在alien类型的片子中充当主人公,但是通过平凡的人们,才能更真实的体现人之本性。说到底,这部关于alien的片子,实质是在表现我们人类自我,而且导演的目的性相当明显和强烈。其实,说了这么一大堆,不过我觉得我不可能把这部片子说得很好,这部电影如此之“大”,我的人生经历相对于人类的本质简直是银河中的一粒尘埃。但是即便这样,我也可以多少体会到一些东西,很感谢这部电影,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像凝视那些霓虹而又温暖的飞船灯光一样,静静地凝视一下我们自己。
  4.   看到一些他人的评论,可以说其加分项包括1、拍摄时间非常早啊;2、在当时来讲特效好啊;3、导演个人名头屌啊;4、有奥斯卡奖项加持啊。然而在我看来,1跟2只能说“哦那么我可以考虑原谅一下他”,3跟4却只能说“哦interesting”。
      一部电影,不论你是在什么条件下拍,都应该遵循基本的“讲故事”的原则,因为你是在给观众呈现一件他们未必熟悉的事情,有一群他们未必熟悉的人物在做一些他们未必熟悉的任务。电影中的人物背景、人际关系等等只能通过“故事”来传达给观众,如果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忽略了观众体验,那么很大概率下观众将会是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说白了就是不知道你在干什么。本片中斯导实际上就是在演绎着这样的一个错误。我们可以梳理出三条主线:1.科学家在寻找异象答案;2.电工受到异象干扰抛家弃子;3.单亲妈妈追寻儿子的下落。
      先说第一条。影片并没有着重突出科学家的背景,甚至也没有去着墨于科学家克服困难破解密码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片中将会把他们置于一个“被动角色”的位置。实际上这样的安排本身是没问题的,如果说科学家并不是掌握情势发展的那一方,那么观众自然会相信“另有高人”了。而另一方面,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这些科学家与军方的合作方式倒是更令人费解:在没有论证任何充分性or必要性(或者说没有把这两性展示给观众)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大规模疏散人群?为什么疏散时使用的借口如此显然是不堪一击的?(戴个防毒面罩就能忽悠到绝大部分人?excuse me?)既然要假装正经,美国军方对道路的封锁怎么会漏洞百出乃至无人看守?军方直升机巡山时居然无法发现并驱逐两名手无寸铁的平头百姓?这一切问题都是令观众出离情节的点,完全无法达到使观众跟着情节走的目的。如果说导演本身没有这个目的的话,那么请问电影是拍来做什么的?
      再说第二条。这位电工的奇遇和他一家的命运应该是本片比较着重的部分。一个原本和睦欢乐的家庭,在男主与异象偶遇之后逐渐离心离德,这是很能抓住观众情感、引起共鸣的点。然而奇怪的是,导演似乎并没有打算在情感上与观众进行哪怕有限度的交流,男主在妻子发怒之后曾经一度为爱所动要回归正常,却终归败在了异象之下,做出更加疯狂的举动,导致妻子带着孩子出走。这样的结果相当于宣布“亲情的失败”,我相信这在大部分正常人的观念中应该都是难以接受的,换句话说,正常的观众在看到此处时就已经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男主归类于“非己”而摆在价值观的对立面了,这恰恰意味着主角对观众情感的背叛,主角不明不白地成了一个不是反派的反派。至于后面这电工还主动出轨去亲吻那位单亲妈妈这样的戏份,此时的观众已经完全成了站一旁看热闹的围观者,而绝不会有代入感。
      最后说第三条。如果说电工这个男主成功“转型”到了观众的对立面,那么对于观众来说情感上还有可能进行代入的主要人物就只剩下了那位单亲妈妈。毕竟有人对亲情不管不顾、抛家弃子,那么相比起来这位为了寻找儿子而决意闯入禁区的母亲形象似乎立刻显得高大丰满了起来。然而不知是当时的斯导太过幼稚亦或是我还无法get到他的点,影片后半段对这位母亲的呈现却是越来越令人摸不着头脑。一个两三岁孩子走失了,作为正常的母亲而言,不知道他现在何处,甚至不知道他的生死,那种情形下母亲所想必然是孩子,而不会是去看飞碟——我相信这也是人之常情。再加上作为被动角色的科学家们在遇到外星人登陆之时所显示出来的拙劣的沟通技巧,观众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可能会是这位母亲勇敢地站出来尝试去与外星人沟通,主动救出自己的孩子。结果却令观众掉下巴:在仍然不知道孩子身处何方的时候,这位母亲居然悄悄地躲藏在了岩石后面观看飞碟表演,并且还在情到浓时与那个出轨的电工接吻了?EXC. ME?
      如果说人设和情节都是败笔,那么相比之下节奏的冗长可谓是令整部电影的荒诞意味更显突出——时不时陷入惊讶不能自拔的演员们张开大嘴呆滞地瞪着天空,这几乎就是影片结束后观众对电影中大部分人物最深刻的印象;而在这些导演本意为激起观众好奇心的位置,却由于情感代入水平低下而变得索然无味,观众唯一能够期待的不过是接下来飞碟出场如何通过特效去闪瞎眼球罢了(而导演似乎是有这么个想法)。至于各种电影常见的伏笔、曲折之类艺术手法则基本没有见到,例如说前半段飞碟经过之处要令玩具自己发动、令各种金属器无端晃动,这些事件会勾起观众好奇心,但是剧情最后也没有给出任何说明;又如电工与一家子分开之后家人会不会最后回来找他,她们的下场怎样,相信这也是观众比较关心的问题,导演却将它们一股脑全丢给观众自己去猜想。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评论这部电影,我想应该是这样:当演员们不在目瞪口呆的时候,那么就一定是观众们在目瞪口呆了。
      又或许这恰恰就是剑走偏锋的斯导所设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