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放荡的女皇 The Scarlet Empress(1934)

放荡的女皇 The Scarlet Empress(1934)

又名: 桃红女霸(港) / 腥红女皇

导演: 约瑟夫·冯·斯登堡

编剧: 曼纽尔·科姆罗夫

主演: 玛琳·黛德丽 约翰·洛基 山姆·谢斐

类型: 剧情 爱情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34-07-27(加拿大)

片长: 104分钟 IMDb: tt0025746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放荡的女皇》年轻的德国公主索非亚与俄国与皇的儿子公爵彼得结婚。跋扈的女皇希望改进皇家血液。索非亚不喜欢她的丈夫,但她喜欢俄国,并且喜欢俄国的战士。她尽职地生产一个儿子——可疑的父权,但没人似乎介意这个。在老女皇死之后,索非亚设计一次政变,在军事的帮助下,废除彼得,并且成为卡特琳娜女王。

演员:



影评:

  1. ## ##

    定场镜头给了女主未来做好了铺垫,而后续那几次钟声循序渐进的把Sophie变成了Catherine二世。

    结构上,影片中四次响起钟声,女主入住,女主生子,老女皇去世和新女皇登基与新王死亡。

    风格上,从人物夸张的表演(皇子眼睛都没眨几次),墙上扭曲的人像画,幽暗压抑且宗教感极浓的布景和极具情绪传递性的配乐都能明显感觉出影片很大程度受到德国表现主义影响。

    光影的运用和配乐上,侧逆光制造的阴影让人物的面部更加立体,凸显阴郁。欢愉部分,黑色剪影在夜色中带有一丝丝浪漫。看到后半段感觉比较可惜,女主脸部一直是直接布光,没有什么转变(多希望来一些头顶光),但是看到结尾处夺权搭配《女武神》配乐,钟声下完成刺杀,最后的双爆长驱直入还蛮震撼的,尤其是再次搭配《女武神》再转换成《1812序曲》(配乐使用的很考究,背景是柴可夫斯基为了庆祝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赢得俄法战争而创作)效果太惊人了,也能理解这种布光的含义了,但依然不赞同这里的输出。

    印象比较深的:1.开场故事搭配的蒙太奇剪辑很不错!2.对玩闹和祈祷的场景进行平行剪辑张力还是挺强的,最后两个场景随着钟声响起故事交汇。3.女主审视她老公的情人,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脸上的一颦一笑,眼神的上下扫动都极具感染力,把人物塑造的极好。

  2. 电影配乐带有默片时代的印记,布景也有二三十年代的古老华美。两者放在一起使整部影片都笼罩着一种农奴制和东正教背景下鬼气森森的氛围,但我偏喜欢这样的阴间格调。虽然电影在刻画索菲亚(我还是更喜欢以她原来的名字称呼她)从公主/王后向女王的转变有些生硬,而且还有黑沙俄的嫌疑(虽然沙俄被黑也是活该)。戴德丽真的很适合演这种又美又飒的乙女向大女主。索菲亚诞下男嗣后在床上把玩婆婆送给她的项链,这个镜头颇有点权力交接的意味,在说远点还有些像女性赋权,但那个年代的好莱坞编剧应该没有这层意思。还有这些传记电影能别对女统治者们捧一踩一了吗?讲伊丽莎白的黑她姐姐,讲叶卡捷琳娜的黑她婆婆。不过影片中被黑得实惨的还是彼得大公。至于电影说沙俄王室都是疯子嘛……其实欧洲王室的疯子也不少。

  3. 1. 这是儒家文化永远也无法容忍的吧!女人的力量,还有可疑的血统,那些卫道士们早就吹胡子瞪眼了吧!

    2.比较一下从宋朝开始1000年,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开始给女人裹小脚,欧洲贵族、皇族间这种皇上跟大臣妻子,皇后跟其他贵族男子之间的所谓“淫乱”,我们这里所谓的血统纯净,把皇上女人身边的男人都给阉割了,女人呆在后宫里不得迈出半步,对女人力量的惧怕,压制女性的力量,是否有学者研究这是我们逐步落后的原因呢?

    3. 佘太君,杨家女将的儿子能是孬种,能是只会玩阴谋诡计的懦弱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