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五十年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人 The 50 Years War: Israel and the Arabs(1999)

演员:



影评:

  1. 前些日子美国??宣布将大使馆从特拉维亚迁到耶路撒冷时,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纷争又开始了,既然拿美国人没有办法,那就找以色列人撒气吧。 于是各种抗议、游行、示威、投掷石块,燃烧汽车轮胎……以色列这边因镇压示威人群,打死打伤了几千名巴勒斯坦人。 这次抗议的规模为历年之最,而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血腥的镇压,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发生这样不幸而悲痛的事情,迁移大使馆就是其导火索。 对美国人而言,政治上的支持,只不过是把耶路撒冷的领事馆进行升级就可。但大使馆只能存在于一个国家的首都,这等于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之都。 而巴勒斯坦则认为圣城是他们的首都。因为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当地矛盾。 长期以来,虽同处于中东地区,但以色列始终都被排斥圈子之外,周围都是穆斯林兄弟,虽然经常因为什叶派、逊尼派(主要就是伊朗和沙特,争执谁是中东老大)爆发矛盾。但对于犹太教这类异教徒,加上又是侵略者(巴勒斯坦人这样认为)产生敌视,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沙特因为与美国??是盟国关系,鉴于美国以色列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以色列??其实也没那么强硬,真正和以色列抗衡的其实是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等什叶派国家。 特别是伊朗,拥有制造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能力,还常常在周边国家输入什叶派思想,扶持了也门胡赛武装组织,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 这对以色列而言,可是一大威胁啊。 于是以色列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老是意淫自己会被哈马斯的导弹袭击,会被伊朗、叙利亚偷袭……总是谋划着如何拔掉周边对手的牙齿…… 所以每次都能在新闻上看到,某某时刻,以色列空军对某国境内疑似地点,进行了轰炸…… 从而给人一种好战的感觉。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以色列??建国的短文,里面就有提到,以色列的国土面积狭小,战略纵深低,加之土地资源贫瘠(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和戈壁,年降水量只比得上国内的甘肃省。唯一能耕种的地方,又处于叙利亚边境,因为战争,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布满了地雷,铁丝网…这在土地资源匮乏的中东,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周边强敌环绕,为了避免灭亡,只能先发制人,保持自己的军事优势。 因为人口不多,无论男女高中毕业后,都要服兵役…… 这才造成了以色列好战的形象,其实人家也有自己的不得已。 犹太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也正因为遭遇了那么多,才渴望证明自己的强盛。因为地理环境的决定,所以才时刻警备,冲突不断。 给两国人民,特别是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 (这与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又有某些相似) 这是否也印证了一个民族的宿命? 耶路撒冷是耶稣诞生之地,也是穆哈默德遇见真主的地方,同时也是巴哈依、犹太教、天主教…等先知的顿悟之地。 每年都有不少教徒前往膜拜,各个帝国都曾统治过这里,各种宗教、制度、人种、文化、语言…… 都在这里发生碰撞,融合。 所以它只能做一个宗教圣地,不适合做一个首都。 可偏偏美国人要趟这趟浑水。 当年以色列??政府修建了一些犹太定居点,但这些地点位于加沙河对岸,属于巴勒斯坦的控制地,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就是只要在生活过的地方种上一棵树,那这片土地就属于你自己。 后来当联合国裁决以色列拆除这些定居点时,巴勒斯坦人又把这些长成碗口粗的树,全部砍掉……要知道这可是在干旱中东啊!能长成一棵树多不容易。 结果民族主义冲昏了头脑。 只知道这些树?是以色列??人种的,却不知道这些树是没有国籍的,它们努力的生长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而生活在以色列??控制区的巴勒斯坦人,他们因为自己的亲人被以色列政府关押(好多都是10多年,20多年),也不愿意离开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所以他们既没有巴勒斯坦国籍,也没有以色列国籍,无法去其它地区,只能被困在那里…… 当美国??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时,以色列??人说:‘这是光荣的一天……’ 而巴勒斯坦人说:‘这是悲痛的一天……’ 两国互认耶路撒冷是自己的首都。 排他性的主权要求,让本就复杂的地区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巴以和解谈判了好几次,虽然我相信犹太民族的智慧,但双方民粹主义的抬头,两国真的有和平的那一天吗?

  2. Every second is history.


    EP 1 主线:

    二战后 - 第一次中东战争

    战后,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与阿拉伯人矛盾不断;

    统治巴勒斯坦三十年后,英国预备撤离;

    联合国以三分之二多数投票通过巴勒斯坦由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治的提案;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冲突爆发,阿拉伯切断特拉维夫与耶路撒冷之间的通路,哈迦拿部队在为耶路撒冷开路途中屠杀德尔亚辛村民,Palestine Broadcasting Service 利用这次事件在新闻稿中夸大犹太部队在德尔亚辛的暴行(宣称妇女被强奸)并被其他阿拉伯广播电台广而告之,几个月之内,一半以上的巴勒斯坦居民(七十五万人)逃离,英国人袖手旁观;

    本古里安在联合国宣布预备在巴勒斯坦成立犹太临时政府,并试图游说美国同意;

    杜鲁门为了犹太选票积极支持犹太人建国,马歇尔强烈反对,两人分裂;

    本古里安在英国撤出当天旋即宣布以色列建国,美国和苏联在联合国表达支持,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部队在第二天入侵,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获得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的军备支持,逐渐占优,以色列与埃及签订停火协议,本古里安经选举上台成为第一任总理;

    约旦吞并约旦河西岸,埃及吞并加沙,巴勒斯坦人彻底无家可归。

    第二次中东战争

    埃及的法鲁克国王和首相在战场上暴露了自己的无能,被不流血政变推翻,纳赛尔上台并持续拒绝和以色列和谈;

    难民持续涌入,以色列人口在建国头两年翻倍,以色列和约旦持续武装冲突并受到本古里安支持;

    英国预备放弃在苏伊士运河的军事基地,时任以色列总理夏里特的国防部长拉冯为了恐吓英军使其留下,策划针对埃及的恐怖活动未果,导致参与恐怖活动的犹太人在埃及被处决,拉冯下台;

    埃及在加沙地带募集和训练巴勒斯坦人,进行针对以色列的间谍和军事活动;

    本古里安重新上台;

    埃及政府关闭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

    纳赛尔为了军事和经济援助倒向苏联,从捷克斯洛伐克获得军火(引起美国不满,撤出对阿斯旺水坝的经济援助);

    纳赛尔宣布国有化苏伊士运河,英法与以色列结盟策动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进攻埃及并占领西奈半岛,英法迫于国际压力没有占领苏伊士运河,后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埃-以边境在联合国旗帜下实现了十年的和平。

  3. 盘根错节的历史,复杂多面的人性,各国的不同诉求,领袖对事件走向的独特影响,等等等等……以及,一代代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成长起来,他们所感知到的冲突也是如此不同,形成的认知更是迥然相异。侯赛因国王说:我们没有权力让不负责任的行动和狭隘支配我们的孩子和子孙的未来。阿拉法特说:我们将永远不会回到暴力和对抗。然而现在举目望向那片土地……和平的进程和努力道阻且长……

  4. 1.有门槛,不知道说了什么,这类东西如果更想了解犹太民族特质和美国与中东那块不安宁的地方的复杂关系还是去看书比较好,推荐基辛格的书。

    2.感觉犹太民族有仇必报,双方之间冤冤相报何时了,炮灰最可怜,

    3.冲突复杂,但是最能激起愤怒?的无非生存的土地,经济收入的来源,女人的性侵犯和孩子的死亡。

    4.领导人的颜值低,品位低,但是权力欲极大。喜欢夸夸其谈,利用民众,不做实事,做不好善事。阿拉法特权力欲膨胀,权力又是春药,女人们向往权力,盲目投怀送抱,自以为被有权力的人睡,就怎么怎么样了,被打回原形之后自己还不一定能走出来。结果豆瓣一篇影评都木有。

    5.这纪录片需要看豆瓣影评具体分析才能知道个所以然来,真的没有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