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Woody Allen每部电影都是通过薄弱和漫不经心的故事架构以及不那么丰满的主角(通常为男)来痛陈他的世界观。所有主角都是"Allen surrogate"。这部也许比之前几年的作品甚至更弱。一位影评人说,整个故事"thinner than a wedge of lemon"(比一角柠檬还薄),回想一下也的确如此。
通俗点讲,Woody Allen就是所谓吐槽帝、段子手,尤爱吐槽各种snob:高冷的知识分子,有钱没品的富人。但他也积极于自我吐槽与打脸。他从没想讲什么人生寓意,因为之于这个non-believer,没有什么是宏大真理或信条,只有怀疑、讽刺、悲观是恒定的。但他的可爱在于各种对立中迸发的幽默感,与美妙的摄影、音乐、场景服装设计一起,让人笑一笑、渡过愉快的观影时间。如同他自己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说,"It’s the job of the artist, I think, to try and figure out how to get through life knowing that the worst is true." (艺术家的工作,也许就是明知最差乃现实,仍试图探索如何渡过人生)。
电影是在法国蔚蓝海岸(Côte d'Azur,法国东南沿海区域 )拍摄,二十年代正是一战后美国富豪大量拥入蔚蓝海岸购置别墅的时期。说起来,菲茨杰拉德的盖茨比,大部分也是他待在蔚蓝海岸的Saint-Raphaël时期所写。电影里那幕宴会,真的有比小李子版的纸醉金迷更接近真实氛围的感觉呢。掌镜的Darius Khondji,也是"To Rome with Love"和"Midnight in Paris"的摄影。使用35mm胶片拍出的质感十分美,"impressionistic palette"(印象画派的色盘),尤其是花园的几场戏。而Emma的flapper dress、cloche hat和出镜时间很短、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泳衣,真如老画报般养眼美好。
在各种尖酸各种否定各种悲观的辩论之下,导演还是留下了小小安慰。Love, is the ultimate magic!尽管他会补充说,but it's also transient....
前面部分是借柯林大叔和其他众人之口写的一篇无神论与有神论辩论的GRE作文。不要误会,比喻它是GRE作文没有太厌恶的意思,只是我自己的人生里认真系统地思考一下这种宏(lao)大(sheng)论(chang)题(tan),好像只有以前写GRE作文碰到类似题目的时候。。。囧。。所以只能联想起它来。可是Woody Allen的这一篇GRE作文不仅写得文采极好,竭尽诙谐讽刺之能事,而且还有法国南部迤逦的风光当墙纸,更有吃货少女和不高兴得像那只grumpy cat的傲慢大叔作为Allen surrogates来呈现,作为观众一边享受电影的节奏感(说到节奏感,贝9作BGM那里有点意外但是看下来又还和画面配合得挺好的),一边饶有兴致地猜想他进行辩论完之后剧情到底要怎么进行下去。这种惬意,至少有让我满足于停留在对这个辩论主题持置身事外的态度,让他们(其实是他)辩去吧,反正这就是one of those永远辩不出结论来的题目,而双方辩词的cliche因为说得那么精巧顺畅,忍不住让人愉快地在心里翻起白眼来。
直到厌世大叔终于被少女说服相信她,然后就突然变成明朗善感的少年,感叹世人都不曾像他那样体会过玫瑰的香味,我才开始重视起来,原来这个议题对人生这么重要啊。于是勉强开始试图带入地想想,好吧,要是我亲身也遇到男主这样的情况,我也会被说服么,我的世界观会怎么要翻天覆地地变化吗,人生也难道就会不一样?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老了离死亡更近的时候,是不是无神论真的都逃不过变成悲观主义?可是这种带入确实很勉强自己,因为要想象自己像电影里男主角一样就此“believe we are designed...our lives are not meaningless, they are to serve a greater ideal(大意)”,可能实在受阻于电影之外自己头脑里无神论的根深蒂固吧。其间神叨少女还向大叔表白了,本来以为不是吧,这么俗套的剧情,也没太觉得这二位来电啊;但是大叔沉浸在全新世界观带来的冲击跟愉悦中并且把少女功能固着在了通灵上:有了神力但是却没有你。。同样很俗套啊:P,此可谓俗套反转之一。
求婚那里也简直了。这才意识到原来达西先生高冷的表情在这个话痨版这里翻译成语言,是这么傲娇到滑稽的自恋啊。还有前面关于你在黄昏最美因为那个时候光线在退去,就像我变的大象在要来未来之间。真的好好笑啊,可是又有点笑不出来,只好又在心里翻了一个愉悦的白眼^^。在骗子少女拒绝了大叔这样又一个俗套反转之后,少女终于坐着最后一朵俗套反转的云霞,敲着桌子回来找他了。哦,原来magic in the moonlight,是love in the moonlight, 因为love is magic。
原来这位GRE作文写作者、小提琴谐虐曲拉奏者,Woody Allen先生,饶了这么一个大圈,其实是想说,love is magic。可以说,这两段基本是完全脱节可以独立存在的。可是细想来这首小短曲子,正是因为跟在那宏大的论题之后,突然很感人。就像月光下两个主角在雨后打开的天文台看星空,男主说小时候看觉得magnificent,宇宙的浩瀚让人觉得敬畏觉得自己渺小,而女主却说,我只觉得它很浪漫。导演是一门心思要给个答案的吧,这个答案就是there's no magic, but love is magic. 人类确实渺小在宇宙里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存在然后短短几十年就又消亡了不存在了甚至消亡的可能还包括我们自觉那么独一无二的灵魂。可是有些瞬间你终于不再觉得无所依存,因为有爱可依存。这个答案给得其实相当的直白,剧情也完全为了最后这个表达服务所以有发展不够略显生硬的地方,特别跟那些漫无目的地拍写实人生的或者留一个开放式结局的电影比起来,又落了俗套。可是Woody Allen就是俗套之王啊。化这些腐朽的原材料为神奇。那种刻意为之的戏剧冲突感,让人想起莎士比亚创造的当俗套们还不是俗套的时候的俗套们给人的某种纯粹的欢愉。剪辑、摄影、服装,以及轻快的背景音乐的配合更让人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好像是刚看完一部色彩明亮的,很新的老电影。
虽然也邪恶地想过这是不是老头在justify自己跟养女们的那些事。。。 可是这么老了还相信love is magic,不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吗。
以魔术为职业的Stanley,从不相信魔力。对任何人或事物,他都坚持一种冷静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决不允许泛滥的情感和浪漫的幻想。也许这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那些令人拍手叫绝的魔术表演,只不过是聪明的技巧和娴熟操作下的障眼法。所谓magic,在他看来若不是精心设计的骗人把戏,则是愚昧的自作多情。他以此为傲地说,I’m a rational man who believes in a rational world.
导演也许有那么一会儿企图说,有时候illusion是生活之必需。然而结局的安排表明,导演究竟是个non-believer of magic。即便是怀揣着浪漫少女梦的Sophie,最终还是选择了更现实的选项,跟一个毫无火花的人(那位ukulele业余爱好者)在一起。Stanley表白被拒,在同样是non-believer of magic的我看来,是好事。假想Sophie答应他,两人真在一起,之后会怎样?Sophie来自密歇根一个叫Kalamazoo的小地方,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连尼采都没听说过,梦想通过混迹上流圈子而成为其中的一员。她跟Stanley,完全不是一路人。就算短时间内在一起,激情能维持多久?人们可能一开始会被跟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吸引,但最终通常倾向于选择本质上跟自己类似的人。
这是Woody Allen导演生涯中第44部影片。在电影院与朋友共同观赏它是充满愉悦的;但毫不含糊地说,这是一部平庸之作。这部电影的主题——rationalism vs. faith / realism vs. mysticism / sense vs. sensibility / cynicism and romanticism ——已经在Woody Allen的太多作品里重复出现,比如2010年的遭遇陌生人。这部魔力月光,无论从主旨还是表现手法上看,都没什么新意。如果不是奔着导演和演员阵容,谁会对这个故事本身多感兴趣啊。还比较能看的,除了法国南部的美丽风光,就是费斯大叔的演技和石头妹妹的身材。音乐也不错:斯特拉文斯基,贝多芬,以及那首歌名就和影片内容极搭的“It's All a Swin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