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路德维希二世安魂曲 Ludwig - Requiem für einen jungfräulichen König(1972)

路德维希二世安魂曲 Ludwig - Requiem für einen jungfräulichen König(1972)

又名: Ludwig: Requiem for a Virgin King

导演: 汉斯-于尔根·西贝尔伯格

编剧: 汉斯-于尔根·西贝尔伯格

主演: 哈里·拜厄 英格丽·卡文 Balthasar Thomass Oskar von Schab

类型: 剧情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西德

上映日期: 1972-06-23

片长: 140分钟 IMDb: tt0068884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1

    从第一幕诅咒就感到震撼,利用了瓦格纳《莱茵河的黄金》三女神作为开篇,在莱茵河气息氤氲的氛围中,预示一个伟大的生命即将诞生,伟大的无产阶级也将诞生。

    绝妙的是,音乐风格一转,马上就从瓦格纳神作,下降成了三分钱歌剧。这是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这促使我去思考为什么路德维希二世变成了电影界的宠儿,为什么大家对于拍摄他乐此不疲?他在哪一个层面表现了德国的历史?

    导演以戏剧布景的情景剧为主,仿制拜罗伊特式的瓦格纳效果,表现了这个君主制最坏的样板。所以中国一般观众可能看不懂。大部分人一动也不动,除了说话以外,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大家都在讨论俾斯麦,因为那就是整个德国的动向,而路德维希根本不care。他就是要表现这些人是死魂灵,是贱种,是机会主义者。他们只是配合君主表演而已。不管是理发师,大总管卢茨,兄弟,还是所谓的宫廷情人(有男有女)。

    虽然电影一开始没有点出他的精神偶像就是瓦格纳的天鹅骑士,但是在第35分钟因为杀人犯巴蒂斯塔的问题,还是播放了瓦格纳的音乐。皇帝说:我再也不能离开孤独了。

    这当然让人想起三部曲最后的希特勒,他们都是出奇的热爱瓦格纳,你会想到《爱之死》变成了他们的精神麻醉剂。他们在梦想的古代世界,在第一帝国的荣光中,重复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的脑循环。典型的布莱希特主题,好像为了报复布莱西特离开纳粹德国14年,流亡收到了报复。那是对一个邪恶政权永远的诅咒,这也是第1部分名字的来源。

    在脑循环当中,用家庭摄影机自制的伪纪录片风格,是特别有趣的。人物在高景深当中淡入淡出出场了的时候,这些录像就产生了。比如演特里斯坦的瘦女主角说,“只有平庸的表演能够拯救我,杰出的表演让人疯狂。”还有前面提到路德维西二世乘着路易十四时期的马车在雪地中出行的农妇。

    与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吐露了很多心事。当然国王暗恋瓦格纳才是最重要的。福腾部长和瓦格纳的对话就表现了这一点,国王把瓦格纳的债务全部还清,支付了巨额资金。每一部歌剧的写作都要花几万弗罗林金币,而人民并不喜欢他的音乐。这些既是轶事,同时也是深描。伊丽莎白和福腾部长,只出现了一次,却表现完了。

    我们遭遇到政治的密谋,王储联合了其他人一起来反对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对女雕塑师谈到了创作计划,在大头照特写和瓦格纳式布景的切换中,电影在主客观之间得到了一种艺术与生命在流逝的风格。体现了这德国幽暗的近代史。

    2

    第2部我曾如是,是以杂耍般的镜头开始的。既有威廉退尔的音乐,又有指环的。五分钱歌剧的风格又上演了,我们看到旧人物穿着的纳粹的军装,像幽灵一样在舞台上翻场。特别是那个理发师傅。

    在这样的氛围中,在国王向俾斯麦大元帅叫嚣之后,他决定不与任何人接触。布廖斯基夫人就像开头的三女神一样的姿势,介绍了和国王的相识,主要是阐述艺术和国王政治的关系。

    大总管卢茨决定和大家一起把国王干掉。国王派人到伦敦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借钱。1886年就要求2,000万。在两个持灯的裸体女子的掩映下,我们看到国王过着醉生梦死,晨昏不分的生活。

    第1部分就是生平,第2部分就是死亡。死亡中体现了他的梦幻,生平中体现了他的灭亡。这与瓦格纳的作品类似是一种神话般的因果循环,也暗示了德国走向纳粹的命运。 他受到布莱希特的强烈影响。艺术创作应该“建立在对社会强有力的批判上”,要和最高的政治意识相融合”,把观众带往历史的更广的意识。这就使剧本创作脱离了以往的通奸问题或者是个人意识。我们自己反观一下当代文学,其实都是一样的。历史主义变成了一面镜子。其次,布莱希特创造了史诗剧,要在“舞台和剧场、演员和他的角色、个人和社会之间建立辩证关系”。这叫运用间离效果。其实是一种戏剧性的辩证法。第三,布莱希特认为从技巧中也能体现政治行为。比如本篇运用的轶事技巧,虽然略显杂碎,却把我们带到了路德维二世的意识形态。

    所以背景都有戏剧的假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