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一集之后,问了我舍友特别傻冒一问题:“现在还有农村吗”
她们一口同声说有,我特别震惊,我对这个问题真得没概念,我无知,可是更是我对国家的一种信任问题吧...(见3.4段)有个舍友听见我问这个问题,“骂”我骂的特别狠,说我是不谙世事的大小姐。
我觉得有农村,应该也是县、镇之类的吧,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我再问:“还是像这节目里一几年的时候吗”,她们说是。
我怒了:“那要这个脱p攻j有啥用?不是小康society吗???”
小康虽说有,但却是平均小k,你靠拽下极富的,去平均极穷的,可不是平均了吗...
我觉得这个节目透露出最可笑的一点是:
那些城里的父母,妄图把自己对自己孩子缺少的陪伴和教育,弥补到农村孩子上。
而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有了城里孩子的到来,更加“添麻烦”和雪上加霜。
节目结束之后,富人父母天天想着农村里来的孩子,他们想念的只是:农村孩子的懂事,勤劳,听话。这类的特质。
他们并不知道,孩子们之所以有这些特质,是靠环境的历练,是靠培养出来的。
他们想念,只是想不劳而获。
而农村孩子,看了眼手里的麦子,向往着城里的,并不属于他们的一切。
见识到了认知以外的事物,却没有“能力”去改变,心里产生的落差足以让一个人无犯罪。tolerate,torture.
我说过,上这个节目的家庭,有的也不算特别有钱一类。看父母就能看出来。感觉大部分城市家庭,是做小生意小买卖,或者抓住了什么洪流和机遇,自己创业创出来的。
因为有钱人家(传代),对孩子的教育,抓得蛮重要的,可以说比其他人都更狠。身边即世界一下下...那当然,他们的一些劣根性就绝对不会是基本的礼貌,行为态度这些很小的事情,而是进化到了一些更深层的事情,一些“别处的事情”。
所以也就不需要这种节目,有很多方式方法去另行“改造”。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农村和城里的父母不交流,靠着别人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父母来切开。
在大部分社会,也可以说是全世界,鲜有几个家庭是孩子和父母平等的身份。这么做有多大的用处?看来策划和节目组也没有意识到,大部分孩子的叛逆,问题并不出于孩子,那个爆发点是父母,父母的参与仅仅是那一个点,但却异常关键,因为它决定了孩子接下来的大部分行为—孩子的叛逆,而这个叛逆,只要是一家聚在一起,就像是一个隐形的炸弹。但是这些人都忘了:为什么孩子会这样?也就是父母的爆发点。
他们只把镜头聚焦到了孩子对父母的拳打脚踢、辱骂,靠摔东西和暴力解决问题。
却没有想过拍一拍父母的失职。
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对孩子的改造,还有什么“劳改所”,都是一种很无耻,很投机取巧的行为,他们轻易地否定了作为家长的失职,忽视,而把错怪罪到孩子身上。那些父母倒还好,我两边同情,那些父母可能意识到自己有错,不会改也改不了。这么一比,那些明明懂得教育理论的人,居然还建造那些叛逆少年的心理咨询,那些“监狱”,才是最最可耻的人。
家庭教育这件事情,永远都是一个家庭的事,一个人再怎么支撑,都是非常无望的。
应该让农村的父母和城里的父母坐下来聊聊,孩子和孩子之间聊聊
隔钱的事儿解决不了,隔代隔辈的事儿解决一下吧。
就看了一集,感想就特多。
没开玩笑,我爸爸之前就想让我参加变形计,虽然他是以开玩笑说的话。
“就应该把你送到大山里,让你过过山里的生活”有时候当我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时候,他就会好声好气的说着这种话,我则会“我也早就想去!你把我送去啊!”一点震慑不了我,感觉我爸和我一样很幼稚(´+ω+`)这就把我爸妈送去《变形计》
有一次我们家的保姆(我叫她大娘)要回乡下,那时候正赶上幼儿园放假,大娘大爷都亲我,让我跟他们一块回去。那是我第一次且唯一一次村里的体验。
现在回想起来,除了记住周遭难以开口的环境之外,还记住的是村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今天我家的孩子在你家过一夜,明天你家的孩子来我家吃饭。
我记得有一个姐姐,她刚高中毕业,她和我说她没有作业,我特别羡慕。(因为高考完了没作业)我们一起去田里抓了知了抓了蜻蜓,晚上睡觉我害怕有蚊子,但是蜻蜓在屋里的那一晚,我睡得很安详,都没被咬一个包。我很好奇他们平时都是什么娱乐方式,直到我看到姐姐的那一方书桌,我临走的时候,她送了我一瓶墨水和她画的水墨画,我到现在还留着。
可能我小时候“想去大山”的想法,只是以为会像去云南,去贵州,那种旅游式的,看看大山,看看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