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汪洋中的一条船 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

汪洋中的一条船 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

又名: He Never Gives Up

导演: 李行

编剧: 张永祥

主演: 秦汉 林凤娇 葛香亭 郎雄 欧弟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上映日期: 1978(中国台湾) 1979-04-12(中国香港)

片长: 110分钟 IMDb: tt0079277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先天残疾的郑丰喜(秦汉)自幼身残志坚,年少跟随行走江湖靠耍猴卖药糊口的赵老伯迁徙流浪时,不忘刻苦读书,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兴大学的法律系。而他将自己的经历化为文字刊发在报纸上后,其坚强奋斗的毅力和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同校同系的女同学吴继钊(林凤娇)即是其中之一。

演员:



影评:

  1. 前言
         推荐大家一本书,一本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船》,作者郑丰喜。全文正如作者在“自序”里所写,请别以欣赏小说或文学作品来看。在平实的笔调,朴素的文字中,能感受发自内心的真实。亦如作者在“跋”里所言,全书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真的。正是因为这份真实,让几十年后的我产生共鸣。同时,也是五味杂陈。其中,或多或少能够给予每一位读者,感悟和启迪。

    正文
         小说原名为《汪洋中的破船》,受到了蒋经国的褒扬,并建议他将书名改为《汪洋中的一条船》。确实“破船”一词,是郑丰喜自谦了。大家皆为沧海一粟,能在人生的汪洋大海中,扬帆起航,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达到一个又一个彼岸,值得欣喜。身体上的“残”,不能认定为“破”,相反缺乏健全的人格,才能称之为“破”。
         无疑,郑丰喜是一位健全人格的人。他有着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这种客观的自我认识,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在认可和接纳自己的同时,对自己抱有“希望”。他能够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建立在事实依据上,以热爱生活的心态,投身在社会、事业、家庭。

         在小说的代序等诸多新闻稿里,经常会看到旁人的“同情”、“感动”、“由怜生爱”等。然,我感受到的是他的“毅力”、“悲悯”和“谦逊”。这,绝不是同情或者怜悯,而是“敬佩”和“欣赏”。
         1943年,他出生的那一刻,是不幸的开始。天生残疾,双脚自膝盖以下萎缩,无法行走。而且,他的家境不好,可以说是非常贫困。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用异于常人的毅力,活了下来,一路“爬”进了大学,最后成为一名老师。
         许多时候,大家的焦点在他的一双脚,我的脑海里倒是他的一双手。他的手,想来是粗糙的,充满老茧的手。同时,他的手也是厚实的、温暖的、稳定有力的。从小时候为了生存而爬,到懂事后,为了“希望”而爬。他爬过长满了针也似的草尖地,爬过一块块又尖又硬的泥土地,爬过地面铺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地,爬过一次次生死门,每一次都差点点要“去苏州卖鸭蛋了”。他数过那些被遗弃的石子、瓦片、木屉、扫帚……嗅着粪便,以及各种尸体的臭味,爬过雨天的泥巴,爬过夏日的热沙,还爬过冬天的霜雪。一路挣扎,爬向学校的大门。肉体上的痛苦,仅仅是“爬”必然带来的伤害。“爬”的不名誉,难堪,所带来的揶揄、谩骂和欺凌,是作为社会人必然会经历的残酷。这比求学路上,爬在大热天烧烤的地面,手脚都起疱脱皮;爬在雨天,泥泞满地,溅满一身的污泥;更难以“忍受”,且必须“忍受”。似乎,在他进入大学,安装假肢后,他从形态上站了起来。其实,早在他8岁时,选择独自去田野生活,自立吃苦的时候,他的心志已经站了起来。坚持踏入校门,是他真正“站”起来的起点。他顽强的一路“走”来,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出生时,差点被“用胎盘压死”。6岁被父母遗弃,跟随耍猴卖艺的赵老伯流浪,辗转各地当作玩偶卖艺。一路坎坷,赵老伯被抓,收留他的二伯妈死于非命。之后,与猴子丽丽相依为命,草行露宿,嚼草止饥。幸而遇到同村乞丐婆,得以回家。田间生活,时常要和天争、命争,接受风吹雨打,严寒饥饿的考验、折磨,还要克服天残,以血与汗来果腹充饥。他小小年纪,除了忍受和挣扎,还有包容和爱。他感恩父母,理解母亲“想得太多”,全然是替他担忧。同时,他自认为给母亲带来太多的麻烦和伤心。母亲,被他称之为“被我折磨的人”。他会想念老人和猴子,常常偷偷地爬到村口探望。他的四哥用竹扫把毒打他,他恨的却是自己的残缺,他想四哥也会伤心难过,因为人生气时往往是无理智、残忍的。而等到气消时,也往往是后悔、懊恼不已的。他更感恩五哥的陪伴。五哥的那句“哭是懦弱的表现”,让他立志不当弱者,不当无能之人。

         无疑,他是聪慧的,而且好学上进。在这段苦难的、悲惨的幼年经历里,总能从细节中看到他的好学。在他迈进学校大门的第一“爬”,遇到了第一位伯乐吴丽卿老师。之后,还有李守孔先生对他的“磨练”,训练他与一般人一样,不因残疾而得到特殊的照顾。为此,他充满了感激与怀念。勇往直前,不向环境低头!他以全校只录取五名的比例,考进中学。正如高中时候,他得到“最佳精神奖”的奖品里,日记本首页写着校长戴博文寄予“自强不息”,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
          他的优秀,促成了他求学路上的一些际遇,但亦是杯水车薪。除了残疾,还有贫穷。每一次升学考试,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注册和学费,都是一道难关。半工半读的求学之路中,为了学费,为了生存,除了徒劳往返、遭受冷嘲热讽外,还得忍气吞声,挨人咒骂。饥饿的时候,先吃盐巴,等口渴了再喝水。房租到期的时候,逃避房东太太那两颗灼灼“讨债眼睛”,忍受她拉长脸儿,指着鼻子骂。他无奈、他辛酸,但他不气馁。他抹去心头的悲伤,继续坚强地、乐观地站起来,走向一个个彼岸。

         在这段路上,有感恩,有抗争,也有自我责问。对于各种赞誉,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责问,自己是否能够,是否是!二年级的模范生,因为模范生,不但要学问好,品行好,举止行动都要好。他小小年纪,反倒忧伤了。1974年,荣获台湾第12届“十大杰出青年”的时候,他觉得并不是意味着自己的“杰出”,而是说明了社会的温馨,对他特别的关照。在小说里,经常流露出感谢、感恩,每一位“施恩者”名字都是清楚了然、如数家珍。在被同学欺凌时候,他抱以“忍人是德”来回应“铜板没有两个不会响”。忍无可忍时,他也会迎头痛击,不惜一切的战斗到底。他不是懦夫,正如他所言:“我一生下来就是战斗、我要与命争、要与贫穷争、要与残缺、寂寞搏斗。”

         寂寞,从一个个真实,且现实的故事中渗出,逐渐勾勒出一个孤独的剪影。他喜欢安静、喜欢独思,他本身是无争的,就像穿越而来的古人,带着诗人特有的感性和浪漫。特别喜欢这三段文字:
          晨,我们沿着田间小路,去捕捉清凉,捕捉山影的美丽。傍晚倚偎在水圳上,欣赏着落日,诗意。
          每当夕阳西下,众鸟展翅归巢,农夫荷锄牵牛,三三五五回家时,从遥远的地平在线,就传来那曲「少女的祈祷」。优美的声调,把我带到幻想境界。像海的哭泣,像病人的呻吟,如水般的温柔,月光般的均匀,又如在山间回旋,雄壮、坚强。快板时,似来不及把悲哀倾诉。慢板时,如哀如泣,悲伤得失声。又一转,如孤儿立志,充满幻想、希望,最后在那失望且又悲愤的高潮停了。
    夜,安静,和平,美丽,温柔的夜使人陶醉。
         此时此刻,他应该是幸福的。他的心灵是富足的。他灵感中储有他所追求的真、善、美。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被他称之为“梦幻”。小说里也有不乏童趣和苦中作乐,如“水车”、“捉青蛙”、“可爱的猫咪”、“养鸭女”等章节。很高兴看到他青春期的羞涩,与雪莉的同病相怜,与“小作家”爱儒的相见恨晚,还有溪边救人结缘丹凤一家等等。尤其喜欢“摆旧书摊”这一章节,“联合报”以第三人称描述,颇为有趣。
         “他的怪癖是,喜欢高谈阔论,只要有人听,他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口沫横飞地谈个不休。更怪的是,他永远穿着那一套:头戴长舌帽,灰色的外套,阔裤管的卡其裤。而故意把帽舌拉下,遮住大半个脸,和金曲小姐一样,一直不露半点蛛丝马迹。有一次,一位建中的学生问他:「老板!你长得这么帅,为什么不去做其他工作,而要到此来呢?」这一问他呆住了,他低下头想:我真的这么帅吗?错了!只是别人看不出来而已,我是有缺陷的。”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大二的时候,同为法律系吴继钊走进了他的感情世界。我不觉得这是外界所言的“由怜生爱”,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吸引”。吴继钊那句“你太伟大了,在我的心目中,你并没有缺陷,有缺陷的应该是我。”能讲出这样话的女子,绝不是同情。令她克服一切困阻嫁给他,是郑丰喜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们彼此“乐则同乐,悲则同悲”的心灵。在她眼中他是这样的:“他幽默、风趣、豪放、开朗的,仁爱,孝顺,义气,他永远是慈悲为怀的,举凡大小事情,处处替人着想。他热爱他周遭的一切,甚过于爱他自己,「爱」,成为他生命的薪柴,永不熄灭,犹如阳光照耀大地,光芒四射,他也同时--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儿。他未曾与人怒目相对,也未跟人过意不去,办公室里有他就有生气,常逗得人欢欣四溢,像是有股牵动的神力,人称他是「大盖仙,但是他的举止之间的小故事没有不发人深省的,倒是几位老朋友私下都叫他「快乐仙子」哩。”(这段概括评价非小说内容)
          当他能够能站起来行走后,每逢看到那些爬行的儿童时,他会难过好一阵子。因为他虽自立了,但还没有办法去立人。当他决定走教育这条路时,回到那偏僻、贫困、沿海的家乡去服务,许多朋友都劝他。教书的时候,他必须站着,他的假肢以及他的体力未必能够支持住。最终,他站在家乡“口中”的讲台上,甚至谢绝了其他学校的聘请。他立志建设图书馆,造福于乡亲和学生。在他过世的前两天,好友许若松来看他时,他关照许若松协助吴继钊整理遗作,筹建纪念图书馆,设立奖学金,以嘉惠乡村子弟,并要他向曾来访未谋面的吴炫堂等记者及亲友道歉,虽在最尽头的时刻,犹耿耿于怀,提挂不下。

          吴继钊说:“他是个残缺的人,也是个平凡的人,他自称是艘破船,却忌讳也极不高兴别人说他是个残「废」的人,虽然没有功勋伟业,但绝不承认自己是属已报「废」的人。”
    我仿佛能看到那位对着月亮祈祷的男孩,祈祷要像月亮一样,就算只有半边,也要比众星明亮;我仿佛能看到那少年没有“脚”,却在学骑自行车,一次次跌倒、腕骨脱臼,他依旧会弹去污泥带着微笑,继续前进;我仿佛看到大学新生训练的第一天,那青年跪在礼堂前面张望,在装上义肢后,同学们问他:“有一位跪着走路的同学,开学后,为甚么没有见过他呢?”他笑了。
         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台北厦门街与牯岭街附近的旧书摊前,周遭是快进式的场景,看着那旧书摊的“看”书人,一次次拒绝出售黄色书刊、灰色小说,屡遭顾客的不谅解以及老板娘的冷面孔后,他仍然不把那种书拿出来出售。他一直认为,这种书留着对社会无益,而且有害。为什么要昧着良心去犯“罪”呢?
         我追随他,来到大学毕业的庆典现场,看着他彷徨的眼神,在骊歌声起时,看到他流下眼泪。我知道他因为庞大的学费,没有继续深造,感受到他对黑吃黑的社会的厌恶,在碰钉,吃闭门羹,层层折磨后,他的热忱冷却了,他的抱负退缩了。
          现实,总是残酷的。1975年,他因肝癌逝世,年仅32岁。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奋斗,还有他的希望、他的原则、他的执着、他的珍惜、他的慈悲、他的谦逊,以及他的辛苦。一个“累”字了得,他太累了。身体长期处于严重疲劳,饮食的匮乏以及体质,造成他细胞免疫力低。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郑丰喜,台湾北港近郊一个偏僻再偏僻的口湖后厝村人,他凭着他的双手、信心、毅力,在人生的汪洋大海中,逆水行舟,用他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奋斗史。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想来,只不过是慰藉和立志的话。郑丰喜说:“希望是构成奋斗的原动力。就因为希望有更美好的将来,所以对于目前的苦痛也就不去计较了。”想来,这才是非常实际的、实在的话。长风破浪也只是会“有时”,而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与之比较,我们的人生大海,相对风平浪静的很多,然而我们未必能做到他的百分之一。
          郑丰喜所著写的小说《汪洋中的一条船》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版后,便在台湾文化界掀起一股热潮,其隽永的魅力“至今”仍让人无法释怀。小说在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这二十多年时间里,一直都被认为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读物之一,曾先后获得1975年“台北图书周好手第一名”;台湾《中国时报》“四十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籍之一”;1987年台湾《讲义》杂志票选“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十本中国名著第五名”。

         1983年,在内地某地方公共电视台播映了电影版《汪洋中的一条船》。该电影拍摄于1977年,台湾电影公司根据郑丰喜的小说和事迹改编,李行执导,秦汉、林凤娇主演。影片获得第十五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和演技优良特别奖6项奖。综合来看,电影从“第三方”角度诠释了郑丰喜的故事。拍摄时间、拍摄背景,以及他的遗孀吴继钊参与指导,让影片更具客观真实性,充满了同时代的特征。
         影片没有着重描述郑丰喜的困苦,且美化了一些周遭的人物,放大了社会的温暖。并且,将重点从郑丰喜进入大学,接受义肢,与吴继钊结缘,一直讲述到生命最后一刻。从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微妙细节中,可以让观众更人性化的了解他。
         无疑,在面对世俗的看法,他和吴继钊的情感发展,是困难重重的。亦正如小说里曾提到在吴继钊之前,他曾经与一位故乡的姑娘“邂逅”,八字都没一撇,姑娘的父亲直接以“打断她的狗腿”来威胁,让这段懵懂的感情无疾而终。相爱容易相守难。电影很直白的将这段呈现出来,继钊父亲责问:“你愿意把自己女儿嫁给一个残缺的人吗?对你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也很佩服……就算我自私好了,请你不要再跟女儿来往!”郑丰喜落寞的背影,与之前“盼归”,他痴痴的相望,取舍之间,揭露出他的“处”与“境”。
          亲情的压力,让吴继钊妥协过,她也曾逃避过,不再见郑丰喜,但她还是意志坚决,甚至以死来说服、哀求她的父母。最终,十万元聘金“促成”了这段婚姻(婚后,岳母把那包聘金,原封不动的退给他)。他们是如此相爱,有着共同志向和价值观,一起在“口中”教学,携手合作。世间夫妇,恐怕很少能比得上他们的幸褔。婚后,他们先后有至玉、至洁,两个健康、聪明的女儿。在“吾女至玉”章节里,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女儿,满满的爱和期望。
         在世人对他的评价中,有一条这样写“无比的爱心和耐心,谆谆教诲学生,深为感佩。”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他已经得了晚期肝癌,他依旧站在课堂的讲台上,因为疼痛,他失手落下了课本,有一同学搬椅子,站在他身旁,坚持让他坐下,他依旧坚持站着,他说:“在教室里,坐着听课的是学生,罚站的永远是老师,现在我们班上有两个老师了!”他的幽默,瞬间轻松了课堂的气氛。
    在他去世的前两个多月,他吟道:“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他感叹林觉民在跟妻子生离死别的前三天,还能定下心来交代后事,写下了这封真情流露的信《与妻书》。虽与林觉民英勇就义不同,但郑丰喜留给了吴继钊一本书,他说:“看到书就像看到我一样,我们永远在一起。”
          1977年,财团法人郑丰喜文化教育基金会成立,是中国最早从事身心障碍公益的基金会,更设立奖学金帮助鼓励有肢体障碍的学子就学、深造。他的遗孀吴继钊创立郑丰喜图书馆,于1989年完工,由建筑师李祖源设计,馆中除了藏书之外,尚有郑丰喜使用过的书籍、义肢等遗物,供人参观。
         在电影里,郑丰喜有几处演讲,充满了理想的激情,摘录如下:
         在广大的宇宙里,人生太渺小了;在无尽的时间里,生命太短促了。海水会枯干,石头会腐烂。但是一个人奋斗的精神会永远存在。就像汪洋中的一条船,它代表了无比的信心坚强的意志 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它引导大家克服困难不屈不挠,乐观、积极、进取、奋斗,走向光明灿烂的前程。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轻视我们的人,不是屈辱我们的人,而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不自暴自弃,有信心、有勇气、能吃苦、肯努力,我们就能站起来。
          最是催泪的是他临终前说:“再给我一点时间,我会走得很好的。”
          他在“跋”中总结:“不管你同情也好,怀疑也罢,它是过去了,我们只把它当作是一场梦,一出戏吧!”
           人生如梦,人生如戏,蓦然回首,黯然销魂。

    后记:
          莫奈说:“很多人认为一定要去理解什么是美。其实,真正的美无需理解,只要学会去爱惜,就已经很足够了。”同样,无需理解,但求珍惜。
          很幸运,在机缘巧合中发现了他。一度也曾错过。依稀记得家里有本“小人书”,封面就是秦汉版的郑丰喜“跪着”求学之路。当时,觉得不过是残疾青年励志的故事,翻过,就当看过了。如今,不知搁置在何处。后悔中……偶然想看看秦汉的成名作,便先阅读小说,后看电影。综合感觉小说更全面、深刻,让我入迷。真想穿越时空,去看看他,与之交流。这,也是痴人说梦了。希望有生之年,能买到典藏版《汪洋中一条船》(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日版、台版)。
          关于秦汉饰演郑丰喜,原本我不想写,怕人误会,我是因为喜欢秦汉,而入迷郑丰喜。思前想后,这对秦汉有点不公。很难想象如何把腿向上弯曲、绑在大腿上,再膝盖以下装上假肢,这样如何行走,简直是一种“杂技”表演了。在小说里,我满脑子是郑丰喜的双手;在电影里,我时刻注意他那双腿。这恰恰是相反的,让完整变成残缺。看着他扭动腰部,步履蹒跚,这样的真实感,直接忽略了演员本身,已然代入到人物之中。
          秦汉比郑丰喜小三岁,笑起来露出一排白牙,浓浓的乡村淳朴感,因然而生。他习惯性的微微提起右边嘴角,带着一丝尴尬,三分腼腆,有种欲言又止感。他诠释出的郑丰喜,刚毅中不失温柔,儒雅中不失憨厚,有种执着的傻气,进取和无奈交融,乐观、阳光与落寞、孤寂交织。他有种男人稳重感,就算是跪着、躺着,也不失“力量”。他演得“很好”,不言而喻。只举一个场景:郑丰喜因为吴继钊忽然失踪回家,不断写信给她,他正准备再次邮寄书信给吴继钊,恰巧碰到吴的“表哥”接她离开,那抬眼间的意外,随之意识到,转为受挫后凝重,一低眉、低头间的接受。他推着自行车,艰难地走着,悲从中来过渡到黯然神伤,简直令观者触目伤怀。
          因缘际会,感谢。
  2. 知道汪洋中的一条船的故事,大概还是上初中那一会儿吧。今天百无聊赖心情浮躁得看电视,隔到中央六套,放的正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十年前的心情一下子翻涌上来,让懒散的我终于忍不住在豆瓣上,写下我的第一篇影评。
    那时年纪小,也曾写过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幼小的心灵被这样一种生存的精神所深深打动着。
    郑丰喜以其缺陷之躯,而造就的最后的努力,让我的心不止一次被颤动着。最喜欢影片中扮演郑丰喜小时候的那个小演员,他那纯真坚毅的眼神,一次次让我的心止不住的怜惜,一次次让我的心止不住的振颤。也许是中间开始看起来的关系,影片中最让我揪心的是小郑丰喜被带去耍猴那一段以及他和五哥养鸭子那一段。
    他还那么小,就要走街跑江湖,可是他不埋不怨,他能感觉到的就是伯伯对他的好,对他的照顾与教导。这不同于所有我曾经看过的关于耍猴人的影片,当这个伯伯突发心脏病奄奄一息之际,他那一声“阿爹”,震彻心扉。我总希望任何事情都有好的结局,任何人都不要离开,我多么希望这个老伯伯不要喝酒,能够一辈子对小丰喜好啊。当老伯伯在弥留之际,说的那一句“知道家在哪吗,那就从哪来,爬回哪里去”。终于忍受不了内心的悲伤决堤,任由泪水肆意。所幸小丰喜最终还是爬回到了家里,算是上天的一种怜悯,不要让这个幼小的生命再承受更多的不幸。
    之后秦汉的演绎走得还是琼瑶老剧的完美男主角路线,虽然表演的不错,但总不能让我把他和那个有着坚毅眼神的小男孩联系在一起。相比较而言,林凤娇的表演就可圈可点很多,让我在赞叹她的美丽的同时,也感慨她能把个性的吴继钊刻画到如此地步,实属不易。但是,他们的青春爱情故事并不能打动我,打动我的,让我的心一次又一次难受的永远是那个小丰喜的坚强眼神。
    和五哥养鸭子那段,最让我感动,以至于现在在敲打键盘的时候,眼前浮现的还是那个场景那场雨。五哥说,“丰喜你要努力”,丰喜天真的问,“努力是什么?”,年幼的五哥想了想说,“努力就是别人欺负你你不吭声,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说完这句话,我的心突然就轰热起来,原来人生的道理,可以这么简单,这样一个纯真的小孩子的体悟,确能如此深入地进入我的心。当小丰喜听完这句话,皱着眉头慢慢磨着鸭饲料,一边说“嗯,我一定要努力”的时候,很欣慰很感动,人间真情,令人动容?而当我期许着他和五哥能够永远这样虽然贫穷但是能够自足得过下去的时候,我真希望一切美好的事情慢慢降临到他身上,任何的苦难对于他来说,都是如此的残忍。但是,发洪水了,五哥走了,可怜的他一个人还要继续坚守着他的使命,把鸭子赶到笼子里。他在泥水里爬,不断地跌倒,不断地爬,因为他对五哥说过“我不怕的,你放心”,他对自己说过“我一定要努力”。所有他没有过多的顾虑,他要赶鸭子,他要跌倒了爬起来!
    终于终于,一切美好的事物并没有在最后被摧毁,是我喜欢看到的结局,能够解开我的心结,五哥没有死,小丰喜也得到了幸福,他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让人心情不由得舒畅感怀起来。
    这汪洋中的一条船,那坚韧至真的眼神,打动了我的心。
    感谢你,汪洋中的一条船,让我那颗浮躁的心,得到了片刻的安宁。
    重温的,依旧是与十年前一样的感动。
  3. 让腿不方便的小孩去养鸭,大雨来了差点淹死,穷啊没办法。
    长大后考到大学,某女生追求他,女生的家人反对,母亲说“别死心眼,多找几个挑挑”,挺有杀伤力。
    出生跟生孩子一样,真累。
    “这种以自己亲身经历激励人上进的书,年轻人现在不喜欢看。”
    “孩子不懂事,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
    “努力就是被人欺负了不哭,摔倒了马上爬起来,不怕苦,不怕难,一直做下去,伟大的人都是努力努出来的”,“努”
    还有这种用法,长见识了。
    死前,妻子对他说“你很快就会好的”,不是很假吗?但是有更好的台词吗?
    平静地死去,肝癌晚期,肝昏迷吧。结尾是送妻子那本自己写的书,说陪着她走完剩下这一生?
    孩子们在玩着,
    就这样结尾了。
    典型的励志电影。
    当时街道年轻人,战后忙活的年代,各自记住的青春,如今一晃已经泛黄的电影画质。
  4. 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是一部比较古老的电影,根据郑丰喜的同名自传小说改编,由秦汉和林凤娇分别饰演男女主角。讲述的是台湾青年郑丰喜的奋斗故事,他出生便带着残疾,这便注定了他百般磨难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影片中泪点与笑点并存,郑丰喜的故事深刻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也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男主人公一出生便面临着被抛弃的命运,幸亏其祖父和婶婶的坚持才使他活了下来。印象最深的是他祖父说过一句话“一颗草,一滴露,天无绝人之路”,慈祥的祖父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活下去,即使郑丰喜的双脚是残缺的。后来他也不负祖父所望,坚强的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很好。

    身残志坚用在郑丰喜身上最为合适了,成年后的他曾说如果没有祖父用一根小棍牵着他,他一定是两手着地爬着走路的。作为一个残疾人,必然会遭遇旁人的嘲笑,而此刻,五哥对他说的话也别有深意。五哥说:努力就是人家打你你不哭,跌倒了爬起来,一直往前伟大的人是努力努出来的。五哥格外照顾郑丰喜,而郑也把五哥的话奉为信条,坚信着。被同伴欺负时,他没有哭;学骑自行车摔倒时,他也没有哭。

    我们常常说只有生病了才会知道健康的重要性,郑丰喜因为自己身体的残疾而格外珍惜读书的机会。到了大学,常常因为看书而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同学问他为什么要如此努力,他的回答是“你们是走进大学的,我是爬进来的”,这样的话语格外发人深省,在心酸的同时也欣赏他的那一份韧劲儿。作为四肢健全的大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努力呢!

    电影中,让人觉得温暖的还有他身边的那些人,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淳朴善良。校长找了医生给郑装了假肢、房东太太不催房钱、书店老板让他有偿照看书摊、自行车被盗后班上同学用心良苦地给他送自行车,如此种种,让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在他自卑向医生倾诉不被女朋友吴继钊的家人认可时,医生跟他说:别人瞧不起你是意料中的事,你不能瞧不起自己。这句话虽然有点重,却敲醒了郑丰喜。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别人怎样看待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

    身边的人给郑丰喜温暖,同样,郑丰喜也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着社会。亲自送自己写的书给身体残疾的人并鼓励他们,开演讲会鼓励青年奋斗。

    郑丰喜的一生,承受了太多太多。小时候一直跟着祖父,祖父死后,他跟着卖艺人流浪四方,用双膝走路,过着流浪的生活。卖艺人突然猝死,临终对郑说的一句话是“你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吗?爬回去吧”。郑亲切地称呼卖艺人为老爹,这是一个疼爱他并教会他认字的人,死亡之神却残酷地将他从郑身边夺走了。

    郑丰喜流浪回来后和五哥两人独自在鸭棚养鸭,两兄弟在养鸭的同时也在试着养活自己,捞鱼捡红薯,五哥因吃坏肚子回家后,天公不作美,暴风雨台风袭击,鸭棚被淹没了,房屋也被淹没了,郑丰喜无助地呼喊,那一刻,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他跟着洪水一起走了,还好,他被救了。

    爱情,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所期待的。郑丰喜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在大学里,他和美丽善良活泼的女孩吴继钊相恋,虽然多次遭遇女方家人的阻挠,但最后他们还是在一起了,并生育了一对可爱的女儿。

    郑丰喜的一生,艰难而又艰苦,或许是老天爷不想他那么辛苦,因而过早地夺取他的生命,大概是希望他能在另一个世界安乐的生活吧。

    为社会操心的人,时刻都在操心着;接受过他人帮助的人,一般都会在思索着如何回报他人和社会。郑丰喜临终前,除了遗憾不能照顾妻女,还遗憾不能办图书馆,不能为一方人民做贡献。他记挂着村民们,村民们也同样记挂着他,得知郑丰喜病重,村民们自发的组织为他开了祈福大会,只是,还是没能挽救住他年轻的生命。而他打算在家乡建图书馆的梦想,他的妻子帮他完成了,实现了他改善家乡教育的宏愿。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郑丰喜做到了,他奋斗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奋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知道,郑丰喜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缩影,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

    郑丰喜的一生都在拼搏奋斗,他的一生,恰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奋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