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片头干净的鹅黄色单元楼道镜头开始,就有预感这是一个镜头语言干净、人工干预度极高的短片。
后来果不其然,平面的俯拍、使机位固定并让人物移动的手法,让人想到了一位导演的作品特征。
这部电影讲故事的手法的巧妙体现在那张照片上,它构成了影片最大的冲突点,提起了全篇最紧张的张力。老师的行为呼应墙上的文字,意味深长。
“平静”是这部短片的氛围,人物之间的对峙也几乎在平静中进行,但平静之下是人心中各种情绪的波动和思绪的转换。
老师最后没有拿那些“饯别礼”,是他认为自己还不足以称得上是“好老师”呢,还是他只想了无牵挂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离开这个城市呢。
影片中最喜欢的片段是老师从单元楼道下来,经过各个街道,再到学校门口的那段路程里,画面街景的变化搭配各种街道特有的声效。这种跳切,自行车行驶过每个街道给了三四秒的表现,有种还原了现实又非现实的感觉。就像开头说的,人工干预度极高。但这种会让人略微出戏的手法,对于形成轻滑稽轻荒诞的情节底色是很有效的。它仿佛在提醒观众们,你们进入了一个已经被精心安排好的视听语境中,我要开始讲一个小故事了。放心,既然是故事,便会产生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而这恰恰是给观众留出了一个安全距离,可以放松的观影。
这个疏离感的度的把握不容易。
我比较欣赏的是对于画面色彩的把控和协调上。众所周知,中国城市和乡镇里的各种配色和摆设的色彩系统通常是无序的状态。能够在一所普通的中学里拍出高于现实中学校里面涵盖的色彩系统的镜头来,不知剧组做了哪些努力。如果让我来安排协调色彩系统和提升配色审美的话,在当今的中国校园里面去寻找和安排的话,还是要花一些功夫的。
影片的色彩没有落入现实中的俗套,而是加了一层滤镜,多了精心的安排,增加了故事的美感和氛围感。但即使是加了滤镜,镜头原本拍摄的画面的色彩配置的质量不到位的话,也无法达到最后调制后的效果。
可能在这部短片中,“颜色”是除了故事情节安排之外,最引起我关注和喜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