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穿越苍穹 Across the Universe(2007)

穿越苍穹 Across the Universe(2007)

又名: 纵横宇宙 / 爱是唯一 / 穿越宇宙 / 恋爱心曲

导演: 朱丽·泰莫

编剧: 迪克·克莱蒙特 伊安·拉·弗雷奈斯

主演: 吉姆·斯特吉斯 乔·安德森 埃文·蕾切尔·伍德 梅天悦 斯宾塞·里夫 Dana Fuchs

类型: 剧情 爱情 歌舞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7-09-10

片长: 133 分钟 IMDb: tt0445922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这是一部由33首披头士经典歌曲串起来的音乐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受反战抗议、精神诉求和摇滚乐影响很深的爱情故事。裘德(吉姆·斯特加斯Jim Sturgess 饰)是来自利物浦的一名船厂工人,他孤身一人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寻找父亲,结识了马上就要退学的马克思(乔·安德森Joe Anderson 饰)以及他美丽的妹妹露西(埃文·蕾切尔·伍德 Evan Rachel Wood 饰)。裘德和露西相爱了,他们来到纽约,遇到了摇滚歌手桑迪(丹娜·弗齐丝 Dana Fuchs 饰),然后又认识了黑人吉他手乔乔(马丁·卢瑟 Martin Luther 饰) 和女同性恋普鲁登斯(梅天悦T.V. Carpio 饰),他们的生活随着动荡的岁月发生着改变。

演员:



影评:

  1. Beatles的歌翻唱者不计其数,从完全忠实原曲的到荒腔走板改编的,无论是摇滚爵士还是古典流行,我大抵上都听过一些,平心而论,能翻出新意翻出水平的作品不多。喜欢的比如Bobby McFerrin翻唱的Blackbird,恣意得要死;不喜欢的比如Bon Jovi翻唱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我恨不得把他给打死。而本片演员的唱功都是不错的,虽然不能说个个都唱得很好或者每首都翻得很棒,但整体上的效果令人满意。特别是Bono同学翻唱的两首,嗓音模仿Lennon仿真度还挺高,不愧是乐坛老手呀。

    以上说的是一个方面,也就是在翻唱上成功了。另外一个方面,Beatles的很多歌本身就制作过MV,而且MV的风格也基本上都是天马行空迷离诡异的。如果把本片的很多场景当成MV来欣赏的话,可以说,这一点导演也没有输给原版MV。好几个唱段的影像我都还记忆犹新,比如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那一段,赞呀!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张专辑的MV合辑,而且是极具个性化的合辑。

    不过它毕竟还是一部电影,而且和大多数音乐电影都是先有故事再创作音乐不同,本片就是在通过音乐创造故事。所以不少歌曲在片中的出现和剧情是非常合拍的,甚至台词都和歌词融为一体了。而且很显然的是,导演和编剧对Beatles很多歌曲背后的故事都相当了解,不然也没法把歌曲穿插得如此恰到好处。

    而作为观众来说,如果对歌曲背景有些了解的话,就更能够体会本片的妙处了。对于我这样的Beatlemaniac,再加上对那个年代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所以本片值得玩味的细节是非常多的。这里抛砖引玉说上两个:

    一是Revolution。这是Beatles的第一首和政治相关的作品,当时Lennon目睹了发生在伦敦Grosvenor Square的警民暴力冲突。这首歌是Lennon对那些把他归入自己阵营的列宁主义者、托洛茨基主义者和毛泽东主义者的回应。他虽然与他们一样渴望社会的变革,但他相信真正有意义的变革应该来自内部,而不是暴力。这从歌词即可看出,倒是歌名带有很大的欺骗性。歌词中提及了Chairman Mao,Lennon不认同那些举着毛画像到处游走的“革命”学生(也许不仅指欧洲学生,还包括红卫兵)的行为。其实他并不太想把关于毛的部分加进歌词中,只是有点赶时间创作的结果。而在片中,Jude的观点和Lennon是一致的,然后就有了Jude去Lucy的办公地点唱起这首歌,与歌曲创作的初衷完全吻合。

    二是Across the Universe。Lennon和爱人Cynthia吵架后无法入睡而产生创作灵感,于是有了开头几句歌词。片中也是在Lucy离家出走之后Jude唱起来的,而在地铁里出现的几个印度僧侣,Jai guru de va这句歌词正是出自Lennon在印度学习冥想时的一句禅语(姑且这么认为)。

    接下来,我想离题说点别的。这个片子是朋友介绍给我看的,他是拿娄烨的《颐》对比着推荐的。那我也就说一下。把本片单纯当作对Beatles致敬的电影来看也行,在此之上,导演亦有所指。片中涉及了当时美国的四个政治事件:底特律骚乱、小马丁遇刺、越战和反越战、学生占领哥大校园。别的我也就不说了,毕竟是音乐电影,但最起码有一点,片中那些再现历史的场景导演都拍得很有范儿,对于1960年代的元素的运用非常到位。想想《颐》里豕突狼奔的那几分钟,导演对场面的调度完全是失控的,全片的叙事也是稀烂,娄导野心太大可是您能力不行呀。

    然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在贝托鲁奇的《梦想家》里,还是在本片中,激进的学生堆里都设置了一个反激进的角色,而且是主角,更巧合的都是异国人。导演在多处设置了这另外一种声音,直到最后,当Lucy发现了她那标榜和平的革命同志在亲手制作炸弹的时候,激进或者革命,只剩下一张画皮。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另外一种声音也确实是对的。无论是巴黎,还是纽约,当年那些激进学生们如今早已成了两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回首自己的年少轻狂时,早就已经开始了反思。

    而在我们的国家不是这样,很多人提起那啥啥事件,无不是热血澎湃拍案而起,恨不得再来几次再死一些人这社会才能发展才能前进。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被“激进主义”这个魔鬼已经折腾了一个世纪,很多人还不自觉,还想继续折腾。如今,对于五四的反思已经有学者在进行了,可是对于啥啥的反思,还没有影子。

    其实啥啥事件的时候我们也有那么一位反激进的角色的,他叫侯德健,他在当时拯救了不少学生的生命。可是,当时的激进学生淹没了他的声音,现在他的声音我们也听不到。在《颐》里,就没有这样的声音。有人说导演能把啥啥事件搬上银幕,勇气可嘉。可是在《颐》里,没有反思,只有仇恨。没有理性,只有泄愤。要再多的勇气有何用?

    勇气与否,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而不是衡量导演这个职业的高下。这就让我想起了近两年来涌现的不少反映官方讳莫如深的政治事件的电影。从电影的角度,拍得好的屈指可数。可是这些片子在豆瓣无一不是好评如潮,仔细一看评论呢?无一不是借题发挥离题万里。我们是在看电影,不是吗?如果用政治来衡量电影的好坏,《意志的胜利》就该永世不得翻身,可它是公认的好电影,就因为艺术本身的魅力。

    我不是想把电影和政治之间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两者也本来没有界线。啥啥事件有啥?一个导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止的事件。别说我冷血,这就是事实。我的血也从没有冷,我期待着那些得不到归属的灵魂,终有一天能够在天堂里获得一席之地。“I just don't want my beautiful daughter to get hurt.”Lucy的妈妈如是说。真的没有什么比妈妈的儿子身上流着的血更宝贵的了。

    【附录】让近来的我特有感触的一段台词:
    Max: Why isn't the issue here who I am?
    Uncle: Because, Maxwell, what you do defines who you are.
    Max: No, Uncle Teddy, who you are defines what you do. Right, Jude?
    Jude: Surely it's not what you do... but it's the way that you do it.
  2. 挽歌

    ——《穿越宇宙》

          在世纪之交,对二十世纪进行各种各样的总结是最流行的时尚。我还记得一本杂志在提到六十年代欧美音乐的时候这样写道:“披头士发明了旋律,鲍勃·迪伦发明了歌词。”四十多年前,正是他们,和许多其他天才的年轻人们一起,创作了无数出色的歌曲,重新定义了流行音乐的含义,并给整整一代人注入了梦想和活力。今天,在欧洲红五月过去整整四十年后,我们有了一部完全由他们的音乐构成的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朱利·泰莫尔(Julie Taymor)的《穿越宇宙》(Across the Universe)。它开始于一个叫Jude的年轻人的自述,结束于一个乐队在摩天大厦楼顶上的露天演出。

          为什么?

          为什么我会花上八个美元去看对六十年代流行歌曲化了的诠释?当年在街上掷燃烧瓶和分送鲜花的年轻人已经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坐在国会山和总裁室里,听着新世纪的抗议者们哼唱着《风中回响》(Blowing in the wind);他们并不需要一部这样的电影,恐怕也早已过了看电影的年龄。而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他们最厌倦看到的事情,或许就莫过于一部重现他们父母青年时代的电影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好莱坞就曾用四十年之前的音乐制作过大量的怀旧电影,因为那些歌曲让人们在核大战的威胁中想起从前安逸与纯真的好时光。而今天人们用六十年代的音乐制作电影,恐怕是因为在这个雅痞与互联网的时代,它们让我们回忆起那些真正动荡、真正激动人心的日子。那个时候的毛头小子们真的试图去改变世界。“披头士发明了旋律!”“鲍勃·迪伦发明了歌词!”在欧洲,索邦大学的学生拒绝去上课——“在人行道下就是海滩!”——他们拾起人行道上的地砖砸向全副武装的警察。美国的年轻人也都在游行,反对战争,争取民权,叛逆一切可以被叛逆的价值观念;他们挺起胸膛,朝黑洞洞的枪口里插进鲜花。和今天的年轻人不同,他们理想主义,他们不顾一切,他们冲动而诗意,他们很酷。

          或许这就是泰莫尔拍摄《穿越宇宙》的全部原因:我们有披头士的全集,我们还有一个很酷的六十年代——示威、暗杀、切·格瓦拉,等等等等。为什么我们不去掉那些恼人的严肃而不悦的部分,然后把剩下的东西和奶油巧克力混在一起,制作一部人人都喜爱的电影呢?泰莫尔制作过百老汇音乐剧、歌剧和电影;他手下的团队里包括T-波恩·波奈特(T-Bone Burnett)——一个曾经把《哦,兄弟,你在哪儿?》(O Brother, Where Art Thou?)打造成白金唱片的天才;我们还有一群年轻、帅气的男女演员。这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作品。

          然后,我们就有了《穿越宇宙》,一场极为罕见的完美灾难。它就像一只在二十一世纪都市出现的恐龙,在每个方面都拥有完美的细节,同时又在每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错位与格格不入。

          事实上,尽管影片并不缺少现代名人的客串——其中萨尔玛·海耶克(Salma Hayek)的演出要比博洛(Bono)有趣许多——《穿越宇宙》中却并没有出现披头士或任何其他真实六十年代音乐人的形象,而是充满了符号化的名字与事件。Jude是来自利物浦的一名船厂工人。他只身一人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寻找父亲,结识了马上就要退学的Max以及他美丽的妹妹Lucy。他们来到纽约,遇到性感的房东兼摇滚歌手Sadie,然后接着出场的是黑人吉他手Jojo和女同性恋Prudence。我们将看到这些角色在纽约一起经历那个年代发生的一切大事件:学生运动、种族骚乱、反越战、黑豹、同性恋风潮,当然还有流行音乐。单相思Sadie的Prudence会在某一天把自己锁在壁橱里,Jude、Max和Lucy会唱起一首歌劝说她出来——除了“Dear Prudence”还能有什么呢?而且,还有什么能比“Hey Jude”更能总结一部充满了披头士歌曲、主角叫做Jude的电影呢?哦,对了。事实上他们有个更好的主意。什么标志了披头士时代的结束?他们的最后一场在摩天大厦楼顶的露天演出。为什么我们不以一场露天演出结束影片,让Jude向Lucy唱起他们的爱情呢?“你所需要的就是爱情”,我们大家都知道Jude会唱起哪一首歌,“All you need is love”。爱情与落幕,影片伴随着那个年代一起结束。

          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琐碎的影像片段描绘着示威、游行和动乱;我们还看到了33首被重新录制演绎的披头士歌曲MTV(其中两首没有带歌词)。这四个英国人和在美国发生的这一切有什么关系么?一点也没有。当美国的这一切事件发生的同时,他们正在录音棚制作他们的音乐,他们正在印度吸他们的大麻。披头士的辩护者们当然可以争辩说,披头士的音乐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与灵魂;但问题是,这部影片除了那个时代的音乐之外,却没有任何精神与灵魂。整个故事除了演员漂亮的面孔之外基本上就是无聊的陈词滥调。将这个故事配上披头士的音乐,几乎就像是给三个火枪手配上爵士乐一样不着边际。

          整部《穿越宇宙》似乎都在不断地打破你的预期:每当你怀疑导演是否能够更加矫揉造作、更加玩弄字眼的时候,泰莫尔的下一个镜头都会超出你的想象。用不了多少时间,即使最挑剔的观众也不得不开始加入泰莫尔的游戏——因为影片的影像和音乐无可置疑地都展现出绝对大师级的水准。在俄亥俄的家乡,Prudence望着她可望而不可及的拉拉队长,穿越过一群在空中飞舞的橄榄球队员,痴情地唱着“I wanna hold your hand”。Max到达征兵所时,带着山姆大叔面具的宪兵们在新兵身边大声地宣布“I want you”。或许最为大胆、也最为出色的改编,是在一个保龄球馆中快节奏而绚烂多彩的“I have just seen a face”。这些正在歌唱着的年轻人究竟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

          米兰·昆德拉曾经这样描写过1968年的巴黎。“大学生掘开马路的路面,掀翻汽车,设置路障;他们闯入这个世界的方式是那么美丽与喧闹,在催泪弹和火焰的照耀陪伴下。……但是就在距离一公里远的地方,在塞纳河另一边,这个世界的旧主人仍然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拉丁区的喧闹在他们看来是那么遥远。梦想是现实,大学生在墙上写道,但仿佛事实正相反:这所谓的现实(路障,砍断的树木,红旗),才是梦想。”1968年过去四十年后,在《穿越宇宙》面前,这段残酷的评论都几乎显得太过温情。无论是当年的现实、梦想、激情、思考甚至是生命,都演化成几段旋律、一些影像、抗议的口号和性爱的借口,都不过变成一场音乐秀的调味料罢了。“在人行道下就是海滩。”说这话的盖尔·迪波德(Guy Debord)在1994年用一把手枪射穿了自己的心脏;他死的时候,不仅仅他的梦想破灭,他当年奋斗的战场本身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朱利·泰莫尔的《穿越宇宙》,继承并发扬了那个年代音乐的精华,同时又完全剥离了它们所代表的全部时代意义;或许它可以成为对盖尔·迪波德一出反讽的挽歌

  3. Jude - "Hey Jude"
    Lucy -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and "I Am The Walrus"
    Max - "Maxwell's Silver Hammer"
    Sadie - "Sexy Sadie"
    Jojo - "Get Back" and "Come Together"
    Prudence - "Dear Prudence"
    Dr. Robert - "Doctor Robert"
    Mr. Kite - "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Daniel (Lucy's American boyfriend) - "Rocky Raccoon"
    Bill (Sadie's Manager) - "The Continuing Story of Bungalow Bill" and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Paco (Lucy's co-protester) - "Old Brown Shoe"
    Molly (Jude's English girlfriend) - "Ob-La-Di, Ob-La-Da"
    Desmond (Jude's boss in America) - "Ob-La-Di, Ob-La-Da"
    Pam (Desmond's coworker) - "Polythene Pam"
    Martha (Jude's mother) - "Martha My Dear"
    Julia (Lucy and Max's sister) - "Julia"
    Rita (The Contortionist) - "Lovely Rita"
    Teddy (Max and Lucy's Uncle) - "Teddy Boy"
    Lil (the girl Jude is with in Cafe Huh?) - "Rocky Raccoon"
  4. 这部充满了浓郁纽约百老汇舞台剧风格的歌舞剧《穿越苍穹》由Tony奖获奖导演,以编导百老汇舞台剧及电影而著称的Julie Taymor导演,故事灵感来源于享誉全球的甲壳虫乐队的经典曲目,通过一条主线三条辅线把32首脍炙人口的甲壳虫乐队歌曲连接起来,青春、梦想、爱情、理想主义,当然还有动听的音乐,与色彩鲜艳的画面一起,带观众经历了一场MTV般的梦幻之旅。

    电影的主线是英国小伙子Jude与美国典型中产家庭女儿Lucy的曲折爱情故事,电影人物的名字均取自甲壳虫乐队歌曲中提到的人名。这条线本身可以说中规中矩,但60年代的反越战背景正好与当前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相呼应,在大背景上相当有共鸣;至于故事本身的逻辑性观众却不能深究,中间一部分情节甚至完全采取了音乐电视的唯美拍摄手法,脱离了叙事电影的范畴——毕竟,歌舞剧电影的大主题永远都是音乐为主,情节为辅,所以在故事性上不能要求过高。

    尽管如此,《穿越苍穹》在故事发展上仍然有一条辅线是相当精彩的。在刻画黑人吉他手与摇滚女歌手的爱情一线时,故事从黑人吉他手的故乡底特律开篇,以60年代的底特律骚乱为背景,通过一个藏身在汽车之后面对暴力惊惶无助的黑人小孩来带出“Let It Be”这首经典名曲,之后镜头在两个葬礼场景中来回跳跃,与歌词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影片第一次情感高潮。随后黑人吉他手离开故乡带着吉他来到纽约,辅线与主线交汇,两相呼应。

    而另一条辅线,女孩Prudence的故事却是彻头彻尾的牵强,除了引出歌曲“Dear Prudence”这唯一的目的,对情节发展内容丰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纯属多余。

    电影中的三大唱将,扮演Jude的英国演员Jim Sturgess可以说是通过这部电影唱开了他的星途,从此好莱坞偶像派男演员列表中又多了一颗初升的新星;饰演Lucy的Evan Rachel Wood在同期录制“If I Fell”时更是一遍成功,这位20岁的年轻演员表演声乐兼能,2007年她出任女主角与Michael Douglas合作的独立制片电影《加州之王》也同时在北美部分地区上映,评论对其表演颇为肯定;而饰演片中摇滚女歌手Sadie的演员/歌手Dana Fuchs在纽约拥有自己的乐队,嗓音充满磁性,声音具有强大的力量感与穿透性,是片中我最喜爱的歌手。

    整体说,歌舞电影《穿越苍穹》仿佛一部加长版的精美MTV,充满了乡愁的意味与怀旧触感,尽管情节上硬伤颇多,但对于喜爱甲壳虫乐队的观众来说,仍极有回味。



    刊登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