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看过一次,因此知道了严凤英老师。昨天又看了一遍,还是好喜欢严凤英老师的唱腔。
之前有段时间反复听里面的片段。每逢听“春风送暖到襄阳”的唱段,总能体会到冯素珍内心的凄凉。亲生母亲仙逝,兄长被逼远走他乡,身边亲人都不真心待她,甚至欺辱她。心中唯一的念想与指望大概是从小有婚约的李郎。
我不认为冯素珍真有戏剧里说的那么爱李兆廷,但她一定是渴望从自己原生家庭中逃离出来。在暗无天日,乏味愁苦的日子里,她可能将年少的那片时光反复咀嚼,世间也许只有李郎会亲她爱她。她把后半生的幸福寄希望于与李郎结为夫妻,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现代文明可能对冯如此有才的女子,已凭借自身能力获得权力与自由,却仍局限于与李的一生一世一双人,而深感不解。但脱离了时代的背景,空喊女性独立自由似乎不那么合理。我每每想到在那样女子无婚姻自主权的时代,冯跳出了父权的压迫,勇敢与之决裂,追求自己心中的幸福,都让我觉得振奋与佩服。异地处之,我不确定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勇气。
在洞房花烛夜,冯为自己被逼做了驸马,导致公主独守空房,而自责。她并不因自己的悲惨遭遇就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而感觉理所应当。并因为背负这份愧疚,而决定对公主坦白。向公主坦诚时,她不卑不亢,在最后一句“如今若将驸马杀,岂不成了未亡人”,除了能感受到她的机智与威胁,还有一份同为女子在该境遇下的为之可怜、同情与哀伤。这样的冯素珍,同为女子,我都为之折服,对其向往。何况她还有男子都比不上的才情。
昨天看完后,去看了下大家的影评,发现大家多为已取得功名的冯,还执着于男女之情,不选择独美,而对她不解,对故事感到失望。但女驸马的故事本脱胎于封建社会,后才被改写丰满,几经润色,才变成我们如今看到的版本。那样的年代,若有如此作为的女性,已是进步。我想,如果在女性主义稍稍抬头的今天,也能做到跳出当下环境的桎梏,让自己的灵魂与躯体都不依附于他人,做到真正的独立与自由,我们就能有底气地说出,“我并不比冯素珍差”。
当然女驸马的故事是皆大欢喜,大团圆作结。最终冯素珍的幸福依旧要依赖皇权的豁免与许诺,结局也过于理想和谐。但她的抗争最后没有流血,算是圆满,对我们不也是一种鼓舞吗?向死而生过于悲壮。人人抗争,人人幸福,才是大家心之所往。
大学生放假之余,无意间看完整部电影,醍醐灌顶。反观当今的春节档,流浪地球大行其道,个人感觉流浪地球叙事拖沓老套,用相同的套路在2个半小时内讲了三遍,叙事拖沓,在回顾上个世纪的老电影,我会觉得故事紧扣人心弦,毫不拖泥带水,故事也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在特效技术不输欧美的今天,为什么讲好故事的能力反倒不如上个世纪了呢
严凤英好看,剧里黄梅戏的唱腔也好好听,但是剧本不喜欢,好封建啊。
考功名不愿做高官,只愿和李郎花好月圆。我觉得这是一场闹剧,它不可能发生,但在这里又给它发生的可能性,并让它和平解决,作为广大女性知识分子的慰藉。让女性生活在夹缝里,给点光,于是面对女性的抱怨可以说这里有光,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事实上只是偶然中的偶然个体命运的改变,不能改变群体处境;同时这也在给女性洗脑,功名是男性的,女性是男性的附庸。
传统观念——相貌甚佳,才华甚好,便可招作驸马。我们强调道德品质的同时,在遇到重大利益选择时又轻视道德品质,看来说道德和宗教一样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确实是有道理的,明天开始读尼采。
笑死了,世上谁不嫌贫爱富?皇帝说世上竟有如此嫌贫爱富之人,重点只在“如此”吧?女方家境配不上男方,这种情况被抛弃的比比皆是吧。 剧情里皇帝骂皇帝,媒人骂媒人不过是剧情需要,刻意创造笑点和冲突点,而且皇帝和媒人根本不至于被骂吧。 还有招李兆廷入宫为驸马,蛮讽刺的,皇帝家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尽是脏污。 后来给公主的各种拉郎让我深深地感到这部剧的笑点就在于昏聩糊涂的老臣和皇帝了。
PS:公主实在是一个很单纯、很温柔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没主张、涉世未深的人,在世界里,根本没有几个人会因为求情而心软;当然这也是也是因为素珍能言善辩。放下身份向别人求情而别人不允实在是一件很窘迫的事,但这恐怕才是多数情况——别人不会对你的窘迫和慌张感同身受,那对别人只是一种麻烦,这才是现实。所以冯素珍的求情里带着威胁,我觉得这是她聪明的一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