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所有人 第一季(2018)

简介:

    《@所有人》是腾讯新闻出品的首档互联网TEAM TALK团队演讲认知类文化栏目。在一个多元化表达的时代里,由真正的意见领导者,发出@所有人的“号召和思考”。在快速接受信息的时代里,让用户得到值得“停下来”倾听的“思想”。

演员:



影评:

  1. 看了三期节目,一直觉的电视节目和大众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电视节目的某观点其实有时候就引导着大众的主流思想,比如一个观点尚未被发掘,在电视节目传播的作用下,被大众所知道和讨论,有时还会成为热点问题;而大部分的电视节目题材又来自于大众痛点,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才会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一档观点新颖能引发当下多数人思考的节目是多么的重要。

    看了三期节目下来,请不同职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就一个主题来进行发想和演讲,使每期的主要观点更深化,更加引发人们的思考。但有一个缺陷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经提出来了,那就是剪辑问题。

    大部分人归咎其问题于剪辑混乱,其中key words的呈现方式也很突兀。嗯,我觉得是因为节目组剪辑的时候有一个提纲一样的思路,然后因为每个人的演讲是混着剪的,为了使看的人不混乱,就照着这个提纲把每一个point sentence做一个串连,想起到一个引导大家思路的作用。就是说,他已经帮你把每一段剪开的演讲前面做了个总结,然后按某种貌似自认为比较有逻辑的方式排列组合,让你看一个point sentence,再看一段演讲。看起来好像在帮人理清思路,看节目时更能方便理解。但是,这恰恰是个不好的方法。并且其中画面有时太跳脱,加一些乱七八糟的滤镜,极力想做到一种美的视频呈现模式,但感觉审美能力一般,不如就平静的做一个深刻的节目。

    比如,第三期,明确的说,一开始我并不知道缓和医疗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围绕什么在说,因为我对缓和医疗的概念为0。只是偶尔会在他们说话的时候蹦出来缓和医疗这个名词,但我还是纳闷这个词的意思,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漏听了前面的内容。直到节目过去20分钟的时候,主持这场演讲的人才出来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不就是节目组做了个倒叙提纲然后引导着你去看,觉得这种方式独特,能引发人更深入的思考?然而我感觉,我此刻无法思考,脑子被卡住了一样。意思是,前面的20多分钟因为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我基本没听懂他们想表达什么,而现在我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了,我又无法与前面的演讲内容串连起来!所以,至始至终我就学会了一个词,没有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也就是剪辑混乱所呈现出的一个问题。我无法完整听完一个人的演讲,并在听他演讲的时候进行思考。我只能被一个个巨大而突兀的point sentence引导着看着一个个快速跳过的演说段子,我甚至没有时间在一个人缓慢的演讲中进行深入思考。

    可能是每期节目时间有限还是什么原因要这样剪辑,但最好还是把每个角色视角的演讲讲清楚放明白,留给人足够的思考时间,而不是被你那些醒目的大字带着走。每个人能从一段演讲里思考出不同的东西,来帮助自己。

  2. 随着《协和缓和医疗团队》这期节目的播出,@所有人我作为当期责任导演参与程度最深的两期节目都与小伙伴们见面了,这也算是交上2017年我最重要的一个成绩单。 篇幅不长,争取生动的小细节送给所有喜欢节目的人。希望你们平安喜乐。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随着《协和缓和医疗团队》这期节目的播出,@所有人我作为当期责任导演参与程度最深的两期节目都与小伙伴们见面了,这也算是交上2017年我最重要的一个成绩单。

    一直想着要写点啥做个纪念,因为作为人类,我们有种天生的能力叫做遗忘,而大美玲又说,抵抗遗忘,宿命性地拥抱某种使命某种情结,是我们的生命为数不多的意义之一。

    那我现在就从几个月之前的小细节开始回忆,篇幅不长,争取生动。


    1、实话实说,跟医生们打交道,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他们是真的太忙了。千万别指望他们会在5个小时内回复你的微信,更别说节目彩排和演讲培训了。但是,因为有内容有经历,他们看起来也并不需要花哨的包装。PS,医生回复微信的时间通常是在早晨7点,我想,这是他们起床收拾,要去出门诊的时间。

    2、宁晓红医生穿的枚红色外套我觉得特好看,不过她之前上别的节目也穿的同样的一件。我试探性地问她,要不我陪您咱们再买一件?她说我不逛街,这件衣服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还穿那件。我这周还得写年终总结、还得做安宁疗护培训班的PPT……我还穿那件吧!

    这是位没有套装、没有时间,也不把精力过多放在专业以外的医生,但特别真实、也特别美。

    3、陈伟大夫是协和肠内肠外营养科的大主任,也是缓和医疗项目最早的医生参与者与探索者。但其实,他的父亲已经患有老年痴呆症17年了。他能坦言他作为【儿子】身份的“纠结与自私”,坦言自己选择给父亲插管用营养维持生命的不舍与思考。这是件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他成为了对于生命的质量与面对亲人你该如何做选择最有发言权的人。(具体可以参考陈大夫的个人完整版演讲)

    4、演讲人郭海斌是位年轻有为的八零后。虽然一直强调自己是典型的冷静客观理工男,但他北京大男孩的那种仗义与豪爽依旧掩藏不住。比如,他身体力行了对于曾经受益的缓和医疗项目不遗余力的支持,比如他特别认真对待我一次次要求改稿的“摧残”,比如他耐心配合每一次从中关村折腾到大望路的演讲培训。他经营着自己的IT公司,一周有起码4天在出差,但是对于我们的节目,他说,我永远有空,优先级第一。

    5、护士长刘薇姐,是位曾经在血液科工作了近10年的资深护士长。看多了生死的人,却依旧对生离死别特别敏感与感性。第一次采访她,说到血液科那些离去的小病人,我们隔着一张大桌子,哭的稀里哗啦。我想,这种对于情感的共振与理解,不是经历多了就会麻木的。它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白衣天使最可爱的地方。

    6、张建伟医生是节目组定下来的最后一位演讲者,准备时间只有一周,却是给我们惊喜最多的一位。一位妈妈刚刚过世2个月的好朋友看完节目给我留言”我最喜欢那位讲疼痛的医生“。

    7、总策划王峥老师一直说,节目请来的人,要是一团篝火,努力去照亮社会的人。所以当在【医疗】这个大选题里无意间看到“缓和医疗”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觉得,恩,就是他们了。

    8、晓楠是对节目内容有触动才会去参与的主持人,她发自内心地平视被采访者的,她好像从不采访所谓的名人。我们的策划王皓老师是她多年的同事与好友。王皓的朋友圈这么写到”死生事大,这么难说的一件事儿,在晓楠老师这里,举轻若轻,举重若重,对人的情感理解,不是后天可习得的。”去触动人情,而不是情绪的好主持人,感谢晓楠老师!

    9、在采访前,我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关于宁大夫和缓和医疗在网络上所有的报道。又花了三个晚上看完了《最好的告别》。但是抱歉,《西藏生死书》我并没有来得及看完,它将是我下一本看完的书。

    10、缓和医疗这个话题不够新,但就像评论里有观众写的那样,虽然不追热点,但是直抵人心。

    死无解,从容离去有多难。

    当【送别】的旋律响起,我只希望,我们用心去做的节目,可以让你有一点点的思考与触动。

    【第3期 正片】男孩去世前向护士道歉:撑不到你下班了_@所有人_腾讯视频

    节目正片30分钟,但绝对值得你认真看完,更多完整版本请在腾讯视频/腾讯新闻中搜索 “@所有人”

  3. 马东带着自己的一帮人做辩论,罗振宇带着一帮人做“得到”,罗永浩带着一帮人做“锤子”,许知远被带着被骂……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目前活跃在各大领域的一些人儿。他们都是中年人,但都不油腻,更不彼此鄙视。

    因为什么,因为他们一是命好,二是努力,三是修养到了。

    本期节目,先谈谈观感。觉得除了马东,其他人的表现跟在奇葩说里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还能勇敢的站在公众面前,这一点钦佩。

    马东呢,世家子弟,看问题稳准狠,特别是他最后谈到的鄙视链的闭环问题,其实也完全可以看出他对于世界真正的期待。那就是,用他的话说,“没有绝对伤害”。

    但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过没有绝对伤害,而是一直在伤害,因为一直在买卖。

    商品经济的社会就是持强凌弱嘛!

    好了,再来稍微谈一谈所谓的早已经过气了的中年油腻男。

    人到中年啊!毕竟身体老了,心也老了,社会发展又太快了。所以当今中国大多数六零后,七零后的中年人都已经变得脱离这个时代了,或者说,大多数的他们早已经被时代的浪潮抛弃了,因此就变得油腻起来了。

    重要的是,我觉得没有比较还好。这个年代,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看到像王石这样的人,能不觉得其他的中年人太猥琐了嘛!

    个人觉得冯唐的那篇文章其实没有恶意,只是告诉一些有能力,有条件变好的中年人变好吧!

    但那些没条件,没能力的油腻中国人,只能油腻下去了,他们其实最重要的是根本不会知道自己被整个舆论场叫做油腻中年男了。这是这个社会割裂的地方。往往一个新闻出来,其实很火,但是只是一部分人觉得很火罢了!其实真的不重要。

    最后稍微再谈一谈鄙视链这个事儿。

    我什么人都能看得上眼,觉得他就是一个人。佛祖教会我的,平等对待众生。

    但唯一还没有修行好的就是,实在看不上那些看不起其他人的那些人。尤其看不上瞧不起农村人的人,尤其看不上那些瞧不起为他服务的扫地大妈,门卫大爷,食堂收拾卫生的,满身灰尘的农民工的那些人。觉得他们太他妈的装逼了,我就瞧不起他们。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女孩在食堂一起吃饭,中途都挺好的。但是,快吃完了,一个收拾食堂卫生的大爷来了,那个女生一脸的嫌弃。当时我就决定了,滚你妈的吧!你太小布尔乔亚了。

    她鄙视收拾食堂的大爷,觉得大爷来收拾卫生烦她了。但其实大爷们才是这个社会最被忽视,鄙视的一群人。

    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些人,从事着那些脏活,苦活,累活,我觉得都是时代的必然,但那些天生资产阶级的人鄙视他们,我就受不了,觉得这太让人没有尊严。

    这也就是马东所说的绝对伤害群体。什么时候,他们这个群体不存在了,共产主义也就实现了;什么时候这个群体有可以继续鄙视的人了,鄙视链闭环了,小康社会也就实现了;什么时候我们能不鄙视任何人了,那么除非人类社会被人工智能智能化了。

  4. 和同事们聊游戏,有人玩王者荣耀,有人玩炉石传说,我最近买了任天堂的switch,准备玩玩塞尔达传说。

    同事对我说,我觉得你最近有点不服老,有想要努力模仿年轻人生活的趋势啊。

    WHAT?我!已!经!老!了!么?

    果然,尽管我们都怕老,但是一切抗拒都是徒劳的,中年甚至老年,早晚都会来到。

    这是即使穿上年轻人的衣服,模拟年轻人的语气,学着90后在微博上使用各种网络用语,学着00后在微信里甩出中二的表情包,也无法阻止的老去。

    再时髦的潮服也遮挡不住日渐凸起的肚子和越发走高的发际线。

    我们不得不向岁月低头——没有哪一个少年,最终不会变成中年。但,



    油腻却不是成长的必然

    也不是无奈的选择





    中年油腻的“十宗罪”:不要成为胖子,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呆着不动,不要当众谈性,不要追忆从前,不要教育晚辈,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停止购物,不要脏兮兮,不要鄙视和年龄无关的人类习惯。
    2017年冯唐带火了“油腻中年”这个词。一时间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对于油腻中年的嘲笑,嘲笑过后的自然就会有人出来为油腻中年辩解。

    腾讯新闻出品的新节目《@所有人》里,奇葩说团队也聊起了热门的“油腻中年”梗。在视频里面马薇薇一贯的斩钉截铁慷慨激昂充满虚假感情的说:




    这就是社交肥,这就是过劳肥,这是普通带来的肥。我问你们,你们多少人会成为优秀中年,没几个吧,你们最后都会成为普通中年的。尽管你们在年轻的时候满怀希望。所以你讨厌肥是讨厌什么?你讨厌普通。可你就是普通本身。



    一点也不普通的中年女人马薇薇充满了对普通中年的怜悯,可这依然是说着别人的话,过着自己的人生。辩论技巧罢了。

    马薇薇在这里偷换了概念,把中年、油腻、普通这三个词画上了等号。可是油腻本就不是成长的必然,也不是普通的代价,更不是无奈的选择。

    这只是不同的人选择的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就像有人爱吃红烧肉有人爱吃炒青椒。油腻这事当然也无关年龄,年纪轻轻就油腻的不少,年纪一大把依然活的清爽的也很多。自然也与普通与否无关。

    我倒觉得所谓油腻中年最初只是冯唐这样一直油腻的人到了中年的自省,而后又变成尚未油腻的人对中年的恐惧,可是谁也没注意到更多“真·油腻中年”却在喝茶、盘手串,看新闻,聊养生的生活中悠然自得,不以为然。

    其实对于中年人来说,那些鲜衣怒马意气风发是随时可以凭吊的青春,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中年的人生却充满了未知。

    人不都是这样么:对未知莫名恐惧,对过去满怀回忆。

    无论他们是打着油腻的幌子,还是扛着普通的招牌,想表达的,都只是对中年的敌意罢了。



    人的审美是被塑造的




    为什么人们要对中年充满敌意呢?因为人们现在的审美情趣是偏青少年的,人们认为青春的才是美的,而衰老就代表丑陋。

    但是绝对的自我意识是不存在的,审美情趣大体上是被大众传播塑造的。80年代美国婴儿潮一代进入青春期,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各种产业资本开始瞄准青少年市场,音乐、影视也不断低幼化。中国则在世纪之交,80、90后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结果了美国的接力棒。当一切资本都将年轻人作为目标客户之后,自然在社会上塑造出来一种只有年轻人的生活才是所有人向往的那样一种错觉。这就像古代中国儒教传统下对年长者的盲目崇拜一样不可理喻。

    可现如今中国马上就要步入老龄化社会,到时候各路资本涌入老年人消费市场,电视上的广告都是中老年服饰,时装杂志封面都是中老年,网络上(已经)都是养生文章,社会的主流重回中老年审美,也不是不可能。只不过那个时候的中老年是80、90后变成的中老年,又和曾经的中老年或许有些不同吧。可能这就是所谓社会的螺旋式上升吧。



    世界曾经使我们的,也会是你们的,但是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无意间看到一组数据:

    90后比80后少30.68%,00后比90后少19.39%

    从来没从数据这个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人口高峰期果然早就过去了,90后居然只有八零后的三分之二!人的平均寿命现在75岁,已报道最长寿的是131岁。80后庞大的人口基数出现长寿的概率理论上是高于90后的,所以,世界上剩下的最后一个生于20世纪的人也很大概率是80后。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好吧,我承认这段我是来搞笑的。

    我想表达的其实是,take it easy。中年危机也好,油腻中年也罢,缅怀青春也好,现世安稳也罢,都没那么重要。说到底只不过是两个维度的事:时间和生活态度。

    时间是无法抗拒的,我们只能接受,并且试着习惯,毕竟习惯成自然嘛,现在看起来无比恐惧的中年,甚至老年,更甚者死亡,都只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没什么可抱怨的,也无需恐惧。

    但生活态度这事,甭管主动还是被动,总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平凡平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快乐才最重要。管他现在流行的是肥瘦长幼呢!如果可以就活成自己的样子吧。不必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说。

    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无论怎样都不可笑,可笑的是那些嘲讽你的人。

    最后,愿你出走半生,归来是个快乐中年。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