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爱之女巫 The Love Witch(2016)

简介:

    小镇上新搬来了一位名叫爱莲(萨曼莎·罗宾逊 Samantha Robinson 饰)的女子,拥有着妖冶美艳的外表和小女孩一样单纯内心的爱莲成为了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表面上,爱莲是一名手工艺品制作师,经常会在家制作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药水和肥皂,可实际上,她的真实身份是一名女巫,她为自己配置了法力强大的爱情药水,希望能够利用魔法找到真正爱她的男人。

演员:



影评:

  1. 《爱之女巫》很是奇特,它的复古性爆棚,从摄影、布光到拍法,都在高度还原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美撒旦巫术片及赫苏斯·弗朗科、让·洛林等欧洲Cult片大导的邪典片。它的复古基调深入骨髓,这主要归功于服化道的细致考究,如果不说这是2016年的电影,除非你看到片尾那部手机,否则很难辨识。在这个时代,想要拍一部完全拥有老片质感的电影,绝对是门学问。

    首先,要熟悉你想拍的电影流派,可以套用那个时代的壳来反映当下的议题。我们可以先来熟悉一下当时代关于黑巫术、撒旦和神秘主义的美国电影,当中最有名的就是波兰斯基的《罗丝玛丽的婴儿》(1968)。自从影片上映并引起轰动之后,与撒旦巫术有关的剥削电影蔚然成风,如《敦威治恐怖事件》(1970)、《女巫季节》(1972)、《西蒙国王的女巫》(1971)等,不过这些电影大都是由男性执导,片中渗透着女性胴体和暴力等眼球效应。这个子类型在80年代开始消逝,波兰斯基后来那部《第九道门》(1999)算是回潮之作。

    首先这片是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采用的机器型号是Kodak Vision3 250D 5207, Vision3 200T 5213,镜头配备的是Arriflex 35 BL, Zeiss Super Speed Lenses。(信息来源:IMDB)

    美术是“复古电影”的重中之重,大环境做得好,演员自然也能沉浸其中。《爱之女巫》从外景到内景,再到各种陈设、道具的小细节,都做到了极致,并且它们能够填的特别满,没有一样是随便放进去的。准备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单是这一点就相当感人。唯一让我不爽的是警员和警局,像是80至90年代的产物,略微出戏。

    要熟悉那一时期该类型流派的经典道具,塔罗牌占卜是70年代初期吉普赛女巫的经典道具(另一个道具就是水晶球了),不论是同类型电影《恶魔的血腥狂欢》(1973)还是《007之你死我活 》(1973),塔罗牌都对女巫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女巫占卜的祭坛也是经典道具,印象中在赫苏斯·弗朗科的电影中看到过。虽然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摆设方式,但通常来说下图这种最常见。一张画有五芒星的圆形祭坛布,三根蜡烛,两个摆两旁,一个摆中间。

    然后是演员,需要找到符合时代气息的演员,他们的长相、气质尤为重要,然后通过化妆和表演去调。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在这方面就得心应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OSS117》系列,都拥有匹配的演员。《爱之女巫》中除却少许角色,大部分演员都贴合60至70年代的人物特征,女主角甚至有点儿意大利女星爱云芬芝(Edwige Fenech)的feel。一旦这样的演员放入这样的情景之中,再上与之配戏演员的搭配,那种时代气息立刻扑面而来,包括片中吧台里的老侍应生都有一种老片里才会有的人物状态。演员的表演背后一定也有高人指点。

    导演技巧自然功不可没,导演一定要是该类型流派的死忠,会使用那一时代特有的手法,比如女主角开车的戏就完全采用老片中背投幕的处理。

    背投幕是在棚内竖一块底架牢固的半透明屏幕用于投放背景画面,屏幕后方放置投影仪,前方则依次放置用高流明布光照明的前景物件(演员、布景或交通工具等)和摄影机。实拍时,需让投影仪和摄影机的快门同步,随后再拍演员在背投动态或静态画面前的表演,摄影师适当采用大光圈,使背投画面在正片中略微虚化,以加深观众的视觉错觉。还需保证背投画面与摄影机内底片的色温一致,以免前后不搭。

    不过在70年代,驱车戏的合成技术已经有了实质性进步,《爱之女巫》还是采用这种老式背投幕的效果,更多是出于一种让你看出它在有意“复古”的效果。

    片中还有几场用来表现幻象、回忆的镜头,使用的是那种“焦点之外”+“暗角”边缘效果,并使用一个主色调作出那种意大利老铅黄片(giallo)里才会出现的大胆用色,通常为红、黄、绿、蓝。

    女主角和大学教授的亲热时,摄影上用了彩色霓虹灯旋转效果和万花筒棱镜,以鲜艳的迷幻效果来表现教授此时的精神状态。视觉呈现上,符合那个时代“波普艺术”的处理。当然,这是罗杰·科曼在嗑药片《旅途》(1967)里玩剩下的。可见,参考那一时期名导名片的拍摄技巧,也固然重要。

    《爱之女巫》

    《旅途》

    《爱之女巫》

    《旅途》

    使用传统的转场方式,片中有两处蒙太奇转场令我印象深刻,由动作到物件的转化,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

    下图的快速的拉近摄影 (zoom in) 和求救者的惊呼大特写,是70年代意式恐怖片的惯用手法,可参考马里欧·巴瓦的铅黄电影。然后,再叠化到第二个场景中色彩艳丽的血腥象征,赋予一种近乎表现主义的风格,提供了纯娱乐的视觉意象。

    片中还有几处幕与幕的淡入淡出,加之选取的配乐恰到好处的结束,都是60年代美剧特有的转场方式。

    当然,在传达复古基调的同时,难免可以出于情怀去“致敬”某部心仪的老片(你们懂得,这是我的菜),这当然要视乎情节的发展,不可滥用。比如像极了《惊魂记》被警车跟随的开场:

    又如《异教徒》(1973)般的仪式和民众的疯狂举动:

    在借古讽今的核心层面上,还要知道你所表达的要点是什么,《爱之女巫》很大程度是女性对于男性只追求性欲的恐惧心理。女主角的出发点实际上是善意的,她是要用巫术颠覆性别歧视,是一个求解放的女人,虽然套用的仍然是60年代末性解放时期的那套东西,但加入了时下的语境。

    通常,用一段台词就可以说得清楚:“整个巫术历史都与害怕女性性表现相交织,女巫被绑在火刑柱烧死,是因为人们害怕女巫并非正当手段所勾起的性欲。后来人们用婚姻束缚女巫,迫使她们成为女仆、妓女和性幻想娃娃。她们想要什么无人问津。”

    “他们告诉我们,一个超理性且恬淡寡欲的男人才是正常,而女人的情感和直觉是需要被治疗的病患。他们认为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真正的平等就在于这种不同。”

    一旦做到用传统躯壳反映当下的魂魄,即是成功的。否则,你的复古性做的再好也是毫无意义。

  2. 独白和对白的逻辑都很聪明:


    Trish怀疑的眼神与口气和Elaine坐在维多利亚茶馆里,频频皱眉,内心一定对Elaine的想法嗤之以鼻不敢苟同。Trish是一个掺杂片面理性女权意识的形象:

    But what about what WE want? How are we going to be equals with men if we keep catering to all of their needs?
    You sound as if you'd been brainwashed by the patriarchy. Your whole selfworth is wrapped up in pleasing a man.
    可我们想要的呢?如果我们一直满足他们的全部需求,那男女怎样才能平等呢?
    你听起来就像是被男权社会洗脑了一样,你的整个自我价值都在于取悦男人。

    Elaine却比我想象中透彻很多:

    If you want love, you have to give love.

    女性天生而自发地取悦男性,从来不是因为女性性别臣服于男性性别,而在以此刺激男性更加满足女性自己。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dominant看似掌控权力而submissive受控于dom,实际上sub通常会引诱dom占据主导(肉体上),所以dom虽然是手握鞭子的那一方却屈从于服务于sub的欲望(精神上)。更进一层说,双方互相掌控与服从,但硬而傲娇的dom远没有能屈能伸的sub狡猾。

    所 以 ——

    如果女性的自我价值在于取悦自己,或者说人生本质的自我价值就在于取悦自己,那么取悦男性使自身得益,怎么可以说是男权呢?这就是Elain的哲学。


    All witches need to figure out where their power lies. And we feel that a woman's greatest power lies in her sexuality. We don't view this power as satanic or anti-feminist, but as a celebration of woman as a natural creature.
    An earthly body. A spiritual essence. And a womb.
    And they believe that men and women are different. And that true equality lies in that difference.
    所有女巫都得搞清楚她们的力量在哪。我们觉得一个女人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她的性。我们并不认为这种力量是邪恶的或反女权主义,而是女性作为自然生物的一种礼赞。
    是一个尘世之躯。一种精神实质。一处孕育之所。
    他们认为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而真正的平等就在于这种不同。
    From the old times, a woman was the altar. And the sacred place was the point within the center of the circle. The origin of all things. Therefore, should we adore it.
    在旧时代,女人就是祭坛。魔法圈中心内的点就是圣地。万物的起源。因此,我们应该崇拜它。

    “而真正的平等就在于这种不同。”

    我相信这里的女巫能直接替换成所有女性,就像威卡教相信魔法是女性的本能。将性和色欲看待为女性主导力量没什么不妥。对性征的崇拜,无论是阳具崇拜还是信奉子宫宇宙说 ,都是对生命核心欢愉的虔诚。

    【很有必要说,建议极端激进女权好好看看这部电影,当然了,“极端”/“激进”就自带“狭隘”和“误解歪曲”的本领,所以我当然也相信极端女权们看了也看不懂lol。】


    I'm not in love. It's not that I dont have sentiment. It's just that love is soft. You need guts in this business. I've seen guys get shot to death because they fell in love, and get soft inside. A man can get destroyed by something like that.I never wanna get that way.
    我没有陷入爱情。并不是我没有情感,只是爱情是柔弱的,在我这行需要胆量。我见过因为陷入爱河而被开枪打死的男人,因为他们内心变柔弱了。一个男人是会被爱情摧毁的。我绝不想变成那样。
    How can you stand there and boast about being immune to love? Why does the genuine love of a woman scare you so much? You think your way is a superior way to live?
    你怎么能在那吹嘘自己对爱情免疫呢?为什么一个女人真挚的爱会让你如此畏惧?你觉得你这样活着更优越吗?

    (然而 —— 不得不说 —— 很可惜我的爱情观和这位男配比较契合。。)


    题外话:虽然无数手法反年代并毫不费力地致chāo敬xí照搬Jean Rollin(which is my fav cult/horror/softcore sex movie director),53 - 54min的仪式场景甚至完全采取Bacchanales sexuelles (1974)里的处女献祭orgy (一模一样)。

    黑巫术和白巫术也是讲究了,巫术和黑魔法的讲解也正统入门感,不再有众多相同题材电影里的撒旦扯淡和神秘化。正如Elaine所说,“whitchcraft is my religion, which is older than your Christianity.” (所谓witchcraft的确比Christianity早,毕竟是迷信的初始形式,但Wicca的历史就相对短太多了) 前几年看到的一个统计是说,时至今日,欧洲的各个国家每年都至少有一千起邪教/异教/巫术集会被秘密举行。其中一些巫术教派比如希克斯巫术教派(Seax威卡教)和撒克逊巫术教派(都是日耳曼传说和盎格鲁-撒克逊传说为基础的威卡教)并不对外保密。当然不仅欧洲,美国也存在很主流的由巴克兰引入的威卡教,从加德纳《影书》中流传过来,而加德纳对威卡仪式的规则又是借鉴了克劳利(看,颠来倒去就离不开他们几个人)。威卡主神通常是一男一女,片中的Barbara代表了威卡教中的大地女神,戴上鹿角的男人代表Cernunnos。


    最后,澄清这不是影评,这是一个备忘。(我何德何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姿态去“评价/点评”一部用心的好电影呢?我所能做的就是思辨和学习。)

    评分6.4非常合适;给四星因为画面色泽和声音处理turns me on, simple as that.

  3. 作为一部非主流的B级片,《爱之女巫》(The Love Witch)的影评中,存在着两极分化的争议

    形式上,有人认为它用70年代意大利邪典影片的壳反映了时代新意,有人则认为这只是无意义的赝品。

    内容上,女观众觉得男的会因为女主角的邪门儿行为,心怀恐惧;男观众则觉得惺惺作态的部分,女的肯定不爱。而事实是,男观众看到性感段落,激动不已;女观众则因为心底深处的情感被触及,感到惺惺相惜。


    我想,大多数女人有过以下类似经验:

    1,向天要一个好男人

    2,用计增加桃花运

    3,心怀公主/小女孩梦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地地道道的柔情。

    当然……

    片子没我说的这么老百姓。

    女主角研究了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请大师举行仪式,成为了一名女巫


    影片开始,她脸上带着艳丽的彩妆、开车迁去新居、smoke gets in her eyes。

    取烟时,包里的塔罗牌跟着滑落出来。

    第一张的牌面是:宝剑三。

    正位“宝剑三”的含义是:三把剑插入内心,流血流泪之后,大命不死。杀不死你的将使你变得更强。

    影片女主角经历过难忘的失恋,搬到一所新的房子,与邻居结为了一起喝茶聊天的朋友。

    平时她在家做魔法小物,放到街上的魔法商店寄卖。

    业余则积极寻找可以共度余生的好男人。

    “爱我,爱我,爱我”……


    女主遇到的第一个男人,是位大学教授。

    教授邀她去乡间小屋度假。

    她给了教授奇幻缤纷的体验。

    教授疯狂爱上女主,做爱后就面容憔悴地躺在床上大哭大叫,喊她来陪。

    她在楼下抽着事后烟,默默嫌弃。

    两人当夜分居楼上楼下。

    女主再上楼时,教授已心力衰竭,死了。

    警告:以下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

    女主调制了加入自己尿液和经血的女巫瓶,和教授的尸体一起埋了。

    而正如女主所想,男侦探们真的不认识……


    第二个男人,是女主邻居的丈夫理查德。

    趁邻居出差,女主主动出击去给理查德做饭,并与他共进晚餐。

    理查德挖巧克力蛋糕的镜头,上接男侦探埋回教授尸体的镜头,暗示了理查德注定的悲剧结局。 :(

    晚餐后的沙发红酒时间,理查德说了一番疑似中年危机的话。

    女主附和、认同,叹,“好可爱~” 。

    理查德郁闷地抱怨自己老婆听了这些,只会翻白眼。

    “那是因为她不理解你。我完全理解你”,女主搬出小三经典语录。

    再配上狂野的挑逗,理查德立刻觉得女主太棒了!

    理查德认定女主就是他的终极幻想,爱得恍惚、晕眩。

    可惜……

    在爱情里的,只有理查德一个。

    女主在魔法仪式上吐槽他(顺便黑了双鱼座):

    理查德因对女主魂萦梦牵,心力交瘁而自杀。

    失去丈夫的邻居找女主喝茶,倾诉孤单和自责的心情。

    女主一脸贴心闺蜜。

    甚至在邻居说想把丈夫与他情人一起杀掉时,露出了嘲弄又得意的微笑。


    第三个男人,是警长。

    两人一起骑马散步,遇见了正在庆祝魔法界节日的成员们。

    众人怂恿下,他们举行了舞台上假的婚礼。

    在两人亲密小动作进行中,导演用男、女方各自心理独白,表现了不同步关系的残酷。

    警长:

    女主:

    警长:

    面对警长坚固的心理防线,女主的沟男招式百无一用。

    在掌握了之前两宗命案的证据后,警长强烈怀疑女主,想要逮捕她。

    女主以爱辩解,遭到警长的批判。

    女主不甘示弱骂回。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感情中不同步关系的对垒。

    吧台旁偷听的女人,联系起新闻里的命案,大喊女主是女巫凶手。

    正如之前魔法大师所说,人们害怕女巫的非正当手段。

    酒吧里的人狂躁起来,齐喊,“烧死女巫,烧死女巫”。

    实际的行为却是另一回事:

    男人们把女主压倒在地上,纷纷解开裤带。女人们在旁边帮着腔。

    各种错位的幻灭令女主绝望。

    在魔法的协助下,女主亲手杀死了警长,最终活在了与爱人“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美好幻想里

    骑在白马上的公主却没有快乐的神情,反而显得怅然若失。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


    我个人认为,《爱之女巫》可以说是一部作家电影

    这部片子的制片、编导、作曲、置景、服装职能,都由安娜·比勒(Anna Biller)完成,所以整部片子带有她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征。

    Anna Biller

    在IMDB网站上,关于她的一句话介绍是这样的:“安娜·比勒,因她对色彩的丰富运用、自恋的女权主义,及对旧好莱坞和类型电影的聪明模仿而著名。”

    听起来“自恋”和“模仿”都不像什么好词儿,我佩服她没有反对一个权威的电影网站如此介绍自己。但诚实讲,这些也的确正是安娜·比勒本人作品的特色。

    看安娜·比勒的轶事,她从少女时期就喜欢用服饰来塑造自己的幻想王国。中学毕业舞会时,她不顾他人嘲笑,穿了自己装饰的、繁复的复古二手衣,而不是常规简洁礼服。

    这让我想到日本导演中岛哲也的电影《下妻物语》。住在日本乡下的龙崎桃子,向往中世纪法国,而她日常洛可可风格的装扮就是她穿越到梦想世界的一个通道。

    深田恭子饰演的龙崎桃子

    《爱之女巫》传达出相似的价值观,即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去得到想要的。

    女主和邻居喝茶时,曾被批评。

    而两性间的互动,其实可以是具有更高阶手段的女性引领的。

    我想借豆瓣用户Nin的话反驳:

    女性天生而自发地取悦男性,不露声色调情,假装一些激烈的高潮,从来不是因为女性性别臣服于男性性别,而在以此刺激男性更加满足女性自己。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dominant看似掌控权力而submissive受控于dom,实际上sub通常会引诱dom占据主导(肉体上),所以dom虽然是手握鞭子的那一方却屈从于服务于sub的欲望(精神上)。更进一层说,双方互相掌控与服从,但硬而傲娇的dom远没有能屈能伸的sub狡猾。


    《爱之女巫》,拍摄于2016年,用的是35毫米胶片。

    安娜·比勒说,“胶片就像性。它满足我的所有期待。视频则哪里都不对。如果不能用胶片拍片,我就不拍了,重新回到绘画和写作上去。”

    数字时代里,这样的选择,任性而奢侈。


    任性的还有:《爱之女巫》全面复刻了上世纪70年代意式邪典片的风格。

    很多置景和服装,都是安娜·比勒亲手制作的。身兼数职的她,好像点金术士,一一将物点化,带着强烈的自恋情结,也泄露了她的欲望。


    安娜·比勒在采访中说不希望自己的电影成为笑话,因为拍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她甚至不希望观众意识到自己在看电影。但因为她的特殊品味,和自然的做作风格,安娜·比勒很怀疑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能力。

    法国评论家让·鲍德里亚的理论恰恰呼应了导演的心声,他认为当代艺术的仿真(simulation),比真实还真实,比虚假还虚假,形成了“超度现实”(hyper-reality)。

    虽然听上去像是悖论,我个人也是这样的观感。

    《爱之女巫》有着奇怪的氛围、“故意”的复古,你可以说它的一切都非常“假“,但其中流露的情感却十分真诚。

    看至结尾处,能深刻感受到创作者私人体验的悲伤和破碎。也难怪有些人会将这样的片称为“私宠电影”。


    彩蛋:

    影片开头,警长曾与女主相遇。

    他将女主拦下,提醒女主汽车的尾灯坏了。

    白天。尾灯坏了。

    怎么知道的?

    ……

    我不想把这个情节bug归因到女创作者身上。

    我不想。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关注

  4. 身为一个视觉爱好者,邪典片爱好者,阿基多的粉丝,别提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是多么的激动了,看完之后觉得很有必要写篇影评.

    认识这部电影纯粹是偶然,今天刷新闻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条关于这部电影的,好奇点了进去,瞬间被剧照给吸引住了,占卜、五芒星,女巫、还有这酷似《阴风阵阵》的场景,我惊讶的发现这部电影竟然是2016年的美国电影!才上映一两个月,不告诉我我还以为是一部80年代的意大利Giallo呢!

    目前本片在豆瓣和IMDB的评分都不足七分(反正新电影我从来不看评分,没一个准的,参考价值不大)加上本片纯偏粉丝向,于是落入了和《霓虹恶魔》一样的局面,好在专业评分都不低:

    烂番茄 95%

    Metascore 81分

    Roger Ebert 3.5/4

    另外此片在我非常信赖的网站 Taste of Cinema 排年度第二

    加上在鹿丹特电影节上的好口碑,证明了本片不是一部哗众取宠的(烂)片,估计是复古风拉了不少分.

    导演的资料很少...()这应该是她进入主流关注的第一部电影,我有种预感,她会成为未来的邪典电影大拿,也给这越来越无趣,一味模式化的商业片和平庸保守的颁奖季电影时期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里贴一个导演的访谈录 标准收藏网站上 关于左岸派导演雅克德米《驴皮公主》的,这也是导演的灵感来源,希望能帮到对这电影感兴趣的影迷

    这是另一个访谈,还“吐槽”了Everyone loves的公民凯恩

    --------------------

    看完本片,最大的感觉当然是荒诞了,在本片中,没有交代背景,也没有出现现代化的设备,连车,警察局都基本保留着7、80年代的风格,这也给本片制造出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这里,女巫似乎是一个半正经的职业,没有躲躲闪闪,甚至还有自己的店面. 故事很简单,讲了一个收到感情折磨的女巫来到了小镇上寻找新的爱情的故事。开头的闪回镜头,暗红的光,前夫倒下的镜头伴随着酒杯里的酒洒出,这里完美的致敬了达里奥阿基多。伴随着女主的旁白,很明显这是一部以女性视角叙述的电影,毕竟是个女导演嘛。

    虽然故事上会让不少男性观众感到不解,一个失意的恋恋叨叨的女巫,勾搭了一个又一个男人,并且用了巫术也使他们受到了折磨并且为自己付出生命,还把自己朋友丈夫给坑害了,不过最后女巫在酒吧里也说了,她并没有犯罪,只是那些男人收到了来自他们自己的折磨,这里也不能全怪她,谁叫那帮人这么不自律嘛(我觉得女主真的难看..还浓妆艳抹,受不了...)剧情懒得说了,啥女性主义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女主中二了,下面来说说布景色彩:

    这部视觉系电影集合了:铅黄电影配乐,塔罗牌,炼金术士,蒂凡尼灯饰(我住家就有好几个),维多利亚风格服饰,占卜,符号,女巫以及各种怪诞的物件(那个女巫瓶,还在什么电影里出现过?)等等让我着迷的元素,当然这些在阿基多巴瓦为代表的铅黄电影里都出现过,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有几个马里奥巴瓦标志性的变焦镜头,巴瓦在《黑色安息日》里面用它营造出了一种十分诡异的气氛;大量的磕了药一样的闪回,意象,这也是那批恐怖大师们经常用的. 本片最棒的一段无疑是马戏团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佐杜洛夫斯基的《圣山》《圣血》,以及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全片都有这个调调;那些快速剪辑的分镜头也是一样;本片还让我想起了《呼喊与细语》.有些人说表现主义的,实际上铅黄电影就是表现主义的一种延续,那些电影里往往带着夸张浮夸的演技,大量的特写镜头,华丽的摄影机移位和大胆用色.

    最后推荐另一部比较冷门的邪典电影《魔诫坟场》,与这个有点相似,更加怪诞一些,是以男性视角叙述的. 客观来讲还不错.

    阴风阵阵的重启版今年上映,希望能拍出不一样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