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梦中情人
导演: 尼古拉斯·卡赞
编剧: 尼古拉斯·卡赞
主演: 詹姆斯·斯派德 梅晨·阿米克 弗瑞德里克·林恩 贝丝·阿姆斯特朗 拉里·米勒 凯瑟琳·约克 威廉姆·肖克利 欧文·凯斯 乔尔·麦金农·米勒 约瑟夫·斯科伦 克莱德·草津 亚历山大·福克 周英华 简·默勒尼 珍妮·贝茨 罗伯特·大卫·豪尔 斯科特·科菲 露西·巴特勒 Harriet C. Leider Blair Tefkin 保罗·本-维克托 Ava Dupree 艾瑞克·阿瓦利 迈克尔·米尔汉 Tom Lillard Kate Williamson Carl Sundstrom Archie Lang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93-10(MIFED) 1994-05-06(美国)
片长: 103 分钟 IMDb: tt0109665 豆瓣评分:6.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我好想跑偏了,主要不是想评论电影,而是被电影再次强化了女人长得美的重要性。但是虽然我们长得没人家美,也可以穿得美。女主的所有衣服都是端庄又撩人的模板,另外配上各色各款的珍珠,效果一级棒!自己Mark一下,备用!
OK,就算错别字也懒得改了,就酱
非常有心理意义的电影。
世上有坏人,真的坏人。我遇到过一个面貌清爽、五官端正、着装朴素、低调内敛的人,浅浅接触让人感到十分靠谱,随着深入接触发现是一贯撒谎、冷酷无情、操纵人心、机关算尽的人,反差让人极为震惊。通过大量学习、反复求证,认清这是(隐性)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类型的人言语内容和行为现实严重脱节,永远维护自己虚假的人设。
在通常所称的“渣男”“绿茶”“海王”中,那些毫不内疚甚至反咬一口的个例,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极大。此外,我们身边一些总以受害者自居、人格底色阴郁的朋友,以及一些冷漠自私、言行双标的家长,也有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除了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以外,另一种危险的人格障碍,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详见屡次抢劫、勒索、盗窃、为利斗殴案件的罪犯,一些高功能ASPD会处于领导和精英层,本质上是同一类人。 还有部分精神病态者PSYCHO极易成为连环杀人魔,详见高承勇案、罗树标案,以及一些残忍虐待哺乳动物者。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占人口一定比例,从他们的公共人设看不出端倪,深入接触可能辨识。《看不见的客人》男主角、《蛇蝎情人》女主角正是高功能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
不少人认为,反社会就是仇视社会、报复社会。我个人认为这不准确。实际上,做出报复社会行为的,往往是偏执型人格障碍者,而不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人是社会动物,在社会关系中,“害人终害己”“算来算去算自己”,所以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相处、合作,人人都进化出了良心和底线。那么,在人人都有底线的情况下,那个没有底线的人,便可能尽得利益。这类为了利益毫无底线的人,便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简称自恋者)和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胆量不同,二是目的不同。胆量上:自恋者是心虚的,即使自恋暴怒,实际也是心虚的表现,通常会欺软怕硬。反社会是无畏的,可以基于利益放软态度,实际是无所畏惧的,遵从弱肉强食,即使自己弱,也不怕强,真被吃了也觉得合情合理。目的上,自恋者追求成功是为了拔高人设,获取成功是手段,构建优于他人的人设是目的。不论是否真的成功,总之人设不能丢。由于犯罪坐牢会导致人设崩塌,所以自恋者大多会尽可能规避法律风险。反社会假立人设是为了利益,人设是手段,利益是目的,如果不需要人设就能获得利益,那人设随时可以不要。是否违反法律,对反社会者来说是成本计算问题。
反社会和精神病态的情绪状态、作案动机、手法以及到案后的表现,存在很大差别。反社会做事不管对不对,只考虑有利无利,认为弱肉强食理所应当,较少负面情绪。精神病态内心往往存在道德评价,知道自己做了刺激的坏事,部分会认为自己该死,有一些负面、悲情情绪。反社会作案总是图利的,作案过程不顾他人感受和利益,事后也不会内疚。但普通人只要不挡道,一般不会被波及。如果反社会者处于政治高位,发动大规模政治运动巩固统治利益,可能人人被卷入,这另当别论。精神病态作案可能会因为宗教、道德、阶层、刺激等原因,甚至可能仅仅因为控制不住自己。作案手法上,反社会只求达到目的(得到钱、得到人、得到位置)即可,不沉浸于细节。精神病态则往往在意细节体验,常有插入、切割、掏出、缝合等过程,有时还会讲究工具、手法。到案后,反社会一般会狡辩,尽可能脱罪,表现得狡猾。而精神病态,会平静陈述作案细节,甚至讲出一些侦查人员都尚未掌握的信息,表现得诚实。此外,反社会能够知道谁对自己好,但不会被感动。精神病态尽管不会共情于他人,但他人对自己和善、礼貌时,能够产生感动。
以上所说的是典型表现,不排除多种人格嵌套,那么表现会更复杂。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自恋者、反社会者、精神病态者虽然与普通人不同,但他们未必全部会犯罪,很多人还是保持不犯罪的,当然未必是出于良心,而是出于成本代价的考量,或是因为自身所坚持的某种信念。
不得不说,许多“主流”“温和”的影视剧蒙蔽了广大普通人,总为坏人作恶寻找“发人深省”的理由,且往往在结尾安排坏人“被爱感化”。事实上, 坏人被计谋或强力压制,都是合理的,用爱去恳求、感化却是无力的,详见《看不见的客人》《蛇蝎情人》的结局。但有不少案例显示,精神病态者存在被感动而放弃作案的情况。例如“智能木马”杀手黄勇,听到受害人张某说出“你放了我吧,等你以后老了我来养你”时流下眼泪,便放弃了杀害。马加爵,同样放过了曾在自己生病时为自己带过饭的室友林峰。在电影形象中,汉尼拔是功能极高的精神病态者,吃人时冷静、残酷,毫无同情心,但他钦佩心存大爱、待人和善的人,甚至愿意提供帮助。
建议调整一下我们的根本观点,坏人不是偶尔做错事的好人,也不是操行不良的普通人,而是与普通人完全不同的另一类人,基本不存在被爱感化的可能,通过专业心理治疗也许有一定程度改善。他们的大脑额叶或岛叶发育异常,情感和同理心微弱,没有良心与底线。如果把脑比作理智,把心比作情感的话,坏人是有脑无心的。而理智的本质就是计算得失、谋篇布局,情感的内容则是依赖与付出。普通人的心,在面对他们时正是弱点,很容易被操控。由于不会为情所困,对坏人来说,与人相处就是智力博弈、心理游戏,套路、谎言驾轻就熟。这么说容易给人一个错觉,坏人似乎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其实未必。坏人的智商分布与普通人没有显著差异,也有很多不聪明的坏人。
一切人祸,皆是坏人直接做或间接煽动的,我们的历史,就是与坏人做斗争和被坏人利用的历史,只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注意这一点。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批判坏人,世间万物本就是阴阳镜像、相生相克、善恶并存的。
辨识坏人,是成熟的开始。
情节平平,手法单一,也就是2星水准。但是有这样的女主角还肯宽衣解带,怎么也要加2星。美艳这个词用于 Mädchen Amick是太贴切了,姣好标致的容颜,遮不住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艳丽,魅惑难挡又无法驾驭,眼角眉梢风情的深层里还隐藏欲望、冷酷和危险。80-90年代的妆容风格也是为这种美艳增色不少,这样的致命尤物岂是spader这样的文雅鲜肉能弹压得住的!
电影节奏实在是慢,铺垫许久也不能达成冲突高潮,结局只能草草收场,人物都没展开,只好靠男女主角的颜值和表情的精巧变幻来撑场了,要是剧本导演到位,这个故事底子配这两个演员本该打造一部像malice一样的经典之作的。
anyway,让我继续沉浸在这浓浓的90年代风情中吧,尤其是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