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白色上帝 Fehér isten(2014)

简介:

    在严父干涉之后,13岁女孩莉莉放生了爱犬哈根使之成为流浪狗。之后想重新找回爱犬的莉莉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演员:



影评:

  1. 这个电影确实是有用力过猛的嫌疑。
    其实上帝也不是谁,只是狗倒过来写。DOG-GOD

    故事大概讲的就是离婚的妈妈把带着大狗的闺女交给前夫照顾,然后自己和现任去开(du)会(jia)3个月。前夫是个中年秃顶,事业家庭两败的人,对前妻有恨,对女儿有爱。但女儿青春期,爸爸更年期,嗯,好不了了。

    一回到爸爸家,多事的邻居大妈就说你家狗是杂种狗,不能养,你要上报。爸爸糊弄了邻居两句就关门回屋了。

    晚上父女果然开始闹矛盾。爸爸不让女儿和狗睡一起,把狗关进厕所。狗开始嚎,她爸就开始骂骂咧咧。女儿起来去给狗子吹了一曲小号,李斯特:《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狗睡了,女儿也睡在浴缸里。

    第二天一早来了一个官员,说有人报告被狗咬了(邻居撒谎),说要让他们自己把狗送去收容所,或者缴税(这点字幕没看清,好像是说纯种狗就不用交税)。她爸说绝不为了前妻的事情花一分钱。

    于是女儿带着狗在外面转了一天。乐队练习的时候还带着狗去了。狗子打扰了排练,于是女儿倔强的带着狗走了。老师在背后大喊“你走了就别再回来!”傍晚,女儿终于被她爹逮住,路上吵了起来。爸爸就把狗扔下了车。女儿叫狗在那里等着,但是狗没听话,一路追着车跑,终于跑丢了。

    开始虐。
    狗差点被肉铺的人砍死,幸亏一只小白救它,接着小白帮狗子躲过了收容所的追捕。然后狗被一个流浪汉暂时藏起来躲避了追捕,正当观众松口气的时候,狗被流浪汉卖到了一个饭馆。中国观众可能都以为要做狗肉了,结果狗又被卖了。一睁眼周围好多条狗。【我当时就知道是要斗狗了。。。】然后来了一个人把它买走了,用了很残忍的方法把它变成了一条恶犬。斗狗之中,狗子咬死一头罗威纳,狗的人性从此算是荡然无存了。趁着人类分赃互相要挟的时候逃跑了。又见到了小白,两只狗没有放松多久,就被收容所抓去了。

    这期间女儿一直在找狗,什么雨天,桥下,收容所都找了。也还有些惯例上的青春期的懵懂。夜店一段音效不错【这算什么夸奖】。然后因为帮同学藏药,女儿被警察带走了。爸爸来接她的时候哭了,女儿这才原谅了爸爸。女儿乐队练习的曲子也还是之前提到的李斯特。

    在收容所里,主角狗因为腿有点问题被归为“没人要”的一类,也和小白分开了。在狗的休息室,看着电视上的tom & jerry,弹得就是那首曲子。接着它看到同伴被收容所门房大妈实施安乐死的情景。

    在收养日,人们来看哪条狗中意就带走。这时候因为主角狗已经是恶犬了,对人类的举动基本都认为是攻击。于是吓到了一个女的,那女的说它咬她,于是主角狗被收容所门房大妈彻底归为要处理掉的一类。

    在关进那个笼子的过程中,它逃脱了。【这时候导演不知为何突然画风变了】主角狗终于用上了人类训练的撕咬技能,杀死了套它的人,由此释放了一笼的“恶犬”。群狗出笼,突然变成了人猿星球,咬死了收容所的门房大妈(之前对女主角态度不好,但其实还是回答了女主角的问题的)。群狗开始在城市里奔袭人类。

    这时候导演也就不管什么理性了,开始上演了恶有恶报的戏码。群狗杀死了每个欺负过主角狗的人类,包括肉铺的师傅,买卖狗的人,训练狗的人还有邻居大妈,反正导演的意思好像是,下一个就是老爹。。。中间穿插了警察对狗围追堵截失败的情节。

    女儿当天是乐队演出,群狗来团团围住了音乐厅。女儿觉得自己的狗就在外面,于是偷偷跑出去找狗。她骑着自行车在无人的城市寻找,遭遇了狗群,但是没有被攻击,只是摔了一跤,但也没找到狗。她看到了肉铺师傅,商店老板以及邻居大妈的尸体,终于觉得害怕了,于是去找老爹。路上小白狗曾经给女儿带路,但是被收容所的人射杀了。

    老爹前情交代是屠宰场的质量监督一类的,躲在屠宰场里,接到女儿的电话就去开大门。这时候女儿的狗已经追过来要索命了。女儿和狗相见的时候,狗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狗了,气氛非常恐怖,眼看女儿就要被撕了那种。老爹带着喷火的一个什罐子出来想吓走狗。女儿趁机拿出小号,吹了一曲李斯特……

    嗯,狗就安静了,然后女儿对着狗子趴下了,四目相对。屠宰场的员工问老爹要不要报警,老爹说不要,再给他们一点时间。然后老爹也走过去趴下了。这时候是黎明。画面就是海报那样的。

            ----------------------------------------------------the end-----------------------------------------------------------
    我猜导演是个非常讨厌人类,以及非常喜欢狗的人。以至于这个片子最终呈现了一种失控的反人类气质。个人的惩戒欲超越了说理或者动情的成分,连我这样的动保主义者都觉得这片子后面的处理过了。这样的方式只能让那些本来就对动物保护持保留态度的人产生“果然他们都是疯子”的想法。虽然不得不说,看到恶有恶报这件事还是挺解气的。这片子最终靠音乐力挽狂澜也是蛮醉人的,不过要是群狗把小女孩撕了。。。也得不了戛纳了吧。

    在我家乡,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到流浪狗。这些丑家伙都是被那些更丑的家伙抛弃的。跑丢了也不是借口,不拴绳儿对谁都不负责。这些狗不仅对公共卫生造成了威胁,也对人的安全以及其他城市动物造成了威胁。没错,我就是说猫。我家的院子里已经没有流浪猫了。

    我爸爸虽然喜欢小动物,但始终对要养纯种这件事不松口,所以数年来也只是说说而已,帮我喂喂窗台上的流浪猫也是看在我的面子。他这样的想法不在少数,只有纯种的动物配得上做家庭成员。唉。奶奶虽然对待儿孙分外好,但是也曾经把我爸的猫扔出窗外(二楼)。我无法改变他们。能做到的只有往家里买猫粮,看见猫就拜托爸妈帮着喂一点。或者是捐点钱给动保组织。

    导演这个片子更像是在宣泄愤怒,对流浪动物的保护毫无帮助。除非把影院票房全都捐掉。

    昨天看完这个电影觉得人类真不愧是地球之癌。狗这个物种更是完全反射了人类的一厢情愿。我觉得人对狗的那些“美好”品质的寄托,都是人类最容易失去的东西,比如忠诚,快乐,天真和依赖。那些故事里千里迢迢回来的,是人类期待找回的东西,而不是狗。然而找的回来吗?YOU WISH。其实狗真的也很像人,长期的驯化使它们本能的讨好人类,为人类改变了一切,甚至DNA。当然你可以说这是生存需要,但是猫怎么就没有改变自己的脾性。这还是一个我自说自话的想法,毕竟我不是猫也不是狗,只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人类一方的一份子,改造了它们,还要继续伤害它们。之前看过一个介绍狗的节目——所有狗的祖先都是狼,但是狗的体型变化是及其多样的,有的已经完全无法适应野外生存。这个多样都是在与人类共存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前还有工作上需要,加强了捕猎或者其它工作的能力,而现在人们几乎完全是为了钱和虚荣在培育狗。像监狱狗计划这样同时实现恶犬和恶人的改造的项目,感觉已经是人类良心最后的火花了。昨天有个微博说中国要是没有人喜欢狗了,这个国家也就要完了。不知为何,这句看起来很错的话,却和我昨天的想法有点共鸣。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狗负责,还能对什么负责,这种癌细胞也真是癌中之癌。

    昨天朋友听我说完,他说,所以人类驯服了狼,把自己最宝贵的品质寄托在狗身上。

    所以并不是不喜欢狗,只是怜悯大于喜爱。让我想到人类自己。

    #full of negative thoughts#
  2. Bob Dylan说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男人;莎翁笔下的王子们要经历过多少的磨难才能拿起复仇之剑?白色上帝,大概是近几个月来,所看到的电影里最难被归类的一部电影。成长类,亲情类,黑帮类,恐怖类,史诗类,甚至武侠片?但无论哪一种,最其次都不能简单将它归类成动物类电影。

    GOD和DOG, 两个在英文里的单词,几乎镜像地存在,从左边看它,是属于仰视,而从右边看它,只剩下俯视。于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评价这部电影,White God,是一部关于'视角'的电影。

    有多少人试着跟孩子谈话的时候,蹲下去,顺着她的高度,平等地望着她的眼睛,再去交谈?又或者,有多少人,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和家里的狗狗们对视?即便,我们嘴上总是挂着多么爱孩子,或者,那些自我张扬的狂热狗粉们;但一个成年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占据高地,去俯视,那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人或物。而,这时候,人难免不会觉查到自已化身成“上帝”。

    故事的开头,屠宰场的剥牛场景,身穿白色工作服的男人们,将放过血的牛,进行剥肚割心,以便检验肉品的合格程度。在工作结束后,这个被工友唤作教授的男人,在工厂外等着前妻把女儿送来,寄住三个月。跟着女儿一起同来的,还有女儿养的那条叫Hagen的狗。这位父亲很显然不喜欢这条狗,很显然这种不喜欢,倒不是因为对于狗这个物种的讨厌,而更多是不知如何和它相处。这种无措也体现在这对父女间的关系里。“内忧外患”才能让故事矛盾足以“合法地”过度到下个结点。本身对狗的不满,女儿的抵抗,邻居的投诉和管理员的威胁,外加狗的因素让女儿被迫离开音乐团,种种矛盾,让父亲在盛怒下,将狗抛弃在高架路下。

    自此故事开始双线发展,女孩的部分,就如所有的青春或成长题材电影,既刻画父女间的隔阂与矛盾,也不忘添几笔未成年人对成人世界的疑问,向往,迷惑,以及最终双方情感的和解与回归。而那条叫Hagen的狗,在被“上帝”遗弃后,则渐渐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往往这种“人狗情未了”的故事,在我们观赏习惯里,无非两种,一是,被迫被遗弃的狗们,会努力很乖地在桥下等个十年“大限”,等着女孩长大了回来,死在“爱人的怀里”,这是日本“苦情” 电影常用的技俩;二是,小鬼当家式的美国喜剧,狗狗们在打败野狗老大,从动物收养所里逃出,历经重重苦难,终于在某天小主人打开门的时候,它在门口冲她汪了声。

    穆德卢佐的这部白色上帝,俨然是让狗狗们从电影工业的“弱势群体”里解放出,走上一条“性感”的复仇王子之路。这几乎是让狗界接了金刚或者人猿星球里的“凯撒”的“衣钵”。高架桥下的Hagen,和所有无辜的孩子一样,有双清澈的眼睛,以及面对城市丛林的无措与无知。他颤颤巍巍地走在桥上,远处河上的汽艇的呜呜呜声,让他惊吓不已。在电影里,迎接无知者的,从来都不会是“美丽的新世界”。他第一次看到暴尸荒野的同类。作为一条被遗弃的家狗,他不知道如何在这座钢筋丛林里觅食。躲过了肉铺屠夫的追杀,逃过了收养所得围捕,一个不留神被看似友善的流浪汉给抓了,顺带便宜卖给了狗贩子。

    这就是处事不深的代价。

    于是,故事又迎来新篇章,如何成为搏斗场上的硬汉。被下药,被打,被虐,被逼成为另外一种狗,丢弃心与灵魂,只有仇恨和凶狠的野兽。而那位赌狗贩子选择他的原因,居然是看到他还有心。多么讽刺。当一个魔鬼看上你的时候,倒不是因为你身上有多少恶的存在,而是有多少善的空间可以被替换。在丛林世界,善良等同于软弱,而它被取代的空间越大,那便表示所能激发出恨的潜力会有多大,而恨等同于力量。Hagen已死,取代他的,是一条叫Maxi的恶兽。搏斗场上的Maxi第一次杀了同类,没有人会知道,在获胜那刻,它有没有想起,曾经看过的那条死在荒野上的狗。尔后,它像所有黑帮电影里,起死回生的死士般,趁着跳闸片刻的黑寂,逃出升天。而这只是复仇之路的开始。

    所有的苦难都可以成为复仇时的借口么?当一个生命手握别的生命的生杀权时,它变化成了’上帝’。DOG被翻转成了GOD, 弱者到强者的转换,而疑问也随之而来。所谓的普世的道德价值的疑问。当观者在同情作为弱者Hagen的经历,反感加害他的人类们,但在看到被称为Maxi的野兽,它的血腥复仇之路与滥杀无辜,是否也有种抵触情绪在心底滋生?我们习惯同情弱者,但也无法为强者的血腥复仇去叫好。

    电影选择了一种折衷的,开放式的回归。小女孩自始自终都没有放弃去寻回Hagen的念头,而她终于遇到了它,带着怨气的Maxi或Hagen。剑拔弩张间,带着回忆讯息的小号声,拯救了一切。他们趴在地上,互相平视着双方,夜渐渐发白。

    白色上帝,这部电影获得今年Cannes电影节一种关注的大奖,可谓实至名归。镜头对准狗,这种出现在日常生活里的动物,摒弃了“摄影机”惯常的俯视思维,用一种主观视角,将它不断地拟人化,以达到与人“平视”的地步。电影大胆地用交响乐 --这种只能被用于史诗电影或者大型英雄or科幻题材电影的音乐,用在非魔幻类的动物题材电影上,很难不称赞这种突破性。并且巧妙地利用音乐的双关,把女孩的故事和狗的故事相互交联。而女孩学习小号这个设定,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甚至在最后那场戏上,可以被看成战场上停战的军号。还有,Maxi带着群狗们,冲出收容所的戏,嘴角血腥,一吼而上,群狗踏浪,几乎拍出了武侠片的感觉。
  3. 艺术史上把浪漫主义时代的特征形容为sublime,源自对大自然之伟大的畏惧,因此那个时期的画都有最绚丽飞扬天空啊或最狂风乱作的树啊(如图:,或者),同时人物关系、主题叙事和画面构图全部集中在最戏剧化的时刻(如图:。这是一个纪实性的、关于海难后一船幸还者自相残杀食人度日的故事 -- 主题足够戏剧吧;再看人物关系,从垂死的到悲伤的到惊讶的到希望的,而构图也顺着这样的人物关系一层层往上,直到达到三角形的最顶端)。【1】 如果我借用这个概念,把“对大自然的敬畏”改成“对狗/种族/生命/这个宇宙冥冥之中上帝般的运转方式的敬畏”,就能描述我对《白色上帝》的感觉。 的确,就如同浪漫主义绘画一样,这个电影几个最让人难忘的镜头集聚了最多的drama:比如开篇,单车女孩,白袜黑鞋,麻雀皆空的街道上突然,伴随着交响乐,窜出上百只呼啸而过的狗,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知道这是梦境(如同Luis Bunuel或者Godard的羊)还是现实、不知道女孩是狗们的领袖还是猎物。这段的摄影很美,对称街道下静动相衬,在这个很美的远景里还没喘过气来,画面突然一头扎入摇摇晃晃手持的大特写。而配乐,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或者同样去年在戛纳首映、拿下一种关注第二大评审团奖的《游客》。这视觉听觉、戏里戏外的各色戏剧,重重叠叠,跌跌撞撞,如波涛汹涌的洪水一样翻滚而来。 (不好意思真的想记录一下太美太美的最后一个镜头,没想到写多了,打乱影评不用英文的队形了)。《白色上帝》这个名字虽然在剧情中没有任何解释,但是在戛纳电影节期间《纽约时报》采访时,导演阐述”上帝"是指以狗的视角看人类的感觉,而“白色”则借代目前世界格局白色种族统治的自大和妄念【2】。这上帝的感念很有意思:英文里有个表达叫playing god, 指的是一个不是上帝的人使用上帝般的权利,以随机任意的方式掌握人命运甚至生死(试想《楚门的世界》)。而这个意义的上帝,在此电影里反复出现:前半截,人类是上帝;后半截,狗们是上帝。比如,全影评最后一个镜头很有此番意境。Lili prostrates herself on the ground, in a gesture of surrender that harkens back to the rituals of primitive, sun-god-worshipping civilizations. In a mirror image of the dogs, she lays herself open to judgment from the creatures before her; creatures who, beaten and chased and governed by the human "White Gods," inadvertently also play God in their act of revenge. It is a double act of veneration, but also of resignation - as implied by a curt exchange between Lili's father and his colleague, Hogan and the pack are facing an unavoidable fate under the regiment of the human race. Like the boomy cadence that follows a frantic crescendo, the scene gives a relief to an increasingly cruel film, and strikes a final score of harmony - albeit an ironic one. It is otherworldly, bitter-sweet, and simply sublime. If there is a thing called religious sublimity, then this must be it. As the camera slowly draws out in a panorama, we as viewers look down upon this pitiful but beautiful scene; we, in turn, are asked to make the final judgment. 说完画面,再来说说内容。说实话,看电影一开始一直在质疑角色的初衷和真实性(匈牙利有什么奇特的法令不许养狗吗???),很白痴的直到2/3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寓言,一个政治隐喻,一个高于生活的平行世界。的确,电影从来没有明确指出为什么养狗要交税,为什么邻居一见到狗就破口大骂,或者为什么甚至在要交税前、爸爸和Lili妈妈会面是一听说有条狗就阴沉下去的脸;这片子好像默认我们了解背景一样,很阻碍观众的代入感。但是某些程度上,我觉得就是这种不解释不明了的方式,让这个片子更大放光彩。 比如,《纽约客》的Anthony Lane指出,这种“狗是贱货”的种族理论,如同目前在匈牙利国家议会第三大党 -- Jobbik党派 -- 有的一拼【3】。作为极右派的Jobbik党强调匈牙利种族的历史和源头,一大口号是“匈牙利是属于匈牙利人的!(Magyarország a Magyaroké!)”。党自身和其党员多次发表反犹太种族的言论,如一政治论坛上以党派一领导人Krisztina Morvai的名义的人写道:“那些所谓的自豪的匈牙利犹太人回去玩他们实行过割礼的小JJ去吧,别来诬陷我了。”【4】要知道,西方世界二战后对”反犹太主义“很敏感(虽然说这个概念和行为自古就有),比如迪奥前首席设计师John Galliano就因为公众反犹太人言论被迪奥炒了鱿鱼。但是,这毕竟还是当今欧洲;如果这种反犹太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和政治的主导,环境就马上变成了二战德国;而如果我们把“反犹太人”换成“反狗”,那就成了我们这部电影。 更有意思的是,这片子的妙处在于它不说明白,留白很多。我们可以把“反狗”换成任何仇视反对:当今美国右派反同性恋、天朝爷爷们反的xxxxxx(x乘以10的一百万次方)、工作岗位歧视女性、一个中学班上对某某学生的排挤,等等,等等。也就是说,这片子不是真正的政治评论,更是一个伊索”小鸡和小鸭“一样概括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而最后狗们有组织性的反抗,就像1956年匈牙利对苏联的起义【3】,或者任何其他另外一种被欺压者的反抗行为。 总而言之,我不是一个爱动物的人,自称对宠物狗毫无好感(有意思的是,导演无狗,而导演的妈妈,养的确实一群猫),也是带着这个心态进去看电影的,但是看到最后泪流满面。影片结束,研制人员表开始滑动,影院里哑然无声,足足有2分钟无人起身。真的,引用Robert Ebert的一句话,这样子的作品提醒我我是为什么喜欢电影。 导演反复说,拍这电影是剧组所有人的一次心理治疗 - “我们都变成了狗而他们都变成了人”。【2】 ——————————— 【1】更多请见此: 【2】 【3】 【4】

  4. 城市里的狗还好些,我老家在农村,农村养狗简直是恨,养来看家护院,一转眼就被那些开着面包的偷狗的畜生给偷了。特别是冬天,因为狗肉冬天特别好销,夏天没那么厉害 也很严重。养了这么久有感情的,结果一下去就没了的感觉,每次都是这样的感觉你懂么。。。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村的一家人晚上吃完晚饭出来喂狗,发现有人偷狗,结果人家拿着猎枪指着脑袋把狗牵走了。报案警察也不管,只说你们不要和这些人冲突,还说他们也不会拿命去冒险。后来我还去市政府官网反应,我说已经非法持有枪支抢劫了,这还不能定性为刑事案件么?然后官网给我的答复是:如果你家狗没偷了,你也可以报警。。。直接无视我提的非法持枪。。。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做主人的都无法保护它们,其实某种情况下我还真希望它们会如同影片那般给世界一个提醒,万物之灵也不要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