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守夜 Jamais de la vie(2015)

守夜 Jamais de la vie(2015)

又名: 永不放棄(港)

导演: 皮埃尔·若利韦

编剧: 皮埃尔·若利韦

主演: 奥利维埃·古尔梅 瓦莱丽·博莱同 茱莉·费瑞尔 马克·泽戈 蒂埃里·汉西斯 Bénabar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比利时

上映日期: 2015-04-08(法国)

片长: 95分钟 IMDb: tt3612936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弗朗克(奥利维埃·古尔梅 Olivier Gourmet 饰),现年五十二岁,曾经是一名专业技术工人和工会代表,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战斗精神。然而,现在他却沦为市郊商业中心的夜间巡逻保安,生活充满了无趣和逆来顺受的感觉。他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渴望再次掌控自己的命运。

演员:



影评:

  1. 带有强误导性的简介,说得好像反犯罪偏带悬疑,不过是拍得极平凡的一个平凡中年男在无力而糟糕的平凡生活中偶现“最后一搏”的献给Mylène的火花式爱情(全片唯一的短暂亮点),假借“不义之财”完成人生的唯一交代。妹妹妹夫、Chad、Ketu等其他支线均戛然而止。而留白的结局(效果不错)也可能暗示着Franck那冲动不周全行为的小人物局限性。甚至连片尾曲都只是翻唱。

    当然明白如此拍摄手法的意义,但因为我们多是小人物,若只是堆砌生活的琐琐碎碎而已,至少我个人不会被打动。看电影,我需要一些超越视野的内容。

    PS:《时空罪恶》望远镜重现……
  2. 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过时,但不仅仅是中国,法国/比利时制作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新片《守夜》也呈现出对现实批判的疲软和无力。1948年《偷自行车的人》所描述的二战后经济凋敝的欧洲如今似乎重新再现,但结果截然不同。

    在《偷自行车的人》中,被人偷车到偷别人自行车,爸爸最终只能与孩子无奈融进路人的洪流,继续成为等待工作机会的失业大军。

    在《守夜》中,52岁的巡更保安如果想获得足够的养老金必须一直工作到70岁。他劫持了打劫商场的恶棍们的钱,送到心仪女人的车上,自己却中弹倒地。

    这决不是偷自行车的父亲,这是一位1.0版的平民英雄,让我想起香港上个世纪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悲情男子,让人引发古道热肠,铁汉柔情的感慨,当他们的侠肝义胆遇上糟糕的现实,他们总是选择挺而走险。

    那些庙街混黑帮的古惑仔们如果没有被乱刀砍死,没有被警察乱枪射中,带着一身旧伤老了,更年期的他们会怎样?是否也会像男主开始担心养老金,烂牙齿,弯下去难以直起来的一把老骨头,陈年旧伤,裂开的裤裆只有用自己的糙手来缝⋯⋯还有不安于室红杏出墙让人不省心的老妹。这不是有傲骨和铁骨的男人该过的日子,一声深夜的长嗥如同困在猎人陷阱里的孤狼。

    现实主义没有过时,它只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还原真实。偷自行车的人被视为现实主义佳作的原因在于它像生活本身,《守夜》像王小帅的《闯入者》,多少让我觉得有点矫情,守夜人如果单单为自己劫持劫匪成功,毫发无伤未免太像美国式的垮掉和嘻皮类的剧情,这是一个血脉里淌着《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血液的法国电影,老套的硬汉,老套的剧情,仿佛最后一位披着欧洲外衣的美国西部牛仔。

    以法国人拍电影的惯常手法,细腻缓慢地推进剧情,每一步的铺垫和若隐若现的线索让人总是有"大事不妙"的预感和"大事发生"的期待。讲故事的节奏感与《闯入者》都一模一样,在经过漫长的70多分钟的铺垫后,"大事"出现在最后十分钟,就像一场足球赛场最后和唯一的进球。

    《守夜》的制作者们借这个悲情故事想说更深层的问题,欧洲的经济衰退已如漫漫长夜,生活在底层的人们都在守夜,不知何时天亮。如果黑色幽默点,这个故事极具讽刺,一名需要社会褔利工作人员安抚的边缘人却用生命为他们献爱心,因为有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靠政府给的那点钱不能带孩子补牙,不敢给自己买护肤品。

    《守夜》是法国和比利时的创作者们扇在欧洲体面而风光表面的一记耳光。

  3. 影片前半段的铺垫陈述的低沉视角,有如缓慢流淌的小溪流,看似很平淡的故事情节和稍显阻滞的推演,却在每时每刻的镜头语言里散发出浓烈的文艺气息。通过细致入微的小人物外在生活的描摹和刻画,人物的过去的人生点滴经历和现在的生活惨淡遭遇都呈现在人们眼前,主人公作为守夜人的内心世界里的苦闷和烦恼都缓慢地被一层层慢慢推开。起陪衬作用的其它配角也同样是社会中其它的小人物,从不同角度折射了当今世界本就是不完美的。即使是成熟的发达国家也依然有社会问题,底层社会人们生活也相当艰辛和不易,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依然有覆盖面的漏洞和缺陷,隐约中也暗含对激进工会制度的批判,贫穷和富有始终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但本片不只有散落在前半段缓缓的文艺气息,故事高潮被安排发生在影片的结尾,导演将强烈的戏剧冲突完全埋藏在了影片最后,当有些出人意料的情节如波涛汹涌澎湃般的突然喷涌而发时,一切来得有些突然,除了有些许远离现实社会的法制约束外,走向极端的处理方式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里却又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在现实中的法治社会,谁也没有资格和权力代替法律的制裁和审判,但主人公在逃避长久以来底层生活的压抑的同时,却用自己的生命终止了他人的团伙犯罪行径,无声中完成了对于罪犯内外勾结的道德审判。电影中主人公在危急时刻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极端取向构建了强烈的矛盾和冲突,自我的理性觉醒在内心情感的宣泄怠尽前被心中的自我审判意识占据了明显的上峰。

    从社会效用的角度也很难评说主人公的选择是功过相抵,还是功大于过的,也很难说这是帕累托最优的策略选择。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角度来看,在高度信用社会体系下,部分公共资源的供给在某些情况下有暂时的空间缺位和短时的时间错位,有时会客观上助长少数暴力分子的投机犯罪行为,就如片中为非作歹的匪徒团伙等反面人物,或多或少损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福祉,影片把巴黎的纸醉金迷作为小人物内心情感宣泄的唯一出口,从小人物内心的反复挣扎最终走向极端的类似血亲复仇的暴力方式,无声地讽刺了残酷现实。

    但是人生永远都不是有关逃避的命题和争论,主人公身上的带有厌世态度的逃避心态还是不可取的,即便守夜人在最后自我牺牲的时候把充满善良的大爱撒满了人间,但他自己的悲剧人生并没有被完全拯救和救赎。在我看来,存在主义哲学更多地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描述问题的方式,而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还是要依靠我们强大的内心自我求证。本片主人公的身上能找到很多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痕迹,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生活问题困扰,大多数人内心中缓缓流淌的都不会是浓烈的文艺气息,也不会真的有很多人采取主人公逃避厌世的处世哲学,乐观积极的心态建设和勇敢直面问题症结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4. 第一次看法国比利时合拍片,从导演到演员没有一个熟悉的,加上本身名字叫《守夜》,小众即视感,简直有了看圣丹斯电影的感觉。开场时的寂静让人不禁猜测难道是个恐怖片?后来才明白是前工会领头人成为守夜人所经历的中年危机,也许换个名字更好——“my fucking miserable life”。值得称道的就是用望远镜看曾经的照片的镜头,往事这么近那么远,唏嘘感叹那虚无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