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最后的铁甲列车 Последний бронепоезд(2006)

简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俄开战,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俄军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夺下得军占领的一座铁桥,为此俄军付出了惨烈的牺牲,最后获得了胜利。

演员:



影评:

  1.   斯大林格勒以德军为主要叙述对象,表达了德国对二战的反思;铁甲列车的主角们则是苏联人,描述的是二战中的苏联战斗英雄。
      列苏洛夫,前红军少将,“反体制派”,待杀政治犯,曾被斯大林邀请“喝茶”;米夏,红军犯人;拉苏里,苏联籍犹太人,曾被割礼的猥琐小偷。一行被红军运载着的犯人,在遭受伪装成红军的德军袭击时趁乱夺车而去。
      接下来,就是一番接一番的肉搏战、心理战。当然,还有爱情战。
      一群身处战场的男人中出现了两个女人,并且是按他们的审美观念可称得上“美丽”的女人,这样的一种状况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叫做爱情的东西。而美丽的女人们此时拥有绝对的挑选权,所以便宜往往就落在了那些强悍、正直、风度翩翩的男人身上,如列苏洛夫,如米夏;而类似拉苏里一类猥琐男则总是用来对比凸显出强悍、正直、风度翩翩的男人的强悍、正直、风度翩翩的,他们总是可怜的,总是没有太好的下场,比如最后被捅了一刀还要挣扎九天才挂掉。
      在此片的红军身上,没有看到苏联人对斯大林的崇拜,看到的是俄国个人在战争中的睿智,更多的带点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欧洲人总是长得这么雷同,特别是戴了帽子后。
  2. 苏联使用装甲列车有长久的历史,在一战时期为攻击铁道沿线的军事设施和保护运补而使用搭载各型火炮的装甲列车和列车炮。二战时期俄军也为保护运补列车,防止德军来自陆、空的攻击而加挂各型装甲列车,甚至T-34/76、T-3.4/85的战车炮塔亦搭载其上。1945年,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前往波茨坦参加三巨头会议时,他赴会的"座驾"既非战舰又非飞机,而是由8列装甲列车车厢组成的豪华武装列车。一般,为学俄语才看的。
  3.     据说是翻拍的片,原片是斯坦尼斯拉夫执导,矛盾双方是内战时的红军和白军,此处被替换为苏军和德军,情节很魔幻,或者说放在二战里不甚合时宜。
        因为没看过原片,猜想原作的情节处理会高明一些。不晓得是我火星还是编剧大能,装甲列车依然被当做大杀器使用并被作为最终BOSS对待。时间应该是战争早期的战略退却阶段,德军渗透如入无人之境,苏军基层人心惶惶,临阵倒戈给鬼子做肉盾的大有人在,一轮反坦克炮的炮击就能让一车兵员逃遁无踪,心地实在的小军曹絮絮叨叨地羞愤自杀……就在这关键时刻,就在这绝望时刻,装甲列车终于杀到,如同所有主旋律电影结尾处一般主力红军也一如惯例地杀到。最后两对情侣都确立了关系,战力强大的鬼子间谍被殴打致死,原本战力强悍的纳粹兵丁胸口冒血,伸伸胳膊腿便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土崩瓦解了。结局皆大欢喜。
        我能收获的教益是肃反对苏军伤害极大,中下层干部集体换血,军事智慧萎缩,士气低落到一个很难再低的程度。不知情节是否属实或者有战例依据,解体后战争片的倾向性和苏联片截然对立也是可以理解,政委的宣教显得那样无力,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准备逃跑,原版的车组人员被德军忽悠着下车挨枪,脑残得不行,当逃无可逃时,发生一个仿佛必然的奇迹。惩戒营士兵,劳改犯人,一小撮政治不坚定的人在“肃反对象-前高层人物列苏洛夫”的带领下成为英雄,拯救了一个濒危的敌意的政权和战线。
         这象征了什么?或者什么也没有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