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摩纳哥王妃 Grace of Monaco(2014)

演员:



影评:

  1.   很多人都分不清“摩纳哥Monaco”与“摩洛哥Morocco”,但只要去过一次,前者鲜明的特质绝对让人难忘。摩纳哥曾经是我生活里熟悉的一部分,蔚蓝海岸上那么小小的一个角落,熟的甚至厌倦了;然而离开之后,那里的一切——海景,花园,楼宇,豪车,游艇,甚至那充满了金钱味道的空气——都因太美而不真实,就像一个“童话故事”。只是那是属于巨富的童话故事,我只是个来了又走的画幅背景上的小人。

      我常常想,这个国家的存在,真是神奇。为何法国和意大利会容许这样一个“避税天堂”的存在?对这个没有军队的弹丸之地,收为领土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历史上法国也的确兼并过摩纳哥,但之后又恢复了它的主权。历史上的政治博弈可能不像影片里给的答案那么简单,但摩纳哥确确实实是一个传奇,Grimaldi家族的统治从1297年延续至今,期间世间多少沧海桑田啊。而且,今日的摩纳哥,真的发展得贵气十足,像个穿着华服、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有钱人家的孩子。

      如果你对摩纳哥有兴趣,这部影片讲了个还算有意思的花边轶事;反之,它就是一个发生在还不如纽约中央公园大的国家上的琐事。我对Grace Kelly谈不上多有兴趣,她的电影我一部也没看过;明知Cannes那边的恶评还跑去看完全是因为摩纳哥和Nicole Kidman。

      但就像片子里Grace说的,“我,就是摩纳哥。”她的确已经成为摩纳哥这个传奇的一个代表。或者,更准确的说,摩纳哥成就了她的传奇,她也融入了摩纳哥的传奇之中。她的嫁妆缓解了王室的经济危机,她的个人魅力增加了这个小国的影响力,或多或少帮助它度过政治危机。在摩纳哥,处处可见Grace的影子:以她命名的玫瑰园、台阶、街道,按她遗愿建起的日本花园,以及无数路边的牌子,写着Princess Grace,某年某年某日,在此XXXXXX,配着她的照片。最重要的是,她让人们,依然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王子和公主终成眷属的童话。

      片尾旁白说,“人们会一直轻声念出您的名字,Princess Grace”。看到这里因脑中浮现起摩纳哥的种种而感动,因为她真的做到了。我这才彻底明白海报上the greatest role of her life不是指Nicole Kidman演的Grace Kelly,而是Grace Kelly演的Princess Grace of Monaco。世界上留名影史的演员有很多,但Grace of Monaco式的传奇,真的就这么一个。

      常说好莱坞这同辈的四人皆成传奇,梦露因她的死,泰勒因她的八次婚姻和作天作地,小赫本,我也不知道为什么,Kelly,因为她的"童话人生"。

      最晚死的泰勒死了以后,每每想起她们其中一个就想起其他几个,想到最后总是一个词,红颜易逝。连Nicole Kidman也开始老了,不过还是很美。这并不矛盾。就像玫瑰花开得极盛后,最外面的花瓣开始失水、暗淡、显现出几条不易察觉的皱纹。

      不老的唯有摩纳哥所处的那片蔚蓝海岸如画的风景,还有,只要人们还记得,你的传奇。在故事里,你永远年轻,永远那么美。
  2. 每个土豪的女朋友都想要的爱马仕包,最热门的一个款式就叫凯莉包,凯莉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莉。她怀孕的时候曾经拿着一款爱马仕包遮挡小腹,从此此包得名,当年此包是王妃风范的代名词,现在此包成为嫩模和煤老板新欢的标配,其实包好不好看见仁见智,重要的是拿包的那个人,美得毋庸置疑。



    格蕾丝的英文名字就是“grace”,意为优雅,很少有人可以人如其名到如此程度。格蕾丝凯莉作为好莱坞的一代传奇人物,先是在美国电影界风生水起拿到奥斯卡奖,又嫁与欧洲钻石王老五摩纳哥王子摇身变为一国王妃,虽然国家小的人人都认识人人且在欧洲皇室界最多算是个跟班角色,但依然是正统皇室,很多女人梦寐以求的Princess一词货真价实地烙在了身上。



    完成这一切的时候人家格蕾丝才27岁,人生已留下一片辉煌,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该有多么波澜万丈、摇曳生姿?这种猜想大约就是所有人想要观看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摩纳哥王妃》的原因,从影片的第一个长镜头开始,妮可基德曼扮演的格蕾丝披着白色的斗篷、留着波浪金色短发结束了一部电影片场拍摄的最后镜头,所有的人与她握手、致谢,人们的目光追随着她,她褪去戏装走近摆满鲜花的房间,坐在梳妆镜前,广播中正播放格蕾丝即将嫁给摩纳哥王子雷尼埃的新闻,女主角面对镜中容颜百感交集:期待、忐忑、欢喜……



    开头不俗,对这部片的期待感骤然升高,但后面的水平证明了这开头只是一个错觉。

    希区柯克出场,跟着王妃的宫廷女官走在摩纳哥皇宫的大路上。以侧影出现的希区柯克完全符合了观众们对他熟知的模样,西服、大肚子、禿頂,严肃而又傲慢的模样。他此来是亲自送《艳贼》的剧本给格蕾丝,规劝她重返好莱坞,而经历了六年婚姻生活已有了孩子的王妃显露出在宫廷中的格格不入与忧郁。

    宫廷女官的冷酷就像每一个灰姑娘童话里都会有的老巫婆,令人想起《蝴蝶梦》中的阴狠女管家:“你必须称呼她为王妃殿下”,“王妃在公众面前不能弯腰”……繁文缛节拘束着王妃的每一个举动,希区柯克的到来令她对电影的热情又再度燃起,而她知道重返荧幕现在已不是她一个人的事情。



    历史上希区柯克对格蕾丝的钟爱毋庸置疑,在金发美女如流水的希区柯克悬疑片中,无数的美人淹没在了剧情之中,唯有格蕾丝跨越了荧幕将个人的魅力散播出去,人们爱得不仅是希区柯克电影中那些或神秘或纤弱的女主角,人们爱得更是格蕾丝本人。她从1953年连续出演了三部希区柯克的电影,这已打破了希区柯克的常规,成了他合作最多次数的女主角。



    片子不断在格蕾丝与宫廷的矛盾上大做文章,女主角在一次政客与贵族们的宴会上发表了对殖民地的看法,男人们感到面子挂不住,王子王妃这对中年失和的夫妇再次大吵一架——镜头显示,二人早已长期分居。王妃表示如此压抑的婚姻生活已不堪忍受,她开快车、找人哭诉、望着剧本默默发呆思虑万千,此片开始不知不觉慢慢偏向了名为《绝望的主妇》的肥皂剧,让人时不时恍然觉得此片也许叫做“闹离婚的妮可”更为合适,毕竟在此片中, 导演钟爱的每一个关于妮可的长镜头近景特写都在呐喊着妮可的名字,她用生命演着自己,和格蕾丝没有一分关系。



    导演一直在试图挖掘他臆想中的一个灰姑娘人生历程中所能遇到的一切挫折,并且想办法用“美国爱与自由拯救腐朽欧洲老古板”的老掉牙人生观植入片子,再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狗血淋漓来包装。人们一直感觉中国的片子动不动就非要弄些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大义来包装恁的呆板,但在这件事上,美国人从来比中国人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美利坚英雄拯救世界这个主题在任何片子里都能出现,哪怕这片的名字叫做“摩纳哥王妃”。

    导演像是读过很多本《知音》杂志描述的中年夫妇婚姻危机故事,为了让片子显得轰轰烈烈,他开始不断加入各种宫斗、阴谋、战争与威胁,一个巴掌大的摩纳哥俨然成了欧洲政治的重心一般被各国虎视眈眈。为了让王子夫妇有机会重修旧好,戴高乐与法国人背起了“为剧情服务”的黑锅,开始疯狂对摩纳哥进行压迫与凌辱。

    先是法国外交官员在宫廷内公然逼迫王子妥协法国的“不平等条约”,甚至还很无耻地骂了人家6、7岁的小女儿,王子立刻挥拳保护妻女的尊严,这种从偶像剧直接拿来的剧情来得莫名其妙,但导演不满足于此,他还想涉猎宫斗的领域。

    不得不说在宫廷斗争这件事上,没有人能和中国人相抗衡,当甄嬛在宫里和各路玩着麝香、拿着狐媚子、一肚子心机争奇斗艳的姐妹们你死我活的时候,在摩纳哥的宫廷里,一封本该保密的新闻稿被放进可怜的办公室小壁柜里导致意外失窃就令整个宫廷大乱阵脚,王妃要复出拍电影的消息走漏就令所有人的反应像是揭发了狸猫换太子一般如临大敌,妮可动用了类似《小岛惊魂》中才会有的惊恐表情。

    紧接着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惊恐,宫中的女仆半夜私会神秘私家侦探,皇室内部有法国奸细,戴高乐逼迫摩纳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王妃的老公已走投无路,决定召开一次“搬救兵”的大晚宴,王妃为了担起自己的责任,前去一位老牌摩纳哥贵族家里学习宫廷礼仪与法语——格蕾丝的确曾学习法语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影片营造的“国破家亡”的氛围下,此举有了一种“连长,鬼子冲过来了,让我冲个q币先”的无力感,但无论如何,这一次导演埋了一个无比得意的大梗:王子的亲姐姐为了篡权夺位当了法国人的‘走狗’,宫廷内奸终于水落石出。



    貌合神离的中年夫妻因为内奸问题而再次手拉手心连心,王妃对老公说大不了一起回去种地,一举挽回了夫妻关系,两人又睡在了一起,王妃表示:我能救摩纳哥,let me try, 别问why!王子用贯穿全片的心不在焉的表情表示出我是没法子,你爱咋整咋整……



    无怪乎摩纳哥皇室对这部戏咬牙切齿,中年夫妻感情不和那点子事拍得如此直白也就罢了,王子如此无能而王妃如此英明神武又是闹哪样?当事人的儿子孙子们还都健在,看着这种片自然闹心,皇室迫不及待撇清:这全部不是事实。

    其实不用撇清观众也不会相信,因为整部片子都在传达一个意思:美国人到哪里都能救世界,英明神武的美国总统到处锄强扶弱,在摩纳哥危机的时刻,来自美国的王妃和肯尼迪的关照救了摩纳哥,王子只留下一句话:我知道我们玩蛋了——老婆,靠你了!

    尽管历史上摩纳哥并未经受过什么生死存亡的四面楚歌,但戴高乐既然已经背起了这个黑锅那不如就干脆背到底。王妃学会了法语并且经常走上街头和摩纳哥民众亲切‘拉家常’,穿着时髦时装奔波在巴黎街头进行各种时尚街拍,于是戴高乐感到了恐惧并不得不接受了摩纳哥慈善晚宴的邀请——“人们不理会摩纳哥,但不会不理会格蕾丝……”,这是片中原话。

    到了结尾高潮的慈善晚宴戏份,一切俨然成为王妃的独角戏。



    各国代表都齐聚一堂各怀鬼胎,王子仍旧生无可恋破罐子破摔。唯有王妃带着一身圣光走上舞台发表致辞,这篇长达几分钟的大特写拯救了摩纳哥。整篇演讲之空洞恐怕只有大学入党申请书可以媲美,写台词的编剧黔驴技穷地令妮可不停说着“我不愿生活在一个爱不能改变生活的世界“,爱应该如何如何,爱的力量应该如何如何,台下的各国“列强”代表不但没有表现出“爱管我屁事”的态度反倒人人一副醍醐灌顶之态,最后演讲结束,老公带头起立鼓掌,全场欢呼雷动,就这样,爱战胜了一切。虽然不知道是从哪来的哪门子爱,但戴高乐决定以后做个助人为乐的好总统不再欺负摩纳哥小兄弟,肯尼迪总统的代表表示“格蕾丝妹子你大胆的往前走,肯尼迪挺你!”(传说肯尼迪也为格蕾丝的美貌折服,曾惋惜她远嫁摩纳哥,若有这一层意思倒是神乎其技,但是编剧只顾着弘扬嘴炮拯救世界,无暇其他。)



    一场虚构的危机就这么被解除了,老公终于深情说出一句没头没尾的i love you,王子的形象就此窝囊到了极点,全片就这么完结。

    虽然妮可高调亮相戛纳且因为当年格蕾丝是与王子在戛纳一见钟情故这部片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开幕,但被影评人无情评为“有史以来最烂的开幕片”。我们很难不对妮可以及曾在《海上钢琴师》里打动人心的男主蒂姆罗斯怀抱希望。但这一次妮可用一张僵硬却始终惊讶的脸让我们终于相信她说很后悔以前注射botox只是一句假话。

    在关于格蕾丝的文章中,人们描述她冷漠而又克制,拥有与生俱来的优雅,但是在希区柯克的眼中,她敏感而又感情澎湃,是冰与火的结合。气质、美貌、卓绝的品味是格蕾丝的关键词,但本片中唯一做对了的大约只有最后一项——服装的确精致考究。修身的套装、复古雅致的平底鞋与浪漫的包头丝巾,偶尔一闪而过的画面中,隐约感觉到妮可基德曼这个名字的稍稍淡去,但是这感觉只是转瞬即逝,妮可始终未能抓住格蕾丝纤细中带着刚强的特质。

    而比起妮可,男主角蒂姆罗斯从头至尾的心不在焉更是有失水准。据说,蒂姆罗斯因为没找到太多关于雷尼埃王子的资料而决定自我发挥,那么现在看来这场发挥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仰着脸抽雪茄面无表情,生无可恋,一直生无可恋,直到最后……



    稀烂的剧本和平庸的表演令这部戏没有一分一毫展示出格蕾丝的风采与真实,片头的那句“我的人生就像一场童话”更应该改成“我的人生就像一本知音”才更符合此片的水准,配上一个“我那苦命的王子夫君呦,远嫁妻为你撑起一片蓝天”的题目就更符合剧情的矫揉造作。

    ==========欢迎关注微博:蓟城君======================
  3. 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Olivier Dahan是很难被分到导演班「差等生」行列。毕竟他这般精细地讨好着——开画的前五分钟,从小山坡上的俯镜、希区柯克的剪影到女主角以背影转正面的过程,都不动声色地向悬疑大师作360度标准敬礼。有心的人自觉有趣,却不至打搅无意人观影的情绪。

    我说某个导演「好玩」与否,基本分也就在这里。

    只可惜,太不合时宜。人物传记大体可分为两种:说人的,以及借人讲事的。《玫瑰人生》是说人的,而本片无疑是吾辈「熟读唐读三百首」的逼样童年中「借景抒情」的那一类。

    Grace Kelly的精致美貌于我这种脸盲症患者而言有如浮云,远不如嘉宝的眼睑和费雯丽的眉梢有记忆点。然我毕竟记住了这枚五官全无瑕疵(以个人标准而言,也就等于与「乏味」)的女子。因为在看某部导评时,那蘸足了笑意的声音道「Grace最大的美德是慷慨(停顿三秒)希区柯克说她睡遍了整个好莱坞。」

    这句简短的话,远比这一部电影,将Grace勾画得更为生动富致,多得多。

    Dahan不吝牺牲这枚传奇女子的精彩私生活与动人天性,刻意将她描画成上世纪迪斯尼公主系列中的标准「傻白甜」,只为粉饰片首打出的这行字幕: The idea of my life as a fairy tale is itself a fairy tale。

    在家有土豪老爸、出嫁有歌王情夫的奥斯卡影后捧起国王老公的脸道「了不起我们去当地主终老」。看到此处,影院中轻声观众嗤笑。图森破,乃已无啊,导演君。

    天朝人民许不知道,美国人民或不知情,然而身为法国佬的你岂不知欧洲正走到二战后最为紧要的关头?在这个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5月25号结束的欧盟议会选举中,极右派达成了半世纪的首度复苏),还在作品中大肆宣扬美式的个性与价值观,这是作大死。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简单粗暴脸谱化地将嫁与君主为妻的美国大妞描绘成为自由而战的猛士,而将光复法国、人民票选的本国历史最伟人戴高乐将军(「戴高乐主义」被视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刻画成暴君与跳梁小丑,不但毫无宣传自由之理念、缓解社会之矛盾的功效,反倒更为助长「厌美」的情绪(欧洲极右派大多「亲苏」)


    连我这粒外人都觉得「红十字鸿门宴」这一段高潮中Grace的演说既假大空泛又矫揉造作。是以本片的情节高度模式化、人物高度脸谱化、桥段高度韩剧化反正成了「优点」——不卖座,就是本片最大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了。
  4. 影片讲述了当年好莱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Grace Kelly嫁给了摩纳哥大公雷尼尔三世之后的故事。 典型的商业片的节奏,虽然牵扯其中有爱情,阴谋,政治,励志。但每一样都没有淋漓尽致,和看公主日记的区别也不是很大。不过不得不说妮可基德曼有点神似凯莉。 电影给我的感受就是,好莱坞巨星嫁入了皇室,但并非代表两个人的爱情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相反正因为美国人和欧洲人价值观的不同,自由独立和注重形象的皇室而产生了矛盾。 影片中格蕾丝最一开始虽然息影,但没有彻底的放弃好莱坞的艺术事业,心中矛盾不堪,痛苦非常。虽然尽力的去做好王妃的角色,可作为自由的美国人,她接收到的教育却与王室需要的礼仪格格不入。她自己也并没有真心的去感受如何做一个王妃,因为这时的她心里其实也只有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嫁入皇室,作为一个王妃的意义。 影片中期,矛盾显现出来,疑似内部的篡权,外部有法国给予的巨大压力,本来为全世界称道的爱情也近乎支离破碎,无法转圜。 但主角的光环迫使她领悟到,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于是她用美国式方式去改变这些,去捍卫一个内属于自己的家庭和国家。 其实影片传达出来的,还是有些美国主旋律的灌输,尤其是最后的演讲,相比很多同样有演讲片段的电影,显得娇柔做作,那一刻就好像是赵宝刚附体。相比AlPacino在《闻香识女人》中最后的学院演讲,显得有些牵强和稚嫩。 但影片的构图,色调我都很喜欢。也成功的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得必有失,但要看你怎么去想和做。 格蕾丝是一个好莱坞巨星,是一个演员,她对舞台是有眷恋的,对艺术和自己是有责任的。但抱着这样的想法下去,毕竟是痛苦不堪的,作为王妃没有登台的先例。格蕾丝在最初只是想着要去尽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王妃的责任。而非热爱这个生活舞台所赋予的角色。当把视野放大,着眼于生活,她会发现更大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是她的舞台。 当她发现了这一点,认真思索后转变了自己的态度,认真的投入了自己是摩纳哥王妃的角色后,她发现了原来这个角色比所有的好莱坞角色都要有挑战,而舞台,是整个王国乃至世界。 生活中有很多人,有很多困扰。但大抵是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毕业了还以为自己是学生,当妈了还觉得自己是少女,还停留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去适应变化,结果只会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