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爱港产片,但是和朋友们坐下来,聊的多数是功夫片和邵氏片。 那年林正英去世,才突然发觉,同样是录像厅老观众,大家一直最不愿错过的是僵尸片。对于林正英、许冠英、钱小豪,大家居然个个熟悉,甚至对于林正英的黄大仙,都能分出各个电影,聊出各自个性来。 03年,徐克领着钱升玮,拍了《千年僵尸王》,真是大大往前走了一步。不过对于两位老怪来说,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甚至片子连国语版都找不到。 然而麦浚龙的《僵尸》,真是震得我一天说不出话来。原创性足够,故事很完整,表演水准极高,人物符号化处处是戏。明的怀古不多,全是暗藏的致敬,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独投有缘人。 这样的电影太难得,有人拿《打擂台》相比,要我说,没任何可比性。《打擂台》那是回光返照,《僵尸》干脆就讲个死路一条。 还有人拿麦浚龙说事,说富二代也有会拍电影的,屁话!你翻翻中国导演的名字,张艺谋这种草根出身的有几个?家室跟麦浚龙差不多的(当然差的都是挺多的),有几个又能拍出像样的类型片来? 我对卢海鹏、惠英红、鲍起静这三位演员有着特殊的感情。惠英红长得像我妈,看过的人人说像,卢海鹏长得像我姥爷,鲍起静长得像我奶奶。西片再牛逼,没有中国面孔,也找不到这种浑身惊悚的亲切感。 陈友印象里就演过《僵尸叔叔》《僵尸先生》两部僵尸片,但都是录像厅大片,《僵尸先生》场场都有人站着看。加上各种各样的配角,实在脸太熟。在《僵尸》里披着这身宽袍睡衣一出场,眼袋里全是沧桑,掐着烟头一低眉毛,简直不能直视。 钟发就太厉害了,我们小时候想起钟发这张脸就没法睡着觉,大眼睛简直要掉出来,脸颊深深下陷。就算演的是再小的反派配角,一瞪眼就要感慨老祖宗造人也有手抖的时候。马云那是怪,钟发叔叔那才叫吓人。《僵尸》里看着钟发眼熟,不敢认,脸还胖了一些,看着顺眼多了,虽然角色周身惨白,能看得出气色还成,也觉得欣慰一些。 虽然鲍起静老师已经拿过影后,但我说句心里话,以前真没觉得老太太有多厉害,因为长得太慈祥,老是那张街坊里最不起眼的笑容。《僵尸》里有一场点题的戏,老太太绕着僵尸做衣服,从装作若无其事,到错失惊愕,到悲痛欲绝,再由头来过。戏也设计得好,老太太演得太棒,七八座金像奖都拿得。 钱小豪,他一出来,一宣告男主角身份,熟悉僵尸片的人就知道,编导太不简单,太够意思了。行李里拿出一张三个人的照片来,真是看得我全身一震,编导和钱小豪真敢来。林正英走了,许冠英也走了。僵尸片里这三位男主角,直接出现在这张照片上。活着的,就剩下钱小豪一个了。《僵尸》里表象的沧桑,是陈友在带戏,内涵的惆怅,在钱小豪这角色身上,这个一点也不老的名字,和这张没怎么老的脸,全是历史。 场面我就不分析了,高手们都说得极在理。就说最后一场大决战,刻意压缩在这么小的场面里,却极细致。说到小格局,是很港片,说到细致,其实港片在当年,都属于细致的,8090年代任拿出哪个功夫片的分镜,现在的导演也来不了。但是《僵尸》这场戏是极细致,可以放诸时间去超前了。多说无益,请自己看。 故事我就不分析了,前面的部分其实比较简单,细节比架构出彩。结尾的设计,升华十几层楼的境界,历史和现实,轻轻地撞碎在停尸台上。 我记得王朔狠狠骂过港片,认为打打打打是好勇斗狠,意识形态有问题。其实这跟他的大院出身有关系,他从把玩政治的环境长大,就算游戏人间,也是看着现实的脸谱侃世界。他不喜欢,是他个人的事,就像我们喜欢,是我们个人的事一样。 年轻的我们,总是觉得电影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发现,发现梦想的力量有多么伟大,但回头再看从小就看的成龙电影花絮,那些在潜意识里带给我们的,死缠烂打、精益求精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我们从录像厅里糊里糊涂走出来,在今天,踏踏实实走下去,看到港片死了,却还有《僵尸》这样的电影,用高标准去怀旧,也去原创。仿佛是一个一身煲仔饭味道的知己出现在面前,微笑着拍拍你的肩膀,证明你一路走来,都是值得的。 这,才叫他娘的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