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翼 Крылья(1966)

简介:

    Larisa Shepitko拍过的四部故事片中的一部,该导演是1960、1970年代苏联电影的代表之一。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的是一个曾经很著名的女战斗机飞行员在战后的奋斗历程。Larisa Shepitko拍过的四部故事片中的一部,该导演是1960、1970年代苏联电影的代表之一。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的是一个曾经很著名的女战斗机飞行员在战后的奋斗历程。

演员:



影评:

  1. 先看了拉莉莎·舍皮特科的《升华》,惊叹女导演镜头下的雪原如此无望,而人性又在战争中生出如此虬结的分枝。这是她七六年的作品。

    而六六年的《翼》,与好莱坞直冲云霄的《翼》可谓同名,却只是绝望地撕扯出女性内心的翅膀,于无声处听惊雷。

    娜杰日达·佩楚西娜,一位建筑职业学校的校长,生活一潭死水。

    在学校,她铁面无私到不近情理,开除了一个男学生,拆散了一对小情侣,对大学生报道她的文字斤斤计较。
    在家里,她独身一人,唯一一个读大学的女儿同她愈加疏远,竟然背着她同年纪可以做父亲的老师结了婚。
    她被熟识的人叫做娜迪娅,一个博物馆馆长似乎很想跟她亲近,可他总欲言又止,她也一样。博物馆的馆长又能怎样呢?这里只是个小地方。她望着窗外,那里云天一片。
    就像有强迫症,她时常去附近的飞行学校,小伙子们同她亲切地打招呼,他们尊她为前辈。她在那里可以舒心地微笑。

    她闯到女儿的新家,发现女儿的朋友们即使年龄跟她相差无几,却也把她当作一个老太太,敬而远之。被开除的男学生失踪了,女孩子哭泣着罢演,她便亲身上阵,就像她自己说的,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她想到的只有去完成。

    要如何排遣可怕的平庸?这种没有变化的生活何时是尽头?她的内心究竟有怎样傲然的期许?

    当年老战友留下的录音冲击着她,她只能向邂逅的小吃店女店员倾诉。啊,她原来是个多么意气风发的飞行员,在逝水流年之前曾那样鲜活。而现在,她甚至害怕女儿发现自己只是领养的。

    她的那个女学生总是傻傻地问男孩子:你喜欢金头发的,还是黑头发的?或者,你喜欢学习好的,还是学习不好的?男孩子回答:我喜欢像你这样蠢的。

    她也曾这样问过别人。那是位年轻俊秀的空军少校,米佳,他们一同在医院里疗伤。战争把他们拴在一起,她的眼里只有优秀的他。“米佳,你会给我写信吗?……要不是你受伤,你不会注意身边的我吧?……你有没有想我?……米佳,你到底是勇敢还是随意?”米佳说,他大概是假装勇敢。于是她向他表白,但是……

    博物馆里,小学生正参观,老师讲解卫国战争的英雄。身为烈士的苏联英雄迪米特里·格拉谢夫,也就是米佳,他的两位女弟子,一个牺牲于四五年,一个健在,就在本市,当校长,了不起的女劳模。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几乎成为历史一部分的女劳模,此刻正坐在博物馆里,像一尊陈列品。

    飞翔,飞离庸常、孤独、充满刨木花味的学校、唯唯诺诺的下属、没有女儿声音的家、石板路、老式有轨电车,飞离这一切,飞到有米佳的地方去、飞到云层上看太阳……
    娜杰日达·佩楚西娜,穿着合腰身的新套装,爬上预校草坪上的飞机,驾轻就熟,一飞冲天……

    回味电影吧,文字和评论只能更显轻佻。
  2. 很难想象这是Larisa Shepitko毕业两年后第一次拍摄的长片作品。一名二十几岁的导演去描绘一位四十多岁的昔日战争英雄在和平年代的内心世界,这足以看到Shepitko的庞大野心和思维深度,和其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细腻。

    观影过程中几乎一直感受到强烈的"反male gaze"带来的冲击。从片头tailor利落的量体裁衣,到不断出现女校长身份下的英姿飒爽,以及在每一次与男性互动时的相互尊重,女主角Nadezhda享受到在电影银幕上不可多得的充分人性化。女性角色终于可以自信大方地因为自己的事业成就得到认可,穿着合身舒服的衣服独自出入公众场合,不被纯粹作为男人意淫或占有的对象而存在,可以迷失流泪也可以坚强自我救赎,而不是眨着大眼睛无措地望着摄像机等待一双大手抱住。这些看似寻常的角色设定纵观影史都很少有在Wings中的Nadezhda这样自然的呈现。多说一句,同样也是1966年,捷克新浪潮女魔头Věra Chytilová拍了Daisies,两个玛丽穿着高跟鞋在长餐桌上大口吃着蛋糕——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还有一些观察,关于Larisa如何表现“回忆”。Wings里flashback给我很真实亲切的感觉,我猜想是模仿了人日常processing memory的过程,提取记忆中图像或声音片段,片刻闪回,身临其境。相当于将当时印象最深刻的fragment of moment还原,然后覆盖在当下时空的感知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电影convey memory的方式不够到位,比如单身男子里面,voice-over太多就有种很刻意的感觉了,独白喧宾夺主分散吸引画面的注意力;还有很多角色一回忆就回忆了几十分钟才切回来,实在让我认知上很不习惯觉得是为了插叙/倒叙而故意做(然而这种叙事也并没什么新意了)。“陷入”回忆这种事在真实生活中,仔细想想,很少发生的。大多还是因为当下事物trigger了一瞬间的回忆,或图像,或声音,或味道,或某种感觉,这个传达起来方式很多也很难,很subtle。感觉可以更creative一些。而角色那几秒的面部表情尤其关键,或分神,或怅然若失,但一下深陷回忆不能自拔泪流满面歇斯底里,如果不是特别情况就实在太过了。
  3. ▪️摘自《拉莉萨》:

    电影《翱翔的女飞行员》讲的是被战争灼烧的人们,讲的是无法抚平的痛苦回忆,讲的是不能再翱翔之后,毫无意义的生活。

    ▪️当你走神望向窗外,想象云间穿梭时,当你在餐馆里聊天快乐地翩翩起舞时,当你双手捧一捧枣没有水来洗却天降大雨时,当你路过操场看到孩子们在玩遥控飞机时,当你在停机坪上奋力跳着想要爬上没有机会再驾驶的战机时。

    ▪️英雄总是选择前进,英雄都很傻。

    ▪️我该想到的,博物馆馆长怎么会娶他馆里的展品? 我是你博物馆里的展品。你知道吗?刚才有个女孩问起我:“她死了没有?”你说呢,她死了没有?

    ▪️找来的资源没有字幕,到处搜罗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有延迟的,捣鼓了半天下了一堆软件也没能把声画和字幕对上,只能半靠记忆力半靠猜地看。接近尾声处,她站在停机坪上看着飞机,一步步走近飞机,下面的字幕是“我回家了”。觉得错位错得恰到好处。

  4.   你可以说它是"意识流电影".也可以称它为"诗意电影",或者是别的什么类型,但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只能算作"平淡如水",当然,这部电影还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画面,比如女主角和小饭店阿姨共舞的镜头,比如女主角最后驾驶着飞机消失在云端里的镜头,但一切显然都来得太晚了,在看到这些亮点前,,观众必须先享受长时间的"沉闷时光".  
      不过,电影中还是有几个值得我们回味的片断,因为我们的人生(或者身边的人群)中或多或少的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岁月,比如女校长"询问"一名险些被他开除的后进学生,"你这样的表现,长大了究竟想干什么?难道是到马路上去扫地吗?".再比如电影中的学生们去集体参观"卫国战争"英雄纪念馆,其中一名学生指着墙上一位女飞行员的照片,问女校长:""她也死了吗?"[此照片上的女飞行员即是女校长本人].(好像我们小时侯都觉得只有死了的人才能被称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