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1985)

演员:



影评:

  1. “在非洲的贡嘎(Ngong Hills)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舒缓苍老的女声,深情流畅的音乐,非洲广阔壮美的大地,一幅幅画卷史诗展示在面前。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深深地被打动了,许久无语,也许因为年轻没有真的理解。再看的时候,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心随着男女主人公在空中飞翔,俯瞰壮美的非洲大地,荡气回肠。

    感动我的是一个女人在跋扈的命运中表现出的爱与尊严,优雅与豁达。
    风华正茂的卡伦远嫁肯尼亚。丈夫并不爱她。她赶着马车,经过炮火纷飞的战场,看望在前线的丈夫。见到风尘扑扑的妻子,他第一句话“你来干什么?”,短暂的欢聚,丈夫带给她的是疾病,她不得不回到欧洲,独自去治病,病好了,她却永远不能有孩子。她平静的接受了丈夫离婚要求。

    她想尽办法让当地土著人的孩子读书,可是,当地人连一片立足的土地都要没有了,读书又有什么用?她跪下企求新来的长官,给土著人留下一块土地生活。

    她用所有的积蓄投入咖啡园,三年的艰辛终于丰收了,但大火夺去了一切。

    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她遇到了她的爱人,英俊潇洒的丹尼斯,他带她在蓝天上翱翔,他们在飞机上俯瞰美丽富饶的非洲大地,辽阔的草原上一群群奔跑着的羚羊,泛着阳光的湖面上一片片掠起的水鸟,陶醉在这美景中的她向坐在后舱的他伸出了手臂,他们的手在高空中紧紧握在一起。

    他喜欢不羁独来独往,质朴原始的生活,他说,我不会因为那张纸而更爱你。你总是在说,你的农场,你的土著人,它们不属于任何人,象狮子,本来就不属于任何人。爱,需要任何的承诺吗?

    当她失去了一切,农场,婚姻,她要回国了,他说,我开始理解了你的世界,等我回来,我飞行回来…. 他永远地留在蓝天白云间。

    在丹的葬礼上,她读了一首诗“明智的你早早离去, 因为荣耀不能为谁停留,月桂树转瞬苍翠, 却比玫瑰凋零地还快” 她说, 他不属于我们,不属于我。 她孑然一身返回了欧洲,只带走了关于非洲的回忆……

    命运是绝对的跋扈,我们不能改变它,可贵的是优雅地接受一切。风华正茂梅丽尔•斯特里 普(Meryl Streep) 饰演的卡伦,不甘平淡,优雅,深情,不怨天尤人,保持自己的尊严。唯一的一次,她为丹讲故事,悲伤地讲不下去了。

    诗一样的风景,典雅流畅的音乐,淡淡的怀旧,哀而不伤,让我荡气回肠。

    因为命运是绝对的跋扈,因为死亡是必然,与其俯首,不如优雅地抬起头接受。

    下面是卡伦在丹的葬礼上念的诗,这首诗反映了她当时的心境,英年早逝未必是坏事,爱是难忘的,因为它的短暂。

    没有找到中文翻译,试着译了。

      To an Athlete Dying Young
      給一位英年早逝的運動員
      
      by A. E. Housman (1859-1936)
      
      The time you won your town the race
      We chaired you through the market-place;
      Man and boy stood cheering by,
      And home we brought you shoulder-high.
      
      当年,你为小镇赢得了比赛
      我们举起你穿过市场
      男女老幼夹道欢迎
      你在人们肩头凯旋
      
      To-day, the road all runners come,
      Shoulder-high we bring you home,
      And set you at your threshold down,
      Townsman of a stiller town.
      
      今天, 人们又聚集在一起
      把你抬在肩上为你送行
      轻轻放你归于尘土
      小镇为你肃穆宁静
      
      Smart lad, to slip betimes away
      From fields were glory does not stay
      And early though the laurel grows
      It withers quicker than the rose.
      
      明智的你早早离去
      因为荣耀不能为谁停留
      月桂树转瞬苍翠
      却比玫瑰凋零的还快
      
      Eyes the shady night has shut
      Cannot see the record cut,
      And silence sounds no worse than cheers
      After earth has stopped the ears:
      
      黑夜的幕布拉下
        再也看不到记录被打破
      沉寂不会比欢呼更糟
      你在大地的深处长眠
      
      Now you will not swell the rout
      Of lads that wore their honours out,
      Runners whom renown outran
      And the name died before the man.
      
      现在,你将永不会被击败
      他们的荣耀转瞬间即逝
      尽管后来的冠军辈出
      活着时名字已被人遗忘
      
      So set, before its echoes fade,
      The fleet foot on the sill of shade,
      And hold to the low lintel up
      The still-defended challenge-cup.
      
      趁着荣耀消逝之前
      敏捷双脚踏上归途
      在门梁上悬挂着的是
      永恒的冠军奖杯
      
      And round that early-laurelled head
      Will flock to gaze the strengthless dead,
      And find unwithered on its curls
      The garland briefer than a girl's.
      那些早先的冠军们
        将会嫉妒地注视着你
      你卷发上的月桂花环
        将永不会枯萎
  2. 如果要提一部电影,我已看过三遍,而且还会去看的,那就是OUT OF AFRICA.

    对我而言,这部影片是我唯一拥有VCD, D5和D9的影片,虽然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碟片的发烧友。但如果以后有更高质量的版本,不知自己还会不会再买。

    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怕是因为它所蕴含的内容太多,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

    故事发生在非洲,作为殖民地庄园主的凯伦同当地黑人之间的生活的描写其实是原著中洋洋洒洒的主要内容,影片也不遗余力的展现了出来。对我而言,影片中最闪耀人文精神的细节也就是最后凯伦因破产而被迫离开非洲前,她为了她土地上居住的土著人能留在原来的地方居住,对新来的总督夫妇长跪不起以求得对方不迁走他们的承诺。在丈夫不予理睬的强硬态度下,那位总督夫人毅然站起身来搀扶凯伦,并对她说, “你得到了我的承诺。”凯伦起身时对总督夫人说自己在这里过得很快乐,也预祝她在这片土地上愉快。总督夫人回答说一定会的,只是可惜这里的人们不再有凯伦了。(这段英语对白,简单而意味深长,怕记错了,破坏它的美,所以有心的读者可以自己在看片时留意一下。)

    在非洲这块美丽的殖民地,白人是统治者,黑人则是奴隶。凯伦初到非洲时,曾要求黑人佣人带上白手套来服侍客人;对管家大声吆喝怕他打碎她带来的瓷器。可是当她离开的时候,她让那个佣人脱下了白手套,她才意识到自己曾经对他人的不平等。她的管家想跟她一起走,她拒绝了,回答是,就像以往你总是在前面带路在前方点篝火一样,这次出行我先去领路。管家说,那这次你的篝火一定要点的很亮,很大。多么感人的话呀。因为此刻,凯伦已变卖所有家当来还债,没有能力去雇佣他们了。在最后的时候,这位管家已经把她当作朋友而不是雇主了。

    虽然对于张艺谋的电影趋势已无话可说,但他的那句,一部影片往往因为一个片断被观众记住而成为好影片,也不可全盘否定,虽然他以此为目标已背离拍电影的初衷。对于“走出非洲”有很多片断会浮现在脑海,不知是看了三遍的关系,还是确实有太多好的片断使它成为一部经典的影片。

    不会忘记凯伦在离开非洲前,那个只允许男士加入的俱乐部成员邀请她去喝酒时,在侍者惊愕的表情下,所有在场的男士都起身为她举杯那一刻;不会忘记丹尼斯驾着一架飞机把凯伦带上蓝天,从空中俯瞰他们热爱的这块神奇、富饶的大陆。随着飞机的爬升,整个大地展现在眼前,音乐也一泻千里,这时,被深深感动的凯伦沉醉地向座舱后方伸出了手,而丹尼斯此刻也从驾驶室伸出了手,和她的紧紧相握的那一刻; 不会忘记有两只狮子徘徊在原野之顶,那是丹尼斯的墓地,他们一起在非洲大陆的怀抱中,只是沙哑嗓音的凯伦作为旁白者却已走了出来。
     
    关于她的婚姻

    凯伦一开始就不是因为爱情而要的婚姻。她为了一个伯爵夫人的头衔和一个远离寒冷欧洲的渴望而嫁给了一个花花公子。而她的丈夫则是为了她的钱。于是她不得不忍受初到非洲丈夫就离家打猎一去几个月,而她只能一个人辛苦经营农场。好在她够坚强,她能忍受自己选择的生活。只是她没料到那个到处拈花惹草的丈夫让她染上了梅毒,以至于她将再也无法生育。而在她农场经营失败,遭遇破产之际,她那愿意成为她朋友的丈夫因为又找到另一个宿主,另一个贪幕伯爵夫人头衔的富家女而提出离婚。
    可以说,这场婚姻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失败。但她知道愿赌服输,她并没有为此流泪。

    关于她的爱情

    他们相识在她初到非洲的火车上。他在运象牙,她在护瓷器,彼此打招呼的一刻,对方只是来自陌生世界的访客而已。可是随着莫扎特音乐的回旋,那份对非洲相同的热爱,两个独立的个体走到了一起。她知道他酷爱自由,不喜欢受婚姻的束缚,但是面对自己失败经营的婚姻和事业,她忍不住希望他能给她依靠。可是一句争执中的反问句“ if i die, will u die? "让她只能遥望远去的飞机,独自面对寂寞和痛苦。就在等待因为得知她将破产离开而表示愿意改变当初想法的他要接她飞行之际,她却只等来前夫告诉她他遇难的消息。

    初次看这部影片觉得她很苦,辛苦经营的咖啡园大火烧掉了,她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她的爱人未能分担她的痛苦,不能给她依靠,最后竟离她而去。只是佩服她的勇敢,她一个人带队穿越原野去为军队送补给;佩服她的坚强,她面对燃烧的农场的平静;佩服她的洒脱,她在离开时同俱乐部男士们喝酒时一饮而尽的优雅。

    再看时,发现她也脆弱,渴望有婚姻的依靠,为了这,她不惜放下她的骄傲去试探,去和所爱的人争吵。是否是性格决定命运,她丈夫和爱人都知道她的坚强和独立,所以没有人想到她也需要帮助,需要照顾?

    而对于丹尼斯,那个热爱自由盛过生命的爱人,曾经在我眼中”自私“的那段辩护却在片尾得到印证。也许他是对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哪怕爱情也无法阻挡生命个体的自由和归宿。

    现在看来,凯伦是幸福的,因为她拥有过,爱过和活过。


  3. 最近反复在听《远离非洲》的原声。
    还记得这是上大学看的第一部电影,高潮时全班人都散去吃饭,
    只有我独自坐在教室里,主题音乐响起时,男女主角飞过浩瀚非洲雄壮河流苍茫群鸟,看到流泪。
    多年来,那一句“I HAVE A FARM IN AFRICA”的温柔呓语,
    一直在我梦里。

    那时只有十八岁,不知道为什么女主角那么好,他们俩那么合适,
    男主角还是不断的离开,不肯一直呆在她身边?
    现在慢慢知道,相与出尘和柴米油盐,难以两全,
    最好的东西往往最难引入日常。
    最吸引彼此的,不过就是那份自我和个性,
    而在一起的生活,太琐碎了,是要不断的妥协,
    以付出自我为代价,最难坚持独立的意志。
    保佑最真的自我,同时保持最近的亲密,
    在我看来,是自古以来无数男女妄图挑战的最高任务,几乎是一个死题。

    深夜里听那段音乐,当它瑰丽轰然响起,
    即便早有铺垫我还是感动万分:
    致我们永远向往但是必须远离的非洲,
    致那些消散蒸发但是波澜壮阔的爱情。

     
  4. 第一次看《走出非洲》是在1989年的澳大利亚,看完后的奇妙感觉历历在目,仿如自己在夜晚的海边,天空中有无数的流星,烟火一般向你撒来,浪漫混合着典雅,无奈参杂着深情,伤感交汇着壮丽。我看到了Woman at her toughest, man in his best and colonial society at its worst. 昨晚又看了一遍《走出非洲》,已经是距第一次看本片的近二十年后在上海的家,优美的电影配乐,壮丽的非洲景色,Meryl Streep (Karen) 的坚毅,Robert Redford(Denys) 的不羁,Sydney Pollack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让《走出非洲》的神奇魅力再次令我感慨不已。我明白了为什么片名叫Out of Africa, 我更明白了自己这二十年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停地在In or Out 之间苦苦挣扎。 电影的开场有这么一段女主人公Karen的自述:…he gave me an incredible gift. A glimpse of the world through God’s eye… and I thought: “Yes, I see. This is the way it was intended.” (…他给了我另外一样不可思议的礼物。从上帝的眼中窥探这个世界…然后我想:“对啊,我明白了。这才是上帝希望的啊。”)这些话不仅仅从Karen的口中带出了电影男主人公的非比寻常的影子,同时,无疑是电影深入的主题,也是导演让观众去发现Karen明白的到底是什么?上帝希望的又是什么? 女主人公Karen 所处的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那时二十五,六岁还是单身女性是不为欧洲上流社会所接受的。在忍受不了她的贵族情人的怠慢之下,毅然以一种反叛的方式,提议和她情人的哥哥结婚,到非洲去另创一片天地。 Karen 是怎样的一个女人?Sydney Pollack 在Karen 刚到非洲结婚当晚和她伯爵丈夫发生争执的一场戏中有细腻的有关Karen 个性的描述。Karen 除了美丽富有之外,更重要的,她是一个个性坚强,极具反抗精神,同时,又是一个占有欲非常强烈的“现代西方女性”。Karen 不仅要得到婚姻,还要得到梦寐以求的贵族头衔和她所理想的家庭生活。Possession和obligation 这对矛盾,在Karen 的人生轨迹中充满了斗争的脚印。明白这一点对于电影的深入进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来到非洲,她带去了水晶和瓷器,她给她的非洲佣人戴上了欧洲侍从的白手套,她希望庄园的河水可以改道,她要用英语去教育非洲部落的小孩,她不停地想让原始非洲通过她的努力变成一个她所想见到的欧式非洲。于是,男主人公以一种完全相反的理念出现的时候,电影的魅力和趣味油然而生,也为她在电影结束时所有她拥有的(Possessed)东西的一一失去埋下了令人深思的伏笔。 男主人公Denys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羁骜不训,风度翩翩的浪漫主义人物,我觉得他不光如此,他之所以吸引Karen, 并且影响她一生的是他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观,他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他不以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任何人,也不迎合任何人的意志而丧失自己的自由,即使因此付出的代价是孤独和贫困。 在圣诞晚宴的舞会上有关Karen给非洲小孩英语教育的话题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Denys: 你很会搞事。他们说要读书的时候是怎么表达的呢?他们知道说他们要读迪更斯吗? Karen: 你不认为他们应该学会读书吗? Denys: 我认为最好你先问问他们的意愿。 Karen: 你小时候被问过吗?难道读故事有害于他们吗? Denys: 他们有自己的故事,只是从不写下来。 Karen: 你为什么宁愿他们是无知的呢? Denys: 他们绝不无知。我不愿见到的是把他们变成一个个小英国人! 西方人总以为自己的文明优越过别人。即使是Karen 那样心地善良的女性,依然以为把自己的文化和道德强加于完全不同的种族是出于一种善举。因为在她的心目中,非洲人是无知的。当英国的战舰强占了满清的国土,当八国联军的烽火烧尽了圆明园, 当日本的铁蹄践踏了中华的江山,当美国的战火蔓延了雅鲁藏布江…直到当几个月前,奥运的圣火依然遭到欧美的污辱,所有的这些的背后,只有一个逻辑,那就是非西方的价值和观念都是无知的表现,即使使用武力去改变这些价值和观念在很多西方人的心里,也是一种善举。Denys 的非比寻常就是近一百年前,他就看到了依然是今天世界矛盾的根源。他对非洲深深的热爱使他明白到几百年来狂妄的西方文明到今天都不明白的道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闪光点远远超出了他的风度,优雅和浪漫。 Karen 第一次受到了和她的价值体系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相对立的冲击, 而那种对立的价值在她眼里是模糊的, 于是她疑惑地问Denys: Is life really so damn simple for you? (难道生活对你真的那样简单吗?) We are not owners here,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在非洲我们不是主人, 我们只是过客。 Denis 语). Denis 就像他说的是非洲的一个过客,他何尝不是一个人生的过客。他不需要Out of Africa, 他本来就没有In to Africa, 其实,当你心里根本就没有In or Out的困扰的时候,何处来In or Out的问题?人生应该是简单的:本无明镜台, 何处惹尘埃? 回首自己,从离开家乡到重回故地,从心高气傲到意气阑珊,所有经历过的起起伏伏,得得失失,哪一样不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In and Out而引起的反反复复,沉沉落落? 在他们一起去Safari 的一幕中,夜晚在空旷的非洲草原上,在篝火的燃烧声和野兽的叫唤声中,在一种有声胜无声的寂静中,在Karen 心里产生了不可回避的震荡,而这种震荡在Denys 的心中得到了回响.Denys 用那台留声机播放出一曲叫做“Let the rest of the world go by…,让其余的世界都离开”,多么恰如其分的可以形容男主人公的歌名啊!Denys 一生的追求是远离一个人为构建的社会,远离按别人的意志循规蹈矩。他们浪漫地在烛光下跳舞,在香槟的芬芳下谈笑,在黑夜的寂静中相爱… 两个人的结合暂时自然完美,然而,就像电影中原始的非洲平原已经显现现代西方文明的各种痕迹,一种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和谐正以各种形式在非洲的原野展开。 Denys 和Karen 是两个互相吸引却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虽然Karen 在她人生的未来认识到Denys 所坚持的正是她经过所有的困难之后想要寻求的,然而他们的冲突远在她认识到这点之前。终于,她想要拥有的,或者她拥有的,一样一样地从她身边离开,她的丈夫, 她的爱人,她想要留住的河水,她努力经营的农场,她的所有一切… 电影最为感人的场景是Denys带Karen 在飞机上看非洲原野的壮阔和美丽,Karen 真正领略到非洲原野自然风光的震慑和感人,一幅幅荡气回肠的自然图景, 一声声动人心魄的野性呼唤,人其实是那么渺小,一切的名利欲望在非洲神奇的天空中,比不上过眼云烟。这些是女主人公在非洲才明白和醒悟的,也是她在开场所说的是上帝希望的:非洲之所以是非洲,是因为它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就像她的俑人不会带伺从的白手套,流淌的溪水不愿更改它们的河道,故事代代相传却不用文字,辽阔和壮丽的土壤不喜欢工业革命带来的味道。因为只有非洲,才是非洲。如果一切都按Karen原来希望的改变,何必有非洲?John Berry 的原创音乐更是带有一种宗教般的神圣。我这时明白电影为什么叫Out of Africa, 这不是仅仅讲述一个女人在非洲有个农场最后一无所有而离开非洲的故事,这是讲述一个心灵,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抛弃沉重的精神枷锁,踏上一条寻求自身解放的颂歌。旧约中有犹太人出埃及纪,Out of the Egypt, 难道不也是讲述古代以色列人,离开奴役自己的埃及,解救自己再次获得自由和家园的故事吗? 《走出非洲》在我眼里有不可思议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要让中国变成什么样的中国?西方文明在大行其事的今天,我们想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样的文明我们需要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