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躲猫猫 Macskajáték(1974)

简介:

    性格迥异的两姐妹艾西(Margit Dajka 饰)和吉莎(Elma Bulla 饰)拥有快乐无忧的少女时代,然突如其来的噩耗夺走了这份幸福。她们的父亲因被当局指责为革命分子,愤而饮弹自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两姐妹开始经历不同的人生。未婚的艾西和吉莎分居匈牙利和西德两地,年迈之后,两姐妹只能通过书信联系。信中的姐妹俩亲密无间,聊着生活琐事和心中的小秘密,虽然偶尔牵涉政见但也一带而过,更多还是对童年的回忆以及艾西那绵亘一生却终未完满的爱情。

演员:



影评:

  1. 卡罗利.马克的电影,作者痕迹算是比较重的,所以我更愿意把他的影片,归为艺术片。啥叫艺术片呢?我也不知道。只是有个印象,比如菲利普.加瑞尔早期的实验短片,情节和影像之间并没有一个直接的或相互衬映的关联。影像的艺术化,很明显从原来的叙事学架构里脱落下来,影像本身变成了一个多声之源。现代电影越来越模糊艺术和叙事之间的界限,乃在于,一方面整个电影发展的成熟,另一方面艺术和叙事本来就彼此不妨害。比如今年的新片《Elegy》,讲一个老者爱上一个少女的故事,里面有一个镜头,就是老者的伴侣和少女交替出入卫生间,本来是不同时间段的事情,导演在镜头安排上,使得情绪有个集中的紧张。对于卡罗利.马克来说,挖掘影像表达的艺术性,无疑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所以在他的影片中,艺术化并不是一个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并通过如此目的的展示,影片的目的也出现且完成。这可能是艺术片和一般影片不同的一点吧。闲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尝试去分析卡罗利.马克在《Macskajáték》一片的影像表达上,做了怎样的一个努力。

    因为影片改编自伊斯特凡.奥科尼的小说,那么看影片的人,可能就会在小说和电影之间作比较。我们难道不是经常听到身边有人抱怨一部电影说,不如去看小说;显然也有改编成功的,但总归不如小说。特别对于古典小说而言,书写如同造物主,笔触所至,不多不少。我们从小说阅读中,收获比结局更多的东西。原因在哪里呢?肯定是有原因的吧,不见得是“因果”的原因,倒有可能是情感的原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特别喜欢看某一本小说,我们会说这个人看入迷了。怎么说他迷呢?因为他在小说阅读中,将自己潜入了小说之中。又不是整体的潜入,而是随着小说的细碎表达、一点一滴的表达,读者也细碎的、一点一滴的潜入小说之中,内化在里面,不得解脱。为了能够将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导演就不得不对小说进行筛选。比如戈达尔拍《狂人皮埃罗》,对原小说作了大量删减。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面对的无非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小说和电影之间的模糊地带。很难分别的给小说和电影一个说辞,然后也就给了它们之间的模糊地带一个说辞。或者有人要问了,有必要这么做吗?当然没必要。给出一个说辞,不是用来规格的,是用来解除的。但是,对于《Macskajáték》这部片子来说,我们还非得说一说这个模糊地带。

    影片一开始是姐姐吉莎的声音,需要特别说明的,这个声音,并不是像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那样,而是被影像化的声音、被设置的声音。我为什么这么说呢?稍微留意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当吉莎在说话的时候,镜头切入了妹妹艾西家里的那只猫,也就是说,在吉莎的“说”之中,有个不同空间地点场景的转换与兼有。她的“说”既照顾她所在的环境,也照顾到了艾西所在的环境,尽管说她们一个在德国,另一个却在西班牙。这种声音对于空间的串联,不得不说是导演的一个用心安排;随后,字幕过完,镜头转到艾西那里,艾西开始说话,同样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而是一种奇怪的回音。如此回音在之后还有多次出现。为什么要这样子来说话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解释:1、卡罗利.马克给影片设置了一种多声奏鸣,将人物的思绪分解开,如此分解保证了两姐妹在年轻与年老之间的游荡;2、我们面对已然过去和正在过去的,似乎有个记忆选择和记忆暂留的现象,我们会不断重复着去记忆、去选择材料给记忆的场景搭配,所以每次记忆总是新的记忆,记忆处在持续的修补之中,才被我们铭写在思绪里。而记忆暂留,也就是说一种还不是很稳固的记忆。如此现象在悬疑片中有很好的发挥,原初的所谓现场被不断地反复的认识,最终发现蛛丝马迹。在《Macskajáték》一片里,比如艾西送维克托尔下楼,因为维克托尔来的有些突然,艾西有些紧张,一直到看不见维克托尔,艾西的声音还在重复。再比如维克托尔的演唱会结束,艾西提前下车,维克托尔送佩拉回家,艾西和他们透过车窗挥手告别,如此场景在艾西感觉到维克托尔和佩拉在了一起之时,不断地反复出现。3、艾西和吉莎之间一直维持通信,信件本身有个书写和阅读。或许正因为书写之中往往包含阅读,而阅读之中也包含书写,这样的一个褶皱,使得吉莎的声音具有对空间的穿越能力,也使得艾西的声音有个回响。4、特别是妹妹艾西,她说的许多话,并不是针对当下的叙说,而是针对过往场景的叙说,在镜头快速切入一些年轻时候的姐妹两个在一起的场景时,艾西的叙说,是一种对时间的穿越。

    我们可以说,如此影像表达,是一种多声部表达。但似乎不确切,因为影像中的声响是无穷尽的,所以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各个声音的问题。“各个”这个词缺少一个场面的限制,尽管它的意思和“每个”相同,但是“每个”还有一种面临性,就是对在场的面临,而各个没有如此属性,各个允诺了闯入者。《说文解字》里说“各”的意思是“异辞”,什么意思呢?口字上面一个“夊”,是说行动有阻碍、行动缓慢。通俗一点解释“各”这个字,意思是:以言劝行,不相听。所以“各”字又有任意的意思,比如各自为政。我这里借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想说明,异辞似乎更好的表达了一种到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影片的表现方式。由影片里的艾西推想生活中的我们,思绪发作,没有停格。不管一个人是无聊也好,是迷醉也罢,无时无刻不是“异辞”般簌簌作响,即便在睡觉的时候,也有动静、有呓语、有梦。“异辞”所体现的任性,何尝不是很好的注解了“我”这个称谓呢。不任性,不有我。所以说,异辞实在是生动地表达了小说到来电影之中的情形,是一种到来,同时也是一种对到来的省察。
  2.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躲猫猫》,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86

    很别致的电影,极其碎的镜头和两个声部的话语以及特别陈旧的光营造出一种暮年感,不知道是不是多想,在其中还隐约有冷战的zz倾向问题,但这种非常规的剪辑和破碎的叙事其实给观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桶猫

    影片极具诗意、文雅的气质 细碎的闪回镜头外加静物摄影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最后一幕美到极致

    fire_storm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剪辑,但也止于剪影

    法式曌影

    阴间产物。但却拥有神奇的剪辑思路。

    阿斯巴-甜

    破碎的叙事和实验性的闪回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始终无法进入,头疼

    爱丽丝梦魇

    非常有个人风格的艺术电影,现实和回忆交替进行,尤其将回忆部分通过类似鱼眼镜头方式呈现。另外书信的来回交流更加凸显两姊妹的性格不同。最后的两人合照如油画般美轮美奂。

    盆满钵满赵➕

    这个阴间的色调,双声部的叙述,随时插入无言的细碎回忆画面、意象竟然营造出一副诡谲的恐怖片氛围…不止一个片段剪辑让我魂穿到EVA,习惯之后发现这种剪辑传达情绪真精准。剪辑碎片越来越少,叙事越来越强,也越来越让人难过…这片子真好。

    ##第4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