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据悉,《中国美》将于6月23日在网台同步播出。在正式播出前,该片已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一些奖项,在圈内有着不小的知名度。笔者有幸在正式开播之前收到样片,先睹为快。
中国之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之美,气壮山河,包容万物。中国之美,灿烂文明,东方大国。其实,远不止......
中国,自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美》。该片以高清精致的影像向中外观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在讲述享誉全球的中国艺术家们的创作故事的同时,透析世界文化影响下独特的中国之美。“无用”品牌设计师马可由于为“媛麻麻”所钟爱而在业内知名,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亦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舞蹈艺术家,第一集便以二人当下的艺术实践做交叉剪辑,在毫无解说词的情境下让观众沉浸在两位艺术家的世界里,看完竟有些感动,便又继续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完了余下几集。
大多数时候是徜徉在他们的世界中,对他们勇于在当下东西方碰撞的语境中树立独立、独特、独到的中国美,更感到豁然开朗、十分钦佩。影像风格朴实精致,恍然顿悟中国美之灵魂恰在这简单纯粹与兼容并蓄的辩证共存之间。
简单、丰富、通俗、雅致,私以为无论是偏爱下里巴人之趣,还是追寻阳春白雪之道,都可以在这部作品中得到如你所愿的收获以及意料之外的惊喜。
勾画艺术群像,感悟中国之美极致魅力
参照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提炼出“天工”、“虚实”、“识途”、“梦回”、“东西”、“弘传”等主题词,《中国美》围绕六大核心主题、分为六个篇章逐层展开。每集讲述一位或多位艺术家的故事:从“无用”品牌创始人马可到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从美术指导叶锦添到昆曲演员张军,从笙演奏家吴彤到太极传人叶泳湘,从装置艺术家徐冰到电影摄影李屏宾,《中国美》以精致的纪实影像勾画了一批鲜活生动的艺术家群像,释放中国艺术之美。
从书法、香道、舞蹈、太极到传统戏曲、服装设计,该片糅合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观念,推开了一扇又一扇艺术之窗,带领观众走入璀璨夺目的艺术世界。
在这里,人们可以观赏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欣赏时装秀台上的锦衣华服;可以回顾经典影片的创作过程,也可以追溯伟大作品的灵感来源;可以领略艺术家们的个人风采,也可以感悟中国之美的极致魅力。
在充分营造艺术氛围、传达浓厚艺术气息的同时,该片还深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去探析其所承载的中国哲学与文化观念:“无用”品牌名称的来源与初衷,“云门舞”的格调与象征,《卧虎藏龙》武打戏中服装与人的交流,《长江图》影像之间的水磨质感与情意流动。
虽然以中国艺术精神为内核,该片却选择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向观众娓娓道来:艺术家们或乘坐出租车穿越繁华热闹的夜市,或独自行走于人烟稀少的街头巷尾,或悠然自得地走在西方的大学校园里,或若有所思地坐于舞台之下空荡荡的观众坐席之间,这是他们生活的足迹,亦是他们寻美的历程。片中随处可见短小却动人的生活片段,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极为亲民的,又是极为日常化、生活化的,符合当下年轻观众对纪录片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诉求。该片制作人巴斯指出,“《中国美》一定不是依靠循规蹈矩地展示艺术家的地位,或枯燥的罗列他们的成就来打动你。相反纵览全片,观众能够以朋友的视角,来走近这些艺术大家。”
立足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提供中国方案
作家白先勇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带进加州大学,分享给美国学生;电影摄影师李屏宾凭借其极具东方美学风格的作品曾数次斩获多个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把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糅合在一起的当代艺术家徐冰在西方人眼中拥有独特的智慧与幽默。
《中国美》选取了一批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的中国艺术家,展示了多项流行于当代国际艺术界的中国艺术门类及代表作品,不仅捕捉了民族艺术在中国大地上的熠熠光辉,还追踪了中国作品在世界舞台中的广泛影响。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在人类发展的前程中,中国之美将提供一份怎样的方案?如设计师马可所说,那么多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却恰恰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在演奏家吴彤看来,中国祖先的智慧、生存的美学、精神的境界是对现代社会,对于全人类的最好的补充;在视觉艺术家叶锦添眼中,东方有种东西是超越生死的,所以它是形而上的,就是无形的风,就像书法一样。
该片没有使用任何解说词,而是选择了以艺术家及其身边人的采访贯穿全篇,以此来给予人物充分的自由表达空间。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自我调侃道:“我是一个垃圾桶,我对什么东西都有兴趣”;当代艺术家徐冰坦言:“艺术对我来说是一个永远不清楚的东西”;杨氏太极传承人叶泳湘说:“我想让大家看到说太极它是一个很多元的,不是单单局限在一拳一脚之间”。艺术家们的自我阐释是琐碎的却又是细腻的,是流动的却又是真挚的,是质朴纯真的却又是极富诗意的。大道至简,艺术家用散文式的语言诉说着内心深处对于中国文化的敬仰之意,透露出对中国之美的拳拳之心。正是立足于京剧、书法、昆曲、太极、敦煌舞等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民族艺术,《中国美》真正展现了艺术创作实践的文化自觉、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信以及中国文艺作品的文化自强。
展示东西交流,彰显人类艺术“美美与共”
《中国美》所刻画的艺术家形象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他们既有超凡脱俗的艺术追求,亦乐享朴实无华的人间烟火;所展示的艺术作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继承了前人的智慧之光,更体现了现代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所体现的艺术理念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不仅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更承载着世界人民的美学理想。
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说,“我们是期待自己做从我自己的文化根源出来的东西”;
服装设计师郭培却说,“只要是来自于人类的,不在乎它是来自于中国还是在西方--无界,我们只是一家,只是我们根扎在不同的地方”。
这恰恰点明了贯穿于《中国美》全片的哲学思想——中国文艺作品之美,美在其中国特色,亦美在其天下大同。
这也使得该片的叙事视角与主题框架中处处可见东方文化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作家白先勇津津乐道于西方学子对中国古典名著产生深深的热爱与共鸣,昆曲演员张军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摇滚融为一体摩擦出全新的艺术火花,服装设计师郭培用自己的慧心巧思让中国刺绣艺术在世界时装舞台上大放异彩。
《中国美》在主人公及其作品选取、纪录视角、艺术风格、主旨立意等多个层次,彰显出国产纪录片中少见的开阔格调与国际视野。就主旨立意而言,该片聚焦而不拘泥于中国美之特殊性品格,以国际化的眼光开掘中国美的普适性魅力,体现“美美与共”之大美。云集将来丰富国际化的制作经验以及团队强强联合,真正实现了全球性视野与地域性基调的充分互洽,以及国际化表达与特色化内容的完美融合。据悉,该片也将通过探索频道向海外播出,跨域国籍、文化的沟壑,《中国美》具备了被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所喜爱的核心特质。
知道这部纪录片是看到吴彤老师工作室转发的微博,很多熟悉的艺术家名字勾起了我的回忆,所以这其实是一篇并不严肃的文笔废流水账日记。因为我也只是一个艺术的门外汉,不能从专业角度进行剖析;但是我觉得艺术就像林怀民老师说舞蹈是“一个感受的事情”,不管是演出还是展览,只要有某一个瞬间,你感受到了震撼,感受到了美,就足够了;而就其对我带来的快乐和效用而言,跟看电影看剧聊天逛街一样并没有高下之分,可能也是一种“无用”吧。
第一集的题目是《天工》,讲述马可和林怀民两位艺术家眼中的美。马可老师的部分主要通过她2005-2015年在民间搜集传承手工艺品的纪录片《寻根之路》(好像网上没有资源?),串起她“无用”品牌的服装设计创作理念;林怀民老师的部分则通过在台湾池上稻田中创作首演的《稻禾》,引出云门舞集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是创作对象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物,相同的是根植于自然和人民,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棉麻和土地上创作出的《稻禾》,得益于天工而夺其巧。
关于马可老师我其实之前并不了解,对于服装设计也一窍不通(虽然我觉得很多小姑娘在给洋娃娃打扮的时候都有成为服装设计师的梦想,然而我是手残党),马可老师对美的理解是“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能够践行自己的理念,摒弃一切功利性的东西实在难能可贵;当然我也赞同弹幕说如果出生以来一直素朴就会向往繁华,还是同样的话,对艺术的欣赏每个人自有感受。看到官博还有艾特郭培老师,想起之前看的一部讲服饰的纪录片《布衣中国》,里面郭培老师设计的一件款式简洁的中式秀禾,简直是梦中嫁衣(扯远了。。)
云门舞集的纪录片其实我之前看过很多了,这一部《稻禾》的排练演出很多都是在东方艺术中心拍摄的。云门在上海的演出每一年都在东艺,《水月》《稻禾》以及云门2的《十三声》,可以说是贯穿我的大学生活了。(想起了某个冬天的晚上,小雨迷蒙,路灯昏暗,我抬起头眯着近视眼辨认方向,一脚跌进了东艺对面公园的人工河里,幸好水只到腰部,爬上来以后发现手机没了,考虑了一下此时坐地铁回去更丢人,于是我边看演出边晾干了衣服,留下一张泡过水皱巴巴的演出票作为纪念。)
一个彩蛋:林怀民老师说他非常喜欢佛像,可以带给他灵感的拍摄地是震旦博物馆。大四的时候我一时兴起申请了震旦博物馆的实习,感谢面试的姐姐愿意给专业和历史博物馆完全不搭边的我一个机会,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最开始带我的姐姐很快就离职了,她真的非常热爱博物馆这项工作,希望她一切都好),参与小小的布展(虽然主要工作是淘宝买材料和坐在蒲团上监工),似乎是目前为止最接近“自由而无用”的一段时光了。
呈现多个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行业以及手艺人,大多是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敬和传承,到了最后其实探讨的都是自己的行业如何做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如何在现代社会将自己的坚守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
虽然每一个部分都是比较短的呈现,但是你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带来的多种感官的冲突以及震撼。
华语第一支现代舞团--云门舞集,林怀民把中国东方的太极、武功、心身养性的一套心法与舞蹈相融合,是舞者本身就带有独特的东方气息,题材又从中国传统文化到现代社会的反思,将中国美带到世界。或许看不懂它想表达的艺术,欣赏不来优雅的舞姿,但是你可以感同身受的带入体验。
马可创建“无用”工作室,寻找中国传统手工缝制技术,探寻衣服本源,将现代人口中的无用手艺记录下来,粗麻布衣回归自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叶锦添不仅是服装大师,更是舞台艺术美术指导老师。徐冰的《天书、地书、背景故事》探索中国文字、中国画的未来与背后的故事。吴彤的笙将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融合,寻求新的发展传承。杨氏太极传人创立个人护肤品牌,虽然颇有争议,但是为太极寻求了另类的观众。
张军将昆区年轻化,实景化,吸引了跟多的年轻人和现代人的关注,为世界非遗的破与立探索新方向。李屏宾在摄影过程中,将中国的自然山水与画面结合,将光用到极致。郭培将刺绣技艺大量用到现代服饰上,不仅是让世界人民注意到中国的刺绣,更是要使其重新平民化,被大众所接受认可。敦煌的舞蹈是历史的记录,是绵延不息的文化,更是时代历史的印记。
白先勇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对于传统昆曲牡丹亭现代化,以及中美文化交流,国共历史记忆的书写做出巨大贡献。他的作品用短篇写出鸿篇的历史。胡文阁作为京剧梅派男旦传承人,在传承之上、保留之下寻求未来。雷珍民书法家、赵明明香道师。
中国的文化需要更好的传承发展走向世界,做大文化自信与输出。
六期节目介绍了服装设计、戏剧、笙、太极、昆曲、京剧、舞蹈、书法、香道各类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形式,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展现出独特的中国之美。
本片不仅展现了艺术从业者所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美感的艺术形式,也展现了这些艺术从业者的艺术观念及人生态度:
民间老手艺的手工制作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会有情感的投入;制作物品的时候,要有筑沙城堡的心态,只在乎制作时的状态,有物我相融的状态,设计师在设计物品时要有关爱与体会他人的心。舞者也需要下许多舞蹈之外的功夫,需要付出相应的时间。
笙与太极的传人在当下的感悟,发现生活中简单的美,其实是一种能力,笙之于第四代传人的吴彤也由幼时的玩具、迷茫期的刑具、从业后的工具变成了现今陪伴的老师,这中间的变化,便是他成长的历程吧;杨氏太极的传人,想要赋予太极新的时尚感,给予它新的包装,展现出这一传统事物的美。
昔日在江南园林中演绎的昆曲自然有一种高雅的美感,而水磨调在当下也会有新的创作,万人观看的昆曲演唱会,以昆曲的形式用英文唱出莎士比亚的戏剧,都是当下的一种新的创新,让这一遗产逐步鲜活起来。
找好传统文化的根,再不断的向外延伸,不同国家的文化都可以涉猎;“东方看手,西方看脚”,敦煌壁画里的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手势,而这其中也孕育着一种美感。戏曲、书法、香道的从业者在当下又有了新的变化,也许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确会经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