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真主保佑,是个男孩 إن شاء الله ولد(2023)

简介:

    故事发生在约旦。丈夫突然去世后,30岁的纳瓦尔(Nawal)不得不为她的那份遗产而奋斗,来挽救她的女儿和她的家,而在这个社会中,有一个儿子才能顺利继承遗产。

演员:



影评:

  1. 金鸡,影院看完,在过程中频频叹气,伊斯兰教国家的女性地位如此低下,从小时候灿烂千阳一直看过来,难道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的国家更平权吗?不,这是一次全世界女性的战争。

    真主保佑是个男孩,看得我非常心痛,我在这里面再次看到一个以宗教的强大名义规训女性的社会是多么恐怖。这里面不管是哪个阶级的女性都没有在思想上脱离父权的压制——利用宗教教义把女性排除在经济独立,能力自主的门外,并且利用恐怖的社会舆论去摧毁她们……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女性被限制在非常低卑的职业层次,拥有非常少的社会常识。在家里没有任何权利,并且要忍受丈夫的不忠,这样的教化变成了一种规训女性的父权基因,而且最可怕的是,这些都是由女性在传给下一代的女性,于是男权根本就是神圣不可侵犯。

    那瓦尔经历丈夫死亡后这一系列的财产纠纷,抚养纠纷,债务纠纷,其实是她觉醒的一把钥匙。在开头,她告诉劳伦说会等到打开你丈夫的钥匙的,母性在孩子出生后就会有的,她认为没有什么比孤独一生更恐怖的。那时她仍然没有醒过来,直到她发现自己丈夫出轨这件事情的时候她才狠狠的意识到这是多么的难以忍受,人除非经历一样的痛苦不然ta将永远无法理解。那瓦尔在整个纠纷的过程中逐渐的成长———她首先发现丈夫欺骗了房产的事情,接着,她发现他欠了他哥哥钱而且要她来偿还,再接下来财产必须被平分因为她没有生下一个男孩,最后引爆她的是她必须把女儿交给她丈夫的哥哥抚养而房产将要被变卖平分。她忍无可忍说自己已经怀孕,这个被逼无奈的选择也进一步推动了她去打开那扇觉醒之门。她自己的利益,护住女儿的决心,推动她去做各种各样的交易,在与劳伦交易堕胎一事上两个女人的命运被连接在一起,这已经形成了最轻微的一个扰动。在她即将因为劳伦一事被发现要被解雇之前,她向哈桑求救,她想学会开车,她向他借了钱(虽然最后没收)她仍然出于孤独无奈和恐惧中。而最后劳伦被家暴的很惨,而其母亲却毫无维护,甚至只为保全面子的时候她彻底的心碎,痛苦,她已经彻底的意识到了这个恐怖的父权社会正在对女性实施着什么样的暴行,因此,她没有收哈桑那笔钱,也没有因为怀孕的利益而和哈桑上床,她知道,这些钱财与性只就意味着捆绑,意味着她想继续依靠男人来解决问题,意味着新的不幸。她已经获得了仅需要的,驾驶一辆车的基本方法,这已经足够。在影片的最后她和女儿经过那个一直调戏她的男人旁边时,她狠狠的用包打了他,这是她已经被惊醒了。即便最后的最后那个如同圣子降临一般的怀孕报告书是拯救她的最后希望,但是,她下楼,开出了自己的车。那辆她一直都没学会开的车,当她决定好开始学会,开始断绝那些过去的牵绊,开始主动的直面这些向她涌来的恶意,那么她就已经在驶离,虽然男性仍然是最大的希望,但是醒来是重要的。不能卖了那辆皮卡,因为她一定要学会驾驶自己的车,带着她的女儿驶离这里。 痛苦和问题把我们扎醒过来,最可怕的是继续装睡并在压迫中彻底沉睡。

  2. 无论是戴头巾还是不戴头巾,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进步还是保守,影片中的约旦女性都在厌恶女性的伊斯兰规范的压迫下变得残缺不全。纳瓦尔是叙事的焦点,她无休止地应对着主宰她生存的各种男人提出的多方面挑战。她对自主和平等的渴望在社会结构的无情冲击下化为泡影,而社会结构却积极地破坏着她的每一步。有时,她对自力更生的追求使她走向男人,寻求他们的支持,却发现他们所谓的帮助只是让她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纳瓦尔这个不仅为自己也为女儿争取自主和力量的女人,却发现自己因亡夫怀孕而被小叔子从驱逐中解救出来。命运的转折让她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她努力追求自给自足,与之抗争的制度也将她牢牢束缚。这一令人痛心的启示强调了一个普遍的事实,即在这种厌恶女性的伊斯兰框架内,完全独立、坚定不移的自主权甚至基本权利的前景对于女性个体来说仍然是可悲的。对个人主权的渴望在系统性不平等的背景下支离破碎,不屈不挠地提醒人们,社会规范的压迫性设计剥夺了妇女的能动性和自我身份,将她们置于自己生活的边缘。

  3. 丈夫突然的死亡,让一切环境法律和宗教对女性的束缚走到了明面上:丈夫的财产要被兄长分割,只因女主没有生儿子;房子车子要被卖了还债,她曾经对房子的付出因为没有丈夫签字的文件而烟消云散;女儿的抚养权是可以被丈夫的哥哥拿走的;自己的哥哥是不帮着自己要帮着丈夫的哥哥剥削自己的……这还不算,雇主作为一个高学历女性,丈夫出轨是不能不忍着的,不想生孩子是不能打掉的……头巾只是一个表象,而隐藏在其背后的是一场全面的困局,女性除了“生男孩”之外的社会价值和家庭价值似乎是0,这才是影片所描述的可怕的地方。

    而这一切并不是丈夫死后才发生,而是丈夫死后被放大,被讲明,被看到。而这种被看到大约才只是改变的一个开始的可能,都已经十分困难了。故事的开始,她想要生男孩,她心甘情愿忠于婚姻,她对还债分配甚至没有反抗。而在心底只有一个声音,我不要卖车,我要自己学会开车,这似乎是她最后的坚持和挣扎。也正是这份挣扎让她坚持抵抗,拖延分配,然后在过程中慢慢看清了原来自己早已被四周的一切困住了。而她能做的反抗虽然屈指可数,但也算有所突破,就像是最后天降孩子一样,很多事情逆风向前走一小步,换来的或许是改变的一大步吧。

    影片的叙事我很喜欢的一点是,并不沉重。即使这位女性从一开始就在负重前行,但影片并没有用眼泪和愤怒去包裹她的人生,相反平静,坚韧,偶尔的浪漫成为了叙述的主旋律,而我想这是我想象中的女性和她应该有的力量。不管是为母则刚还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她所面对的困难都该是她坚强的动力,情绪也正是困住女性的陷阱之一。影片中段有一个霓虹映照窗帘的片段,安静而美好,我觉得那大约是一个转折点,自内向外的一种戳破幻觉的感受,然后自然而然,可以看到更多。

    结尾停在了怀孕和挪车,那个孩子也不一定是男孩,但重要的是她前进了一小步。就像她带着女儿在马路上仅有的一次反抗和笑着的奔跑一样,哪怕只是一次那么小的变化,也值得我们放声大笑,这才是女性的力量吧。

  4. 约旦,这个位于中东的阿拉伯山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遗迹而充满神圣感。摩西和耶稣曾在此留下足迹,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宗教的厚重感。然而,约旦并不具备丰富的石油资源,其旅游吸引力也无法与周边国家相比。经济上,约旦依赖美国的援助支撑,国王虽然是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却在阿拉伯世界中缺乏话语权。处于巴以冲突的漩涡中,约旦不仅要面对经济困境,还需接纳大量巴勒斯坦难民,国王和人民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呈现了一幅真实的约旦社会画卷。影片得到了包括沙特、卡塔尔、约旦在内的多国资金支持,不少人从女性视角评价这部作品,但更深层次是对阿拉伯国家命运的拷问和对打破枷锁的呼吁。

    1. 经济困境中的男性角色: 虽然猝死的丈夫不忠,但也是个苦命人,后来纳瓦尔去的印刷厂证实是苦力工作,买车也是想补贴家用。所以经济差的阿拉伯国家男人也会打几份工,并不轻松。(约旦币1:10人民币)。

    2. 社会风气与道德冲突: 约炮软件盛行和雇主家女儿老公的风流韵事也揭露了阿拉伯世界男性并不是省油的灯。虽然出轨是从教法来说是重罪,但在社会风气来说,约旦等国也紧跟世界潮流。

    3. 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头巾的意义: 戴头巾的女主角到后面充分展示家庭生活,算是一种突破。很多人认为戴头巾穿长衣是阿拉伯世界对女性的禁锢,但对于很多阿拉伯女性而言,不过是社会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的区分而已,但多数女性认为这样在社会上更有安全感,商业区琳琅满目的潮流女装并不会在她们的衣柜中缺席。

    4. 宗教与个人选择的冲突: 丈夫去世后,一位老者其实宣讲的是伊斯兰教法的一种规定:在伊斯兰教中,当丈夫去世后,妻子需要遵守一个称为“伊德达”(Iddah)的守寡期,这段期间通常为四个月零十天(约130天)。在这段时间内,妻子不可以再婚或订婚,也应避免离开家或参与社交活动,除非有紧急的必要情况,比如去医院或获取生活必需品。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在这个期间内是否有怀孕的情况,以保障继承权和家庭关系的明确性。如果妻子在怀孕期间丧夫,那么她的伊德达期将持续到孩子出生为止,不论时间长短。当然纳瓦尔为了生活并没有遵行,这既是她的性格,也反映出对目前阿拉伯人年轻一代对教法教条有着自我的理解。

    5. 宗教多样性中的共存: 纳瓦尔雇主家是基督徒,所以能够感受出家庭文化还是有区别的,但可以看出阿拉伯世界的宗教关系相对融洽,大家都叫“安拉”(唯一的神)。虽然基督徒的生活并不如穆斯林那般讲究,但对于女性而言,她们的社会遭遇并无大的区别。

    6. 社会反思与改革的呼声:影片不仅批判了女性权利的缺失,还对遗产继承、堕胎等教法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虽然阿拉伯世界的社会风俗和法律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但片中的宗教法官维护了女主角抚养女儿的权利,展示了法律和宗教在现实中的复杂互动。

    7. 女性困境的隐喻:国家的命运:虽然是从女性视角讲了女性社会困境的问题,但约旦类似国家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受制于人、夹缝中求生。电影是男性导演,女性是导演表达国家困境的一个缩影。

    在伊斯兰文化的包裹下,纳瓦尔既遭受这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压迫,同时婚姻生活中遭受着外来不良风气的背叛,生活中面对的是生存困境,未来是男孩还是女孩,命运该会如何,这何尝不是约旦和很多在世界变局中苦苦挣扎的国家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