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亚力山大·巴内特
编剧: 亚力山大·巴内特
主演: 亚力山大·巴内特 高登·约瑟夫·韦斯 戴安娜·阿戈斯蒂尼 罗伊·辛尼斯 李·戈达特 Keith Perry John Alexander Dean Curtis John FitzGibbon Clarke Griffith Celia Howard Thomas D. Kaufman John Lederer Matthew Marchetti Edwin McDonough Ray Wasik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5-04-24(美国)
片长: 115分钟 IMDb: tt0460789 豆瓣评分:6.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10年前,看《梵高之眼》,
中间有一段很难受感同身受极为不舒服跃跃欲试又难以表达或者害怕的片段
开始出现幻觉的一次
veceint发现一口棺材,打开之后,发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 愤怒的合上棺材盖,说了一句:‘ I never live’ I never live I never live
l never live l never live l never live l never live l never live l never live ...
然后就被惊醒了,是被惊醒,不是自主醒来,或者自我意识我失去保护自我的能力
这应该被看做某种高vencient 之前的哥哥,胎死腹中,从未存活过,他从小被教导要 hate yourself for what you are
hate yourself for what you are......
he died so you can live
vencient 说: I hate you I hate you
这大概是未经虚伪的道德教化后一个人身份和主体意识被剥夺后最直接和正常的反应,只是他恨得应该是灌输他这种思想的人。
后来他信奉耶稣,加入教会,成为一名神职人员。
见证了充斥着虚伪和残忍的宗教。
有理由相信vecint发梦时候绝对不会是儿时一个没有从妈咪得到足够爱抚的小变态。
hate yourself for what you are. 被发展成谦卑的美德,偏执的自我发展成包容理解,他基本已经完成了对小时候心理障碍的救赎。
他不是偏执,他在学习,在吸收,在理解,在现实社会中给予,而非获得。
因为宗教的影响,他相信人人都可以被救赎。他对人间有希望,他说法国南部乡村妇女的衣着很讲究配色,他真心的欣赏热爱现实生活 。他说宁愿对一棵树作画也不愿意画想象中的东西,然而他的画作,并没有像照片一样写实,也没有他之后很多年的一位画家那样,认为自己是真正的画画,别人都是加加减减,只有自己体现了画画的真实情况。他的画作,尤其后期,哪一副不是融合着他的感情和骨血?没有他自己感情的投射呢?
鄙人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春天的第一抹绿色的草芽,一朵盛放的花朵,一处溪水都能让你感觉到宁静,纯净,找到孩子一样的生活热情,但是人是有感官的动物,有思想,有思维 的动物 。是现实中的事物和景物给了人之初生活的喜悦?还是人之初本身的喜悦赋予草木风景予情感呢?如果人本身不去管理塑造自己的情感,到最后,你盯着一棵树,看着一朵花,一座山丘,一处深谷,一处闹世,幸运的话会毫无感觉,不幸的话你会觉得这都是人类社会,是你心情环境的投射。他们都漠视你,针对你,不理你,……甚至更坏
这就是vecient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他的画作现在都能让某些画家哭到昏厥的原因。
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感情给了整个世界,引用一网友的话: 他的左耳是他投向世界,最后的一片温柔的弹片。
这个世界真的会伤害你。
尤其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或者在艺术道路的人,特别的一些人,他们找不到彼此,几乎永远孤军奋战,不懂人情世故,甚至不懂如何生存,不懂保护自己,天真的像个孩子……
真正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断绝与世界接触或者不让别人靠近内心的人)从来不会轻易发疯。
高更保罗就是,他混迹于妓女之间,说喜欢放荡的,big one,他可以为所欲为,不就是对自己世界的一种投射吗,他小心翼翼保护自己,他的思想未被普世的救赎学说所打开,对社会的肮脏比谁认识的都透彻,不再有任何希望,禁欲和纵欲,有时候有相同的本质。她画中的女人没有生机,平实,货物一样,仅仅有自己的品相,或者最大的,就是给予她们作为一个人的尊重,眼神里点缀着相同程度的冷漠。
保罗或许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或简单或复杂,或者没有,只要他不说,你永远不会知道。他纵欲,从不滥情。
这里应该理解为
1.艺术世界的自己和现实社会中的自己
2.对宗教的理解,内化的结果
3.对未出世就死亡的哥哥的高度移情
未完待续,居然写饿了,了解艺术不仅要有灵感,很重要的是有体能啊……
我们戒个烟锻炼下身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