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海军上将 Michiel de Ruyter(2015)

简介:

    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叶的荷兰。德鲁伊特(弗兰克·拉莫斯 Frank Lammers 饰)继承了马尔滕(鲁特格尔·哈尔 Rutger Hauer 饰)的位置成为了新一任的海军上将,他用接二连三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智慧和实力,赢得了属下们的信赖与尊重。

演员:



影评:

  1. 本片当然是历史片,但无论从剧情还是场景细节来说,算不上严肃的历史片。开场的海战是第一次英荷战争的最后一场海战,1654年的Battle of Scheveningen,而最后的战斗则是1676年的Battle of Augusta。前后跨度22年,而男女主角等人毫不显老,实在令人惊异。

    今日流传的de Ruyter很多事迹来自荷兰诗人剧作家Gerard Brandt应de Ruyter儿子之邀写的传记,但里面有许多内容被历史学家认为属于文学创作,例如老Tromp死前的“钦定”、他家遭到暴民攻击、他把攻击de Witt的水手丢下船去。但电影都照单全收。这一点上和《鸣梁》全收李舜臣自述可有一比。

    电影最大的历史问题是将de Ruyter之死归咎于奥兰治亲王,纯粹让奥兰治背黑锅了。实际上是英荷停战之后,法荷战争继续,而法国舰队退出北海。de Ruyter先对法国的西印度群岛进行了不成功的袭击,然后应西班牙人之邀转战地中海。西班牙舰队加上荷兰舰队的实力和法国旗鼓相当,并不存在威廉要置之于死地的阴谋。当然他的死部分是由于西班牙人的怯懦,部分是运气。

    英国在本片里纯粹是酱油角色,这对17世纪处在战斗力顶峰的皇家海军实在不够公道。所有的海战名将就拿一个Monck代替了过去——如果表现出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未来的英王詹姆斯二世与主角的交手,岂非更具戏剧性?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之前,荷兰人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基本没赢过英军。本来可以从“打不赢--打平手--打赢”来一个阶梯式上升,更体现出主角改造海军的伟大,结果却颇让人莫名其妙,似乎主角天赋异禀,只要小Tromp合作就可以从胜利到胜利。

    几场海战的表现也实在有些粗糙。被誉为“风帆时代最伟大的海战”的四日海战用几个机动就完事了(应该是表现第二日的穿插机动),而法军在倒数第二场海战中莫名其妙的搁浅,显然是把1674年法军在西印度作战的情况挪到了泰瑟尔海战里。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海战很难被现代快节奏审美接受的问题。本片的摄制大量采用了仿古帆船,可惜的是大部分是商船。拍来拍去就是那几艘,一打到战舰上的细节立即出戏。又受限于预算没法大规模使用CG——唯一有CG特写的是主角的旗舰“七省”与俘获的“皇家查理”。看着一艘没有炮口的商船冒充英法旗舰,始终让人不是滋味。

    当然,这都是一个风帆党和历史爱好者的吹毛求疵。一部《怒海争锋》虽然尽善尽美,但显然没捞着商业利润;而像de Ruyter传记这样的宏伟主题,若要实现历史的真实,真不知要砸掉几个亿。极为值得肯定的是,导演在场面调度上颇见功力,不少远镜头明显在致敬17世纪的荷兰版画与弗兰德斯画派的舰船绘画,令人极为享受,初见时感动莫名。总的来说,本片虽然不是《怒海争锋》那样的小众神作,但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已经十分令人满意了。
  2. 因为这部电影为了戏剧冲突把历史人物和历史真相歪曲到了一个不忍直视的地步,我认为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威廉三世。因为他的一生内容太多,我直接贴上一篇历史研究文章,客观,也便于大家理解。 荷兰联省共和国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经过了尼德兰革命的洗礼,早在1521年就在奥兰治家族的带领下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同时,为了纪念奥兰治家族作出的巨大贡献,人们同意荷兰执政一职专由奥兰治家族的后裔继承。然而,独立后的荷兰内部却出现了分裂。一派以支持奥兰治家族的中央集权派为主,他们主张中央保留执政一职,并建立统一的军队;另一派以维特家族为首的地方自治派,主张各省由大商人寡头自治。 信奉新教的荷兰联省共和国成立后,被以法国为首的天主教国家视若芒刺,多次联合瑞典等国向荷兰发起攻击,导致荷兰外患不断;另一面,以维特家族为首的地方自治派也虎视眈眈地想要夺取执政大权。内忧外患之下,奥兰治家族的统治本身就已经岌岌可危了,更为糟糕的是当时的荷兰执政威廉二世却不幸年纪轻轻(年仅24岁)就因病撒手人寰。他去世后,以维特家族为首的造反派宣布取消荷兰执政一职,立即解散了军队,规定各省的防务由自己负责,还煽动议会颁布了《排除法令》,法令规定“凡是奥兰治家族成员不能出任政府、军队高官的法令”。这就剥夺了奥兰治家族担任执政的特权。 威廉二世与英国的玛丽公主(英王查理二世的妹妹玛丽公主)的儿子威廉三世在其父亲去世8天后才来到这个世界。出身于奥兰治家族,又有着英国王室的高贵血统,原本风光无限,可惜父亲的去世湮没了他出生的荣光。小威廉自小体弱多病,而母亲与其祖母因不和经常吵闹,他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起来。威廉二世死后,奥兰治家族就失去了昔日的雄风,况且,《排除法令》颁布几乎剥夺了他成为荷兰执政的继承权,所以威廉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如同破落贵族。 然而,看似沉静的威廉三世却并不沉静。他自小刻苦研读兵书,博闻强识,在宗教上奉行宗教宽容的信念,着意培养作为一个领袖应该具备的素质。 俗话说,机遇永远是给准备的人。威廉的这一切努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1672年6月,荷兰共和国陷入了被全面吞灭的危险,7个省中有5个已基本沦陷,只有荷兰省与西兰省还在抵抗(不过这两个省的经济分量占到了整个共和国的7成,是国家的核心)。尽管海军统帅“海神”鲁伊特率领的荷兰海军屡屡击败英、法海军,却仍然不能突破敌人的封锁。不论是陆地上还是海洋,荷兰人都被逼到了绝境。 国难当头,当时执掌政权的维特家族出于商人利益的考虑,企图以向法国委曲求全的方式免于交战。然而,已经拥有强烈爱国意识的荷兰人竭力反对维特家族的求和政策,数次发动暴乱。 历史不会重演,但荷兰人民依然记得奥兰治家族在百年前争取荷兰独立的丰功伟绩。于是,荷兰的部分有识之士向议长举荐奥兰治亲王威廉为陆军统领,因为奥兰治家族与英格兰王室是亲家,在欧洲各国都广有门路,在荷兰军中也享有崇高威望。于是,狂热的荷兰人一面推翻维特的统治,一面推举年轻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为陆海军统帅,全权负责所有军事行动,这一年他才22岁。 但是,威廉三世面对的是一个不能再烂的烂摊子,他既没有军队也没有金钱,拿什么去拯救国家?更可怕的是,国家已经陷入了全面混乱与恐慌,许多人都在想尽办法逃离荷兰,成千上万的人堵在阿姆斯特丹荷属东印度公司门口兑换手中股票,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手中的票据十有八九早化为了废纸。 威廉深知,打仗是需要金钱的,想要金融体系恢复正常,首先就要稳住人心。于是,威廉三世命令守卫当着群众的面打开金库,让惊慌失措的人们亲眼目睹数十年前投资的白银、黄金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地窖里。他呼吁人们保持镇静,亲口保证所有的票据全都依然有效,人们心中的恐慌总算得以缓解,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体系又恢复运转。 然而,天不遂人愿,虽然威廉稳住了金融体系,但在一次战争中却痛失了得力的海军将领鲁伊特,直接导致荷兰在战争中的劣势愈加明显。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已定,他觉得荷兰人投降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回到了刚刚兴建的凡尔赛宫庆祝自己的辉煌功绩。同时,他下令停止进攻,将兵力分散在各处修建工事,坐等敌人投降。 前面提到过,威廉是当时英王查理二世的外甥,所以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怕继续攻打荷兰会引起英王查理二世的不快。经过英法国王的协商,决定派查理二世的宠臣白金汉公爵去充当说客。白金汉劝说略显瘦弱的亲王早早投降,并保证英国将会尽力斡旋,给予荷兰一个体面的条约。然而,奥兰治亲王威廉坚定地答道,“我的国家是很危险,但我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她失败,因为我会战死在联合省的最后一条壕沟里!” 威廉用政治家的魄力和风范领导国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使得荷兰全国上下士气振奋,同仇敌忾。 白金汉公爵只好悻悻地回去复命,听说荷兰人拒绝投降之后,路易十四觉得必须让这个奥兰治家的毛头小子吃吃苦头,法国国王再次命令军队前进,法国人准备发动最后的总进攻。法国著名的将领孔代亲王与蒂雷纳元帅一致决定直接攻打阿姆斯特丹,攻陷荷兰首都。 兵家有云,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荷兰人在最后生死关头,竟狠狠地将了法国一军。为了阻止敌军,奥兰治亲王竟命人凿穿了保护荷兰的拦海大堤,汹涌的海水瞬间淹没了大片土地,阿姆斯特丹与海牙等主要城市成了孤悬海中的岛屿。法国人始料未及,对此也完全没有对应之策,只能望洋兴叹。 1673年底,法国军队全部被赶出国土,年轻的威廉三世威信达到极点,获得了“护国英雄”的称号,用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各省公认,在欢呼声中就任荷兰执政。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由于他死后没有后代,所以王位由信奉天主教的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继承,即詹姆斯二世。但因新国王强调王权,多次忽视议会,打击新教人士等一系列行为引起英国民众的不满。伦敦人民发生起义,将詹姆斯二世赶下了台。 因詹姆斯二世没有男性继承人,故其长女玛丽公主成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在1688年,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公主、女婿威廉三世受到英国议会的邀请,由托贝港登陆英国。他们接受议会的《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的原则。同时,在英国议会的支持下,夫妇两人共同加冕成为英国的国王和女王。詹姆斯二世在逃往意大利的途中被擒获,后来在威廉三世准予其逃至法国。法国国王将詹姆斯二世收留,将其安置在圣日耳曼宫。所以,这场政变虽然令英国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却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故被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 威廉成为了荷兰执政,同时也是英国国王。想要做好英国国王并不容易。没有金刚钻,也不敢揽这瓷器活。威廉在担任英国国王期间,体现了他的大智慧。 内政外交上,都出色地发挥了他的政治家的才能。在国内废除了新闻审查制度,自觉履行《权利法案》的条文,与议会关系融洽,使得英国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对外,体现在与法国的战争上,尤其是著名的那慕尔之围,威廉从头至尾指挥战斗,赢得了英国民众的尊敬。 由于威廉性格冷峻,不善表达,加上他的荷兰人身份,起初并不为英国大臣以及民众所喜爱。然而,人们都喜欢英雄。英法战争提供给了威廉一个做英雄的机会。 威廉入主英国后,信仰新教的荷兰与英国便结成了牢固的同盟,这引起了以法国为首的旧天主教国家的不满。于是,法国纠集萨伏伊等国发起了对英国为首的新教国家的战争。于是,英国、荷兰、神圣罗马帝国等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法国。 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威廉将自己打造成忠贞勇敢的骑兵,彰显了运筹帷幄的才能。

    1695年初,法国在弗兰德斯(荷兰边境城市)纠集了一大批军队。从利斯河到斯盖尔德形成一条防护带。同时,法国将领维勒华把指挥部驻扎在图尔奈附近。法国元帅博福勒斯带着大约12000人,驻扎在桑布尔河河岸的那慕尔城。 另一边,英国和荷兰的军队在威廉的直接指挥下聚集在根特市附近。巴伐利亚选侯带领一支劲旅驻扎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主要由布莱梅堡人组成的一小支军队驻扎在离亨伯赛德郡不远的地方。六月初,双方发起军事行动。那慕尔城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英法双方的必争之地。威廉先佯攻弗兰德斯,实际上却暗地里向那慕尔城逼近。 威廉的这项计划获得下属以及盟军们的热情支持。瓦德蒙特将军(威廉的表兄)率领大量兵力留在弗兰德斯,以便监视法军将领维勒华。威廉率领剩余的约80000名士兵径直向那慕尔城进发。与此同时,巴伐利亚选侯和布莱梅的两支军队作为先锋部队。英国盟军们的军事行动协调又敏捷。 一方面威廉坐镇总指挥部,负责下达攻城命令;另一方面,他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毫不畏惧枪林弹雨。据说,迈克尔·戈弗雷是当时的英格兰银行总裁,他负责提供军费,这时奉公来至国王军营。在没有威廉国王的命令下偷偷跑到前线观战。威廉对此非常恼火,责令他迅速撤离,但他却认为国王都在前线,自己没有理由退缩。威廉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可以将生命交由上帝保管,但你——”,当他们正在交谈时,法国堡垒袭来一发加农炮,戈弗雷立即惊骇地匍匐到国王脚下,而威廉却面不改色。这则笑话传回英国,英国民众深深地为他们国王的勇敢、坚毅所折服。 英方盟军的精锐步兵在经过了一场血腥战斗之后,对布鲁塞尔的外围工事展开猛烈进攻。国王亲自指挥进攻,据说在战争最为激烈之时,他一边把手搭在巴伐利亚选侯的肩上,一边喊道:“看看我勇敢的英国士兵吧!”在国王的鼓励下,盟军士气大振,赶在法国维勒华救援那慕尔之前攻下了这座城池,使法军遭受重创。盟军俘获了博福勒斯元帅,并通过这位元帅与法国达成停战协议,于1697年9月20日在荷兰的里斯维克签订《里斯维克条约》。合约使法国的地位遭受重创,使英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大大增强。

  3. 德·鲁伊特是民族英雄不假,是死于战争也不假,但这跟阴谋风马牛不相及,他就是单纯的战死而已。

    电影为了增加戏剧性和人物的悲剧性,把他的战死写为奥兰治亲王的故意为之,但实际这完全不是事实。奥兰治亲王完全没有想搞死他的想法,事实上搞死他对奥兰治亲王一点好处也没有。

    电影为了艺术性把奥兰治亲王和英国公主的婚礼和德·鲁伊特为国捐躯安排在一起,实际这两件事压根不在同一年。

    电影想表现政治的阴暗以及铁血的军人在政治面前的无可奈何并没有错,但用力过猛歪曲了事实。这是一部历史传记电影,一部历史传记电影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尊重历史,可以适度地改变增加戏剧性,但为了戏剧性而歪曲乃至编造历史就太令人不齿了。

    每当看见一群人在那里鄙视、咒骂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时,真想说一句:这不是事实啊,不要盲目相信电影。

    PS:历史上的威廉三世实际上不仅是一代明君还是外交高手,组建奥格斯堡同盟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法国还亲上前线作战,表现可圈可点。
  4. 因为对指挥若定,奇计制胜的将军的崇拜,和对欧洲古典味道的嗜好,看了这部电影。数百艘巨型战舰在海上排兵布阵,远景展示阵形和变阵,模形展示阵法。加近景的甲板肉搏战,把海战的恢宏壮阔呈现了出来。虽然对于海战形的写意多于战争细节的展示,气氛和场面的营造亦带给人震撼的观感。迎风鼓起的巨大风帆,密密麻麻的粗壮绳揽,旋转的舵手,舰身转向时巨木发出的喀嚓响声,口声相传的号令,以及不断推上的黑炮和不停塞入的铁球,都带给人一种代入的时代感。

    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小小的荷兰因其强大的舰队和优秀的海上将领称霸世界,电影正是优秀将领之一德鲁伊特的故事。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他,在英荷战争中多次打败英国的皇家舰队,成为国家倚仗和令敌人敬畏的著名将领。然而海风永远要趋从于政治的风向,电影的结局戏剧化的塑造了一个兔死狗烹的悲剧,让一代将领的故事更加传奇。伴着一代海上将领的陨落,荷兰海上史诗的辉煌时代也随之结束。

    一个人物的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其中既包含了当时共和制的艰难和暴民改变历史的政治隐喻,更展示了以海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段辉煌的荷兰历史。如同一部荷兰人工整的献礼片。

    电影的剧本大框架粗线条,枝繁叶不茂,内容起伏多,细节少,但完整性很好。

    画面,构图,色调,服饰,都堪称标准化,中规中矩,鲜有瑕疵。比较惊喜的是画面和服饰。画面犹如荷兰板画和油画的再现,而造型和服饰更是古典味十足。尤其喜欢那长长的卷发,繁琐而华丽的服装,泡泡袖,花边,系带,曳地长袍,长白袜和小皮鞋,还有王室矫作晃动的优雅,古典元素满屏闪耀。

    无论是海战,还是政治风云,拍的都清晰可观,一幅真正的时代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上将夫人演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