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克兰弗德 第二季 Cranford Season 2(2009)

克兰弗德 第二季 Cranford Season 2(2009)

又名: 克兰福德纪事 第二季 / 克兰弗德 圣诞特辑

导演: 西蒙·柯蒂斯

编剧: Sue Birtwistle Susie Conklin

主演: 朱迪·丹奇 乔纳森·普雷斯 艾美达·斯丹顿 蒂姆·克里 朱莉亚·麦肯齐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09-12-20(英国)

集数: 2 单集片长: 90分钟 IMDb: tt1453520 豆瓣评分: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犹豫了一下,貌似第二季的剧评没那么热,所以感觉把两季的综合写在这里应该比较敢于畅所欲言。

    Elizabeth Gaskell 的几部作品,南方与北方,锦绣佳人,与克兰弗德 在bbc下的版本都极为优秀。

    克兰弗德的起始氛围与锦绣佳人较为相似,均为维多利亚countryside flavour。但是就内容而言,克兰弗德与锦绣佳人有很大不同。后者的主题更加“简奥斯汀风”,是乡绅之间的爱情故事。BBC编剧在锦绣佳人的最后对结局有了改编,那一改编应该说迎合了观众的口味,虽说从小说的角度看,故事不需要那么完整,但是那一改编也令到锦绣佳人又多了一分简奥斯汀风。而这一次,克兰弗德电视版是由Elizabeth Gaskell的小说《克兰弗德》《拉德洛夫人》和《哈里森医生的自白》改编而成,是一次“大工程”,极为成功。

    对于拍摄方面,豪华阵容演员,极细致的细节处理等已经有太多评论赞美了。接下来就谈谈对内容的主观感受吧

    1.一开始就感受到小镇里大妈的八卦氛围浓厚,让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带讽刺色彩的轻喜剧。但是后来正如许多人感受到的,这些ladies们八卦的同时,更多会表现出对镇里大小事务的关心,对邻居的关爱。有说法是,她们“错误”地以为觉得自己是比较高贵的ladies。但是我觉得并没有“错误”。也许从social status来说,她们真不算什么noble的人,也不富有。但是她们的确是respectable ladies。她们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行,恪守principles,坚持她们认为Nobel的行为,虽说有时有点滑稽,但是一方面没损害别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的确也体现出一种向往追求高贵的精神。这样的例子在剧中有很多,从一开始为手术contribute candles, 到送上尉的女儿出殡,到后来最为震惊地大家筹钱给Matty . 而且还很considerate,不让Matty知道是她们给的钱,而且还假装很支持她开茶叶店。可以说,剧中几乎没有“坏人”(尤其是第一季),整个小镇就是一个十分和谐的社区。这种小镇的温情可以说是我对英古典迷你剧着迷的重要原因,以简奥斯汀的Emma为代表。

    2.剧中的世界观也是令我比较震撼的一点。在一个如此和谐、民风淳朴的小镇,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简单,想法也很简单,貌似没什么大风大浪。不像在唐顿庄园中,一个家庭所面临的风浪可谓是接连不断。但是,表面没有,实为不然。相信许多观众都注意到一点,剧中“不断地死人”。我看视频时,看到一个经典的评论,“每当喜欢上一个角色,那个角色就死了”。但是,没有一个人的死亡会带来一阵阴霾。每个人对待身边的人死亡的态度似乎都那么平静淡然,这种世界观贯彻了全剧。与这种平静淡然相对的,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忧愁。细看这些忧愁,似乎都不是什么大事,好像“不怎么值得去忧愁”。然而,可能是因为老戏骨的精湛演技,更可能是,与她们对死亡的态度相联系,这些“琐碎”的忧愁都显得特别有道理。一个例子是困扰Lady Ludlow 使她整日忧愁的是儿子在意大利常年不愿回来。又或者是Matty“深埋”的秘密,也“只是”有一个弟弟去了印度,令她悲伤到流泪的回忆也“”“只是”他说好要寄一件gown回来却没有。然而在这里,不能以世俗的标准去评判什么叫“不值得烦恼的琐事”。正如在majority眼里,生死、爱情离合这种“大事”,在剧中的角色中也可能只是可以轻描淡写带过的事情。正如剧中监制所言,“(剧中充满)死亡和不可预期的颠覆、幸福和悲伤频繁地交替出现,所以当你看完一集的时候,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经历了这么多”。又如goldlya (2013)所言,
         “克兰弗德是一个平静却不乏喜怒哀乐的地方。人需要在平静中寻找生活的真谛,需要用一颗平和的心观察、体会看似平淡却深藏奥妙的生活……,仅仅在五个小时内,让观众体会到了一生中要经历的贫穷与财富、世俗与文雅、流言与真实、传统与现代、喧嚣与平静间的对立冲突,和一生要体会到的愤怒、失望、惊喜、恐惧,幸福等无数情感,以及生、老、病、死的人生往复,这种往复不是单纯的原地踏步,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前进过程。”
    这也是我沉迷于英迷你剧的最主要原因吧,短短的几个小时,经历的情感就让你有种经历了一生的感觉。用看一部看不知所云的好莱坞电影的时间,就能感受如此如此之多。不是心情久久无法平复,因为这份激动不是迸然而出的,而是细水长流,能成为人生累计的财富,能成为影响自己三观的经历。那体会那感受,不需要告诉谁,如果有必要,就在豆瓣记录下曾经看过,并写几句短评吧。

    3.接下来谈一下对个别角色的感受吧。剧中一个在我眼里极为耐人寻味的角色,Mary Smith。 单从第一集的出场看,几乎可以断定,这就是女主。然不是。这背后的原因是,Mary是原著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所以若是从她的角度出发看世界,Matty是整个故事的中心是挺正常的。但是在剧中并未体现Mary是“叙事者”这个身份。因而观众不由自主地会先将其看作女主。继而则会发现,尽管Matty的戏份并不比Marry重(在第一季中貌似两者相当),但是Mary单独成为女主这明显就不成立了。而男主是Dr. Harrison 这点应该是不需要质疑的,继而又会发现,男女主是没有爱情故事的。这就使得Mary的定位很特别了。此时mary更像一个拥有深刻脱俗三观,不怎么关注自身姻缘的女主(好吧,的确我向来很喜欢这种角色)。她有着各种美好的品质,而且对身边的人与事很insightful,“一个本来就很聪明,而且白天经历各种事情后,晚上静下来思考人生,不断沉淀人生”的形象呼之欲出。因而Mary在我眼里就更加attractive了。在第二季中,她一开始跟肥皂大王订婚了,这点有点出乎我的意料,那一刻我还觉得难倒第二季要烂尾了?后来她分手并一个人去了伦敦成为作家倒是很符合她一直以来的character的。(不过我还是希望在第二季中能更多看到她的)。不得不说,在我翻阅资料得知Mary的叙事者身份之前,尤其是第一季前几集的时候,觉得她跟锦绣佳人中茉莉的角色很像,都是从她的角度出发看待身边的事情。但是正如刚才说的,她跟男主之间没有爱情故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是发生在她身上的,她由始至终都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这使得她和茉莉的定位也就截然不同了。虽说bbc剧中没有任何以Mary口吻的旁白,使得她在原著中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身份不存在。但是她参与到一切事情中,并且这些事情都不是以她为中心的这个事实还是令她旁观者的身份比较突出,观众仍可以从她的角度看待世界。这也是bbc拍摄手法的高明。
    而Matty身上,本来就是一个“变化”的体现。就算没有Mary的出现,仅看第一第二集,也难以断定Matty是女主,因为你看到她一开始事事听着姐姐的意见时,很难想象她日后成为了整个小镇的灵魂核心人物。从她姐姐刚过世时她遇到每件事的处理都是按 “如果姐姐还在世上,她肯定会这样做的”,这个逻辑思考的。到了后来,当我们作为观众感受到她已经是灵魂人物的时候,她自己也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现在已经不那么依赖姐姐了”。这真是一句简短却又意味深长的话。




    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在拍摄的水平而言,旗鼓相当,氛围方面也能保持较高的连贯性,例如对女仆玛莎的死亡的态度。但是也许是为了增加可观性,这个圣诞特辑的电影元素较多,剧情稍微drama了一些,因而在内容的深刻方面不及第一季。幸好人物character的一致性还是保持得比较好。


    其实我很早很早以前我就收藏了这部剧,但是一直到了今天看过了近四十部英古典迷你剧后,才看到克兰弗德。这剧带来的惊喜是难以言喻的。
  2. 在村的那边,海的那头有一群老太太,她们活泼又八卦,善良又聒噪;她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cranford!哦~她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cranford~!

    其实看BBC的名著改编剧跟看香港的TVB有异曲同工的感觉,每个人物一出来,唉,这不是那xx剧里的谁谁谁么?而且我总觉得似乎欧美文化圈里有八成的老戏骨产自英国,这部《克兰弗德》(英文为 Cranford),里面的每个演员你似乎都能从其他名剧里挑出来,主角Matty在《傲慢与偏见》里演过达西先生的德包尔夫人;女爵lady ladlaw是《锦绣佳人》里的继母;Mr holbrook是《哈利波特》中的邓布利多;八卦的Miss pole和严肃善良的Mr Carte我老觉着眼熟,看了几集之后恍然——这不就是乌姆里奇和穆迪教授吗!这实在不能怪我眼神不好,明明是他们各个从外形到演技都好到令人忘记了他们曾经塑造的角色!
    再来说说剧本。
    这部剧也是改编自名著,写书的人是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叫Elizabeth Gaskell,她的作品还有《南方与北方》(里面的Mr 桑顿~感觉可以与奥斯汀笔下的达西先生比一比),还有《锦绣佳人》。同为女作家,人们特别喜欢拿她和简•奥斯汀作比,同样美丽宁静的乡村,同样细腻婉转的笔触,同样人物卓然的男主女主……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应该就是Gaskell更关注时代大背景——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时代”这一名字来源于当时在位的英国女王,那时的英国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她在位的长长六十多年,历经光荣革命后的英国自由资本家把商品输出到全世界,世界二十四和时区只有一个时区不在英国治下——日不落帝国就此建立,当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是英国在世界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奥斯汀关注于爱情与家长里短时,Gaskell已把目光放眼社会了,不论是《南方与北方》中资本家和工人的阶 级 矛盾,还是本剧《克兰弗德》中现代科技与传统习俗的矛盾,个人的爱恨情仇都在宏大的背景里跌宕起伏。

    这部剧绝对是部能打A+的作品,从剧本到演员,从道具到风景,同老太太脸上的褶子一样精致细腻。是的,这不是汇聚俊男靓女的爱情时尚偶像剧,这讲的是一群生活在偏远英村的老太太,她们有的八卦,有的自私,有的虚荣,但她们都善良,能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距离我们现代人有些遥远,或者说或近或远。剧里开头就很好地表现了小镇妇女的八卦之心:年长的医生说我们这要来一个新医生,年轻,有能力,一会还要写信把这事告诉其他人。克兰福德的妇女主任正襟危坐,先生,这里可是克兰弗德。一位年轻单身且有可能有所作为的男士要到小镇来的消息传遍乡野,所需要的仅仅是去逛一圈商店。这样的八卦之心纵然我也是个女性也觉得有些恐怖,而且我周围的朋友在传播八卦的战斗中也从未如小镇妇女那般英勇。后面我想了想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太忙了吧!读书的时候忙着上课、看书、写作业卷子;工作后忙着升职、加薪、买车买房,看到床就想沾的我们哪里有时间在大好的日光里跑过整条巷子去跟朋友分享一条新鲜出炉的、热乎乎的八卦?那个年代,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女人围着炉边灶台打转儿,交际圈就是邻居家同是家庭主妇的妇女,或者邻居的邻居家的家庭妇女,然后丈夫死去,她们一同变老,在阳光晴好的日子一去逛商店,一起八卦哪家的猪生了幼崽,哪里又来了一位美少男。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辛酸苦辣,哀乐不尽相同,但人生都是那些岁月。

    平静的小镇生活绝不意味着电视剧的平庸,反而,精彩绝伦。你也许能猜到结尾,但永远猜不中过程,谁会离开,谁会留下,好像所有事都向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了,但,如果你也要看这部剧,猜想结局时请往好的地方猜,就算碰到再多失落、艰辛,也请往好得方向猜想,生活如她,总有雨过天晴日。


    再来说点题外话,这部剧分两季,第一季五集,每集刨除开头结尾大概45分钟左右;第二季两集,每集90分钟。
    看到第二季时我有点小激动,电影《雷神》中Loki扮演者抖森又带着一脸软萌笑容出现在荧幕前——瞬间就在床上打滚了好么!但冷静过来的我还是要说,演技是对比出来的,抖森在《雷神》里演技不需太多,但这部云集老戏骨的扎实戏剧,他的演技还有待提升,满分如果是100的话我给80. 演员与角色相辅相成,抖森脸小,额头侧面看后收、不甚饱满,正面看越往上越窄,这样的脸型其实是不适合正派角色的,就是那些英雄式人物。你看演超人的、演间谍的汤姆•克鲁斯或西蒙,每个人都有一个有正又宽的额头。所以抖森挑戏很重要,他就适合亦正亦邪的角色(比如雷神他弟),或者这部戏里开始潇洒不羁、后来深情可靠的角色,而且这种角色能让我们这代有代入感——平时懒散成一滩泥都可以,如果一个梦想性的大任务来临,我们卷起袖子就能翻围墙、杀病毒、扫天下!
    PS:抖森可是伊顿中学毕业,大学就读剑桥,而且他大学主修的是……古典文学。哈哈哈哈,为什么我想笑。
    又ps:怪不得抖森和卷福关系那么好,如果没记错,卷福是哈罗中学毕业滴~
    又又又ps:抖森貌似已结婚,嗯,大家散了散了吧。
  3. 文/曼佳

    不知道怎么的,这第二季虽然只有2集,但是看得人很感动,我多次眼泪汪汪,而此时的台词其实很平常,完全就是真情动人,观众很容易带入其中。穿着100多年前的衣服又如何,演的是100多年前的社会面貌又如何,甚至只是100多年前的几万里以外的那个地区的人又如何?时代虽然在变,但是人性一点都没有变过,而推动人类社会维系甚至进步的核心依然没有变过,那就是传承与变革。

    铁路终于以不可抑制的力量要进入这个古老的乡村,看起来要破坏这里的安宁。于是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也许是害怕科技时代会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变化,也许是年龄大了留恋过去那种熟悉而可以掌控的生活。当然反对的都是老一派的老太太们和老先生们,也因此他们和新一代,甚至是自己的子女产生了很强烈的冲突,这也是我们说的代沟的一种。

    每个人的改变都是有原因的,而能够触动自己的理由一定得感同身受。

    比如女主角马蒂小姐,是一个从未结婚过,但是不是没有爱过的老小姐,她最尊敬的已经去世的姐姐反对铁路,她觉得不应该违背姐姐的心愿。但是她看到自己的女仆的丈夫杰姆,他在妻子生育第二胎的时候去世后,马蒂小姐也将女仆的女儿视作自己的孙女那样的养育,但是杰姆还是还要走,因为这里如果不建铁路,他的手艺将无处可用,他必须要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去寻找自己的生路。马蒂小姐送走了这一对父女之后,感到了深深的孤独,她开始思索这个小镇的命运:如果年轻人都留不住了,那么将来还有谁来传承这个小镇呢?这个小镇将会慢慢地失去活力,直到消失。

    于是她想起一个计划,给镇子最顽固反对铁路的老太太和老先生,请他们一起体验一次火车之旅,感受火车的冲力是否那么可怕,透过移动的车窗的风景会发生什么变化?本来以为是猛兽下山的感觉,却在体验之后发现还甚是不错,于是老太太和老先生都被触动了,当然前者是简单的触动,意识形态上支持即可,后者却直接拿出了修建铁路所必须要经过的那块地。

    其实马蒂小姐的做法还是非常地聪明,如果只是口头说服,其实还是无法入心,如果知道反对的理由是什么,那么就将这个理由一一击破,除了晓之以理,还动之以情,那一段关于不创新无传承会消逝的说法其实就非常触动人的内心,真正爱这个小镇的人,怎么能忍心看着最爱的家乡被社会进步的洪流挡在外面然后逐渐人烟稀少而慢慢消失呢?

    马蒂小姐虽然年龄大了,但是一点都不会固守陈规啊,除了尽自己的能量挽救小镇,也不断地帮助青年人获得自己的爱情。

    这一季里面的爱情,其实比上一季还动人,上一季那个医生看到那个阳光灿烂的美女一眼就爱上了,就是那种一见钟情的故事,这一季里面,绅士家的少爷,其实对穷人家的那个女儿并没有一眼看上,不过那女孩在相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打板球时的果敢、骑马飞驰时的飒爽都很让人刮目相看,当然在火车上看到窗外景色移动时那亮晶晶的眼睛更是让少爷瞬间动了求婚的心。而这女孩之后的行为也一样的勇敢和有担当,虽然那个败家子的哥哥的行为让人很恼火,她竟然勇敢地承担了属于亲人的责任,同时并坚决不放弃自己的爱。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很让人满意的,她一个人完全靠自己的能量战胜了偏见,并获得了尊重,并最终收获和把握了自己的幸福,她配,她值得。

    还有里面关于小哈里的成长,比第一季长大了很多,果然,这个被资助的穷人家的小孩在寄宿学校被霸凌,被富同学们打得遍体凌伤,因此他不想再去上学了,好心的记账员阿姨和牧师叔叔尽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他周旋,并不断的帮助他回归到学校求学,看着这个小孩差点坚持不下去而将断送自己的前程的时候,可能继续堕落到最底层的时候,我感到好揪心难过,在英国当时的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一个低阶层想跨越到另外一个阶层是多么地难啊。这一部分中被霸凌后逃学的男孩说到已经去世的支持他教育的卡特先生一生只对两个人笑过,一个是他自己,一个是记账员阿姨的时候,我看着那个阿姨低头的样子,我感觉得到她的内心翻滚着,朦胧的爱刚开始就瞬间逝去了(上一季),瞬间也会让观众热泪盈眶。一个人虽然走了,但是他留下的光辉还一直在怀念他的人心里温暖着,并支撑着继续在艰难的人世间勇敢前行,所以她要帮助自己尊敬可能也爱的男人完成他的愿望。还有小哈里因为火车事故而差点死去,让我在内心也悲鸣,不应该啊不可以啊,终于编剧也应该知道,人世间不该这么残酷,所以小哈里没死,也将继续回归一个合适的学校,用通宿生的方式来完成学业,他还将会是这个小镇未来的希望之光。

    这个小镇剩下的多半都是些孤寡的老妇人,她们中大部分从没有结婚过,但是她们并不是不知道什么是爱,她们还是追求着各种时尚,还是一起要尽量美丽,一起想发设法守护这个小镇,一起喝下午茶,讲鬼故事,阅读唱歌,八卦各种听到的消息作出反应,然而内心都还是很善良的,对邻居及时伸出援手,也对远方的客人热情好奇,对新发生的事情慢慢也变得包容,甚至也会想到修好废弃的宴会厅重温几十年前的美好岁月等。一群老太太手拉手走在大街上,不知道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想起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讲四姐妹的电影《海街日记》,只是后者是四个如花的尚未婚配的女孩彼此作伴的故事,而前者却也感觉也是一群老太太的乌托邦的故事。虽然大家风烛残年,时常也是孤单寂寞的,但幸运的都还是健康的,还依然兴致勃勃地积极生活的样子,这里面的透露的爱和生命力,不是很让人感动的吗?

    虽然在同意建设铁路以后,但是又发生了一次偶然的火车翻车事故,造成了一些人员的伤亡,所以在这一季里面,马蒂小姐说到她全力支持铁路穿过这个小镇的决定,并自我怀疑会不会是打翻了潘多拉的魔盒,然后又接着说虽然如此,但是魔盒里还有一个装着小翅膀,很小的一个东西,也在盒子里被释放了出来,这个东西,就是希望啊。

    是的,希望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人类能想象的能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所有的革新会带来变化,旧的推翻而新的重建,每个人都将失去一些而收获另外一些,这种变化是单向的而且是不可逆的,就像时光一去它绝不回头,就像滚滚洪流一路向前绝不回流,而在这样的过程中,粘合新旧两种而不至于彻底断裂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的爱了,不仅仅有马蒂小姐的那种对小镇的大爱,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有青年男女的爱情,也有记账员叔叔阿姨对穷小子的爱等等,正是因为这些传承的爱,才让我们看到100年前的人物和故事,依然会觉得很喜欢,依然会瞬间感动,因为这种人性的光辉,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变过,它永远也不会过时,也将永远在人类流传。

  4. 在圣诞节后的几天,看完了Cranford的圣诞篇。想来想去,觉得这部剧实在是完美(第一部的结局实在是太仓促了)。如果实在要是与它的后来者---Downton Abbey来比,我觉得此剧虽然没有如DA一般厚实,但是从细节上来说实在是精巧了很多。而原因是悦目的背景,也是那历史背景与情节的完美融合,而更是,我认为,让人惊叹不已的讲故事的手法。没错,我也算是看过一些电影作品,然而总有些作品让人看了之后实在是不知所以然。情节断断续续,主角也不够鲜明等等等,总之有着让人数不清的遗憾之处。反观此片,单指剧情上就有许多的精妙之处。比如说Miss Matty的几次感言在剧中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感言不仅使得情节更加通俗易懂,而更加难得的是,没有丝毫说教的痕迹(虽然主题实在是俗不可耐,Love啊Hope啊之类的)。再如,编剧如何把Harry,William和Peggy以及其它众多的线索通过火车巧妙地合拢并解决,而同时又与主题相相呼应。
    但是想来想去总觉得这部片工整地过头,反而觉得不对劲。引用别人的一句话“就是很用心地去写一篇迎合考官的高考作品,格式完全正确,表达规范,或者说是辞藻华丽,写在答卷上的文字也是好看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