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TENDER SON - The Frankenstein Project
导演: 凯内尔·穆德卢佐
主演: 莉莉·莫罗利 凯内尔·穆德卢佐 米克洛什·B·塞凯伊 迪亚·麦格唐娜·凯斯 卡塔·韦伯 山大·特赫斯 鲁道夫·弗赖奇卡 Kitty Csíkos Natasa Stork Ági Margittay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10-09-09
片长: 105分钟 IMDb: tt1527049 豆瓣评分:6.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在17年以前,一个年轻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并不知情。那个姑娘把孩子生下来之后,便送到了孤儿院。
17年之后,已经17岁的鲁迪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家庭。他费尽心思找到母亲,渴望能得到母爱和母亲的承认;除此之外,他还想找到自己的父亲,想看看父亲是做什么的,可是他却失望地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可是命运偏偏要造物弄人,鲁迪得到了一个在影片中出镜的机会,他觉得自己就是导演寻找的意中人,自己的单纯和善良是诠释角色的最好选择。他觉得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来了,他要抓住这个机会,一鸣惊人。
不过,一场飞来横祸却让鲁迪的美梦泡了汤,阴错阳差之中他竟然成为了全国通缉的杀人犯。就在鲁迪焦头烂额的时候,影片导演却惊奇地发现面前这个行为举止都有些奇怪的孩子竟然就是自己的亲骨肉——是自己亲手创造了这么一个“杀人犯”,是自己亲手创造了这么一个恶魔。
现在,导演唯一的选择就是陪在自己的儿子身边,让他明白生活的阵痛,帮他度过人生的低谷和事故——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和儿子都需要赎罪。
影片是对玛丽·雪莱的著名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二次解读,原著中的科学怪人在片中被一个年轻的男孩所取代,这个看上去温顺甚至有些懦弱的孩子,迷恋电脑和网络,自大而富有创造性,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超出了自身所能控制的范围。和小说中的科学怪人一样,影片的主角渴望得到爱,却遭到误解和放逐,被世人视作怪物。但导演却想通过影片证明,“所谓的怪物从未真正存在,他们只是我们镜中的影像,我们自己创造了他们,帮他们作出选择……然后给他们贴上怪物的标签。” 影片围绕着所谓的“怪物”与他的创造者,展开一段存在主义的旅程,每个人手上都有一面镜子,在相互投射的画面中找到自我意识的存在,在这段共同的旅程中,怪物与创造者最终合二为一。“弗兰肯斯坦的故事的本质是‘反抗’,所谓的怪物在放抗他自身的存在,同时也在反抗着创造它的社会,迫使他人审视何为‘正常’,何为‘自我’。他的存在促使我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冲击着我们审视他人的观念。”凯内尔·穆德卢佐解释道。 然而在反抗社会,打破四周的围墙的同时,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的冲突促使我们更加觉得“怪物”的可怕,尽管在本质上,他拥有一颗比谁都更加纯净的内心,杀人也好,和谁亲吻也好,他都只是在遵循自己内心世界的法则。“他本质上只是个天真脆弱的孩子,然而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谁才是真正的怪物?也许真正有罪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不能忍受超越日常规范的行为,却又嫉妒他们,将怜悯之心压抑心底。” 在2008年,凯内尔·穆德卢佐和耶夫特·毕罗就已经将这个故事搬上了戏院舞台,这部影片是他的“弗兰肯斯坦计划”的延续。穆德卢佐表示,尽管片中展示了暴力、心理扭曲和性场面等极端、激烈的场面,但实际上却还是一部关于“爱的责任”的故事,身为子女的观众也许能在片中发现另一个自己的影子。 现年35岁的凯内尔·穆德卢佐在2002年凭借《我那美好残酷的青春》(Szép napok)获得洛迦诺电影节最佳新处女作奖,而其后在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的提携下,他拍出了《乔安娜》(Johanna)和《三角洲》(Delta),前者入围了2005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后者则在2008年入围主竞赛单元。《弗兰肯斯坦计划》是他的第四部长片作品,和讲述兄妹乱伦的《三角洲》一样,《弗兰肯斯坦计划》探讨了处在全球化复杂变化的匈牙利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影片和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一样,在4月23日戛纳电影节组委会的公报中,被追加成为主竞赛单元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