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曾经将日本家庭电影拍到极致,但对家庭关系的讨论始终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题材,经久不衰。这部根据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正如巴赫的音乐那般触及我们的心灵。小津能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也很说明日本人以家庭为价值中心的常态,这也解释了片中原型井上靖这个经常把家人写进小说的专业作家,其严肃文学作品何以畅销到能养活一大家人。 这位信奉“有奉献才有爱,有爱才有奉献”的硬派家长伊上洪作,上要处理和老年痴呆日益严重的母亲的关系,下要处理和三个不断成长的女儿的关系。故事跨度从1959年到1973年底,传统的桑子顺利结婚生子,柔弱的纪子从指责父亲反对她看伯格曼名片《处女泉》开始反抗父权,居然也勇敢走出家庭,去了夏威夷留学,而从小就叛逆的小女儿琴子(宫崎葵饰),反倒是最懂事最了解父亲和奶奶的人。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父亲对家人的付出是为了赎罪,因为把家人写入小说犯了七宗罪里的偷窃罪、骄傲罪;她也酒后吐真言,说父亲对奶奶的怨恨是他写小说的原动力——观众看不到他的小说,但是他的学生兼司机濑川说过一段分析:老师写的爱情,是无意间的心灵交错,阴差阳错,擦肩而过,想要细水长流,在肉体上确认了爱时,恋爱就终止了。没错,这正是母亲对他的“抛弃”导致的爱情审美观。 洪作5岁那年,被母亲“抛弃”在汤之岛,跟随母亲她祖父的小妾生活到8岁,而两个妹妹却跟随大家庭去了中国台湾。他从不避讳自己对母亲的怨恨,而母亲,即使老年痴呆,选择性记忆严重,都会一直纠结此事,因而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不断提及“弃母”。但儿子与母亲之间,没有抛弃。影片几处伏笔,提及母亲在默念一首小诗,直到母亲已不认得儿子的时候,眼中含泪地当面背诵她珍藏一辈子的儿子在童年时写给她的那首小诗——母子情绪冲突达到一个小高潮。直到洪作妻子告诉他真相:为了延续血脉,母亲被迫将长子留在家乡,而不告诉他真相,也是为了他能拥有持续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哪怕是仇恨自己——洪作与险些走失的母亲在海边重聚,驮起母亲的他,终于与她和解。如海般深沉的母爱,溢出海、天、人构成的大画,主旋律音乐配器极简,巴赫的韵味,不煽情胜煽情。 此片有丰富的日本风俗礼仪展示,而伊豆等地美丽的乡土风光、男女交往风气在时光中的演变也很有看头。细腻精致、令人感动、毫无废笔的诚意电影。 亮点:琴子对濑川表白,让他选择要她父亲还是她,这场戏干净,纯粹,决绝,令人意犹未尽;交代剧情的细节很丰富,比如仅“蜗牛的濑川”这个小称谓,便泄露出洪作发脾气后也为女儿弥补了过错;色彩和谐,音乐绝美。 你还可以看: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电影 本文发表于《环球荧幕》12月号。
--------------------------------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怀念树木希林女士(1943-01-15 至 2018-09-15)
《记我的母亲》开场不久,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把一件事重复了两遍。儿子一阵纳闷,她却浑然不知,冲儿子说:你没事吧,回东京记得看下医生。说完,还扣着指关节,敲了敲脑门,发出脆亮的响声。
登峰造极的日本大师和殿堂级导演中,家庭、家族题材一直占据了重要位置,有如金字塔尖。譬如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它以不经意的闲聊方式,出现在了《记我的母亲》,剧中人物,被当做了反面教材提及。
我也曾以为,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已经是当代日本导演在家族题材领域的翘楚。至于《记我的母亲》——导演原田真人水平起伏不定,只是一个相对特别的多面手。
第一次看他的片子,还是十多年前的《涩谷24小时》,青春迷茫。后来又看过《自由恋爱》和《超越巅峰》,角度新颖,水准之作。但《传染歌》之类的片子,就拍得失态走样。不想面对大师时代的珠玉,日本导演依然能在家族题材上佳作不断,《我的母亲手记》也不容错过。
影片能获得多方肯定,首先要归功于井上靖原著的扎实基础。他用刚硬的文字,解救了被囚困的人类柔心。
《我的母亲手记》展现了1959年到1973年间的昭和风貌,时间过渡有如汤之岛的清泉,自然流淌,并没有一般电影里的黑幕硬切,不着痕迹。
原田真人用正笔写伊上洪作的母亲(奶奶),围绕母子间的情感羁绊,在不断丢失的记忆中,她死死守住那个内心的秘密盒子。
电影还用曲笔写伊上洪作和女儿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小女儿琴子),以藤缠树的方式,双线共生,互相联动。
伊上不时以一家之主和大作家的心态自居,脾气大作,二女儿和小女儿终于出其不意地出声反抗。
小女儿说,当父亲的以自己的意志来抚养和教育女儿,却对女儿的个人自由加以束缚。二女儿说当初看伯格曼《处女泉》,电影还没结束就被父亲喊走,那是一种绝望的情感扼杀。这个父亲为女儿复仇的深沉故事,伊上似乎不以为然,他第一反应是“你居然去看色情电影”。
当伊上从女儿身上慢慢察觉自己的过失,他也投入更多时间去思考母亲的存在。美国先生,弃母山的回忆,小小的新海峡……他毫不避讳于母亲抛弃自己的事实,这个情感缺憾伴随了他的大半生,刺激他不断写出小说文字。正如伊上自己感慨的,笔有一根,筷子却有两根。现实生活比文字创作来得艰难,母亲的做法,其实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尽管看似一篇情感过浓的散文笔记,《记我的母亲》结构明晰,内容丰富,细节美妙,盈篇满籍。
电影在伊豆和东京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时不时往返于两地,借汽车或电话。在第一次返回东京的巴士上,落在车厢内的光线,温暖跳动,仿佛在诉说着生之美好,时间易逝。
勾勒出这部电影主体的,则是东方人熟悉的人生仪式,借伊上父亲(爷爷)的葬礼、奶奶的生日、小孩的初食、仓库奶奶法事等重要节点 ,中间穿带了女儿的恋爱、结婚、出国留学等,带出了三代人的生活面貌以及整个家族的清晰脉络。从伊上的两个妹妹,到二女儿、小女儿和学生濑川,甚至于那个照顾奶奶的小丫头,影片通过不多的笔墨,一个动作、几句台词,就把配角人物刻画得生动有趣。
《记我的母亲》始于兄妹间的一番闲扯,伊上始终觉得母亲亏欠自己。当父亲去世时,他不由感慨,自己离死亡之海也并不远了,但一半却因母亲健在而阻隔。
电影说,在日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建立在借贷关系上,就如奠仪薄上的记账。人一旦死亡,这种关系就彻底清空了。
《记我的母亲》引出这个话题,最终却不再纠结于生离死别的缺憾愧疚,将“借贷般的情感亏欠”两清之余,让人相信生命本是如此。由于心结难消,伊上一直在自我情感上有弃母的行为,当他在海边背起母亲,那既是跨越海峡的身体力行,也是时犹未晚的人生偿还。
电影最煽情的一幕,大概是母亲背出了那首小诗。镜头出其不意地闪回到了伊上的少年时代。寂寞的操场,恰似直观形象的情感冲击,画面感十足。在此之前,其实母亲已经几次提到了这首诗,但大多一闪而过。而在背诵这首诗的时候,她的记忆丧失殆尽,然后以没有表情、缺乏反应的情感状态在背诵,有如一台没有生命的收录机和播放器。
我最喜欢的是
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
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
母亲一句接一句,重复背诵着。他热泪盈眶,手足无措,夺门而出。
役所广司和树木希林都贡献了堪称伟大的电影表演。尤其是树木希林,她手上的小动作,那些念念有词的表现,令所有人都不知道,她到底是故意还是失忆的古怪言语和肢体语言。能在日本老妪演员范围里面超越于她的,也只有她自己了。
生与死以外,《记我的母亲》其实讲了更多。
老一辈种着山葵,惦记着奠仪薄,去的神社,手上拿着手电筒。年轻一辈开汽车度假,请拉丁乐队唱生日歌,喝洋酒打网球。所以,我们既能看到一家三代人手摇扇子纳凉,也能看到他们在照相机面前合影,还有对老房子玄关设计的赞美。
日本电影总能在一些细节处,巧妙地反映出东方世界的渐变,从生活方式到情感交流,从文字记录到影像描述。这些零散细碎,总是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多余,亦不浮夸,没有涂抹粉饰,它们令人惊叹,从原著到电影,日本人对普世生活竟然可以如此深刻的理解——就像《东京物语》和《步履不停》所做到的那样。
你默默看着电影,它却接连不断地撞击着你的心。你看着别人的生活,却突然发现电影穿越了银幕,成为现实生活的渐近线。无论你是二十未满,还是哀乐中年,什么时候看它都可以,你不必惊慌,它经得起一看再看。
《记我的母亲》似乎重现了很多电影讲过那些事,一个人无论到了几岁,他还是总是在寻找童年时代丢失的东西。
父母给你生,要你面对死。
在人生的某个刹那,你终于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另一个自己。【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