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记我的母亲 わが母の記(2012)

记我的母亲 わが母の記(2012)

又名: 母亲爱的手札(港) / 我的母亲手记(台) / 我的母亲 / Chronicle Of My Mother / Waga Haha

导演: 原田真人

编剧: 井上靖 原田真人

主演: 役所广司 树木希林 宫崎葵 三国连太郎 南果步 三浦贵大 美村里江 真野惠里菜 菊池亚希子 木村绿子 赤间麻里子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12-04-28(日本)

片长: 118分钟 IMDb: tt1818443 豆瓣评分:8.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20世纪50年代末,已成为畅销作家的伊上洪作(役所广司 饰)百忙之中回到汤岛老家探望年迈的双亲。远在东京的家中,妻子美津(赤间麻里子 饰)、长女郁子(ミムラ 饰)和次女纪子(菊池亚希子 饰)正马不停蹄地帮他做着辅助工作,正值叛逆期的小女儿琴子(宫崎葵 饰)则有意无意反抗着父亲的强权。回到东京不久,老父亲隼人(三国连太郎 饰)的噩耗传来,留给洪作的是无法参透的万千情感。岁月流转,伊上一家时聚时散,女孩们渐渐长大,有着彼此的生活与心事,一向强势的洪作也渐渐尝到初老的孤独况味。与此同时,母亲八重(树木希林 饰)随着年岁的增长,记忆力逐渐衰退。一方面履行着身为人子的义务,一方面又因童年被母亲“抛弃”而心存芥蒂。万千情感之下,是永生无割舍的羁绊……

演员:



影评:

  1. 小津安二郎曾经将日本家庭电影拍到极致,但对家庭关系的讨论始终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题材,经久不衰。这部根据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正如巴赫的音乐那般触及我们的心灵。小津能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也很说明日本人以家庭为价值中心的常态,这也解释了片中原型井上靖这个经常把家人写进小说的专业作家,其严肃文学作品何以畅销到能养活一大家人。 这位信奉“有奉献才有爱,有爱才有奉献”的硬派家长伊上洪作,上要处理和老年痴呆日益严重的母亲的关系,下要处理和三个不断成长的女儿的关系。故事跨度从1959年到1973年底,传统的桑子顺利结婚生子,柔弱的纪子从指责父亲反对她看伯格曼名片《处女泉》开始反抗父权,居然也勇敢走出家庭,去了夏威夷留学,而从小就叛逆的小女儿琴子(宫崎葵饰),反倒是最懂事最了解父亲和奶奶的人。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父亲对家人的付出是为了赎罪,因为把家人写入小说犯了七宗罪里的偷窃罪、骄傲罪;她也酒后吐真言,说父亲对奶奶的怨恨是他写小说的原动力——观众看不到他的小说,但是他的学生兼司机濑川说过一段分析:老师写的爱情,是无意间的心灵交错,阴差阳错,擦肩而过,想要细水长流,在肉体上确认了爱时,恋爱就终止了。没错,这正是母亲对他的“抛弃”导致的爱情审美观。 洪作5岁那年,被母亲“抛弃”在汤之岛,跟随母亲她祖父的小妾生活到8岁,而两个妹妹却跟随大家庭去了中国台湾。他从不避讳自己对母亲的怨恨,而母亲,即使老年痴呆,选择性记忆严重,都会一直纠结此事,因而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不断提及“弃母”。但儿子与母亲之间,没有抛弃。影片几处伏笔,提及母亲在默念一首小诗,直到母亲已不认得儿子的时候,眼中含泪地当面背诵她珍藏一辈子的儿子在童年时写给她的那首小诗——母子情绪冲突达到一个小高潮。直到洪作妻子告诉他真相:为了延续血脉,母亲被迫将长子留在家乡,而不告诉他真相,也是为了他能拥有持续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哪怕是仇恨自己——洪作与险些走失的母亲在海边重聚,驮起母亲的他,终于与她和解。如海般深沉的母爱,溢出海、天、人构成的大画,主旋律音乐配器极简,巴赫的韵味,不煽情胜煽情。 此片有丰富的日本风俗礼仪展示,而伊豆等地美丽的乡土风光、男女交往风气在时光中的演变也很有看头。细腻精致、令人感动、毫无废笔的诚意电影。 亮点:琴子对濑川表白,让他选择要她父亲还是她,这场戏干净,纯粹,决绝,令人意犹未尽;交代剧情的细节很丰富,比如仅“蜗牛的濑川”这个小称谓,便泄露出洪作发脾气后也为女儿弥补了过错;色彩和谐,音乐绝美。 你还可以看: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电影 本文发表于《环球荧幕》12月号。

    --------------------------------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2.        我看的电影很少,看的日本电影更少。但是几乎每部看过的日本家庭片都会给我带来长久的震动,让我一直在心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反复咀嚼。山田洋次的“弟弟”是这样,原田真人的“记我的母亲”也是这样。

           这部电影我以为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里最为成熟而大气的一部,一般拍家庭伦理都喜欢放在一个小背景里,局促的空间,有限的时间,以一个横截面来展示背后的甘苦辛酸。比如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饮食男女就是以每次家宴来推动情节与情感的发展。但是我也不知怎么,突然想起来王安忆对于小说篇幅的论述,拿来讲电影似乎也是有道理的。王安忆说,很多人把都德的《最后一课》奉为短篇小说的经典,认为这篇小说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小的法语课堂上看到了法德战争对于人民心灵的伤害。但是在王安忆看来,固然,这篇小说是短篇小说里的绝佳范本,因为它的题材就决定了这一定是一个短篇小说,不管它写的多长,是一千字还是十万字,都会是短篇小说。但是短篇小说是不是就能够以小见大,令读者见微知著从一个小小的横截面中窥知背后时代与历史的波澜,在王安忆看来,是不能的。

           每种文学体裁,自有其擅长表现的与不擅长表现的。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其篇幅本身,甚至都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就像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如果大卫不是十七英尺高,比真人还要高大,又怎么会有那种壮美的气势,尺寸与篇幅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表示。短篇小说,或者诗歌的作者再能提炼,作品的形式放在这里,对于历史、时代、更为纵深与广阔的人生和世界,势必难以有如长篇一样具体而微却又恢弘壮阔的描摹。一个短篇小说,再千锤百炼,也出不来《战争与和平》这样的气势,乃是因为长篇中篇短篇,本就自有其限制与长处。

           说到电影上也是这样。

           如果想要表现出更为深刻的人情世故,与荡气回肠的一生,把所有的矛盾与情绪都放在饭桌上自然是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就是一个生活的横截面,观者确实可以在看完这一幕之后,想象此前会怎样,此后会怎样,这一幕既是生活中的典型,又是生活中的非典型。典型在于,这一幕以前常常发生,这些矛盾象征着一直以来的家人关系,只不过是一次情绪的总爆发;非典型在于,总爆发之后,愤怒之后,一地心酸。往后的岁月生活与人际会有微妙的改观。

           但是这部电影选择的就类似于长篇小说的风格,是展开而非集中,铺陈开来细致叙述一段不算短的生命和生活中的人与事,从1959年到1973年,14年,一个少女成长为一个少妇,一个中年人白了头发弯了躯干,一个老年人老年痴呆症越发严重,最后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这些漫长的岁月里,看似导演记录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于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冲突,无非就是三代人之间的两桩冲突。一个是陈年旧事,母与子之间的心结;另一桩则是女儿对于父亲专制的反抗。说出来似乎觉得并没有什么新意或者荡气回肠的东西在里面,但是其实看完整部影片下来,觉得人生的况味尽在其中,无限苍凉。导演所选择的每一件小事,其实没有闲笔,都是有所含义。

           首先说母与子之间的心结。其实并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事,大家都把话说开了,抱怨都抱怨在明面上,按说应该没有什么心结了,但是恰恰相反,有时候故意把一些事情摆在明面上说,往开了说,是怕别人以为自己有心结,但是其实就是有心病。在洪作小的时候,父亲去台湾驻兵,母亲带了他的俩个妹妹一同到了台湾,却独独把他留在了汤之岛,让他与仓库奶奶住在一起。在小时候的洪作看来,仓库奶奶,也就是妈妈父亲(祖父?)的小妾,才是他的亲人,他与她颇为同仇敌忾。让仓库奶奶在主屋吃饭的本家爷爷奶奶,来接他回家的妈妈,都是“敌人”。洪作内心对母亲是有怨的,觉得她抛弃了自己,自己是被遗弃了。所以,其实琴子和赖川那看似玩笑的对话“爸爸一定会认为你背叛了我。”并不是玩笑,洪作的内心深处一直就有这样一种恐惧,或者自怜自伤的情感。虽然洪作时时半真半假地向母亲抱怨,但是其实他内心里完全没有看开,一直是一个心结,与母亲隔阂了一辈子,直到她老年痴呆。
           
           而在母亲看来,其实真相已经由洪作的妻子说出来了,母亲是希望为家里留一个根;而且长子反正独立有勇气,而两个女儿太小;若他误会她,那也没关系,反正他可以写出精彩的小说。其实,母亲一直都知道儿子对她没有出口却年深日久的怨,但是她反而不去解释。这里面的感情其实是蛮可以玩味的。所以洪作在听到母亲念他小时候写的、自己都已经不记得了的诗的时候,会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这时候冰雪算是融化了,心结真正解开,当是他背着母亲在海滩上走。

           不过我总归是觉得,这么说还是有点简化,这里面有很多细节里的怨与长达几十年的误解。其实母亲与洪作之间,心结是隐在表面的平静与琐细之下的,解开心结倒是有一个蛮明显的情绪波动;而父亲与女儿之间,平时冲突不断,但是和解反而是无声无息的。

           看着老母亲的痴呆我们心酸,但是看到儿子不知不觉也步入老年,对女儿也慈和许多,通情达理许多,看他独行的身影好像有点意兴阑珊,又何尝不让观者和看到这一切的女儿心酸。所以琴子给他拍的一系列照片,其实也是和解,或者说是女儿对于父亲的理解。小的时候,女儿只考虑自己,觉得父亲强迫,专制,限制她们的自由;稍大一点,女儿对父亲本人,而不仅仅是他对于她的行为有微词,认为父亲对奶奶心不真,她质问他,是不是作为一个作家才对于奶奶有温柔的体谅,作为一个儿子却是怨恨她的?

           说实话,这句诘问,让影片之外的我都暗暗思忖,我自己对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是这样?作为一个审美者,一个局外人,我对他们是一种态度;而作为一个局内人,我对他们又是另一种态度。我时时提倡无功利的,全然客观的,审美的态度去看人看事,但是这正说明我在逃避我真实的身份。大约更为真实的身份下,作为女儿,作为朋友,作为伙伴,我的心里是有怨的,有不甘的,有恨。

           而直到琴子也开始渐渐步入人生的成熟期,慢慢变成一个中年人的时候,她才对父亲有了更温柔的体谅与贴心的理解,理解到了父亲的爱与隐忍,甚至是父亲的无奈与孤独。琴子给洪作拍照那一节也是令我非常有共鸣,非常动人的一节,因为我对自己的父亲,也在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

           总归这部电影把人生与内心的丰富和波澜展现的非常出色,细节繁多却令人印象深刻,过一段时日再看一遍,大约还会有更多的感悟。
  3.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怀念树木希林女士(1943-01-15 至 2018-09-15)

    《记我的母亲》开场不久,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把一件事重复了两遍。儿子一阵纳闷,她却浑然不知,冲儿子说:你没事吧,回东京记得看下医生。说完,还扣着指关节,敲了敲脑门,发出脆亮的响声。

    登峰造极的日本大师和殿堂级导演中,家庭、家族题材一直占据了重要位置,有如金字塔尖。譬如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它以不经意的闲聊方式,出现在了《记我的母亲》,剧中人物,被当做了反面教材提及。

    我也曾以为,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已经是当代日本导演在家族题材领域的翘楚。至于《记我的母亲》——导演原田真人水平起伏不定,只是一个相对特别的多面手。

    第一次看他的片子,还是十多年前的《涩谷24小时》,青春迷茫。后来又看过《自由恋爱》和《超越巅峰》,角度新颖,水准之作。但《传染歌》之类的片子,就拍得失态走样。不想面对大师时代的珠玉,日本导演依然能在家族题材上佳作不断,《我的母亲手记》也不容错过。

    影片能获得多方肯定,首先要归功于井上靖原著的扎实基础。他用刚硬的文字,解救了被囚困的人类柔心。

    《我的母亲手记》展现了1959年到1973年间的昭和风貌,时间过渡有如汤之岛的清泉,自然流淌,并没有一般电影里的黑幕硬切,不着痕迹。

    原田真人用正笔写伊上洪作的母亲(奶奶),围绕母子间的情感羁绊,在不断丢失的记忆中,她死死守住那个内心的秘密盒子。

    电影还用曲笔写伊上洪作和女儿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小女儿琴子),以藤缠树的方式,双线共生,互相联动。

    伊上不时以一家之主和大作家的心态自居,脾气大作,二女儿和小女儿终于出其不意地出声反抗。

    小女儿说,当父亲的以自己的意志来抚养和教育女儿,却对女儿的个人自由加以束缚。二女儿说当初看伯格曼《处女泉》,电影还没结束就被父亲喊走,那是一种绝望的情感扼杀。这个父亲为女儿复仇的深沉故事,伊上似乎不以为然,他第一反应是“你居然去看色情电影”。

    当伊上从女儿身上慢慢察觉自己的过失,他也投入更多时间去思考母亲的存在。美国先生,弃母山的回忆,小小的新海峡……他毫不避讳于母亲抛弃自己的事实,这个情感缺憾伴随了他的大半生,刺激他不断写出小说文字。正如伊上自己感慨的,笔有一根,筷子却有两根。现实生活比文字创作来得艰难,母亲的做法,其实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尽管看似一篇情感过浓的散文笔记,《记我的母亲》结构明晰,内容丰富,细节美妙,盈篇满籍。

    电影在伊豆和东京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时不时往返于两地,借汽车或电话。在第一次返回东京的巴士上,落在车厢内的光线,温暖跳动,仿佛在诉说着生之美好,时间易逝。

    勾勒出这部电影主体的,则是东方人熟悉的人生仪式,借伊上父亲(爷爷)的葬礼、奶奶的生日、小孩的初食、仓库奶奶法事等重要节点 ,中间穿带了女儿的恋爱、结婚、出国留学等,带出了三代人的生活面貌以及整个家族的清晰脉络。从伊上的两个妹妹,到二女儿、小女儿和学生濑川,甚至于那个照顾奶奶的小丫头,影片通过不多的笔墨,一个动作、几句台词,就把配角人物刻画得生动有趣。

    《记我的母亲》始于兄妹间的一番闲扯,伊上始终觉得母亲亏欠自己。当父亲去世时,他不由感慨,自己离死亡之海也并不远了,但一半却因母亲健在而阻隔。

    电影说,在日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建立在借贷关系上,就如奠仪薄上的记账。人一旦死亡,这种关系就彻底清空了。

    《记我的母亲》引出这个话题,最终却不再纠结于生离死别的缺憾愧疚,将“借贷般的情感亏欠”两清之余,让人相信生命本是如此。由于心结难消,伊上一直在自我情感上有弃母的行为,当他在海边背起母亲,那既是跨越海峡的身体力行,也是时犹未晚的人生偿还。

    电影最煽情的一幕,大概是母亲背出了那首小诗。镜头出其不意地闪回到了伊上的少年时代。寂寞的操场,恰似直观形象的情感冲击,画面感十足。在此之前,其实母亲已经几次提到了这首诗,但大多一闪而过。而在背诵这首诗的时候,她的记忆丧失殆尽,然后以没有表情、缺乏反应的情感状态在背诵,有如一台没有生命的收录机和播放器。

    我最喜欢的是
    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
    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

    母亲一句接一句,重复背诵着。他热泪盈眶,手足无措,夺门而出。

    役所广司和树木希林都贡献了堪称伟大的电影表演。尤其是树木希林,她手上的小动作,那些念念有词的表现,令所有人都不知道,她到底是故意还是失忆的古怪言语和肢体语言。能在日本老妪演员范围里面超越于她的,也只有她自己了。

    生与死以外,《记我的母亲》其实讲了更多。

    老一辈种着山葵,惦记着奠仪薄,去的神社,手上拿着手电筒。年轻一辈开汽车度假,请拉丁乐队唱生日歌,喝洋酒打网球。所以,我们既能看到一家三代人手摇扇子纳凉,也能看到他们在照相机面前合影,还有对老房子玄关设计的赞美。

    日本电影总能在一些细节处,巧妙地反映出东方世界的渐变,从生活方式到情感交流,从文字记录到影像描述。这些零散细碎,总是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多余,亦不浮夸,没有涂抹粉饰,它们令人惊叹,从原著到电影,日本人对普世生活竟然可以如此深刻的理解——就像《东京物语》和《步履不停》所做到的那样。

    你默默看着电影,它却接连不断地撞击着你的心。你看着别人的生活,却突然发现电影穿越了银幕,成为现实生活的渐近线。无论你是二十未满,还是哀乐中年,什么时候看它都可以,你不必惊慌,它经得起一看再看。

    《记我的母亲》似乎重现了很多电影讲过那些事,一个人无论到了几岁,他还是总是在寻找童年时代丢失的东西。

    父母给你生,要你面对死。

    在人生的某个刹那,你终于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另一个自己。【选自《》】

    他们也喜欢这部电影

  4.     影片开头切入的便是一个普通而典型的日本家庭的餐桌,哥哥和两个妹妹一边回忆往事一边聊着现在。现磨的芥末,我们隐约可以嗅到它的辣味儿。伊豆汤岛,有着清澈的流水和秀丽的青山。男主角往返于东京和家乡之间,敬孝父母。然而在他心中却始终被一个想法所困扰,即自己曾是被母亲抛弃的孩子。而当他看到母亲仍然保留着他儿时写下的诗作,听到已经年老痴呆的母亲嘴里念叨着那首他自己已经几乎忘却的诗时,他终于找到了答案------母亲从未抛弃过自己。
        反之,日本的民间传说,如《今昔物语集》中有儿子把成为负担的年老的母亲遗弃深山时,看到月亮后获得醒悟,又将母亲带回家的记述,长野县即有一座“姨捨山”。深泽七郎《楢山节考》(1956年),柳田国男《远野物语》(111回)都对此有所考证。男主角提到小学时读到这个故事后哭了,中学再读一遍时仍然泪流满面,表明其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母亲为了寻找那个曾经在海边游泳的儿子,奔向大海;儿子担心母亲,果断取消了送女儿前往美国的行程。他们最终在海边相见,母亲找到了儿子,儿子背负着母亲。海天一色,一幅感人泪下的美景。
        母亲的扮演者树木希林曾是剧团文艺座的专职演员,演技堪为一流,不论什么奖项,应该势在必得。役所广司依然老道,自然纯熟。孙女宫崎葵也有好的表现。一家三代人,主题虽为母子亲情,然而孙女对奶奶的悉心照顾以及小小别扭仍然不失为感人的亮点。另外,昭和时代的服饰、家居、娱乐,一定让很多日本人,特别是年龄大的观众们过了一把怀旧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