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另一种教育 もう一つの教育~伊那小学校春組の記録~(1991)

另一种教育 もう一つの教育~伊那小学校春組の記録~(1991)

又名: Lessons from a Calf

导演: 是枝裕和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1991-09-30(日本)

片长: 47分钟 IMDb: tt0236515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是枝裕和1988年开始拍摄为期三年的纪录片 《另一種教育》 记录了长野县市立伊那小学三年级春组开始喂养奶牛劳拉到五年级时决定将奶牛归还的过程。

演员:



影评:

  1.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这部片子似乎可以算是是枝裕和的处女作。记得之前读英文采访,他也提到当时拍摄这部片子的经历:那时候他刚进入TV Man Union,常常逃掉会议去长野县拍这些小朋友。而这个拍摄持续了三年。后来在《宛如走路的速度》里看到照片,年轻的是枝导演跟四个小朋友在一起,其中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像猴子般地爬上了他的肩膀。相信那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拍摄时光,似乎也影响了是枝在之后的作品中反复拍摄小朋友。

    然而这部片子对是枝的影响还不止于此。个人揣测,也许在拍摄之初,是枝感兴趣的是伊那小学这种不采用教科书、推动“综合学习”的教学模式,但到最后对是枝影响深刻的却是孩子们对于“丧失”的体验。他后来在一篇名为《关于丧》的随笔中提到了小牛的死亡以及孩子们初次面对死亡的复杂心情:

    气氛愉快但内心悲伤,虽然悲伤但牛乳味美,体验这种复杂的感情不叫成长那叫什么?
    我透过后来的创作,坚持、钟情于“丧失”而非“死亡”,出发点其实就在这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同年(1991年),是枝裕和的另外一部电视纪录片《但是……在这个扔弃福祉的时代》,涉及的也是一个自杀的福利署官员,片子中出现了几次对该官员妻子的采访。一身丧服的妻子垂着眼面对镜头讲述着丈夫的生前,总让我想起后来《幻之光》里那个同样饱受丧之痛的妻子。
  2. 如果没有最后一场关于是否要还劳拉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带来关于为什么要还劳拉的反转,养牛可能只是一个看上去有些特别有些酷的PBL项目,当然考虑到这是30年前的PBL,会更酷一点。这个项目看到最后,实在是非常优秀,是因为这场讨论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认清了、也接纳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对情感,尤其是集体性共同情感的认识和接纳,可能是一生中也很难有的经历。

    是否要还劳拉?

    答案是预设好的,要还。

    为什么要还?

    因为劳拉是农协的,因为我们六年级会更忙没时间养劳拉了。

    老师对这样的回答生气了。如果因为劳拉是借来的,所以要还,那么养的这俩年又算什么呢?所以这两年养劳拉,只是因为比较闲吗?如果你们和劳拉这样不亲近的话,现在就把她还回去吧。

    逻辑链:因为有时间养-借劳拉-养劳拉-还劳拉

    只从客观条件来看问题,养劳拉好像是一个被动的、可有可无的、刚好发生了的行为?

    但是不是这样的啊!孩子们明明那么期待养劳拉,明明那么努力地养劳拉,刷毛挤奶打扫牛舍卖玉米赚饲料钱罗瑟尔死了也特别难过品尝牛奶一滴都不浪费,明明他们一想到要把劳拉还回去也特别特别舍不得的啊。原来,是主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养劳拉这件事对孩子们这么有意义。

    考虑到农协主人的感受,他们已经表达了很久善意,不能辜负。考虑劳拉的感受,可能回到真正的朋友中间会对她更好。孩子们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很难过,但是也不想让帮助自己的农协和劳拉更为难。

    共情和善良,就这样发生。

    对于做决定来说,客观冷静没有错。

    但对于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处理好主观感情来说,更进一步地思考和表达,有更深远的意义。

    “这两年我们学到了很多,也很开心,谢谢劳拉,回农场也要保重。“

    “这次告别,我想我们都不后悔。“

    当劳拉被提前一周接走的时候,很多男孩子追着劳拉的车跑,很多女孩子蹲在车经过的路旁流下眼泪。但正如那个男孩说的,这是没有遗憾、没有后悔、没有怀疑的送别。

  3. 看完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后再去看他早期拍摄的纪录片,抱着随意看看的心态,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不得不说,是枝裕和在题材的选择上总是令人惊喜。

    看了《幼儿园》后再来看《另一种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学会自立到学会生活,这两部片子从平凡中给了我很大的感动。

    “何谈教育?”这是我脑海中的第一个问题。看着片中无忧无虑的小朋友们,我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小时候。他们在养牛,种玉米,自己认真做下每个决定,感受每一份感情,每个人都在参与,每个人都不曾落单;而我在每天机械化的上学放学,从期待和同学们见面到反感上学。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这样的模式从小学直到高中,现在老师在鼓励我们多参与实践活动,可对于人生经历,我们仿佛更看重成绩,而伊那小学里没有成绩,不分优劣,每个人都有大把的经历侃侃而谈,而我,我想不起来我小学究竟经历了什么,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哭着背乘法口诀的记忆。让我想想,那些应该早就明白的“知识”我是到了多大才自己瞎琢磨了解到的。如果让现在的我当着父母的面谈论关于“性”的知识,我可能还是无法开口,甚至回避。因为从小,父母连和我一起看电视都会紧张的跳过吻戏部分,然后到了一定的年龄疯狂输出“保护好自己”的观念。而这些道理,春组班的小朋友们,通过动物,了解到人类,这或许过程很复杂,但我想这是最有效的方式。

    “何为生命?”这是我的第二个思考。我活在童话里,“人去世后变成了一颗星星,不,也可能去了另一个美丽的地方”这是父母对着小时候的我说的话。我不认为这是错误,可我想,有的孩子或许变成了错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见“某孩子杀人事件”,“去世不可怕”“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在保护他们,他们却无知的以为生活在童话世界。从美好的谎言到知道真相后的害怕,这个过程很痛苦。生命我们无法把它说清,但珍惜,是我们应该从小就懂得的。

    “离别”,很悲伤的一个词。人生中我们经历无数个离别与相识,可自私会让我尽量不让自己感到悲伤。性本恶还是性本善,这是一个讨论不清的话题,但是我记得小时候,我会拿了别人的东西因为自己喜欢而故意不还,春组班的小朋友们和劳拉感情或许不亚于我们与好朋友的感情,如果当时那是我,我会说“我不愿意劳拉回农场”,这很自私但也正常,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群小朋友们太早熟了,这样的话和这些行为不该是她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有的,但是她们有一个好老师,不是在逼他们忍痛割爱,却是让他们好好感受这份爱的重量并且理性对待每一份爱,这可能是我现在都不敢保证能做到的事。

    其实除了第一句话,其他每一句话,这个小朋友都是哭着说的

    “教育?还是生活”。在我看来生活就是教育,这是我看来,最适合教育小朋友们的方式。

    (我还只是一个学生,这可能也是我所有不够成熟的看法,这也是我第一次写感想式的影评,只是因为太过感动)

  4. 这部片子大约是是枝从早稻田毕业后拍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讲述了日本Ina小学在几十年前所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在这场改革里,通俗意义上的课程表和教学安排都被弃置了,而代之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洋溢着浓厚生活气息的教育方式。班主任老师貌似随性地安排地学生们每一天的教学内容,审计、植物学、诗歌、音乐、农艺等等这些姑且不论,性教育、死亡教育也都自然而然地穿插进了孩子们一学年的教学任务里,而这些则都是围绕着——一头牛,而罗织开来的。

    ——“养牛”成了这个班级唯一真正的教学核心。

    从三年级向农场借了刚出生不久的牛犊Laura起,到最后六年级时学生们悲痛不已地把养育了、陪伴了两年多的Laura归还给农场,他们给Laura梳毛、擦身子,写诗赞美她,或者只是写些短诗,平实地记录着他们和Laura私密生活的这部分、那部分,他们要算计每年养牛的开支,精打细算,他们要去割草,要去喂她,以及后来Laura产崽、流产,孩子们悲恸中去给Laura挤奶,送走Laura的崽子,最后又送走Laura,而这就构成了他们这两年学校生活的结晶的全部。

    这很少呢?不,恰恰这背后却蕴涵着很多,——而其中又有不少又是所谓单纯的书本知识所不能涵盖全的。

    要记着这只是一场小学的教育,而我们对小学教育的目的论究竟是怎么认识的?在这部片子里,是枝给的答案或者这所小学的答案是,小学教育也即是人生教育、人之生的教育,人该如何生活、如何和他/她的周遭共存、又如何为了生活而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自然就构成了这场教育的母命题。而试论在人之生的教育里,又有许多本是传统教育所不愿涉及、而或暧昧言之的物事,如性教育,亦如死亡教育。这些本是人生有机组成的东西,却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里所割舍了,有它的道理吗?我想自然是有的,究竟该以何种方式让青少年面对性、爱、病、死,该以何种方式教育他们这些,是否应该教育(目的性的教育?引导性的教育?有答案或者没有答案的教育?),又由谁去说出这些话题,去和青少年谈论这些话题(学校还是家长还是社会或者自己?),我想这些问题自然都有可争论的余地在,而这部片子所讲的也未必就是唯一确实的、颠扑不破的方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彼此的侧重、延伸以及补充,会一直争论下去,但至少有一点,我认为是确实的,那就是在这两方面的教育框架中,日语中所谓的“絆”该是都避不开而要去面对的话题。在家里,这是孩子与他/她父母及其他亲人的关系,在学校,又是他/她与边上同学、老师的关系。倘是一味地念书、啃书,而忽略了这一层东西,我想或多或少都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造成影响,而这一层东西又是可以无限延展出去,将来伸向社会,就近伸向自然万物,而这也便是所谓的“同情心”、“同理心”的母胎罢了。

    在这部片子里,孩子们和Laura在那两年里所结成的依赖,进而孩子们之间在共同担负起照顾Laura的任务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情谊,我觉得,这是这场教育之所以被鼓励的一大原因之一。在片子结尾,孩子们因为要升入六年级了,学业压力更大了,没有空闲时间去照顾Laura了(这背后似乎暗示我们Ina的教育改革也并不是彻彻底底的、激进主义的改革,也加入了各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素的考量),而想把Laura归还给农场,在这部分片子里,班主任和孩子们之间展开了争论,班主任质疑孩子们说:“你们现在要升入六年级了,没时间了,所以要把Laura还给农场,那你们过去两年间之所以会养Laura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有多余的时间吗?你们现在考虑到自己没时间了,那你们考虑到Laura的感受吗?你们觉得你们这样做是不是自私呢?”这无疑也是点题之笔了。

    同情心,这社会里还有什么是比这更美妙的呢?仁者爱人乎,不光是爱人,也爱他/她周遭的万事万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