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所有死去的人 / All the Dead Ones / All die Toten / 咖啡庄园的亡灵(台)
主演: Mawusi Tulani Clarissa Kiste Carolina Bianchi Thaia Perez Agyei Augusto 里诺尔·森微娜 Alaíde Costa Rogério Brito 托马斯·阿基诺 安德列娅·马克 Luciano Chirolli 特卡·佩雷拉 Gilda Nomacce Vinicius Meloni Eduardo Silva 图娜·德韦克 约翰·特伦戈夫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20-02-23(柏林电影节)
片长: 120分钟 IMDb: tt8845322 豆瓣评分:6.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在2017年在洛迦诺电影节上,一部讲述黑女佣和小狼孩的奇幻惊悚片《好孩子》以黑马姿态拿下评审团特别奖,其导演正是杜特拉与其长期合作者罗夏斯。这是两人继《苦差事》后再度携手执导的作品,也是他们在影坛上获得第一份大奖。自《好孩子》获奖后,杜特拉这位巴西导演引起了影坛的强烈关注。不负众望地,他的新片《所有死者》在去年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不过这次他没再与长期拍档罗夏斯,而是另一位新导演合作。更意外的是,这部作品不再是类型融合实验,也不是巴西当代故事,而是转向挑战沉重的历史古装题材。
杜特拉有意摆脱以往的类型实验模式,展现出他在创作和表达上的成熟思考。不过这部新片严格上来说并非完全的古装历史片,他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1899年的巴西在废除奴隶制后不久,国家体制正由帝国迈向共和国。主角是一家白人中产阶级,老母亲和两个女儿,她们面对失去特权的生活感到难以适应。与此同时,黑人女佣带着儿子回到这个家族,既是为解救昔日的奴隶主,也想与失散多年的丈夫团聚。
导演试图以一个白人中产家庭的故事折射出巴西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巨变。然而,这里面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仅是一个只剩下三名女性的没落之家。层层隐喻(女性觉醒、种族主义、后殖民主义、宗教对峙)叠加在屈指可数的人物及其关系之上,散乱飘移的视角与室内剧形式展开的情节,令叙事变得捉襟见肘,无法伸展出恢弘的历史感。 表演和台词保留着导演以往作品中的通俗情节剧味道,有夸张和滑稽的喜剧效果,也有刻板的脸谱化塑造。精神病、幽灵、神秘宗教等元素的嵌入,是导演一向制造悬疑惊悚气氛的有效手段,但在此却使情节显得琐碎不堪,甚至有故作姿态的嫌疑。
特殊的历史背景为叙事奠定了古典与现代交错的意味,影片中段甚至混入时代错置的背景声(警车的鸣笛),这种故意而为的错位手法有点像前些年同样在柏林竞赛的德国片《过境》。在结尾更彻底打破时空的桎梏:疯了的女主角夺门而出,走入巴西当下的街头。这段猝不及防的情节将过去与现在两个空间奇妙地衔接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这种超现实的手法才真正找对了这个题材的核心。可惜这些惊艳的画面只是偶尔的点缀,占据主导的形式仍然是沉闷枯燥的室内剧,飘散着浓烈的电视肥皂剧气味。 《苦差事》和《好孩子》里的阶级对峙和种族主义主题延续到这个历史文本里,巴西在废除黑奴制度后,白人奴隶主和黑人奴隶一时难以适应,两个阶级仍在暗中角力:白人沉醉于昔日奴隶主的优越感,而黑人尚在摸索和试探未来之路。黑人地位的变化透过首尾呼应的歌谣巧妙引出,不同的演唱者(垂暮的黑奴老妇、穿越时空的黑人小孩)营造出鲜明的对比,暗示着黑人告别了被奴役的命运,渐渐步向光明的未来。然而,结尾象征着后殖民主义的幽灵并没有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消散,却继续萦绕在当下的巴西,这才是影片最警世的隐喻。
1、電影以兩種不同節奏所進展的時序,創造出一種奇幻的體驗。一個時序是故事人物活動的時序,編劇告訴你是一八九九年到一九零零年,也就是十九世紀末過度到二十世紀初那短暫的六個月裡四個節日所發生的故事;可是故事背景的時間流,卻從莊園時期、工業時期,一路迎向商業時期的二十一世紀,以至於我們最後看到聖保羅的當代地圖、塗鴉牆與街景市容。
2、有時人對過去不該念念不忘,比如高加索人所代表白人優越主義者所懷念的殖民時期,有時人不該數典忘祖,而要重拾傳統,比如非裔黑人在文化洗白後的自我回歸與肯定——我們會被電影中找回廢止禁行的儀式所感動,因為所有的儀式,如同中國古代的禮制,其實是一套情感適當流露的程式,透過儀式人類的喜怒哀樂才能傾瀉,發而中節,人才能洗鍊、淨化和昇華。
3、所有死者(Todos os Mortos,2020)的故事以四個章節展示巴西的歷史、民族、文化、經濟的複雜與流變。 [a] 第一章:獨立紀念日——九月七日是獨立紀念日,葡萄牙殖民的結束,巴西帝國的開始(當然,葡萄牙與歐洲的文化已經注入當地);這一章中,家族中的女兒Ana Soareses將來自歐洲父親的消息給埋在土裡,向過去告別。 [b] 第二章:亡靈節。在這一章,課堂中修女告訴學生帝國時代已經過去,共和時代已然來臨。同時奴隸制度已廢除十餘年,黑人(或說受壓迫者)開始走向解放,尤其那些被基督教文明貶為巫術的信仰,重新獲得重視與肯定。 [c] 第三章:聖誕節,這章第一個場景中我們看見商業社會的發展了,兩個小孩子討論著如何用話術哄抬水果的價錢,以謀取利益。而在一天的忙碌之後,Iná這名母親告訴出生於自由時代的孩子João其內心深沉的渴望,母親說:「當我在河邊洗衣服時,我抬頭看見潺潺流動的河水,即使河面上漂浮著泡沫,可是那一刻,我意識到生活除了勞務之外,還有美,我因而感到幸福。」他深刻的教育著孩子,同時他已然從動物、奴隸上升成為完整的人,他展現了人不同於動物般勞碌求存的審美意識。 [d] 第四章:嘉年華的前夕,我們以為一個黑人孩子死於保守的、權貴的、白人至上主義者之手,可是鏡頭一轉,真正已然過去而無足輕重飄盪在人間的是舊時代思維的幽魂,而這男孩卻真真實的存在於二十一世紀的街頭,正好好的在學習課業。
附註:1822年巴西脫離葡萄牙,成為巴西帝國,九月七日是為獨立紀念日。1881年後聖保羅市迎來一批義大利、日本的移民潮,以種植咖啡維生;隨後咖啡價格暴跌,農業重創,當地企業與人類逐漸轉一致勞力密集的工業型態發展。1888年廢除原有的奴隸制度。1889年十一月巴西帝國被推翻,巴西共和國成立。
4、在片頭和片尾,曾祖母和第四代孫子唱誦著一個古老的詩歌,這首詩歌的意象是故事內核,是導演心志和祈願,如同老子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一樣,那首詩歌說:「天降甘霖,萬物條暢,再無災荒。」這是導演對自己國家的期待。辛意雲老師老子辛說卷六十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相合,指的是天地宇宙間整個大氣——陰陽二氣,能夠相互的調和,達到均衡的狀態,不再衝突。⋯⋯陰,是凝聚完成的這樣一種力量;陽,是開展創造的力量。這兩種氣如果不協調,就會造成各種各樣的災害;如果這兩種氣協調了,相和合了,不再有衝突,那麼自然的以降甘露。⋯⋯而這甘露,其實指的也就是及時雨或者時雨,就是到了時候就該下的雨。當陰陽二氣和合,整個大氣就自然會降下適當的雨水了。這種適當的雨水,又稱甘露水,這是指在這個適當的時候下的適當的水,能營養滋潤萬物。所以這一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一方面指的是天地陰陽二氣調和,於是能滋養萬物的雨水自然也就下來滋潤大地了,此外第二,也就是指當政治領導者能知道,能善體天地自然的規律,能悟道,而順道而行,不會以個人的意思來發號施令,如此,社會沒有衝突,上下不會對立,整個社會走向和諧合作,人們就如同受到上天所降的甘露一樣,獲得生機。
北京百丽宫1号激光厅,大屏幕上画面的色调基本克制到压抑,推动情绪出现波澜的,靠几段发自灵魂的吟唱。
最先出场的老祖母,像小屋里的汤姆叔叔:身为佣人,能干到成为主人倚赖;品行忠厚正直得到所有人的信赖,是奴隶时代旧庄园的灵魂人物。她的恸歌和去世像一个句号,彻底结束了老夫人的幸福生活。
举止贵气的老夫人一看就有过好日子,对地位的维护情绪渗透到骨子里,即使被丈夫离弃失去大房子,也要住在楼上靠摇铃显示自己的居高临下,没有佣人了,甚至拒绝女儿出嫁,用亲情绑架换来老有所依。
修女姐姐看似最超凡脱俗有坚定信念,实则是最看透生活的实用主义者,她能明白母亲背疼到动不了更多的是心病,她能懂得妹妹被禁锢的压抑。于是她成为最努力弥补裂痕以及和稀泥的那个人;去找父亲,企图重圆家庭;安慰妹妹,她自幼被禁足是因为是最被爱最受保护;为照护母亲,更能在信仰上打擦边球,调和执念旧民粹的孩子妈放松戒备。
身材壮硕的孩子妈从出场就强势,宗族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同为黑肤,也计较敬仰的主神是否相同:她生而为奴的屈辱深重,被解放后对白人的敌意依然刻骨,最激烈的反应是她得知儿子和白人母女来往甚至亲昵相处时。但,她善良,勤劳,忠贞,一个人带着小孩子颠沛流离地等丈夫,在得知老夫人有病时,依然克制自己去相助,并保存那个有装饰的陶罐,尊重老祖母和丈夫的家族,剧终也是她领唱“安哥拉”。
最恐怖的角色是妹妹,唯一的乐趣是弹钢琴,压抑得脸色苍白眼眶里只有空洞,看似最可怜其实最残酷:轻蔑爱她的混血邻居,用恶毒的话回应漂亮的圣诞礼物~连吻都不精彩,只因为皮肤没浪荡子白!扼杀孩子,因为只有他更弱小,对自己未来所有希望破灭,还一定拉个陪葬的。最后,她穿着宝蓝长裙游荡在现实的街头,昂首快步走过汽车高楼,应该就是导演意念中孤独的恶,用来对应静静坐着唱祖传老歌的孩子~相信未来会美好的善的小火苗。
剧中其他角色也被赋予象征:
邻居寡妇,比老夫人年轻,也更能接受种族融合;
执拗种咖啡豆的父亲,破产了也要被称为男爵,拒绝承认失败的方式是与家庭割裂,但依然尽最大努力去给妻女衣食供养,即使最后的体面让餐桌上仅剩面包,咖啡也必须自家小锅烘焙现煮现喝。
本份的孩子爸,从小因为庄园主之间的奴隶买卖而亲人离散,但对未来最报希望也最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他一样能面向未来,勇敢享受国家独立,法制提升的还有寡妇家明显有混血的女佣,以及收留孩子妈的缝纫店主。
血统成精神十字架的寡妇侄子,得到白人父亲的钱和姓氏,却无法得到身份认同,努力和母系血源划清界限,但心里迈不过去低一等的坎儿。
片名为《所有死者》,应该是致敬片中起点1899年来的一个多世纪。
巴西应该是对“现代化”痴迷最深、用力最多、成就最大,也摔得最惨的大国之一。可以说,关于现代化,有一万种“巴西故事”可以讲,而此片选择了一个另辟蹊径的角度,讲述了现代化之梦中黑暗而难以回避的一面。奴隶制的历史,以不同的方式困扰着每个角色,让两个群体难以想象奴役和被奴役之外的相处方式,更难以统一于一个现代化的主旋律之中。白人奴隶主离不开黑人的劳动和祖先之力,却又无法忍受也没有兴趣让后者的仪式在自家客厅“原汁原味”地举办,;昔日的奴隶试图融入白人所代表的“文明”,既遭遇后者的拒绝,主观上也因难以将其与奴役的历史区分开而充满拒斥,只能在隐秘的仪式中安放自我——在现代社会的边缘地带,由简陋的物质条件支撑的文化独特性,又能坚持多久呢?在狂欢节之夜,安娜盯着摄影机(也就是观众)的方向,再度感知到了亡灵的到来,此时屏幕外面的观众自己似乎才是那些挥之不去的死者之魂,让此片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交汇在一起。相比之下,结局让安娜冲进现代的人潮中,倒是略显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