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普通法西斯 Обыкновенный фашизм(1965)

普通法西斯 Обыкновенный фашизм(1965)

又名: 普通的法西斯 / Obyknovennyy fashizm / Triumph Over Violence / A Night of Thoughts / Ordinary Fascism

导演: 米哈伊尔·罗姆

编剧: Yuri Khanyutin 米哈伊尔·罗姆 马娅·图罗夫斯卡娅

主演: 米哈伊尔·罗姆 玛琳·黛德丽 约瑟夫·戈培尔 赫尔曼·戈林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斯大林 宇野重吉

类型: 纪录片 历史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上映日期: 1965-12(苏联)

片长: 138分钟 IMDb: tt0059529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米哈依尔·罗姆通过16章节的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探讨了深刻的主题:“我们该如何揭示历史的秘密?德国法西斯主义如何渗透到千百万德国人心中,腐蚀其灵魂、疯狂其理智的?”另一位导演康拉德·沃尔夫对此片赞赏不已。影片各个章节的副标题也都意味深长,例如“我的奋斗”、“被宰杀的羔羊”、“残忍的梦想与行动”、“元首指挥我们前进”和“纳粹的艺术”等等。为了说明每个标题的含义,影片运用了大量史料镜头,是苏联红军从帝国电影资料库中缴获的资料或是从德军战犯手中没收的个人收藏。通过运用蒙太奇的剪切组合,罗姆将历史场景和现代画面巧妙结合起来,并加入儿童的元素,使得影片非常引人入胜。人们今天观赏这部影片的感觉与它1965年首映时别无二致。

演员:



影评:

  1.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至今,每天朝九晚五(上午8点-9点,下午5点-6点)身着红马甲的世博会志愿者都会准时地用录音喇叭,以高分贝的音量向小区居民放送“迎世博,爱上海,遵守七不规范,垃圾请进箱,请勿乱晾晒”等宣传口号。今天不知道又逢上了什么“大日子”,上午9点以后,一拨走了又来一拨,中午一点过后再卷土重来,更要命的是可能喇叭不是换了新的就是换了电池,声音大得似乎有不把死人唤醒不罢休的意思。
        这是个要营造“安静小区”的居民新村,大门口赫然写着“严禁小贩入内,小区无叫卖声”的文字。由于门卫管理的疏松,叫卖声还是时有耳闻的(主要是回收旧家电者),考虑到小贩们是讨生活的弱势族群(他们同时也在提供服务),必要的宽容是应该的。然而,世博志愿者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噪音污染,更是种精神污染。
        当去年法国教师工会以“公民不服从”的精神拒绝总统萨尔科齐给学生读二战抵抗战士的“爱国”信的要求之时,当今年不少美国学校和学生家长抵制奥巴马在开学当天对学生的全国讲话时之际,华夏大地,从北到南,每每举办“盛会”,就要来一次“歇斯底里”大发作,就要考验一下民众容忍的底线。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如果不加以指出,类似的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世博会的志愿者们看看你们正在做什么?上海市民们看看你们正在失去什么!
  2.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影片。我希望,您能和我一起来反思。”米哈依尔·罗姆在影片的开始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同对面坐着的德语翻译交谈。1965年,观众一直期待着这样一部影片,从纯粹的社会经济学或是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剖析法西斯主义。因此,当时的这部《普通的法西斯》在东德和西德地区都备受观众瞩目。因为,那时在西德地区,纳粹时代的阴影数十年来挥之不去,这一题材成为影视创作的禁区;而在东德,人们也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反法西斯影片的说教和大同小异的反思类纪录片。

        罗姆通过这部分为16段的纪录片,慢慢地揭示了主题,并近乎完美地再现了历史事件的诸多细节。为此,罗姆和他的剧组成员花费了超过200万米的胶片,搜集了成千上万张照片,其中许多史料是来自原纳粹时期的帝国电影资料馆,还有一些是德国战俘保存的影像记录。维克托·克莱普勒在战后出版的有关第三帝国时期语言解析中所表现的日常生活场景,在米哈依尔·罗姆的《普通的法西斯》中通过德国人自己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再度演绎,深刻挖掘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

    本片中,罗姆并没有去说教、控诉或是指责。罗姆的主旨既不是强调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不容置疑的答案,例如在电视中反复播放的欢庆胜利时的回眸一笑,也不是突出那些饱经磨难的被访者的感受。他着意客观地再现纳粹时代的真实情形,而他本人则更像是在拍摄一次考古研究过程,不夹杂任何主观的感受。尽管如此,罗姆的视角还是带有个人的风格,并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代表了一代人的反思。因此,在当时对历史的认知程度的基础上,1965年拍摄的《普通的法西斯》通过米哈依尔·罗姆的诠释来表现这种认知。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这部影片中的诸多见解和评论,也有助于今天的观众深入了解纳粹时期德国人的日常生活。

        几乎所有的纪录片都带有时代的烙印,而罗姆采用纪实片中罕见的蒙太奇剪辑,来达到跨越历史的效果,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今天看来仍令人叹为观止。影片的开始是一组镜头,表现了莫斯科、华沙和东柏林街头嬉戏的儿童,如同素描画一样,勾勒出1965年的世界。罗姆解释说,所见即所思。然后,他让镜头随着思绪追溯往事,如同刻在洞穴中的远古岩画,最后定格在一组偷拍的实景中,那是罗姆通过安置在莫斯科大学校门前的摄影机拍摄到学生参加考试前后的场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各不相同。”罗姆的镜头摇到了莫斯科街头的一位母亲身上,她正充满怜爱地注视着她年幼的孩子。突然,银幕上一声枪响,镜头切换成一张历史照片,画面是一名德国士兵向一个妇女的头部开了一枪,那位妇女正在试图从他手里抢回自己的孩子。接下来,镜头再次闪回到现在的莫斯科街头,那位母亲安详地抚摸着女儿的头发。

        “一般说来,枪声过后应该马上继续拍摄死者倒地后的样子,这才符合逻辑。”在1966年发表的文章中,罗姆这样解释了他的蒙太奇手法,“可是这与我试图表达的想法并不吻合。因为那样的设计太幼稚了,就像是一个小姑娘接着发问:‘发生了什么事?是谁开的枪?’”罗姆将大屠杀的历史照片与1960年代现实中安详宁静的莫斯科街头的场景巧妙地剪接在一起,罗姆对此有他独到的见解:“这不仅是唤起现代人的反思:我们不能忘记法西斯主义曾经猖獗一时,生灵涂炭。并且还将引发更深刻的思考:我们不能忘记,所见即所思!我们要告诫自己,如果今天还出现这样的场景,我们该怎么办!”

    罗姆使用画外音进行评论的手法现在看来有些过时,但是这无伤大雅。《普通的法西斯》即便没有评论也照样打动人心。影片中有一组画面反复出现,那是希特勒出席一个高速公路开工仪式。这组画面不是为了突出独裁者的虚伪,而是把观众的目光引向背景中一个普通的纳粹冲锋队员。此时的他正处于莫名其妙的性兴奋中,滑稽可笑且非常尴尬地挺着勃起的下体,跟随在元首的后面。在随后一节影片中出现的帝国总统兴登堡,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稀里糊涂地沉浸在一系列庆典活动中,同样令人忍俊不禁。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罗姆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总是能够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不仅如此,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时代特性。而对于历史真实场景的再加工是完全徒劳无益的。

        罗姆的这一观点受到了前苏联影评家的指责。他们认为,导演没有真实地再现历史,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并主观诠释历史资料,同时与现实场景构成反差和冲突。罗姆希望利用电影手段来解释、反思历史和现实,这在1960年代末期的前苏联无疑是一种叛逆的理念。

        《普通的法西斯》使得罗姆进入了叙事纪录片写实主义导演的行列。他的蒙太奇手法不仅影响了前苏联的许多青年导演,对于西欧叙事纪录片的拍摄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电影节遭到禁映

        在阿登纳(德国战后第一位总理)时代的德国,反映法西斯和纳粹暴行的题材并不是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接受。就像亚历山大和玛格丽特·米彻里希描述的所谓“无能力哀悼”一样,当时的社会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中。1955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外交部公开宣布禁止影片《夜与雾》在国内公映,这部由阿伦·雷乃执导的影片在戛纳影展期间对德国政府的做法进行了示威抗议。该片纪录了盟军解放纳粹集中营时所看到堆积如山的尸骸,这一场面很难让战后的德国人接受。在戛纳和柏林的电影节上,该片只作为内部观摩影片,没有公开放映。

        法西斯题材的影片

        其他有关法西斯题材的影片如艾尔文·莱塞斯的《我的奋斗》(1959年)和保罗·鲁塔斯的《阿道夫·希特勒的一生》(1961年),尽管史料丰富,拍摄严谨,然而作为电影来看显得有些苍白和枯燥。而1977年公映的由克里斯蒂安·赫伦多夫和约希姆·费斯特联合执导的《希特勒——野心之路》则难以让人接受,这部影片完整地分析了纳粹宣传的美学特征,粉饰战争恶魔的丑恶行径,没有对法西斯的暴行进行彻底批判。

        黄金时段不得播映

        即使到了1980年代,揭露纳粹罪行的影片也无法顺利地与观众见面。1984年,爱波哈德·费希奈执导的《审判》便遭此厄运。这部反映马伊达奈克审判的纪录片原定在德国电视一台的黄金档播出,后来由于题材过于敏感,被安排在深夜的第三套节目中播出。这部影片后来获得了多项大奖。

    导演

        米哈依尔·罗姆于1901年1月24日出生在伊尔库斯克。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由于政治原因被流放他乡。他在莫斯科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师从著名雕塑大师A.S.格鲁吉娜,但在战争期间曾被迫中断学业。他曾翻译过左拉和弗劳伯特的书,写过电影剧本,并曾担任A.马切莱特的导演助理。他本人的导演处女作是根据莫伯桑小说改编的《羊脂球》(1934年),这是一部揭露资本主义虚伪本质的讽刺作品,当时使用的仍是默片的拍摄手法。此后,罗姆在一所电影学院任教,并导演了一些舞台剧。同时,也参与执导了一些故事片和纪录片。他于1961年执导的影片《一年中的九天》以其冷酷和游离的风格令人瞩目,“使人联想起安东尼奥尼的作品”,同时代的影评家乌尔里希·格雷格如是说。1965年公映的《普通的法西斯》是罗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后,罗姆还执导了未尽之作《坚信不移》。1971年11月1日,罗姆在莫斯科病逝。他的学生马林·楚兹耶夫和艾伦姆·克里莫夫将他的收山之作完成,并于1975年公映。
  3.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这样极好的话,论真理与上帝孰重。他说以上帝为重于真理者,继必以教会重于上帝,其结果必以其特别教门重于教会,而终必以自身为重于其特别教门。由此想来,阿尔道夫•希特勒在狂热地臣服于他的子民面前喊出的那句精彩的“我就是党!”,也便是在情理之中的了。历史记录片之所以这般袭人以震撼予人以遐思,是其同一部厚重的二十四史无异,它透过黑白闪烁的画面和冷静平白的语言告知银幕下的观众,过去曾如此,现在正如此,将来要如此。
    听着德国独立音乐人麦斯米兰如诗歌如童话的吟唱,难以想象这个以冷静严谨著称的日耳曼民族曾疯癫地毁灭所谓的劣等种族,剥夺儿童发展的自由意志,以及拥有让人群远离思考失却个性的同时高呼“万岁”的非凡能力。
    曾有人俗鄙地称“历史是无情的婊子”,想来是由于它常常臣服于强权与政治的缘故,毕竟以死相逼也不愿更改笔意的史官早已随一两千年前的尘土永沉地下。因而,我们今日所见的文字和图像往往都是经过了粉饰或扭曲的,与其说我们尝试寻求历史的真相,不如说我们是被掌权者和发言人用一根鱼线牵引入其国民思想政治教材的。真正的历史,是过去时空里的言行与事件,上一秒上一年已然逝去,没有人能够改变,同时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但不幸的是,历史仅靠了人这种有感情有思想的物种来依存,就永不可能有绝对的确切。按心理学来说,客观事物或事件所以能保留在人脑中,是已经经过人的主观改造的,不可避免地带上人的个体情感和思维想象,再加上,即便是脑中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只是一落言诠便失真谛的。套用柏拉图对美与现实世界、理念世界关系的论述,即可推出,历史书籍或影像与真实的历史也是隔着三层的,不过是“影子的影子”。
    如此看来必然有人质疑“那我们还需要了解历史吗?”,在我看来这正是人的悲情而伟壮的所在。古希腊贤人曾以为“至高的善”在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那么像人类剥去历史外壳这般的徒劳工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凄怆,是知其无望而仍然包含热忱的讽刺。可细细想来,这种精神却贯穿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文化史中。两千多年前,仲尼在楚国隐士接舆或并耕的长沮桀溺面前,无力地坚持贯彻儒家政治主张,正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之所彰,对于仲尼这类圣贤来说,实是其道不显早知之矣。而现代历史中,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则做着同样心酸的努力。鲁迅的伟大不在于他以投枪匕首的文字投身革命的热血和无私,而是他在勘破这乱世俗物之后,没有选择抱着犬儒心态隐退而自得,而是依然不计后果地扑身左翼文学事业,于黑暗中描画气数微茫的白昼,于绝望中期望有所得救。这亦可代表了然现世无望,依旧欣然入世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无畏与悲壮。反观你我等芸芸大众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带有这种不可避免的悖论。因此,历史是不读不可的,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人而言,了解历史、反思历史是不可不珍视的内在省察与外部观照过程。
    在如今浮夸躁动的世界,大概已没有年轻人在床头放一本辛亥革命或中国史略的书了,就连历史纪录片也成了少有人问津的高阁影像。尽管如此,黑白灰的晃动中仍然有人曾读出凄惶与沉重。
    高度文明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跳舞或打高尔夫的年轻一代的笑脸中已没有几十年前那些浩劫的伤痕记忆。孩子的眼神如斯纯澈,与希特勒年代倒在母亲旁的被恐惧染白的孩尸,形成了可悲而震撼的对照。可是,好像死亡,与那些被夺去思考夺去个性的青少年的麻木生命相比,也并没有更可怕。在希特勒的眼中,一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成百上千万的人群才有意义。人们在听完统帅激情澎湃的宣讲之后,高举着手连喊三声万岁的时候,他们的眼神是空洞无物的,他们的决心与热情也是架空遥远的。或许希特勒要的,正是一群听从指挥为他征服他类民族与世界土地的人,一群有着硬拳头的战争的工具。可这样高度统一狂热的信仰形态控制下,总有一些冷静而睿智的人说出了“不”,于是流血与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正是有这些独立民众的存在,才推动了人类文明与思想的发展。他们的眼睛看着我们,是的,那些牺牲在集中营毒气室和超负荷劳作的人的眼睛,透过时空的尘芥,意味深长地望着我们。当作为一个人的自由和尊严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生命便成了机械的冷漠行走。由此,我不得不想到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可以说大部分百姓争端与诸侯纷乱的祸因即在于君王的不可侵犯,统治者希望民众永远做最顺从的奴隶,只有臣服没有反抗,而统治者的暴虐也是出自对于其他思想与行为的不宽容。正如胡适之所言,容忍是比自由更难的。
    当德国受到苏联等国家的激烈反攻时,当带着纳粹臂章的对着希特勒惟命是从的军人失去亲人有朋时,当他们一批又一批被送去前线永无归来之日时,德国民众的眼神开始迟疑。他们开始思索,思索所言所行的意义。他们开始怀疑,怀疑这么长时间来自己的信仰的归属所在。胜利是什么?胜利对普通民众来使究竟意味着什么?好像萧军在《八月的乡村》借人物发出的疑问:打跑日本人就有新世界吗?穷苦百姓的运命便能就此改变吗?事实是,即便在抗日胜利后,如汪文宣这般的知识分子也只好在胜利的烟火中孤寂死去,战争夺去了他的家庭与生命,而胜利后却没有人来兑现与偿还。
    我时常揣想战争这样自古以来的人类行为。老庄一贯向往原始社会,希望退回到民风朴鄙,无争无战的原始氏族社会,在野心膨胀的激进乐观的当权者看来,不免是浅陋而消极的痴想。现代社会固然是令人神往,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法制谨严。可是真的当你自己被践踏在他族的铁蹄下或闻到弹火的烟气、摸到死亡的衣角之时,罪恶混乱的文明时代还是荒蛮朴鄙的黄金时代,这个选择的答案便不可轻易知晓了。
    过去曾如此,功过是非只好个人自晓于心。再来看看我们当今的社会,狂热的个人崇拜一度在世界各地出现,思想专制与意志剥夺也频频可见,野心与暴力一分也没有减少。更可笑的是,这一辈惶惶度日的年轻人,即使在“五四”青年宣扬了自由与理性之后,在一定限度内获取了平等与个性之后,却不自知地放弃了思考与改变的权力,趋同于庸众似乎成了最强硬的生存法则。由此想来,精彩的发声濒临绝迹,并不是全无道理的。
    看一部好的电影或纪录片,就像是读一本好书,或者是词句,或者是画面,就有那么一刻轻易地把你打倒在地,一时憋闷而后余味袅袅。我想,罗姆用《普通法西斯》确实地做到了这点。
  4. 总体评价:你说这个片子在探讨法西斯的社会和思想起源?我觉得并没有很深入的探讨,面对这个问题反而显得太浅薄,很多分析都没有科学调查过,只是推论。就比如说,燃烧起的熊熊的火炬,可以让的国人感到愤怒;群众们整齐摇晃的身姿,心里就轻松点等等。这就是推论。

    片子里的大多数镜头都是取自纳粹自己的资料,有一些画面的信息量不大,可以配上科普介绍的解说词;有的画面很有意思,导演也站在观众的视角上幽默风趣的吐槽。也成为了本片的特色:经典格里尔逊式纪录片,全片都是解说词(因为语言原因让人有些无暇顾及画面),而画面呈现的信息也有限。(历史档案的纪录片就是这样的吧)

    解说词很有特色,因为不像是说教,有一些是介绍,一些像是真的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解释或者点评一些画面,不一定都是真实客观的,可能只是导演自己的解读和吐槽,所以会有一些幽默风趣的语气。后面直接把希特勒当作是“我”,用第一人称解说。

    对于这部片子到底在讲什么,我想它是记录了德国纳粹的产生到灭亡的过程;记录纳粹融入生活、战争、信仰、艺术、政治中的方方面面,最后还提到了各国残存的纳粹势力,给世人以警醒,也起到反战的目的。

    1、英国法西斯头目莫斯利,长得真的好像浴血黑帮的演员,选角好棒。不过这么多伦敦人想揍他也是很滑稽。

    2、第十四章普通法西斯:如果其他章节你都不看,一定要看这一章。全片精华。

    3、思考:二战德国战败后,被“生命之泉”培养的孩子最后结局如何?

    4、解说词摘录

    “(集中营里的女人)她们还带着自己的孩子,以为有一天会离开这里。”

    “如果全体德国人都认真深思它(《我的奋斗》)的内容,德国的命运大概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我看着这个燃烧的万字,怎么也无法想通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在德国。在德国这样一个有伟大文化传统的国家里,怎么竟会让一批半文盲的、自以为是的蠢人当权呢?”

    “对待群众就像对待女人一样。女人是心甘情愿屈从于力量的。”

    “这是和我们同时代的莫斯科市民。他们坐在这里,各自想自己的事情。就像那年六月份的那个早晨一样。一切都是那么平常,那么愉快,那么平静。但是,那个早晨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伤痕。有些人失去了儿子、兄弟、父亲母亲。有的人失去了全部的家庭成员,房子也被摧毁了,生活也被摧毁了。不过,今天、现在、此时此刻的情况,就是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现在现实。他们思考,他们相爱,他们生活,这是最重要的。这两个是什么人?这些呢?学生,未来的控制论专家或者化学家,没准是火箭工学家。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在想什么呢?...他们希望一生都过的这样美好和睦,我也希望他们一生都过得美好和睦,不要经历1941年6月讲论在我们面前的噩梦,当时,白昼变成了黑夜。”

    “他们赶人就像赶牲口,赶牲口就像在赶人。”

    “这些人早已死去,但是他们的眼睛是活着的。他们的眼睛仍然在盯着我们。”

    “希特勒没有这样的武器。谢天谢地,他没有。如果他有这样的武器...你觉得他会迟疑哪怕一秒钟吗?连杜鲁门都毫不迟疑第地使用了。假若真是那样,人类会怎么样?我不知道。说不定人类...就没有了。

    “ 这种人虽然不多,但是一直都有,他们不仅是德意志民族的骄傲,也是德国人民的希望和未来。”

    (可是已经死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