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剧场前 극장전(2005)

剧场前 극장전(2005)

又名: 剧场传 / 电影院的故事 / 电影故事 / Tale of Cinema

导演: 洪常秀

编剧: 洪常秀

主演: 李己雨 金相庆 严志媛 金明秀 李镜珍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上映日期: 2005-05-27(韩国)

片长: 89分钟 IMDb: tt0461795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怀才不遇的导演金东秀(金相庆 饰)每天都流连在戏院前,沉醉在自己的思维里。最近他刚好看了好友的一部电影,他会觉得电影的情节便是自己的故事。与此同时。他遇到了电影中的女主角崔英实(严智媛 饰)。后来东秀在出席一个电影人聚会的路上,再次遇到了崔英实。

演员:



影评:

  1.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电影了。过去几个月,自己不只一次和别人说过这话。想来总是有些不可思议,曾经日夜颠倒、放纵沉溺其间,而这种短暂的疯狂终于在不经意中就被自己丢弃。

    再一次听到这话,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剧场前》严智媛饰演的崔英实在唱歌前提起的一句话,虽然场合各异、心境不一,但依然仿佛被什么东西扎了下,有点颤抖。只要有一点相似的地方,有的人心里就会说,那像自己的故事。细腻的观众可能会因为某个场景被触动,继而在影片接近现实的刹那,产生某种难以理解的亲切。

    一首无关痛痒的情歌,因为真情流露的演唱,突然爆发出一种令自己难以承受的悲哀,实在有些莫名其妙。确切说,我想起了在与电影相伴的那些日子里,电影带给自己的莫大欢乐,当意识到离开也许是将来无法逃避的一个现实,我进而产生更多离奇的想法,但都是一闪而过。在电影与生活之间,也许它们依然要结伴前行。


    于是乎,很庆幸看到了洪尚秀的《剧场前》,以前对导演作品并无太多关注:即使他的片子在戛纳电影节上被打出过尴尬的低分,听闻过与他有关的韩国电影“三人三色”。当然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他是韩国最具有实验精神的导演,只是对于经受了太多搞笑爱情韩片的国人而言,不论李沧东或是洪尚秀,总会隐约觉得他们的作者电影实在显得底气不足。除此之外,还有人对韩片有强烈的排斥心理,这些都是后话。

    了解韩片也无非是几年间的事情,2004年韩国电影的风光无限自然与洪尚秀无缘,这一年是光彩夺目的金基德和朴赞旭。其实影片吸引我的原因并非是对日韩片的几分偏好,而是电影海报上一对陌生的男女。扫了几眼介绍后,影片的“戏中戏”显然让自己对它多了几分额外好奇。看完之后,又懊恼着轻信了不负责任的介绍。

    《剧场前》并非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与电影院也并无太多瓜葛,非要强加个概括,它是关于电影与现实的思考。《剧场前》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电影中的电影,后一部分由这个故事所引发而出,一男一女被安排在了虚拟与现实场景中前后出现。和洪尚秀以往风格一样,画面平淡中夹杂着不厌其烦的对白,看似依然在熟悉的无聊小事上作些文章。电影里的音乐有些怪异,电影里的故事结束时竟是轻快小调,而东秀街上追随英实时又是慷慨激昂。惟独两处情歌响起,微有了伤感的迹象。影片时间跨度只有两天,东秀那身衣服甚至都没换过。导演把很大篇幅都用在了对话、吃饭、交谈的琐碎凌乱,极尽生活困乏中的无聊。

    曾有人说洪尚秀的《女人是男人的未来》里是最贴近韩国现实社会的男女,老实说我不喜欢这个有点执拗的片名,于内容本身并不怀疑。因而作为导演最为擅长或者说最着力去表现的东西,贴近现实在《剧场前》里一样得到体现和发挥。当然《剧场前》依然少不了情爱场面,有人说这一类场面是累赘,完全可以隐去。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暴露的情色场面已然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或者对于韩国电影而言,类似东西让不少人已经深恶痛绝。非要坦言,洪尚秀电影里的情欲并不故作缠绵亲热,相反总是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冷漠,这也可用来理解电影里的男女,偎依取暖却总要面对分离,床戏用以取悦观众的理由并不充分。


    不少忠于洪尚秀的影迷指出《剧场前》故事相当随意,并且抱怨节奏太慢。前半部分将近40分钟——电影里的故事,年轻大学生和昔日同窗在街边久别重逢,随后俩人愉快地约会见面,吃饭散步,突然心灰意冷决定一起服药自杀。随意的地方出现了,至少在两个年轻人身上,我们尚难以察觉他们厌世轻生的迹象,只好相信这不过是情侣间善意的玩笑。耐人寻味的是洪尚秀在自杀前后扯带出的一大堆缘由:年轻大学生几次畏缩逃避到最后一刻终于吞服下药片,而甘心追随的女孩逃离了生死约定。年轻人对于生死不谓轻重,最后落了个无奈好笑的收场。“干干净净地离开这个世界”,这种消极颓废在现实层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只是在40分钟故事里,主角的思想转变和心理冲突缺乏必要的逻辑,有点难以置信。

    而随后,电影告诉我们,那只是一部电影,我们陪主人公看了一场电影。出场的主人公金东秀是个对生活无甚渴念的失意人,唯一让他有所眷念的是电影本身。他对老同学导演的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认为对方有意的利用了自己经历。当东秀遇见了电影故事里的女演员崔英实,他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般。虚幻与真实交汇的那一刻,恐怕也是很多人所幻想的,他不可避免地寻求角色代入。在其他场合,东秀与周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编织寻找的借口也是苍白无力,和朋友碰面后的表现更让人哭笑不得。同学会上,他遭到了冷嘲热讽,人际交往糟糕不堪。对老同学病情无甚挂念,对旧交故友的处境漠不关心——如此一个颓废沮丧的男子,却在电影里寻求着莫大的安慰,用以填补面对现实世界时的无力困乏。剧情也顺水推舟,让他和英实交谈、喝酒、住进小旅馆。只是影片用英实的一句话来回答了东秀:你好象没有看明白那部电影。


    洪尚秀依然在《剧场前》放置了男女关系的话题,只是故事里的男女主角截然相反。如果说东秀的消极因为终日沉湎于虚幻猜想,他的冷漠是因为遭遇到了是非不公,那么以整个影片来看,在大致清楚了东秀的性格背景后,回头去看他“自己的故事”,自杀终于不会显得那么牵强了。但故事本身真是他的真实经历,这点还是难以琢磨。当英实在东秀老同学的聚会上,带着哭腔地唱起了电影里的歌曲,她的情真意切更多是在感谢导演的知遇之恩。毕竟她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看电影了。她的身份不过是一个演员,故事的设定、离奇的情节,对她而言只是一次偶遇。离开电影她依然是现实中的女人,现实与电影的界限被她划得很清楚。这跟她在故事里作为“东秀”多年前的情人一样,权衡过生死轻重后选择了离去,理性而独立,难怪有人说英实这个角色是电影里最耐人寻味的。对那名惟利是图的导演(东秀的老同学),她颇有怨言,又因为感恩动容。故事里的英实从年少无知、未谙世事的冲动到适时的抽身离开,而现实里作为演员的英实独立自主,伤心买醉却断然拒绝了东秀的纠缠。

    电影阐释的因由不能拿来解决现实里的复杂,电影里的男女尚且惧怕死亡,而恍惚迷糊中的东秀为眼前景象困惑,冒出的痴人梦语只是个天真笑话。病入膏肓的导演害怕死去在床上失声痛哭,而戏外的英实在床上无非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女人罢。电影里延续下来的情绪让东秀得到了满足,但最后现实却不忘抽他一记耳光。最后,东秀也在老友的痛哭声中深省,生活又将带给他什么发现,是否他还继续着电影里的情绪与冲动,这些不得而知。【2005 09/15】

  2. 如同《自由之丘》里被打散的信纸,我看洪尚秀也是颠来倒去,随手拾来。《剧场前》已经是我看的 第九部洪氏作品。跟他“熟”了之后,暗暗勾连出一些细节上的默契,那些惯用的小伎俩俨然变成一个个潜在的爆笑点。比如40分钟后,男主金相庆第一次亮相,才惊讶发现电影里面套了一个电影,被套的电影里还套了个话剧,一边大吼“又被骗了”一边嗔笑,死鬼洪导!比如金相庆又跟踪美女了,他还戴上了耳机,当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的时候,噗,我仰天长笑,差点把沙发捶烂。

    说到金相庆,他是洪尚秀电影男主角里尴尬奇葩界的一枚灯塔(褒义)。《杀人回忆》里进步青年的形象彻底被猥琐大叔所覆盖,憨萌、呆蠢、真诚、无厘头,一个别扭的手脚摆放,一个微表情瞬变,一个娇羞又不失猥琐的眼神,他信手拈来。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他却选择了把屌丝演到极致!

    然而当看到金相庆饰演的李东秀导演在病危的前辈面前痛哭流涕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之前那些形容词都是不准确的。他的人设只有两个字:纯粹。纯粹到近乎愚蠢,纯碎到内心与行为高度统一,纯粹到不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

    看到同学女儿感冒,立即帮她戴围巾的是他,下车后特意把送走的围巾要回来的也是他;10分钟前确实心疼小女孩,10分钟后也确实想要回围巾,他怎么想,于是就怎么做了。看到漂亮女主,想搭讪,于是就跟踪了;想喝酒没钱,就让女主请客了;想上c床,于是就去小旅馆了,他怎么想,于是就怎么做了。他想抽烟就抽烟,没钱就只捐零钱,想自杀就自杀。三十几岁才第一次要开始“思考”这件事,更印证了他以前都是“行动直接反映欲望”的行为模式。你还在惊叹怎么会有如此奇葩的时候,导演偷偷笑了,这不就是不戴面具的你吗?

    这么一个温柔版的“变相怪杰”,是洪尚秀在漫不经心的告诉你,“你不懂”,你既不懂电影,也不懂现实:你渴望的“真爱”,我用最陈词滥调的“我爱你”一遍遍说到你吐;你探索的“因果”,我用最杂乱无章的姿态来展示它的无常;你追求的“交心”,我用最虚情假意的语言包装华丽;你恐惧的欲望,我却用最真诚赤裸的方式捧到你面前。
  3. 洪尚秀的这部刚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力作一改前几部影片的叙事方式,通过“片中片”的形式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出三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剧场前》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电影院的故事。男主角是《生活的发现》的金相庆,他饰演的金东秀一天在电影院里看了自己同学拍摄的一部电影,当他走出影院时,看到片中女演员崔英实(严智媛饰)也在剧院前走过,对电影剧情有深刻感受的东秀于是开始追求英实,而另一边,他的同学即他所看影片的导演得了重痛有可能离开人世......

    影片的情感描写延续了洪尚秀一贯的风格,冷静而不失尖锐,主人公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彼此孤独的人总会走到一起,喝酒,聊天,然后发生关系,性爱场景里看不到性感,只有真实,洪似乎把他的各种人生体验都投进了电影里。

    影片中的东秀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什么渴求的人,所以当看到电影里的男女主人公买安眼药自杀的场景时就联想到自己,甚至觉得电影讲的就是自己的故事,是啊,生活中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每当我们被一部电影打动时往往就认为影片讲的就是自己的的故事,甚至当电影结束那种情绪还会围绕着左右,只不过我们没有东秀那样投入,他甚至听电影里的歌曲,迷上了电影里的女主角,令他没有料到的电影毕竟是电影,电影里的男女可以不顾一切自杀,而现实中的导演自己得了病都害怕离开这个世界,女主角在电影里不习惯男人在性爱方面粗鲁的行为而在现实中却希望男人勇猛一些......电影毕竟是电影,而不是生活,也许我们在影片最后也有和东秀一样的困惑,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最近的行为。

    洪尚秀在韩国电影里算是一个另类,也很具有开拓精神,他的电影有着现代人的孤独感和游离感,却又不像金基德那样极端,他的电影里的男女彼此都渴望发生关系却又不会考虑到责任,在洪尚秀的电影里,我看到了真实,一种现代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关系。
  4. “观察电影带来的影响很有趣”——拍摄新作中的洪常秀导演

    原载于《Cine21》2005-01-11 摄影:오계옥,文:정한석

    自己翻着玩,非专业人士,应该有错译……

    原文标题:“영화가 주는 영향을 보는 게 흥미로웠다”——신작 촬영 중인 홍상수 감독 인터뷰,链接:,

    (首二段略)

    乍一看依然是重演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但《剧场前》中有很多新的尝试。洪尚秀首次开了制片公司“田园社”[전원사](说是因为公司前面有一个庭院),将过去平均两年一部的周期缩短了一半,在《女人是男人的未来》之后仅时隔1年再拍新片。还打破以前只和新演员一起合作的规则,继《生活的发现》之后和金相庆二度合作,这或许会成为《剧场前》可以预想到的关键词。另外两位主角李己雨和严志媛饰演了洪尚秀电影中年龄最小的角色。此外,原来固定的框架现在开始奔放地动起来。这不是指《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的摇镜(panning) [注],而是眩晕的变焦镜头(zoom lens)(虽然很难想象……)。不仅大胆使用大家嫌土气而弃之的变焦镜头,还用了看起来有特色的旁白(voice-over narration)。洪尚秀的电影之前不讲述人物内心,如今终于有了echo。

    译注:panning,将摄影机固定在三角架上,跟着移动中的拍摄对象,让摄影机水平转动。

    原来片头这个是洪的制片公司logo,手画的,似乎每次都不一样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剧场前》都很有趣。但不可预测。因为连正在拍片的他也还有很多事要碰上再说。“拍电影之前好像说太多了。如果拍得不好,也有可能是胡言乱语。”洪尚秀说。因为剩下约24次的拍摄都是这种发现的过程。虽然惆怅但也只能慢慢等了。

    -因为刚开拍,请大概介绍下新电影《剧场前》吧。

    =有时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后,某种程度上,短则几分钟、长则一整天,会沉浸在片子带来的影响之中。好像感觉那种反复的日常经验有一天会变成电影的素材。一直有这种感觉。津津有味地看完很tough的硬汉电影(마초영화)出来,我也曾像主人公那样猛抽烟。那样的自己挺滑稽的。就会想:啊,还有这样的啊,其他人也会这样吧。这次想做做这种东西。观察片子带来的影响会如何显现,这本身就值得回味,因为随着模仿不断加深,自我重复是有结构的,也很有趣。我自己对这个结构中最终需要拥抱并表露的人际关系的想法和态度,正在一点点丰富和形成的过程中。

    -之前的电影标题与内容保持了距离,只在感觉上有连接,而《剧场前》这个标题则有所不同,比较能预想到内容,更具可读性。

    =因为担心被理解为是"Meta电影"(메타영화),会感觉有负担,而且对现有的Meta电影好像也有抵触感。对此我决定甩开负担感,即便别人是这么看的,那我不这么做就行了。反正《剧场前》标题里要有“剧场”,想把这两个字放进去。词汇带来的感觉、读起来的味道,或者以前在哪里读过、熟悉过,残存的词汇音感、韵律之类的,似乎都会影响选择。我自己想了一下,以前好像有好好读过名为《万岁前》[注] 的小说。大概是因为这个关联,所以出来了《剧场前》这个题目。时间上的“前”,剧场前面的“前”,讲故事的“传” [注] 。 像是个好题目,就定了,但直到印刷出来之前,还只是暂定标题。 也有可能会起其他标题。 但就这样吧。

    译注:《万岁前》是作家廉想涉192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描绘了三一运动之前的朝鲜社会现实。 小说采取东京-神户-下关-釜山-金泉-大田-首尔的纪行结构,一路上对殖民地社会和时代精神做了逼真的观察。

    译注:汉字“前”“传”在韩语中同音,都是전。故<극장전>兼有《剧场前》和《剧场传》的意思。

    -虽然角色还在创造过程中,但希望可以解说下现阶段《剧场前》主人公东秀(동수)、尚原(상원)和英实(영실)。

    =剧中剧里的角色是尚原(李己雨饰)和演员英实(严志媛饰)饰演的女子,电影中的现实里的角色是演员英实和电影导演东秀。剧中剧里,尚原刚开始复读,而英实从高中退学,在眼镜店工作,打算参加高中同等学历考试。电影中的现实里,东秀的设定是,为了当导演准备了很久,差不多有8到10年,但没有拍出长片。性格或关系等都是写剧本摘要(treatment)[注] 的时候定的,随着与演员的见面和拍摄,会逐渐变得具体化,所以现阶段说起来有点草率。

    译注:剧本摘要(treatment) 是为了让观众明确了解电影的内容和情绪号召力而制作的说明文,省去剧本(scenario)的专业和繁杂,描述登场人物、情节和预算的一种电影制作企划案。可以出售给电影公司,也可以在拥有企划案权利的同时发展成剧本(scenario)。

    -目前为止(你)电影中最年轻的人物出现了。

    =虽然也会有剧中剧的结构上的反复,但电影中的现实里的角色东秀也会受到剧中剧的情绪上的反应。是所谓少年变成男人的视角吗,那种原型故事是什么呢?会这样思考。

    -这是您和金相庆合作的第二部作品,是第一次与同一演员重新合作。

    =设定为走出电影院的人后,接着就想故事,想到准备当电影导演的人这个人物的同时,就想到金相庆了。《生活的发现》结束后还和金相庆保持联系,有信任感吧。 他对我所做的事情表现出共鸣,增进了亲密感和情谊,作为人也有和我相投之处。以前是去见照片或电影中的演员,以初见感觉到的新鲜感开始工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好奇和合作过的人再合作会如何。虽然金相庆在《生活的发现》里已经做了非常多,还是非常期待他这次会怎么做。有些会重复之前做过的,也会发现并混入之前没有展示过的东西。

    -有没有想过其他演员?

    =没有。剧中剧有一个场面,大纲和《生活的发现》中金相庆演的差不多。我意思不是说要看完我之前所有电影,可能对观众来说不那么重要,但对我来说(二者)有关联是很有意思的。《剧场前》剧中剧的这一幕似乎在《生活的发现》的那一幕之前就发生过,可以这么说吗。那种联系让我觉得很有趣,是说得通的。

    -看过《生活的发现》的人应该知道是哪一幕。

    =今天要拍戏,能不能清楚地展现出来、到底如何,要拍出来才知道。

    -那么可以说模仿和反复的主题(motive)这次也是很重要的?

    =我在构造什么的时候,并非因为我觉得模仿或重复是重要的框架而去做,而是活着活着,发现自己在使用那个框架。解释日常现象时需要一个框架,可以是好莱坞的剧作法(Dramaturgy),也可以是既存社会通用的各种信息和意识形态。我呢,想在二者之间的自由状态中开始和完成电影。好莱坞的剧作法往其中插入素材时,好像有种有意无意被迫的意识形态;另外,既存的意识形态不是说它本身好不好,而是先确定后,再把素材编排进去,这样出来的效果不会让我有发现了什么的感觉。首先,是不是应该从这点开始就自由地采用能解释所谓生活和经验的最低限度的框架呢?带着这样的目标去做结构,偶然出现的框架就是反复和模仿。试过几次之后,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并不是有意为之。对我来说,解释生活这块疙瘩的框架是很有用的。

    -如果说《生活的发现》感觉像层层反复的结构的完成的话,《女人是男人的未来》则如你之前所说,是一部“在单线中插入形式”的电影。这次是像前作(《女人是…》)一样,还是像《生活的发现》一样把几个碎片放在一起,你有决定吗?

    =结构上仅就目前的剧本摘要来看,好像与《生活的发现》更类似。对仗更加工整,更有一种融合在一起而结束的感觉。稍微不同的是速度感。会更多使用zoom-in/out,也会加入旁白,剧中剧里的人物的年纪远比我之前拍过的人物年轻,因为这些,会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女人是男人的未来》则是,一开始有某种情况,对此首先立马浮现的是我的情绪反应,接着又对那种反应有点怀疑。应该重新回味生活中无数次浮现的情绪反应,《女人是男人的未来》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这部电影的起点则有所不同。某种情况出现时,很奇怪,它自己具有形成完整结构的形态。这种形态已经具备完整性。有的电影需要好好选择其中出现的素材,这就是《剧场前》。当然,如果全部做出来的话,会是一模一样的电影,也会有情绪反应,但在起点上就存在这样的差异。

    -从技术上来看,也是第一次尝试变焦镜头(zoom lens)和画外音(voice-over narration)。

    =前面的作品也准备了zoom-in但没做,对旁白是早就有兴趣的。好像是时候实践想做的东西了。看剧本摘要时也觉得对了。

    -为什么不用移动推车(달리,dolly)或轨道(tracking)而是zoom或旁白呢?

    =用zoom-in的场面,不管是用cut还是用推车轨道,现在都没什么排斥感了。这部作品里虽然用了zoom-in,但我认为也可以用cut。曾经觉得有区别的差异和态度,像烟雾一样消失了。如果说以前认为应该用长镜头(long-take),角度(angle)也该扩宽些,无论如何都要坚持的是既给我紧张感又有趣的话,那么好像从《女人是男人的未来》起就松弛下来了。而且做得多了当然就想试试别的,可以说已经做够了,感觉在那个角度呆了很久了。几个zoom-in,可以是像其他电影一样,是为了放大情绪反应,但对我来说《剧场前》中zoom-in的使用90%以上是实用性的。用zoom-in代替cut。至于旁白,可以迅速消化你想放进去的信息,缓解紧张感,是动作和台词之外的另一个选项。

    -听说镜次(take)的数量减少了很多。那么导演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作为导演,我对电影的节奏(pace)、演技的鲜明性、察觉不出来的小失误的宽容度是不一样的。但我觉得那都很好。再拍10次,拍出来的微小差异,在大荧幕上一闪而过时,是不是感觉得出来,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得到的结果,是不是一种浪费,对此我好像有自己的判断。有的镜头可以拍20遍,而有的镜头没有必要微调。那么给演员导戏说的话也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说,在没人的地方久久地凝视、欣赏某张照片的方式,跟欣赏电影这样的动态影像的方式是不同的,长时间凝视照片,似乎会产生某种倾向。这种倾向拍成电影,似乎会让我执迷于细节...但考虑到观众的反应,会很实际地想:‘把精力用在别的地方吧’。

    -《生活的发现》是7天,《女人是男人的未来》是48小时,电影的素材通常设定为有限的时间内的事。 这次也对戏中戏和戏中的现实设置了时间限制,因此很好奇会不会增加其他什么要素的密度呢?

    =那也是直观上是那么回事,好像也挺值得分析的。但是没分析过。因为电影的时间比较短,这样的好处是日常琐碎的行动可以自然而然地连着走。 想用所谓并不具戏剧性的场景(scene)来解释生活,因此好像电影时间越短越好。开始构思的时候,应该在这里开始,在这里结束,就是这样想的。 人物也是如此,通过人物表现出来的矛盾或困境也是如此,似乎自己有可选择的种类或局限。 不过这个问题什么时候无聊的时候,我得考虑一下。 (笑)

    -你一直对日常中运作的某种幻想性保持警惕,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对人们的影响即是如此。看完某部电影后受到的影响,就是被其中的幻想性所吸引,稍微丢掉了自己的东西,而这次却以这个过程作为故事素材。之前警惕的东西,在这部电影中被正面讨论。那我想知道,这是从日常的角度来表现幻想,还是你转而承认幻想和现实是相互影响的?

    =我想可以谈两点。在这部电影里,电影被称之为一种简单化的幻想,想一下这和电影中的现实里的人物的感受,好像不会采用用台词直接提到的方式,而是,如果人物看完什么电影出来,电影具体的样子和具体的关系就有了。这样就会出现很多角度的评论。看了那部电影后,会有常见的评论,也会有以电影中的电影和现实人物之间的具体关系为基础的评论,也会有人在结尾的时候再做判断。虽然很难说清楚,但这好像是我会收集到的回答。

    第二,从幻想和现实的关系来说,我觉得人不可能完全掌握现实。 实质是某种你永远无法了解的东西。 没人能全部了解,不是吗? 对幻想的警惕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如果一定要追究的话,在人生必要的时候打破让尽可能压抑自己,让自己无谓地变得残忍或愚蠢的幻想机制,赋予我们这种能力的不正是文化吗。电影就是这种东西。 并非所有的幻想都是不必要的。说白了,即便是庸俗的幻想,但如果它能给那些太辛苦的战场士兵,或者那些只能做苦工的人带来眼前的幸福感,那也是好的。 并不是说幻想本身不好,而要是警惕压迫着人门的幻想。

    -有人说,《女人是男人的未来》之后否定的能量(energy)是不是再次增强了?那这次电影会怎么样?

    =目标和原则之类的没有变化。打个比方,我遇到A后再遇到B,各自会不会做出不同的行为,有没有这类的差异呢? 有直观选择的素材和由此产生的形式,有演员们,跟着这个形态去尝试,然后从中收集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