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您可不曾梦见过 / Vam i ne snilos... / You Have Not Seen It Even in a Dream... / Love and Lies
导演: 伊利亚·弗雷兹
编剧: Galina Shcherbakova 伊利亚·弗雷兹
主演: 塔季扬娜·阿克休塔 Nikita Mikhajlovsky 叶莲娜·索洛维 伊琳娜·米罗什尼琴科 Lidia Fedoseyeva-Shukshina Albert Filozov Tatiana Pelttser 卢晓菲·尼菲多娃 耶格尼·格拉西莫夫 里奥尼德·费拉托夫 Vadim Kurkov 叶卡婕琳娜·叶·瓦西利耶娃 柳波芙·索科洛娃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上映日期: 1981-03-23(苏联)
片长: 90 分钟 IMDb: tt0153489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首先介绍我写作它的原因。我在高三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最初这部电影在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某种印象,一种不计后果的危险,它为我带来了如履薄冰般的感受。我当时深为其中的人物而担忧并疑惑于电影的结局安排,而数年后我重又想起了它,并不断反思电影结局的危险性和为什么电影的拍摄者在知道这样结局的后果时,仍然坚持呈现这样的结局,而接下来我试图重构这部电影的脉络,希望能够给出一个回答,而不是单纯的忧虑。
电影主要以女主卡佳和男主罗曼间的爱情为主线,涉及了诸多爱情的矛盾,并最终对爱情本身,而并非作为激情的爱情表达了肯定。而电影据说根据《苏联银幕》在当时问卷调查中,被评为1981年最优秀的电影,因此在质量上也是被公认而因此值得一看的。
这又是一场发生在校园里的爱情,并且发生在校园里也意味着,至少很有可能,当走出校园后这种爱情将会消散。而这部电影确实没有拍他们毕业后,或长大后怎么样了。但笔者认为在电影本身的脉络中,电影给出了一种偏激的方案,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全片只着眼于局部选择反而带来了一种纯粹性,因为这意味着,在电影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将有机会纯粹地行动一番。而在结局里,这一点纯粹性被无疑地表达了出来。片尾中罗曼被封在了房间中,因为他的家人阻止他与卡佳重聚,而罗曼最终从窗户上跃下,摔在圣彼得堡的雪地中,卡佳把他从雪地中扶起,双方都流露出了重聚的喜悦,机翻后原小说的描述:
“他的胸膛撞到了一根穿过草坪的水管一一从窗户看不到它。但撞到以后他又站了起来,因为他看见卡佳正穿过院子
“卡佳!”他喊着,并感到嘴里有血。他就用手捂住嘴,免得她看见而受惊吓
她笑着跑了过来
“你在草坪上做什么?
“站着......”他说,然后倒在她的怀里。
人们从四面八方跑来.....他们看起来是多么的亲近.....”
而这场重聚也被在场玩雪的两位孩童(童男童女)注视着,电影中他们的四目相望,就像是在传达着某种理念,此时电影也响起了结尾曲,一位老人在窗台微笑着,像是在祝福着他们,罗曼与卡佳在由泰戈尔的诗篇谱曲的曲调中,相互依靠着,而这一幕也似乎传达给了那两位孩子,镜头的向上拉升,两个小人躺在雪地中,仿佛也被主注视。影片结束。
电影给出了一个团圆的结局,肯定了这场爱情。而这种肯定在某种程度上出乎预料。不在于它给出了不同于现今流行的一些桥段,比如男女主最终在受到了各种生活的压力后失去了最初爱的纯粹而分开,或只是以爱情为由寻找自我,最终就是要分开,并且可能还会在分手几年后偶遇时大谈自己过得很幸福云云。那些电影是真实的,并且因为符合多数人的想象或体验而尤为的平庸。
而在《梦若初见》中,罗曼在片尾那克服一切阻力的一跃,和影片的到此结束则出奇地肯定了这场爱情本身,这近乎疯狂的一跃,使罗曼克服了他所面临的窘境,这显露出了两种面向,一是,纯粹的爱情本身,这种非“是”不可,那要将它实现的冲动和那个人必须是她/他的那股力,都已经被无疑地确证。二是,电影结局上的疯狂,这种疯狂虽然依托于爱情,但它完全不同于它,这种要跃出、打破窘境的疯狂使罗曼冒了生命的危险,才得到了爱,而这最后与孩童的相注视,也意味着,它在播撒它的种子,它要在孩子中传播出去,改造下一代。
在这部电影内在地的脉络中,正如电影的另一标题:《你可不曾梦见过》,绝非想要让观众通过它做一个好梦,虽然它有着梦的结构,即一个良好的开端,辅以一定的困难和对困难的克服,就得到了一场良好的梦。所以它为了证明自身并非梦,而在爱情上不止局限于罗曼与卡佳,这两位年轻人的矛盾间,而是还涉及了父辈间的遗憾,并且结局时出现的那两位孩童也使他们的爱情有了教育学的理念,即这应该被传达下去,它不同于上一代的理念,并要传达给下一代,和改变下一代。
在父辈层面出现的人物间,也显然围绕着爱情而被组织,他们的性格和心理亦是通过爱情被刻画的。人物的关系在其中呈现为一种巧合,罗曼的父亲曾经与卡佳的母亲有段不了了之的感情,而他们又恰好一起搬到了同一个城市成为了邻居,而罗曼与卡佳又恰好是同桌(hhhhhhh),他们的老师作为大龄剩女,与一位诗人有着感情上的瓜葛,对她而言,是继续独身还是赶紧和这个“合适”的人过日子,始终是个选择。卡佳的母亲在遇到那个真正的另一半后再婚,罗曼的父亲则在他的婚姻中始终不快意。卡佳的父母时尚、新式,罗曼的父母则显得传统,尤其是他的那位大腹便便的母亲,她在片中展现出的控制欲和多疑也意味着,她会是罗曼和卡佳之间爱情的大敌。
而我们也可以从人物关系间梳理出各种的爱情的类型。首先是最先在电影里出现的卡佳的家庭,卡佳的家庭是通过再婚建立的,电影中把她的家庭刻画地甜蜜而富有激情,所以卡佳在这样地环境中也对爱情表现地早熟。但也真是因为再婚,卡佳的母亲对爱情也有着一种敏感,虽然有着更精细的手法来处理孩子的情感,但她面对爱本身,却也束手无策,因为她永远的在爱情中有个断裂,但也正是这个断裂,也是他们对卡佳的感情十分温柔。
其次是老师,她在火车站与那位诗人见面,此前她的母亲一直在催促她的婚恋,而她对那位诗人虽然气质相合,但她的内心仍然抗拒他。老师的形象在影片中也是复杂的,因为她在电影最后也没有妥协,没有把自身抛入婚姻中。但她又有着对没有在年轻时的爱情的遗憾,因为她认识到,此时没有人会真正爱上年老的她了,这也许是她为什么最终彻底与那位性情上多情的诗人在关系上相断裂的原因。最后电影中她虽然多泪眼孤单,但她最后仍坚持了独身。
然后是罗曼的家庭,一个传统的家庭,全职家务的母亲和工薪族的父亲。母亲强硬而父亲则克制,虽然这样的家庭很正常,并实在是太寻常了,但也可以在分类上占个位。
最后就是那甜蜜的两位小人了,他们简直就是他们父辈的爱情的结晶,罗曼父亲与卡佳母亲未果的爱情再现在了他们身上。他们身上诸多那个年纪的爱情的特征,涉世未深的单纯,对自身专一的深信,对相互间深深的思念和对永不分离的渴望,这些都是这段年轻爱情展示出的美好。
父辈间的情感都是有遗憾的,卡佳的家庭虽然看起来美满,但这种美满在最初就是建立在有一段遗憾上的。老师则将自身永远的维持在了遗憾中,因为,最初的爱的美满已经远去,她已无法寻得,因此与其寻求虚假的替代,不如一直留在真实的遗憾中。而罗曼的父母就是凑合着过的那种,太多了,太寻常了。
而此时那两位甜蜜的小人,他们是在质上与父辈相区别的吗?
而对于父辈来说,罗曼与卡佳的那种稚嫩的爱情可谓是一眼看到头,在他们眼里,小人们的爱情在他们长大后会草草收场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了。而只是双方的父母在知道他们的恋爱关系时,感到了某种所谓命运的造化。但并不妨碍罗曼的母亲激烈地反对他们。学校的老师等等也对此并不看好云云。
而罗曼与卡佳的同龄人间对他们亦不看好,嘲弄到“可怜的同志,正直韶华就投入爱情的坟墓”。只不过他们会真心地帮助维护罗曼和卡佳间的爱情,因为,他们也并不喜欢父辈间平庸的爱情。
而电影此时已经开始陷入了死结,因为如果依循着前人的经验,他们的爱情的结局仿佛已经被给出了,他们的可能性已经被困在了过去。但如何真正前进,通向未来?
而电影解决这一点,暂时的放弃了孩子的视角,先回避卡佳和罗曼的爱情是否会延续到他们长大这一问题,因为罗曼和卡佳的山盟海誓和相思所致的忧郁都不够回应能否延续而长久这个问题,他们的父辈难道没有做过这些吗?所以这部影片而转向回应这段爱情本身,即是否应该阻碍这段爱情,是否应该人为在这段爱情中制造遗憾,哪怕冠以“为他们好”以及“长大后会明白”的美名云云。
因此电影也设计了一段阻碍,来自罗曼母亲的阻碍。罗曼的母亲为分开罗曼与卡佳,不惜编造谎言,谎称外婆生病,而让罗曼休学,远去圣彼得堡照顾他外婆。一种“善意的谎言”,但问题在于安排的刻意,在这段中母亲和外婆坏的过于理想,这种坏就如罗曼与卡佳的爱情般单纯,而显得略蠢,也许只是编排上的无奈。但这种谎言和其所致的阻碍,并没有破坏这段感情。
这段情节老套,但也间接带出了一场对爱情观本身的分判。
卡佳的父母见卡佳相思成疾,而支持卡佳独自前往圣彼得堡去寻找罗曼。而在卡佳离开后,众人也得知了罗曼母亲欺骗的行径,而影片也借着众人对谎言的朴素的反感而取得了一致,在对罗曼和卡佳的爱情的看法上取得了一致的支持,罗曼的父亲在知道真相后更是对他的妻子说出:“就你干的这些事,杀了你都是便宜你。”的话来。
因此电影在这里也借助了反对者的蠢,而凸显了被反对者的纯真,也使得那甜蜜的两人真正得到了来自父辈的支持。父辈们的态度在此的翻转也显示了他们间的分判,即不应对爱情说谎。这也体现出,父辈间对真诚的爱情的渴求,而罗曼和卡佳的爱情,无形间被视为一种对他们遗憾的修复。而其中卡佳的母亲的态度,就显得尤为的暧昧,仿佛是在等待奇迹一般,她身上所具有的敏感让她尤为在意他们的爱情的命运性。卡佳母亲与罗曼的父亲无疾而终的爱情竟命运般地再现为了卡佳与罗曼德爱情,这意味着什么吗,他们会是特殊的吗?这作为隐含的问题悬在众人上空。
而此时片中多种爱情类型间的碰撞也取得了休战,罗曼和卡佳的爱情就像是在这场爱情的类型的竞争中胜出者,那个最强健、最有生命力的爱情,他们用自身的生命力换来了这个机会,在成人的授权下,他们将为了爱自身活动一番,只为证明自身的真挚。而如果成功将意味着它将真正延续下去,并影响未来。
这些也构成了整部影片的一种氛围,这部影片中出现的一切人物都为那两位的爱情所组织起来,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这种氛围也使得爱情这个问题被充分讨论,也暗含了最后的结果。
因此电影试图通过最大的理想化,即罗曼与卡佳爱情本身的理想化和成人放手支持,想从中带出一种质性上差异,以告诉观众,和片中的人物,他们的爱情是特殊,一种理想的、鲜活的爱本身在他们身上流淌。同样片中对经济条件的预设,即缺乏经济压力的刻画也显得像是一场在温室中的实验,从中完全没有,或者在一种可以让人不顾虑经济的条件下,去探讨是否那两位年轻人,能够克服阻力,现出一种真正的爱。
而电影为了给这质性作更为彻底的奠基,只有心意上的相同仍不足,他们的爱情在此只是刚刚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到了当下,他们还未面对真正的阻碍,这也是他们的父辈所面临的,将父辈所击败的。电影拖到片尾才真正回答它,即他们的爱情本身的质性,是否真的是特殊的。
罗曼此时在圣彼得堡也无意地发现自己受到了欺骗,在一种无法抑制的对卡佳的思念和懊悔以及对家人的愤恨中,他将自己锁在房中,消沉、忧郁,眼中不断浮现着卡佳的面庞,而当卡佳出现在窗外,他打开窗户,站上窗台,他面对着两个选择,跳下去和回去,然而他必然只有一个选择,命运已经替他选择,他在窗台上立足不稳而跃了下去。而这种看似偶然的意外,恰恰是一种更深的命运性,因为罗曼其实无法选择回去,而只能跃下。
而跃下,这一近乎致死的举动,不但在空间上穿越了一种深度,而在生命内部也穿越了一层深度,也将这场爱情本身推向了极端,他们就如同踩在薄冰之上,不能停留,只有死和一切两种选项。而正是这种极端危险的路径,也使他们的爱情被净化为了两种未来,死与爱。而正是这样,电影实际上借助疯狂,排除了其他未来的可能,而使那个质性上不同的未来得以暴露,并借助奇迹,或者命运,让罗曼活下来。这短短一刻,他们经历了一场奇迹。
因此他们在雪地中的重新相遇已经回答了片中人们的种种质疑。
至此他们的爱情仿佛等待的就是这样一个时刻,这一时刻使得他们的爱不在只是简单的激情,而是可以献出(虽然是无意的)生命的,直接而不受任何阻碍的爱。最后他们内心的渴望和相思终得回报,这是一种爱的直接实现,它要求它的释放,本身的相互回应,即爱本身作为原动力和原因,而。而这个过程无关金钱、无关他人的认可与否。
而这部影片最后肯定了一种自由,去爱,直接性的爱,的自由。影片在内容上的理想化也使得它更像一种理念,它的内容无关现实本身,而在于爱的理念本身,这关乎爱的实现和后人对爱的理解。最终的一跃理想化地将爱情在那一刻固定了下来,爱情在那一刻已经被证明。影片的两位目睹奇迹的孩童,将继承他们,将这场奇迹带向下一代,甚至荧幕外。
一场奇迹,要将爱从梦中带出来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