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威震天 Megatron(2008)

威震天 Megatron(2008)

导演: 马里安·克里尚

主演: Maxim Adrian Strinu Gabriela Crisu

类型: 剧情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罗马尼亚

上映日期: 2008-05-24

片长: 14分钟 IMDb: tt1244592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It's Maxim's birthday. He's 8 years old. He lives together only with his mother in a village not so close to the big city. For his birthday, his mother will take him to Bucharest, to McDonald's. There, Maxim hopes to meet his father

演员:



影评:

  1. 这个短片是一个小情节故事。按照麦基的理论:大情节故事往往是外在冲突激烈的类型片,小情节的故事多数是以内在冲突见长的艺术片。 小情节是指对大情节进行精炼、浓缩、删节或修剪。

    大情节的片子一般都不同于日常生活,因而容易形成视觉奇观,比如《变形金刚》。小情节的片子一般都很生活化,因而也充满着真实的气息,比如《小森林》。 小情节并不意味着无情节,其故事讲述手法往往和大情节一样。

    常见的故事讲述手法有三个,第一就是“遮蔽欲望”。即观众看到了主角一系列反常的操作,却并不知道他的真实目的,当高潮来临时,观众才发现之前一直被遮蔽的目的。《威震天》就采用了这种讲故事最基本的手法:小男孩为什么不依不饶非要出去过生日?妈妈在家给做也不行,手上都有威震天玩具了,为什么还要一个?而且家距离麦当劳那么遥远,回家都天黑了,可依然坚持要去?这时候,小男孩心中“见父亲”的欲望被遮蔽,观众并不知情。因此当小男孩在餐厅门口坚持要给父亲打电话时,之前遮蔽的欲望彰显了出来,所有的伏笔得到了分晓,观众马上就和小男孩共情了。

    因为这是一个纪录片风格的小情节故事,所以并没有采用常见的“虚假欲望”做障眼法。如果故事拍成小男孩假装接到了麦当劳电话,欺骗妈妈说自己家中了大奖……这就属于“虚假欲望”的障眼法。这种做法一贯是大情节的流程,用在小情节上会因为冲突远离生活而虚假。大情节电影《禁闭岛》虚假欲望的障眼法就是主角以为自己是个侦探要去岛上寻找失踪的病人,而被遮蔽的真实欲望到最后才揭穿,他目睹了妻子和孩子的惨案后无法面对现实而成为疯子。

    “道路曲折”是三个讲故事手法中最常见的一个,即主角踏上目标旅程后,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无数的麻烦挫折。这个短片虽然只有一刻钟,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道路曲折”的讲述手法上。从家里到麦当劳,要先自行车、再火车、然后搭车,最后还要挤公交车,走路……要从天亮出发,回家都天黑了……这一切都是为了再拥有一个威震天吗?当然,道路是获得威震天的道路,而不是现实中的公路铁路。

    反过来想想,如果小孩起床对妈妈说,要去麦当劳过生日拿威震天玩具,然后妈妈带他下楼,楼下街边就是麦当劳……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吗?可能真实生活中,的确打车十分钟就到了,但即便在小情节的故事里,也不能一帆风顺。之所以要这么折腾,目的只有一个,一直不断地积攒观众对主角的情绪,直到高潮迅猛爆发。

    第三个讲故事的手法是“虚构目标”。主角上路时必须有一个目标,否则没有欲望的人物观众跟不下去。但对于这个目标的设定却非常考验讲故事的水平。“虚构目标”常见的方法包括目标偏移、目标失败等。总之,讲故事就是弯弯绕,不能直给,因为直给是政治宣贯,不是故事共情。

    在《威震天》故事中,小男孩的外在目标是再来一个“威震天”,很显然他手中的就是去年和爸爸吃饭得到的。所以,故事“一无所有”节拍点就是麦当劳服务员说“威震天卖完了”!晴天霹雳啊!走了那么多路,单身母亲冒着风险,最后居然“已售罄”。 《菊次郎的夏天》 也采用了这种“目标失败”的叙事手法,母亲已经再婚且有自己孩子,如此小男孩找母亲就彻底宣告失败。

    A故事目标是“威震天”,B故事目标是“见父亲”。在A故事目标彻底失败后,故事进入第三幕,在餐厅门口,小孩不依不饶要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请吃饭。毕竟一天也没有吃东西了,而且回程也要钱,钱包被小孩偷走的母亲不得不答应了这个请求。在大多数故事中,主角A故事失败后,才真正觉醒,从而意识到B故事目标,人物产生弧光。这个故事主角一开始就知道B故事目标“见父亲”才是自己真正目标,只是导演对观众进行了隐藏。

    故事虽小,伏笔分晓却不少。一开始母亲说,父亲没有接电话,而当儿子打过去后,父亲马上就接了,还说立刻来。这一组分晓不久揭示了伏笔是母亲在撒谎吗?她倔强的拒绝父亲,自立的性格就塑造了出来。

    这个短片更加具有叙事风格的是娴熟“意象网络”技巧。意象网络就是故事中的场景、道具、台词看似闲笔,其实都是隐喻。比如卡车司机就是孩子父亲的隐喻,包括父亲抽烟,不顾孩子咳嗽……为什么导演要让演员如此表演呢?这不就是暗喻这就是之前孩子父母相处的不愉快吗?父亲是个卡车司机,抽烟酗酒不顾家庭,母亲因此和他离婚,但粗狂的父亲其实对孩子依然有爱,可母亲却怨恨父亲,倔强而独立的活着,尽量不让孩子和父亲见面。

    为什么是威震天不是擎天柱?导演为什么没让孩子想再要一个擎天柱呢?你想想看,假设中国故事中的一个小孩,想问妈妈要一个白骨精玩具,而拒绝了孙悟空?观众看到后,心里难道就不会咯噔一下吗?威震天是反派,擎天柱是正派,之所以选择反派作为目标,很显然小孩的父亲并不是一个什么伟光正的角色。否则也不会和妻子离婚,也不会在离婚后被妻子隔绝。

    关于开放式结局,我想说其实结局并不开放,父亲肯定会来的。因为孩子没有假装打电话欺骗母亲的必要,见父亲一直都是他的目标。而父亲去年来过也送给孩子过玩具;今年听说吃饭没有钱立刻答应马上就来,很明显父亲不可能食言或欺骗他们。至于为什么不拍出来,还是和故事小情节的定位有关。大情节片子要足够外化,有什么说什么,相对而言观众无需思考,跟着看就行了。小情节的片子非常内化,讲究“藏”,留给观众思考时间,也因此就更值得玩味而具有了多义性。看惯了漫威、变形金刚的人自然就会觉得没头没尾,而看懂了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电影的人也就会觉得商业大情节寡淡无味。

    十五分钟是水面上的冰山,在冰山之下导演构思了九十分钟。故事是一件艺术品,所有的艺术品都具有一个共同规律:外表简单而内在复杂。导演以简御繁的功力已达化境,我只用故事首尾两个镜头来说明——

    最开始母亲一个人穿衣服时让孩子来帮忙,就这一个动作,就展示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正在遭遇的现实窘境。最后一个镜头,为什么母亲要刻意支开孩子让他去和其他孩子玩?很显然,她心里还爱着孩子的父亲啊,爱就是想伸手触碰却又想收回手。倔强的母亲,显然不想让孩子目的自己第一刻见到父亲时的真情流露啊,否则这么聪明的孩子,以后还不得月月要来和父亲吃一次麦当劳?

    看到有不少人质疑戛纳,说这种没头没尾还寡淡如水的片子,是评委有问题……罗翔说过:一个知识系统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勇气和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2. 吃饱了没事干吞我评论?现在是触发敏gan词直接ban?

    不会上一篇评论里面cue了一下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前史吧?

    首先开头空间建立的就很好,生活的窘迫一目了然,孩子坐在餐桌上玩玩具,一层,窗外就是街道,想必隔音很差。妈妈和孩子只有自行车。孩子玩儿的威震天是美国人的汽车神话。

    一路上萧瑟,火车上无言。妈妈只能带着孩子搭便车,这点就比不上我国了,我们有滴滴打车。车上的对话可以得知一些人物的前史。

    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导演要写一个离婚的母亲带着儿子,父权的缺位,象征着更大的父权也缺位了。对于罗马尼亚来说,那个曾经无所不能的“爸爸”失去了他所有的颜面和权威,他不想再负责了。

    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母亲带着孩子进美国的麦当劳消费。又争吵,孩子给父亲打电话,去年你不来,今年你也不来,我们现在没有钱了。结尾妈妈和孩子坐在麦当劳里,妈妈让孩子去玩一会,他们没有消费任何的食物,妈妈拿着气球看向窗外,一言不发。谁也不知道那个长期缺席的父亲会不会来?

    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我们身处的时代。这部罗马尼亚短片值得一个短片金棕榈。

    缺位的父亲和麦当劳叔叔,还有汽车人威震天,他们都不会保卫我的现代生活。我们还没有拍出好作品,是因为我们永远在遗忘,我们遗忘别人的过错,也遗忘我们自己的过错。因为我们遗忘,所以我们失语。

  3. 早期的形式主义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认为电影的素材就是那些不能使电影完美再现现实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现实只有被艺术家转换成符号语言,加之巧妙的组合起来,才能呈现电影媒介本身的特性与观点。这深深影响了麦茨,即电影符号学的创立者。因为我暂时未学习到电影符号学的知识,对意识形态批评的学习也未深层探究,所以希望本次解读就像是一种对话,以一个观众介入创作的角度来对这部在戛纳,电影艺术殿堂大放异彩的罗马尼亚短片进行象征隐喻,和意识形态披露。 《威震天》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单亲母亲和儿子离开农村,到城里的麦当劳购买威震天套餐庆祝生日。但是儿子很想让父亲来参加生日,他便偷了母亲的钱包,迫使父亲前来……结尾巧妙的用黑屏辅以现场环境声,造成一个开放式结局,即“父亲来还是不来?”给予观众想象的空间。我相信大多数观众的想法都是,“父亲太渣了,肯定不会来!”这样的话短片就在悲剧性上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不失为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好短片。但是,这么简单的故事,能获得戛纳评委的青睐,绝对不是表面这么简单!这其中的父亲形象的缺失或者说迟到,以及伪善、虚情假意的作风,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隐喻。 该片作为短片,并不注重传统的对矛盾冲突、戏剧性的剧情刻画,而是使用一种手持式的拍摄方式,挑选记录了母子这段时间的过程,是平淡生活化的再现。从技法上体现出创作者对“真实”的追求,让人联想到历来欧洲电影追求真正的“电影”,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好莱坞为代表的的表现与幻想乌托邦式电影美学的对立。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的基于民族性的高傲,而本片也是一个对欧洲传统美学拍摄的回归。第三个镜头恰好是对1895年卢米埃尔,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的再复刻,非常投巧,该片投的是法国戛纳,无疑是在当今时代充斥着特效、虚假美学的好莱坞大片与欧洲艺术电影文化的对立对抗中站在了戛纳影评人(欧洲艺术电影))这边。有一趣事,1994年昆汀的《低俗小说》打败了张艺谋的《活着》,米哈尔科夫的《烈日灼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在金棕榈的领奖台上被底下的观众或记者嘲讽。《火车进站》开启了电影的纪实美学,时至今日,我们能突破时间的流逝,看到那一张张等车下车的脸庞,依然能感受到和他们一样的情绪,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是其他艺术做不到的,因为电影直接呈现自己。 在中国,近来美国的好莱坞、漫威电影,迪士尼影业对人的(年轻一代)影响是巨大的,他们不仅通过电影媒介美化这个依旧在他们干扰下不太和平的世界,还用超级英雄,比如本片中威震天来自大片《变形金刚》,这对孩子特别是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孩子影响很大,电影里体现出的美式民主,超级英雄会误导孩子的判断能力,实际上是由美国意识形态控制下的电影媒介进行的软暴力输出。可怕的是这种输出已经由电影媒介转移到主题公园、ip宇宙、线下体验和产品研发之中,本片中的孩子玩着美国的擎天柱,背着蜘蛛侠书包,饭都不愿意吃,因为这些已经构成他的精神食粮。美国大片的可怕还在于区别于“电影”,它基本没有观影门槛,它的输出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抵抗力的,这其中的暴力可能会被孩子模仿,本片中的孩子出门要带玩具枪,站在路边等人搭车时还要模仿开枪射人,这都是社会危险的铺垫与影子,符合班杜拉提出的bobo玩偶实验,即社会学习理论。 孩子在本片象征着全球化下被“美国意识形态控制的新一代”,妈妈则是被“美国抛弃的罗马尼亚旧一代人”,爸爸就是“美国”。罗马尼亚位于东欧,苏联解体前华约的组织成员,是在社会主义领导下的国家,人民淳朴务实,就像开车搭母子的司机那样,“我从小就是相当司机,现在也这么想。”东欧剧变后,大量华约阵营中的国家人口流失严重,大量人口前往发达的西欧打工,大量欧美商品打进本国导致本土去工业化。罗马尼亚分别于2004、2007加入北约和欧盟,结果并没有为自己带来多少实惠和好处,反而被德国和法国这样的西欧国家横加指责。2008年美国再次出现经济危机,又将甩锅给欧洲各国,欧盟中的大国又会让小国承担大量……本片的麦当劳就像是美国设置在罗马尼亚的“殖民指挥所”,美国人要你干什么要给你什么,你都得接受。“威震天套餐”不卖(卖完了),只有“擎天柱套餐”。因为威震天在电影里是反派,在导演的意图里就是“美国本国”,反派怎么会直接把自己(坏的一面)卖给(展现)给你,他给你一个虚假的正义(擎天柱),用来迷惑和控制罗马尼亚新一代,是一种软性殖民行为。孩子甚至通过偷(对抗)母亲(旧一代)去迎合美国,父亲的承诺(美国)带钱(资金帮助)是一种幻想……导演敏锐地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孩子们的行为,加上自己作为一个艺术领域创作者对国家前途的责任感,用符号语言编制成了这样一部外表简简单单,但实际上血泪控诉的电影,是能牵动到评委们的注意的。 信仰已经改变,美国成了主宰罗马尼亚的新一代上帝(家里的圣母像)。等待父亲的时间是黑暗无期的,母亲也只能用家里的喷壶来保持苹果表面的新鲜,却不能阻止它内部的腐烂,她只能用力的蹬车,去追上可能根本追不上的儿子。

  4. 这真是一部典型的罗马尼亚电影,长镜头、社会性、很深的隐喻、强烈的情感深度。全片只有14个镜头。

    这部短片出彩在人物关系的设定上,男孩想通过难得的庆生,让一家三口团聚,但父母已经离婚,父亲更是两年没打过电话回来。在这条漫长的路途中,男孩通过不懈努力和哀求终于得到母亲打给父亲电话的机会,父亲承诺会来,在麦当劳餐厅的等待中,母子间的矛盾渐渐平息,可是结果究竟如何,母子都不知道如何面对。

    片子取名威震天,可能就是这个八岁男孩勇敢行动的一种诠释,虽然他最后没有买到威震天,但他为了爱和团聚成为了英雄。

    片子可能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物的情绪张力表现地太隐晦了,正是因为这种客观镜头、慢镜头,很容易让许多观众get不到人物内心深层的挣扎、害怕、矛盾。

    1镜:屋子很阴沉、只有屋外的自然光射入窗内,才有些微光。家具的颜色都是冷色调,显得没有生气。男孩一边摆弄擎天柱玩具,一边漫不经心地和母亲对话,显得调皮且强硬,像个小大人;母亲显得很忙碌、局促、柔弱。

    (采用自然光是为了贴合这个家庭显得不够温暖和冷清的氛围)

    2镜:男孩骑车催促母亲快点跟上。

    3镜:母亲骑车在后面跟随男孩。

    (这是我最喜欢的镜头,母亲注视着渐渐长大的儿子,显得特别美好,虽然它没用主观视角,但这也是人物关系的表现,母亲一直处在画面的边缘处,有种疏离感。)

    (前三镜都很好,将母子间那种互相依靠的感觉拍的动人)

    4镜:两人来到车站前存放自行车,等火车。

    (没有更具体的信息交代,转场)

    5镜:两人坐在火车座位上,男孩玩游戏,母亲拿出响了很久的电话,挂掉了。

    (母亲的电话响过两次,都没接,是男孩父亲打来的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这到底是谁打来的电话?)

    6镜:两人走上路边斜坡。(转场)

    7镜:两人在路边等车。(转场)

    8镜:两人坐在私家车的副驾驶上和司机聊天。

    (交代了两个人的具体信息)

    9镜:母亲买车票和男孩发生争执,母亲的电话响了,没接。

    10镜:两人在电车上,男孩将母亲的钱包放在自己包里。

    (这个偷包为后面剧情发展起决定作用,但设计比较偶然,不生动)

    11镜:两人走进麦当劳餐厅。(转场)

    12镜:两人买套餐。

    13镜:两人出门,男孩逼迫母亲打电话给父亲。

    14镜:两人坐在餐厅座椅上,母亲要男孩去玩,男孩在纠结中离开了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