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是德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经济奇迹”。西德是第四大经济大国,东德也在健康、快速的发展这。故事房子放在70年代的东、西两德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成为故事的场域,同样,也是一个反复被书写的对象,于是,关于城市的“善”、“恶”观的评判,成为导演审视后的视觉表达。 这是一个冬天的城市,影片名却是 Summer in the City. Hans 刚刚获释后,在集巴伐利亚的文化大成的慕尼黑中游走,看不到巴伐利亚文化曾经的辉煌,只有冷清的街道,和后景中各式各样、延绵不断的霓虹灯招牌。 城市变成了一种景观,萧瑟的街景,但是延绵的商店似乎又暗示着某种繁荣的景象,以及城市向外扩张的可能性。Hans 路过U,而不是S。 似乎在导演的眼中,城市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城市所代表的现代生活样貌也是不值得夸赞的,让城市生活变得便利的轨道交通S没有出现,而是将城际之间的U展现出来,城市不斷外擴。 Hans 的生活寂寞、简单,甚至苍白。他和朋友吃早餐、喝咖啡、读书、看电视、打台球、买烟。。。。。。那么的漫不经心,又是那么百无聊赖的样子。在他的生活中,他抗拒电视,所以想要看电影,随便说出一大堆当年先锋电影的片名。 我不明白导演在让调度的时候,大量都是向画右行走,只有最后一场是步行向左,是否有何寓意,但柏林所代表的意义,是相当明显了。从慕尼黑到柏林,几乎穿越了德国的南与北,文化的差异、历史的脉络的不同,以及政治意义的趋向,自然不言而喻。正如导演自己所言:“the hero’s path is an escape route, driven by the hope to find a way back to himself through the mere movement of 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