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绝了,一股《阿基拉》的味儿,内容和自己通过其他视频和书了解到的差不多,但是饼叔带着走的感觉不一样。 了解在日中国人可以看《歌舞伎町案内人》。 了解那个三孩妈妈类似的女性看《东京贫困女子》、《女性贫困》 了解日本社会:《绝叫》、《饱食穷民》、《无缘社会》(及译文纪实系列日本部分) AV片场部分倒是挺新奇,泷泽萝拉出场费还是挺贵的哈哈,下血本了。 推荐剧《全裸导演》,推荐书《女优》、《AV春秋:史无前例!》、《AV女优的工作现场》、《AV现场》、《从AV女优看日本的AV及其影响》、《日本AV影像史》 在日本社会,做情绪价值的生意往往都很赚钱,咱这边自然也是如此,只是品类还没那么花。 建议关弹幕使用,通过弹幕也能了解到大多数人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总是一股自己是圣人,我看穿了ta们的小心思,“不过如此”,简单说就是不知道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灰,眼里只有黑和白。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批判。
“我希望拍一部像迷失东京一样的纪录片”,是朋友很高的赞誉让我对这部片子充满了兴趣。“40w的投入但现在b站已经700w人付费观看了”,商业化的成功更让人惊叹。
也许带有不切实际的预期,看完以后才会有些失望。(我只看了迷失东京,这里说的也是关于迷失东京的感受)
最让人失望的点是,原本期待作品会呈现一个真实的东京,媒体刻板印象背后的的东京,隔着东海隔着文化面纱后难以看穿的东京。但纪录片中讲述的故事,选取的视角却是刻板印象的继续呈现和复刻。
《如龙》一样的日本黑帮,如数家珍的AV女优,发达的情色产业,孤独死流行的超老龄化社会。这些已经是流行了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概念,无需再多一部片子描述。如果聚焦这些已经讨论很多的内容,那也可以有一些更深度的挖掘。但片子里这种挖掘也是不够的,比如AV从业人员那段,过于聚焦他们拍摄性爱与真实性爱感受区别。但对于从业状态,甚至这折射的社会现象探究都不够。比如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的书信对谈《始于极限》谈到的女性在从事这个行业中的个人思考。不是要对比二者的深度,但至少这些已经很出圈的相关内容,是否可以作为参考和思考的起点。
这种点到为止的浅显,让大家只能看到一个浮于表面的噱头东京。黑帮、AV女优、流浪汉的金句点缀真的能代表东京吗?并且在整个片子里,“东京对你而言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都只是像点缀,好似也没有去探讨个人与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文化相关的话题。
有一些可以深度的人和事,却好像又浅尝辄止了。比如频出金句的流浪汉,纪录片里沦为了穿插BGM,但他为什么选择流浪,他的流浪生活是怎样的,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为他的流浪做了什么支撑或者排斥吗?同样是写流浪汉,《东京教父》是不是也可以作为借鉴和起点呢。比如,带着3个孩子还要去snack店上班的妈妈,她是如何看待这份职业的,她白天的工作是怎样的,她需要挣多少钱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她提到过的养热带鱼的丈夫呢,怎么完全消失了?我希望知道她的故事,而不是看她在店里唱5分钟的歌。那个头发花白但在应援现场跳得忘我的大叔,他又会有什么故事?为什么头发都白了的年龄,会把自己对美好的向往投射在年轻的偶像上?如果只停留在坐在茶餐厅里描述二十年前就有的现象,那提供不了更多的价值。
大部分的有冲击力的视觉画面,都沦为了穿插和背景。比如开头不久很长的地铁通勤混剪,很漂亮的视觉,但希望传递什么呢?为什么在窒息的空间,疲劳的通勤感后,接的不是普通上班族的故事呢,不是东京住房通勤相关的信息呢?很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东京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打工和北京不同吗?不同在哪里呢?
也许标题让我误导。大量中国青年迷失在北上广深,迷失在高度现代化社会里,迷失在互联网的信息浪潮里。我以为作者会观察同为现代化大城市,但中国年轻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东京,又会是一番如何的景象。但显然,只是强化了一些互联网里东京的噱头标签。这不是迷失在东京,而是迷失在互联网了。
这种不适感,在最后探访孤独死老人家中的时候达到顶峰。作者一直在强调“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臭”、“这里地板是黏糊糊的”、“液体留下的痕迹”、“我这双鞋子不要了”,以及各种虫子的特写。继续把一些噱头的、博眼球的东西贯彻到底,甚至失去了对死者的尊重。但更应该看到的东西却没有了,什么样的老人会孤独死?他住在什么街区,为什么没有人发现,他生前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只有那一套套漫画好像让我们得以一窥死者生前的一点画面。
整部片子中,黑帮老大那段是最完整最好看的。其他部分都太零碎浅薄了,可能也有语言差异问题吧。看来40w拍片子的确还不太够。
对作者做这件事情是敬佩的,有这么多人愿意看一个纪实的东西也挺好的。但希望还是再深度一点吧,做过记者的人,可以更深度一点的,不要迷失在互联网里了。
东京总给人一种压抑,孤独,疲惫感。越来越多地和机器打交道让人们变得冷漠。人们的沟通只是信息交换,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已经是心照不宣的关系边界。日常体验的匮乏,情感的干涸,只能对工作后的成就感产生快感。再用金钱来换取说话的机会,和情绪的宣泄。
单亲家庭,白天带娃主妇晚上陪酒女,黑道大佬葬礼,AV女优男优,偶像和街头歌手,孤独死老人房间清清洁工,还有街头的流浪汉。每个被访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生活。这看起来不像是人类生活。我们的社会也在逐渐踏入。
魔幻现实,比现实还现实的现实。
世界是多极化的,社会是多样化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构成了远离我们日常体验的未能认知的各类领域。从2014《我的要求不算高》到2023年的《东瀛大宝荐》无不讲述着我们身处的现实的魔幻性。
严格来说《东瀛大宝荐》不算纪录片,因为是有主观情绪。但却鲜有影片能如此奇观化呈现总所周知但鲜为人见的的日本,在这方面来说,这影片是极为珍贵的,《迷失东京》包月充电的12元给得值,而这更加肯定了我对日本的刻板印象。
日本现在的社会是典型的后工业社会,服务业高度发达,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科层体制无处不在,亲密关系被体面的保持距离的社交关系取代,整个现代日本是建立压制之上的国家,被压抑的爱退行为性欲,无处释放的压力和痛苦最后只能转向自身,即对自己身体的摧残。
人们总是批判带着面具的日本人伪善和虚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受现代社会影响的,在这个推崇理性的现代之中,每个人都被当做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零件相互之间也视对方为零件。个人化或孤岛生存状态,不仅在于人被资本和权力异化了,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异化。孩提时代纯真美好的亲密情感被阻隔在冰冷的计算之外,理想世界无法突破重重的现实而只能停留在讲述中,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深陷入繁荣昌盛的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