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戈雅之魂 Goya's Ghosts(2006)

演员:



影评:

  1.     应该说,这部电影我还有好些地方没能看懂,比如片名为什么要取作“戈雅之灵”?而主人公弗朗西斯科·戈雅在片中究竟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故事开场于1792年的西班牙。那是新世界的大幕逐渐拉启的时刻,在并不遥远的地方,那场改变人类历史的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启蒙运动的喧嚣也开始惊扰这片沉静的国土,新旧世界的对撞已势所难免。宗教裁判所的神父们惶恐地意识到新世界来临前的这种混乱,在他们眼里,对上帝的信仰在异教的侵蚀下已摇摇欲坠。所以他们要动用更严厉的措施,重新唤回民众对于上帝的敬畏。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

     
    无辜者的罹罪

        伊娜斯,富商托马斯·比尔巴图阿的女儿,戈雅画中纯真无邪的天使,因为在酒馆中拒食猪肉被疑为遵循犹太教规,遭到宗教裁判所的传问,并在“神讯”(一种刑罚)之下承认了“罪行”。她最终被关押在裁判所的监狱里,直至15年后,拿破仑的军队废除了宗教裁判所,她才和其他无数的“异教徒”一起,得以重见天日。

        以上帝之名,无辜者蒙受苦难。在此之前的50年里,有8个人被送上了火刑架,而现在则有更多的人在裁判所的监牢里遭受折磨,而这一切都是借着上帝的名义。宗教裁判所并非天然正义,但因上帝之故,他们便是正义的,他们有施行审判的权力,可以定人死罪。以信仰的名义,异端理应遭到除刈。他们同样相信,在上帝信仰之下,一切手段皆为正当。但是在影片中,正是通过让无辜者充当这场清洁信仰运动的献祭,他们正义的面孔遭到了颠转。导演并未塑造一个信仰自由的捍卫者——如茨威格《异端的权利》中的卡斯特利奥,而是恰恰通过一个最执著的基督教信徒所受的苦难,呈现了裁判所的非人道。

        宗教裁判所剥夺了伊娜斯的自由,而拿破仑“解放”的军队则让其家破人亡。王怡称电影延续了西方对于宗教裁判所的妖魔化传统,但事实上,电影对于宗教裁判所的控诉未见有何剑拔弩张,反而携带法国大革命理念的拿破仑军队,倒是被刻画得面目狰狞。在自由、平等、博爱的背景声中,法国军队在马德里的街市中烧杀掳掠。革命者未必比旧势力更显正义,以启蒙、人权的名义,无数无辜的民众喋血街头。法国大革命给后世留下了《人权与公民宣言》,但同样也留下了断头台下的累累尸骨。在洛伦佐作为执政官对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中,重点其实并不在于前面诸如启蒙使人类摆脱蒙昧,使人生而平等成为不容质疑的公理的宏篇大论,而在于让“那些拒绝看见自由之光者得不到宽恕(those who refuse to see the light of liberty, shall receive no mercy)”,让“那些敌视自由者得不到自由(there will be no liberty for the enemies of liberty)”。上帝也好,自由也好,终是为了划分敌友,为了以信仰和真理之名裁定他者的生死。

        如果说宗教裁判所代表着旧世界,而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新世界,那么在导演注视的目光中,新世界未见得比旧世界更好,甚至是更糟糕。在影片快要结尾的地方,洛伦佐朝戈雅吼道:“西班牙已没有理想,现在的西班牙已成了一座大妓院。”很难说,这未必是导演对启蒙之后的世界的真实看法。

     
    审判者的受审

        毫无疑问,在电影中洛伦佐神父是最重要的人物。起初,他是宗教裁判所的神父,是这场清洁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而后他又转变为启蒙理念的热烈拥护者,成为拿破仑在西班牙的执政官。而围绕着他的审判与被审判无疑贯穿电影的始终。

        当审判者对另一方施行审判时,我们——至少审判者——会断定,他们之所以有权审判,是因为正义站在他们这一边。在电影中,洛伦佐始终是“正义”的化身,先是代表上帝,继而代表启蒙的普世真理。当他还是神父时,他以上帝之名清除异端,而成为大革命的信徒之后,他又以自由之名清算宗教裁判所的残暴。信仰改换了,但他的“绝对正确”依然延续。也许我们可以认为,他所追求的并非是信仰的纯粹,而是自身的“正确”,而拥有了“正确”便可以对他者施行审判。

        审判者总会将目光投到别人身上,而永远照不见自己。所以他可以侃侃而谈上帝会给接受“神讯”的无辜者以力量,而当伊娜斯的父亲问他,如果他自己接受“神讯”时,是否会承认无稽的罪行,他一脸愕然。代表上帝的审判者被人审判,他无法想象。但是在托马斯父子的私刑之下,他很快就承认自己是猩猩生的杂种。早在他在监狱里强暴伊娜斯那一刻,便已成了他所遵循的基督信仰下的不可饶恕的罪人,但直到他被迫签名的事情败露,将面临审判之时,他才仓皇出逃。罪并非源自内心的律令,而只与外在的审判有关。

        当他逃到法国时,据称启蒙思想使其“洞开双眼”,重见光明。然而更真实的理由也许是,以人权、自由之名,他原有的“罪行”得以洗清,是这种“救赎”的渴望使其皈依了启蒙信仰。启蒙不仅使其重获“正确”,而且使其足够理直气壮反过来宣判宗教裁判所的滔天罪行。

        但英国军队的进入使其再一次面临审判。故事已临近尾声,但正是这个让我泪眼迷离的结尾,却让我困惑不解。恢复运作的宗教裁判所判处洛伦佐死刑,执行的当天,神父们一直在他周围劝其忏悔、认罪,只要他这么做便可免一死。但他却将神父们放入他手中的十字架掷于地上,对自己宣判了死刑。故事的悖谬在于,当他还是个上帝的信徒时,上帝并没有给他足够的勇气以支撑肉体的苦痛;而当他成了人类理性的信徒时,他却做了个并不理性的选择。他为什么要这样?我难以理解。也许新旧两个世界的反复使其在这个世界的根基彻底动摇,一贯寻求正确的他失落在这个虚无的世界里,他已没有了去路,所以,他也断了自己的归路。

        故事的震撼之处未必是最后那个片断,那个伊娜斯扶着洛伦佐的运尸车缓缓远去,连同注视着他们的戈雅也远远消逝在甬道里的长镜头。在那个镜头中,导演也许想要给整部影片阴暗的基调抹上几许亮色,以抚平前面那个片断所给人的深切的绝望感。当洛伦佐将十字架掷于地上,神父们准备宣判他的罪孽时,英国军官一记点头,洛伦佐的脑袋便已被拧断。前面所酝酿的反抗、拯救或是审判竟被消解在这么一个无意义的点头中,神父们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个他们已陌生的世界,他们的旧世界已彻底沦陷,难以复归。而启蒙也迷失在群体的狂欢里,断头台不过是喧嚷的广场狂欢里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
  2.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之一,恰是对电影《戈雅之灵》最为极致的诠释。本片借西班牙浪漫主义画家佛朗西斯科•戈雅的视角,以少女依莱丝的人生为线索,在社会形态扭曲的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的宏观背景下,把戈雅画笔下现实的战乱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荒诞的巧合,关于宗教、人性、伦常的冲突,一步步推进情节的发展;在看似戏谑的表达态度中,给人以深入骨髓的震撼。
    荒诞,始终贯穿着整部电影。主线故事中,少女依莱丝由于不吃猪肉而被当作异端教徒而被修道院关押;道貌岸然的神父洛伦佐竟嘴里叨念着拉丁文向上帝祈祷,一边在囚室里侵占了依莱丝的身体;15年后叛离宗教的洛伦佐作为大革命的领袖重返西班牙,竟得知他和依莱丝的私生女竟成为走街的妓女;当洛伦佐意在驱使依丽西亚出境,却遇到声势浩荡的惠灵顿军队,他被送上断头台时,自己的女儿依丽西亚竟是陪伴在新西兰军官身边的看客之一;清脆而稚嫩的西班牙童谣中,经历种种磨难而已经疯狂的依莱丝,跟着拖着洛伦佐尸体的板车,拉着冰凉的手,怀抱检来的女婴,步履轻盈,仿佛这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狭隘的宗教教义,人性的欲望和贪婪,政权斗争,战乱,充斥着这个世界,无不成为痛苦人生的诱因。戈雅目睹这一切,借由画笔反映着这个荒诞的世界。依莱丝是他眼中美丽的天使,而他栩栩如生的画作却间接带给她终其一生的灾难。原本美好的人生在妙龄少女面前即将展开,却荒谬地被界定为异教徒,从此受尽磨难:在询问室里严刑拷打的肉体折磨,洛伦佐趁人之危的强暴,痛失爱女以及长达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对于形同枯槁的依莱丝并不是痛苦的终结,尽管得到戈雅的极力帮助,她还是被自己所爱的人送入疯人院,最后也精神失常。而依莱丝真正感受到的快乐,恰恰却只在她疯狂之后,误拾婴孩当作自己的女儿,并拉着爱人的尸体,得到最后的“团圆”。一个人在神智清醒时,所面对的世界充满了荒诞,历经无数坎坷;而精神失常后,在常人认为应该充满荒诞的世界中,找回最简单的幸福。依莱丝的人生本身就是荒诞的。
    关于洛伦佐与宗教的纠葛也颇具讽刺意味,三次交错的相互审判在不同时间却同一空间中产生了极至的荒诞。首先,洛伦佐在依莱丝之父胁迫下签下的荒唐陈词被主教发现之后叛逃宗教,而戈雅为洛伦佐所作的画像也被修道院没收并作为象征销毁,熊熊火焰缠绕着巨幅画像,教士缓缓地说着,“当一个人的形象消失,包括邪恶的灵魂,关于他的一切都消失了。”而15年后,洛伦佐以大革命功臣的身份由法国衣锦还乡,他首先废除了修道院;高高地坐在审判庭上审视曾经居高临下的主教,冷冷地宣判他的死刑;而自恃灵魂高贵的主教在囚室中,为了避免折磨向洛伦佐交易其私生女信息时,虚弱的喘息、无助的讨饶也只是表现出一个血肉之躯的平凡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焦虑。然而他们的角色在惠灵顿军队势如破竹地攻入西班牙时,再一次发生了调转。这一次,主教再一次穿上鲜红的教服,而先前盛气凌人的洛伦佐只是颓废地跪坐在审判席上,接受自己绞刑的判决。这样颠来倒去的荒诞际遇,藉由个人经历折射出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历史上的波折起伏。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人与宗教,人与政治,宗教与政治,各种冲突不断。每个人都在混世中经受痛苦的人生,戈雅在无声的世界里,冷眼旁观战火、饥饿、弱肉强食,只能默默用画笔纪录,极力帮助依莱丝,却总是事与愿违;自私的洛伦佐颠覆信仰,人生跌宕;而依莱丝更不言而喻;依丽西亚从小便是孤儿,甚至成为老鸨手中赚钱的工具;即便是高高在上德费尔南德七世和皇后,也只是活在他人虚伪的反映中。而面对痛苦的人生,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自由,即便在追寻自由过程中每个人的努力所能产生的作用是有限的。
    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是对这个世界的缩影,在影像背后,反应出导演关注存在,关注人生的意图。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都不可以绝对地定性为好人或者坏人,价值标准并不是守恒的。黑格尔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一切只是在发生,因循本身存在而发生。不仅仅发生在曾经动荡的欧洲,即便在当前,每个人能做的只是去面对并且接受,承担无可避免的种种焦虑,在荒诞的现实和痛苦的人生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努力去争取自己的自由,自由地选择并自由地接受由自己自由选择而产生的后果。
  3. 我从来不敢对娜塔丽波特曼的新片抱太大希望。

    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她就希望她每部片子都叫好又叫座那显然是不厚道的,毕竟拍电影又不是靠她一个人一张脸就能完成的事。不论好不好看,喜欢她就会照全收,反正就算电影差了点,人也还是好看的。

    所以这部电影着实把我给震了。在戏里光彩照人的她其实总共就没出现过几次,衣服也就那一两套,难怪先前看见剧照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她在拍什么,电影出来了也没注意。完全不像拍星战时的风光。其实也许不知情的观看反而是最专注的,也不会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漂亮的伊内斯几乎一开场就被万恶的宗教法庭关入了地牢里一呆十五年。等到外面的世界日月换新天她也重见天日的时候,已经老丑得都快认不出来了,我甚至忍不住埋怨为什么非要给她化这样面目全非的妆,就算想拼奥斯卡影后也未免狠了点。这一定是她从影史里最难看或者说是最有挑战性的妆扮了,相行之下V字仇杀队里的光头简直就是美人。好在她后来以自己女儿的美艳形象出现,才满足了像我这样光想着看美人的肤浅的观影者的愿望。

    那个曾经强奸她又遗弃她从来也没有心疼过她的洛伦佐,意气风发过后终于又被万人唾弃,当重新掌权的教会将他处死后扔上一辆破板车拖走的时候,空空的街道上一帮小男孩唱着顽皮的歌,只有伊内斯抱着孩子牵着他的手陪他一起走。没有哭,也没有恨。在这个画面里,又老又丑的她突然又变得美丽不可方物了。因为我被感动了。

    本来我还天真的希望最后来个大团圆的结局,母女相认然后让命苦的伊内斯过上幸福的后半生。不过那也实在又落俗套了。还是就像这样,高深点好。

     
  4. 《戈雅之灵》。一部以娜塔丽.波特曼的裸戏和盗取戈雅之名为噱头的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原谅无聊噱头的电影。
    导演是Milos Forman,曾经导演过《飞越疯人院》和《莫扎特传》,两部我相当欣赏的电影。他在20年后又奉上了一场悲剧,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悲剧。
    我决计不记叙任何剧情,任何人都可以看懂的剧情不需要连篇累牍的文字鼓噪。唯一能说的,就是任何怀有希望的人,最终都得到了上帝的惩罚,无论他的希望善良抑或邪恶。最终得到幸福的,大约只剩一个疯癫了的厄莲斯,此时的她,什么都没有了。而英军的政权大揽,厄莲斯的女儿阿莉西亚的飞黄腾达,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幸福究竟能够持续多久。Forman把所有人物都无助地置于一场政权的纷争中,不同的人在权力的宝座上不断更迭,风光无限地上台然后被后来者绞刑。一个卑鄙的神父从言必称上帝到妓女一般手持人权大旗惩罚他的主教和教众。同样的神父,被政权更迭后的主教判以死刑。女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被施以绞刑却与情人谈笑风生。连戈雅面对故旧的死刑能做的也只是用画笔见证。他想暗示所有人的命运都如同飞蛾一般被我们所畏惧的所谓上帝玩弄么。每个人似乎都在设法能够取得自己甚至他人命运的掌控权,然而最终都会被判以相应的罪责。如同《飞越疯人院》一般,所有抗争、甚至心存希望的人都会被上帝看作罪人。疯人院里的其他人也许是快乐的。如同《戈雅之灵》中的平民一般快乐。因为他们是愚民,是服从者。他们不再有任何反抗,甚至不再希望或绝望。他们只是在生活本身中生活,并不为任何所谓信念或理想做任何事。所以他们快乐。当然,获胜的还有一个从疯人院中逃走的酋长。他想说有足够的力量就可以逃脱命运的诅咒么。也许Forman对待题目才是真的煞费苦心。他把戈雅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见证者,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除了他的画笔。难道这就是Forman的结论么。
    看豆瓣上的评论。一位朋友貌似将福柯与Forman联系在了一起。虽然我不敢说自己真的明白福柯,但至少我能确认,这是牵强的。福柯关注的是边缘史,历史的变迁在他眼中已经与政权更迭之类绝缘。同时,福柯对于历史的更迭是持肯定态度的,即便会使一些人在历史的漩涡中牺牲。他对于权力的变迁的解释是知识的当权者,而知识本身的演变他也是持乐观态度的。只是,他将政权更迭诸类事归为了荒谬之事。不过有些地方确实能够让人产生同福柯的联想,对疯子的同情,和对伏尔泰等知识领袖的乐观态度。
    主教也会因为对上帝的爱而被命运惩罚,也许Forman想让所有人都不再期望。但我不是教徒。即便我有我的信仰。Forman是个爱音乐的人。他一定知道贝多芬在耳聋时拼命扼住命运的喉咙,为后世留下了哪些宝藏。我爱《飞越疯人院》的原因,除了从头至尾的悲剧元素外,还有那个穿着白色长裤寻求自由的酋长。我相信,有希望,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漩涡中,都可以让我们像战士一般拼争过。这比坐以待毙的幸福要幸福,对么。
    另,戈雅的画作并未很多出现在电影中,很是遗憾。但还是看到了他最出名的几幅描绘法军闯入的油画,而且还有福柯挚爱的那副维拉斯奎斯《宫娥》。也许这个可以证明Forman真的很欣赏福柯?嗯,也许。
    维拉斯奎斯和戈雅是西班牙最出名的两位宫廷画师。然而,那个时代的画师永远都是誊写历史色彩的人。而我们,已经可以书写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