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希弗和希索 Heinähattu ja Vilttitossu(2002)

希弗和希索 Heinähattu ja Vilttitossu(2002)

又名: Hayflower and Quiltshoe

导演: Kaisa Rastimo

编剧: Kaisa Rastimo Marko Rauhala

主演: Katriina Tavi Tilda Kiianlehto

类型: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芬兰

上映日期: 2002-10-18(芬兰)

片长: 72分钟 IMDb: tt0339134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希弗(Katriina Tavi 饰)和希索(Tilda Kiianlehto 饰)是情同手足的姐妹,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彼此之间感情十分要好。两姐妹的邻居是海尔加(Merja Larivaara 饰)和哈丽丝(Päivi Akonpelto 饰),她们亦是一对姐妹。希弗和希索常常到海尔加姐妹的家中玩耍,后者十分疼爱这两个惹人怜的小姑娘。

演员:



影评:

  1. 穷极无聊,看了一整日电影,过了一天唯一有印象的也只有CCTV1周日影院的《希弗和希索》。四处搜索,独《茂名日报》一家做了介绍。
     
    没有扣人心弦的剧情,没有艳丽无方的美女,但是,
    我看见,花园里绿草如茵,窗台上开满鲜花;
    我看见,女人们穿着鲜艳的衣服,绑两个滑稽的小鬟,身材宽大,但生活自在;
    我看见,两个女孩一个懂事,一个活泼,谁也不忍不爱;
    我看见,母亲和女儿在阳台上玩耍,似乎又回到童年,开始希望将来有个女儿;
    我看见,警察当起裁判,为让赢得冠军的小孩开心;
    我看见,花园里色彩鲜艳的面团,希望不快乐的时候也能坐在这样一桶面团里
    ……
    不知道这是否芬兰真实的生活,但毫无疑问的,我因此而喜欢上这个国家,向往这种生活方式。
  2. 记得这部电影是在高一时候看的,那时候,教室里的电视机突然被调皮的男生转到中央某台,然后就看到了。无意的邂逅。。。我不知道身边的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一部讲述两个小姐妹和父母还有邻居一系列啼笑皆非又有些夸张事件的北欧儿童文艺片。可是它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自此,我爱上了那个小清新小田园的童话般的国家---芬兰。那时候想着梦想太远大,就该从当下做起,鼓劲地学习,幻想某日自己能去到那里,呵呵,过了这么多年,现在研二了,还是持着那个梦想,希望自己在不久的某日能实现愿望吧。
  3. 画面明快,小演员萌萌哒,萝莉赛高!

    希弗的梦“父亲作为超级大号土豆要被母亲和希索用浴缸煮熟”,好有趣。

    ps.现在的我已经被生活压迫的慢慢失去了对美好的感知和体悟,两个孩子互相赌气不说话的时候、把书撕的到处都是的时候、一大堆家务需要做但孩子还闹着要陪她们玩的时候、家里已经闹翻天了孩子爹还沉迷研究土豆,家务一手不伸,孩子不管的时候,代入之后真的也有一种电影里面的妈妈的“我也不想说话了”的想法。

    电影总归是美好的,把鸡飞狗跳拍成儿童天性天真淘气,把丈夫的不上心和母亲被家庭绑架拍成脉脉温情,把小女儿希索的胡搅蛮缠拍成萌娃撒娇,生活在这个家庭唯心疼大女儿希弗,大女儿听话、从来不向父母提出自己的需求、像个大人一样,在小女儿作弊得冠军之后,母亲还在让她“让着小女儿”“她还是个孩子,不要跟孩子计较”,太窒息了,给孩子逼得都去寻求神的安慰了,瞧瞧都给孩子逼成啥样了……电影中一家人搞得面团乱飞有剧组人员收拾,电影外敢这么玩擀面杖都能给你抽断了,而且我穷我觉得这很浪费面啊。

  4. “你是怎么成为一个大人的呢?”

    有时候我常常会这样问自己,大概就是从我开始学会为别人着想的时候吧。

    最近看了三部与孩子有关的电影,《希弗和希索》是最触动我心的一部。

    电影讲述了两姐妹希弗和希索成长中的故事,希弗作为姐姐,是两个小孩中懂事优秀的那一个,总是帮忙干家务,照顾妹妹,而希索就比较任性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大吼大叫,撒赖耍泼。

    “她是那么乖的一个孩子,从来不做任何要求,还从来不挑食,为了迁就我,还吃烤焦的面包,她总是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她自己都没发现,她就像个大人。”

    这是一天晚上两个孩子的父母在房间外说的一段话,而这时候希弗已经因为父母总是偏爱着希索赌气不说话一天了。

    是的,电影里小孩子表达生气的方式便是:“我再也不和你说话了。”

    我小时候也会这样。还会故意在和自己冷战的小伙伴面前表现出和别人亲密的模样,显示自己不和ta做朋友也可以过得很快乐。

    那时候我常常会容易把自我摆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但实际上又深知这种高傲并不对这世间有任何作用,然后又不得不做一些出挑的事情来引起别人注意,但失败的概率往往很大,并修复不了友谊,还会背负骂名。

    这是我以前常常会陷入的社交循环,后来才慢慢明白并接受了自己的普通,小心翼翼地藏好了那些骄傲。

    所以在看到电影里希弗和希索各自用“不说话”这种方式来表现生气的时候,我内心真真是觉得亲切的。那其实是人们生气时一种很本能的体现,却可能只适用于孩子。

    其实我并不会怀念儿时和朋友冷战那些赌气不说话的时刻,因为回想起来其实都是自己极重的自尊在作祟,并没有改变任何。

    但偶尔我会想念那个把自我看得极重要的自己。

    希弗在影片的最后说:“如果一直做好孩子,大人们是不会改的。”

    这是乖孩子对世界的第一次反抗,因为家人们爱她,所以开始尝试依附她的规则去改变。

    这是作为孩子,父母所赋予的最好的特权。

    离开家是没有的。

    我记得母亲从小教过我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要多为别人想想。”

    我知道的,我也深知这在当代社交中的重要性,于是又忍不住把这部电影多看了两遍,让自己在她们的任性里多打几个滚。

    做个孩子,真好啊。

    -THE END-

    我把糖分给你吃,你别生气了

    ✈|微博:耳洞Piercing

    ?|微信:erdongers

    - 最近看的电影有《小飞侠彼得潘》《戴帽子的猫》《希弗与希索》,公众号后台回复“孩子”即可获得全部电影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