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完全全被朱一龙演的朱厚照吸粉了,看哭了我,龙哥简直把朱厚照演活了!最接近人性,接近现代人思想的一个皇帝,爱玩却不糊涂,活得通透!
摘录:朕从来都没有体验过处理正事的乐趣,朕处理正事,只为了一个字“玩”,可朕心里明白,这天底下的文人,都拿眼睛盯着朕,朕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他们都悄悄的记在心里,朕死了之后,一个百年不遇的昏君就呼之欲出了,说不定那些皇室宗亲还会拿朕当他们子孙后代的反面样板,去教育那些吊儿郎当不上进的后人。
你做圣人是你的志向,将军想做将军那是他的志向,可朕没有这个志向,朕只想轻轻松松的玩上这一辈子,可命运偏偏让朕当了这个皇上,你说恨不恨人。自从朕坐上这把椅子的第一天,朕就明白了,人们只是需要有一人坐在那里,这把椅子不能空着,天下人需要一个皇上,而且需要一个不是自己的皇上,什么公制宗制,什么圣人的教诲,把他们通通加在一起,就是要造就一个全智全能,一个一点儿错误也不能犯的千古明君,就算是唐太宗汉武帝,也不是一点过失也没有。他们怎么能拿这些,来为难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朕羡慕那些普通人的孩子,他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可朕什么都没有,只有这把椅子,这把椅子你没坐过你不知道,很凉,真的很凉,朕就这么憋屈着,坐在椅子上憋屈着,一直憋到正德元年,直到遇见了你……上天既然派朕来演这出戏,朕就得演完……大臣们只知道朕胡来,只知道朕不成体统,可他们并不知道朕这么做只是想离那把冰凉的椅子远一点!没有,朕就是要个这些虚假的东西作对!
虽然是写朱厚照,但必须先说整个制作团队都很好,但很可惜,依然不是原音。给朱厚照配音的应该是边江,也许当时边江也年轻,所以感觉这个配音还挺舒服,某些时候某些感觉还是能找到朱一龙表演的那种节奏,这对配音来说,我觉得是非常妥当的表现。
朱厚照出自电视剧《王阳明》于2011年底拍摄。也就是说,饰演15、6岁的照照登基状态的时候,他是23岁,是属于减龄演出。
演员演比自己年龄小的角色,相对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先说一下朱厚照,《王阳明》这部电视剧不说考据多严谨吧,但至少剧情流畅,演员全员演技在线,是一部能让人舒服看下来的古装剧。饰演王阳明的是我很喜欢的演员陆剑民先生。所有在看过的片段里出现的配戏演员,都非常好,可以说在刚出道的时候朱一龙能和这样的团队这样的前辈一起工作,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好体验。
朱一龙的朱厚照(笑,还是本家,所以那句“朱家的江山”念来好有代入感呀~)可以归入我最喜欢的朱一龙角色第一阶梯。这个小皇帝的角色我想用十二面玲珑心来形容,他真是个宝藏。尽管在这部剧里,照照只是个配角,戏份也不算多,因为这位皇帝众所周知的命短所以年龄跨度也不大,但他演出了很多个面,每一个面都很有趣。
剧本对朱厚照算是很厚爱了,把他写得和大部分史料文献中记载的正德帝都不太一样,虽然沉溺玩乐荒淫无度这些都有体现,但更多的剧情放在了塑造他多面的内心上,这个切入点我认为很有趣,给了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
对自小的玩伴太监,他松紧有度,该宠的时候能为他们和大臣正面刚,但该罚的时候也抄家灭门砍头绝不手软;对喜欢的女子,他能用平常百姓家的夫妻之道相处,做小伏低,端茶递水,并不以自己帝王身份为尊;对男宠(剧中比较隐晦并没有挑明,但也是有描写)就坦然表达喜爱之情但不会有半点对女孩子那样的体贴和疼惜。当然,作为一个偏正经的历史人物剧,这里还有更多对大臣官员的对手戏,这部分戏也是我最喜欢的。这个剧本没有忽略照照作为帝王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不管是正面的刚,还是侧面的试探,不管是帝王制衡的手段,还是任你们勾心斗角,我自一心清明的睿智,都在每一分钟的表演中。和王阳明不多的对手戏,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交流,我格外喜欢他们俩的对手戏。
全剧最打动我的就是照照和王阳明最后一次交心相谈的场面,这场戏是真的好,特别好,从花园里见面到饭桌上布菜,最后一个进一个退的对话,再到以照照一个人面对王座,走回自己的龙床结尾,非常细腻的内心变化,非常默契的一场君臣交流,非常沉重的一个结尾,我看了很多次还是觉得这场戏真的太好了,从本子到表演到拍摄都太好了。
朱一龙在朱厚照身上,投射的东西很难捕捉,这个时候他演戏的经验主要还是来自那些定制小电影,古装剧帝王角色是第一次接触,而且比起之前那些人物关系相对简单的角色来说,这个剧他要处理的人物关系变得复杂很多,如何去划分对待不同人,不同身份的对手戏演员的戏,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作业。但是我觉得这个作业他做得很不错,剧中小皇帝从出场开始,一点一点成长起来,一点一点露出自己的獠牙的过程,也被很仔细地慢慢释放出来。表演虽然不算成熟和完美,但是亮点还是有不少的,能有这样一个角色,他是幸运的。
龙场的王阳明如同任何一个凡夫俗子,为生存所困,为一粟一饭而忧恼。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多,即便是也少有思索的余地,更谈不上去参悟。越是绝境,往往越能映照出真我。他终究不是一个凡夫俗子,他纯正、坚毅,从不放弃信仰,才能于绝境处重生。而他要守住的又何止信仰,还有孤独与无望,或许终此一生都将如此度过。然而一株不起眼任人踩踏的小花尚有不屈的生机,我又怎能辜负生命?“哪里来的长啸之声啊?”过去常在诗词歌赋中听闻“长啸”,《卧龙吟》中也唱道:“长啸一声舒怀襟”。那时候我就好奇,什么是真正的长啸呢?那一种历尽千万历险与磨难,踏遍荆棘与歧路的求索,多么玄妙,又是多么畅快淋漓:道在吾心,道在吾心,好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一种世人看似癫狂却光芒万丈的顿悟,我好像真的在靠近,可是我又怎能说是真的靠近呢?我只不过是在千帆过尽之后来赞叹他的恢弘,望尘莫及罢了。
人家的心中能容千军万马,指挥若定,挥洒自如,甚至将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当成是良知之教的讲坛。以出世之心建入世功业,无计胜败,忘却生死,仅仅是一场意念之战。看正气如何战胜私欲,看诚意如何瓦解虚伪。天道在我心中,无所为而无所不为。能胜乎?焉能不胜乎?其实我们自己的心即是我们自己的老师,每每有疑惑,思索中我们都能由心中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然而践行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从来没有崇拜过某个人,而在王阳明身上我才对圣贤有一些了解。他教化众人,感化恶人,从而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每一桩每一件都是那么神奇。无私、光明,更难得是智慧,那种与奸佞周旋,忍辱负重、以德报怨的大胸怀、大智慧。君子正心还不够,更应该培养能力,有所作为,遇事方能应对从容。最欣赏王阳明道别北军时的骑射,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人惊喜,让人叹服。鄱阳湖上的王阳明,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诸葛孔明,而他军事思想的哲学根基是如此之深的,比孔明更多了一份超然的气魄。此时,伍文定站在南昌城楼前的那声感慨也正是我想表达的:“大人是从天上下来的吗?”无论是安民,还是剿匪平叛,王阳明总喜欢用文告来打头阵。文告就是他的援兵,就是他“心战”的铺陈。那都是一番番感人肺腑的言辞,写文章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呢。然而胜利之后的王阳明并没有欣喜,他惜民,忧虑战后民生。那句“残胜如败”的话,《汉武大帝》的卫青也说过,于是瞬间,穿越之感便油然而生。
看着固疾难愈的王阳明迈着肿毒的双腿一步步迈向高台向百姓喊话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六出祁山的孔明。那时候没有麦,他咳嗽了一通,就这样在站着上万人的广场上发表演说。一定是很费力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今再读这段话才真正有所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圣贤的本分,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于他们似乎从未等到。闲云野鹤、归隐田园从他们出征的那一刻起,就仅仅是一个意念中的美满归途,而于现实之中,他们却总是行在路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其说是一种淡泊的胸怀,不如说是他们各自况味的自我抚慰。他们如太阳般普照万物,可是没有人会去想起太阳自身的冷暖。他们的宿命中带着一种恒久孤寂的元素,于苦苦求索的暗夜里,于人后不知处,隐隐作痛。“吾谁与归?吾谁与归?”就连这一句兀自的诘问都饱含着寂寥的愁苦。“阁臣们都在阻拦先生进京,让先生等待后命。”功业于圣贤来说,算不得什么头等大事。“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如果说在政治的漩涡中总是难得善果的,又何苦去纠缠?任“朝起朝退”,又“归去来兮”,传道授业才是百年大计。
电视剧里有许多俯仰的镜头,由人物缓缓向天空延展开去。比如王阳明在龙场感悟生死时,比如在江西剿匪感叹“惨胜如败”时,比如便道省亲被范仲淹的“吾谁与归”触动时,比如离别弟子踏上征程赞叹良知的光辉时,更比如征思田在南宁城前抚慰民众时,再比如他于人生的谢幕洒洒道出那一声“吾心光明”时。这许多的许多,好似什么都没有说,也好似都已道尽。不由得落下泪来。
整部剧从正德元年宦官把持内政开始,从反对刘瑾到被贬,到龙场悟道,出任庐陵知县,平定匪患,平定宁王叛变,基本上概括了王阳明的后半生。
先来说电视剧本身,我看的是韩国版本的,历史剧最好是能够配字幕的,因为历史剧往往是历史正剧会有很多半文言的对白或者文集典故之类的,但这部剧基本上通俗易懂。通俗却不落俗套,编剧费心了。另外感谢一下优酷,现在优酷上有高清的版本了。
陆建民演的王阳明还是到位的,圣人这个角色本身就不好诠释,一百个观众心中有一百个王阳明,这部电视剧更像一部王阳明的传记,作为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阳明是高大上的,甚至可以说是神秘的,但是这部剧能让我看的非常过瘾,就在于它把阳明先生生活化,把日常生活当中的种种呈现出来了,尤其是龙场悟道那一段,就是与自然环境做斗争,让自己生存的一种状态。自己盖茅草屋,生火做饭,找草药等等。这本身就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的,最原始生存的一种状态。
千百年来,生存的追问一直都在,先秦哲学《易经》就是华夏民族最原始的对于生存的追问,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生存的智慧。贵州龙场,这个古时候成为蛮荒之地的地方,一年不见几个人,买个菜做个饭都要跑上百里,如此环境,普通人是很难静得下来的,但也往往是这样的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充分相处。王阳明在龙场每天上山采药做学问,不忘自己的志向,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怀,例如《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垒石棺修炼自己的学问,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追问。最终悟道:道在吾心!心既理。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讲究在事上修,事上练,是入世的思想。剧里面关于这方面很好的呈现出来了。例如在八虎的事情上,最后一击没有打出去,是因为王阳明的地位不在哪里,仗义直言,被廷杖四十,贬至龙场。在龙场开堂讲学,然后至庐陵知县,对于案件的审理和拿捏都恰在好处。
感慨一下剧中人物
刘瑾,坏事做绝,最后千刀万剐,被凌迟处死。总共被割了3357刀,也有说刘瑾第一天被割了三百五十七刀,第二天继续,最后撑不住失血过多死去。张永的老父亲说过一句话,这坏事啊!不要做得太绝!果真应验。
朱厚照,演员演得还是不错的,作为一个人,也是不错的,可惜生在了帝王家,现在看来帝王不是那么好当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尚未发育成熟就要治理一个国家,这封建社会,不想想人家小孩子现在就知道玩吗?
宁王,剧中的感叹可以啊!既生瑜、何生亮!我只能呵呵,一味地只知道收买人心,结交大臣,忽略了一个重中之重,那就是老百姓啊!毛爷爷讲,为人民服务!得民心者得天下啊。这里面还不得不说一句话,那就是宁王的下属说:和王阳明打仗,有劲使不出来!这句话剧中还出现过一次,土匪头子。这句话讲得很好!
葛通,一个被王阳明感化后,改邪归正的人
最后吐槽一下,王阳明在龙场逐渐开堂讲学,汉族,苗族都来听讲,看到这个场景,不得不感慨,这是时间很多事情都是由英雄所创造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