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割草叔叔 Lawn Dogs(1997)

割草叔叔 Lawn Dogs(1997)

又名: 扮狗脸的日子 / 草坪狗

导演: 约翰·杜根

编剧: Naomi Wallace

主演: 米莎·巴顿 山姆·洛克威尔 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 凯瑟琳·奎南 布鲁斯·麦克吉尔 安吉·哈蒙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97-11-21

片长: 101 分钟 IMDb: tt0119506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一个位于美国的宁静小镇中,女孩蒂温(米莎·巴顿 Mischa Barton 饰)跟随父母来到了这里。美丽的风景和宜人的气候让蒂温充分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快乐和宁静,但来自于大人们的所谓的在村外的树林里住着可怕巫师的警告也给蒂温小小的心灵带来的阴影。抵挡不住好奇心作祟,蒂温偷偷的只身来到了森林,在这里,她没有遇见巫师,却遇见了一个名叫查恩(山姆·洛克威尔 Sam Rockwell 饰)的神秘男孩。

演员:



影评:

  1. 除了赞美他的主人,擅长颂赞歌的高尔基也说过不会伤人的话,“我扑到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我拿来借用,我想说:“有段时间了,我扑到电影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我发现个秘密,猎人海力布做好人好事得到宝贝,让自己成为先知,经历前所未有的梦幻与现实。这样刺激的事情,有些电影碰对了,它们也能让你过把瘾,感觉自己撬开了天机不可泄露的酒瓶盖,喝得像个醉了的人,把人世看个亦真亦幻。

    略有不同的是,海力布被固执的、爱刨根问底儿的乡亲们打败了,救了人,牺牲了自己,终化作了一块无情无义的石头;而看完电影后的我呢,一如既往地被这个世界蒙骗着,义愤填膺的是己之腹腔,然后,那股气节终究混入五谷杂粮幻化之气中。但想来,无论何种结果都令人伤心难过。

    物欲横流的俗世,再别说什么匡正风气,匹夫有责,还要为了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决意抛头颅、洒热血了。小朋友看到大人们玩的把戏,会忍无可忍之下,异常愤怒的。《割草叔叔》里的主人公——十一岁的小女孩德文的枪就走火了,虽然射伤了一个亦正亦邪的迷茫青年,但她老爸估计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女儿会用枪指着他的脑袋。更不会想到女儿心中的那位专吃小孩的雅加婆婆(baba yaga)的恶人形象,恰是他引以为骄傲的上流阶层。

    被现世的压迫与不公,收服的成年人也是不好惹的。虽然有埋头认命并宽恕一切的,像割草叔叔特伦特的英雄老爹。年轻时为了伟大的祖国赴韩国参战,结果吃了无良商人供应的细菌罐头,损伤了肺,成了废人,商人不认账,国家不买单,拖累全家一辈子,也毁掉了他的下一代,得过跳水冠军的儿子特伦特被贫穷改造成了割草为生的“小盲流”。而英雄老爹老了,只能枕着美国国旗入梦,寄望于最后的光荣闭眼,像那些战死沙场的好汉,一面旗帜,一腔爱国的热血,裹住了尸体,掩藏了悲戚。仅此而已。

    但到特伦特这里就没那么容易糊弄了,他伪装的冷漠与无声的反抗貌似懦弱了,但那些无助的贫穷与迫切逃离故土的现实,定会引他走入未知的新生,打破窒息的现状。他的个性刚烈,我行我素,不卑不亢,这多少鼓舞人心。当然,认识小女孩儿德文,与德文成为秘密的好朋友,这才是他得以新生的关键。

    可悲的是,人总能看透肮脏事物的本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能为力。所以《割草叔叔》独特的电影风格是相当深沉绝妙的。它兼顾了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融入童话、悬疑、伦理等元素,借鉴了各种能够丰富全剧感官感受的技巧,以此标新立异,令人印象深刻。开片的色彩让人想到剪刀手爱德华的小镇,鳞次栉比的洋房、草坪,柏油公路似舞动的飘带,到结尾,希望树上挂满了红色彩带,江河漫过大桥,森林覆盖车后的公路,通通抽离了现实,看起来“悲剧”不存在了。

    可以说童话的意境灌注于全剧的形神之间,但不是单纯的弱化现实,相反凸显了正面的能量。仿佛在听幼童问出的一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有贫富差距?为什么有谎言?为什么不公平?为什么有仇恨?为什么没有自由?因为存在隐藏于人世的baba yaga们,所以生活面目如此可憎。

    在小女孩儿德文的认知过程中,她是纯净的未知的象征。她从成人世界里得到了“穷人都是垃圾,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富有,不努力工作就会贫穷”的谎话。而现实里又存在:穷小子要为富家的小公主擦鞋;丢了东西,被怀疑的一定是穷人;割草的工人子弟会勾引富家女;富人会用最差的杯子给穷人倒水喝,而穷人会用最好的杯子给到访的客人用,穷人都是善良的,富人都是黑心的, 都是真相吗。。。。。。偏见绑架着现实,现实为偏见筑建着寄居之所。

    而为导演捏一把汗的感觉也如影随形。是否猥亵少女的问题恐怕印在了每一个镜头里。坏小子布雷特作恶未遂就不说了,当德文欺骗父母住到特伦特的车房里时,真让提心吊胆的。不怀疑特伦特与德文间的真挚友情,但绝对担心画面外可能随时栽赃而来的祸端。这也为德文看到特伦特棒击黑狗后,疯狂跑回家继而演绎“诬陷”高潮的情绪做了铺垫。我始终以为德文对父母交代特伦特抚摸过她的伤口,是儿童思维中诚实的表现,完全表现了比较德文父亲的冷酷,特伦特给予德文的信任与温暖。反而是成人既定的认知把事情复杂化,让一切变得黑暗龌龊了,所思所行的常常是反射心灵的镜子。

    说到底,全剧的要害在这里。剧情中早早拉起的贫富三八线,并以此线为轴演绎了生活。原来德文的父亲讲给她的童话故事是保护“富人”不被“穷人”纠缠的鬼话,值得庆幸的是,德文变鬼话为神奇的咒语,她一边编写着她自己的baba yaga故事,一边找到了正义的路,并拯救了特伦特。英国导演约翰.杜根他的观点,我十分欣赏。他对道貌岸然人士及其阶层的讥讽,细腻而锋利,生动地怀疑了人们既定的认知,生活细节处处展现的是冷漠自私、虚伪放浪、谄媚狡诈。约翰.杜根又坦诚交代了他的看法,也相当不俗。解决不公不义,铲除邪与恶的方式只有一种,编一个童话故事。至少要骗骗小孩子,因为他们是未来。


    记得王小波写过一篇“优越感种种”的杂文,随意说了死后直接升入天堂的“犹太人”及天朝大国意识中的“洋鬼子”。他老人家并没绕弯子,而是把病症之一的“自卑感”挖了挖。除了找自身原因,他又极生动了揪出了这种“优越感”的外部可怕力量的危害性。他说当年日耳曼人就靠这种民族的优越性干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其实,在渺小的我看来,优越性完全表现在了拥有物质的多寡上,对被世俗禁锢的人,这一条就是根本,什么矛盾都因此而生。要如何阻止所谓富的优越性对所谓贫的伤害?如何消除贫富的精神差距?我想问出答案,但我知道很多电影在演绎生活时泄露了天机,全在我们想不想明白,愿不愿意践行。

    PS:当年山姆.洛克威尔与米莎.巴顿一个是小坏叔叔一个是无敌小清新。
  2. 首先感谢今晚悠享看片会组织了这次放映(),选的片子非常精彩,怎么说呢,我下午刚游了三千五,竟然没睡着就是了。

    因为提前到场,先在咖啡馆随便看了几页《所罗门王的指环》动物学家在家里散养的灰雁在波斯地毯上拉稀什么的,导致今晚整个人康德拉·洛伦茨附体。最后P橙让我随便说说,我表述混乱,连野鸡的择偶观都抛出来了。现在整理思路重新说一下吧。

    看电影这事,见仁见智,尤其是这样一个没有套路的片。有人说这是一个怀旧电影,有人说这是两个经历过濒死状态的人彼此相惜。我觉得都有道理。直到听见有人很大声音地说,这个电影里除了小女孩和少年是怪胎,其他人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我必须反驳。

    本片最大的冲突在于自然法则和文明法则。

    小女孩和少年是属于自然法则的。

    电影最开始,女孩拖着饼干车离开家,走了一段很长的路,路上又脱鞋又脱袜子,最后误入割草叔叔的森林小屋,其实可以看作是寻找文明社会出口的一次探索。

    少年把车停在桥头堵塞交通,不知廉耻地把自己“亚当化”后跳入河中,这种文明社会中不道德的放荡做法,也可以看做是他对文明法则的藐视。

    其他线索还有很多:森林小屋、女孩半夜学狼叫、在车顶撒尿等。片中少年的割草机对草坪上的杂物,基本是横扫一切:牛仔帽、信件、橡皮鸭子,瞬间灰飞烟灭无所顾惜。但别忘了,这些是死物,都不属于自然。他送给女孩的乌龟,是从割草机下救出来的。

    而以女孩儿父亲为首的成人世界,行使的是社会文明法则,强调权势和身份。

    OK,有人说,自然法则也好、文明法则也好,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

    错,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站在自然主义视角,对人类文明中那些错误选择做出毫不留情的讽刺。

    在自然法则中,我们应该是本能地,和那些诚实、正直、勇敢、阳光的人做朋友,就像小女孩愿意和割草叔叔做朋友一样,尽管后者被文明社会当做垃圾(割草叔叔是不是垃圾?他老家里陈列的跳水奖项,暗示了如果不是家庭贫困,他可能会成为一个跳水运动员)。所以在这里我不恰当地列举了自然中野鸡择偶的例子:

    康拉德•洛伦茨的小册子《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中讲到,动物们错误的择偶观会遭到大自然的矫正。比如雌雉鸡,本应与生殖能力强的雄雉鸡结合,但如果她们爱慕的是那些拖着长长尾巴的绣花枕头们,大自然就会让这些尾巴过长的雄雉鸡,由于行动不便,而轻易地成为捕猎者的晚餐。所以,大自然永远不会因外雌雉鸡是外貌协会的,而进化出杀马特洗剪吹风格的拥有超长尾巴的雄雉鸡。可惜在这方面,人类已经摆脱了大自然限制,可以任性地进行大规模的内部错误选择。

    现代文明的罪孽之一就在于,人类有了充足的物质和安全保障,可以肆意进行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选择!(对不起,再次像康德拉附身一样强调)。这些都是文明必然带来的副产品,永远存在,无法矫正,就如本片表现的,文明法则中,人们选择通过估量权势和财富,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值得接触和信任。

    我无意说教。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也许需要特别地追根溯源,才会发现,它从根本上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虽然大自然无力干预,但有可能受到人类内部突发的小规模事件进行纠正,如本片中父亲的果报。

    我认为本片最关键的一个情节,是女孩第一次告诉父母自己遭遇了性侵犯。这次侵犯远比后面第二次“侵犯”恶劣得多,女孩明确表示了,那个官富二代把手伸进了她的衣服里。但当父亲听说之后,第一反应是相当审慎的这样两句话:

    “他可是州长的儿子啊”——俺的前程还要靠他们笼罩呢。

    “你以后离他远点”——错在于你先招惹他,并且这件事不要再提、过去了。

    显然,对父亲来说,在自己的远大前程面前,女儿的屈辱不值一提。而母亲应该更加清楚官富二代可能侵犯女儿,但追究这件事可能会暴露她的秘密,所以她也选择了沉默。这样的选择也许可以让他们在文明社会屹立不倒,但从自然的角度来说,他们永远丧失了作为父母的资格,变成了来自文明社会的怪物。这种文明法则下的选择,即使有人认为是正确的,我也坚持认为,这种正确令人作呕。片中女孩立刻懂了,息事宁人地说那是开玩笑的。这里有一个镜头,女孩用力将嘴里一大坨牛排吐了出来。

    影片最后,女孩用枪对着父亲,父亲泣不成声,他可曾想到这就是他做出的错误选择招致来的结果?

    我甚至还有一个异想天开的猜测。也许女孩在第二次描述“侵犯”的时候,不自觉地出于一种实验心态:想看看如果主体是一个底层穷小子,以父亲为首的文明法则会如何运转……

    从这个角度,再补充一下对两个小角色的看法。

    一、邻家熊孩子,可以看做是文明社会中,失去了自然侵润的一个儿童形象:孤独,暴力,疯狂。

    二、富二代乙,即狗主人,割草叔叔的老同学,他本性不坏,曾说过自己的爱好是从桥头跳水,可他在文明法则的裹挟下,渐渐地放弃了自己自然人的认知,和周围人一样,对割草叔叔戴上了有色眼镜,以至于最后施展暴力不问青红皂白。这个人物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可以讲出更多。

    (经讨论,看片会大多认为割草叔叔打死狗的目的并非出于报复,而是事故之后,想帮狗尽早摆脱濒死的痛苦早登极乐。并且,我个人认为,打狗的镜头是女孩视角的虚化感受,大大夸张了事实。)
  3. 不确定导演的态度是什么,是有所谓还是无所谓

    直到听到了Bob Dylan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

    童话本来就不是写给孩子看的,不是么

     

    男人用生冷的情绪破坏世界

    割草就是场关于暴力与仇恨的行为艺术

    碾碎玩具鸭子,碾碎邮件员故意丢下的信,空气里弥漫着两人复仇后的冷笑声

    当他发现了纨绔子弟的狗,他让女孩闭上眼睛,然后乱棍打死了它

     

    女孩用童话的口吻报复世界

    她把一只苍蝇按死在饼干里(要拿去卖的)

    她和玩偶下棋,玩偶次次输,然后被肢解丢进箱子

     

    男孩用天真的面孔欺骗世界

    他装扮成印第安人,拿枪袭击女孩。女孩把枪口塞进他嘴巴,淡定离去

    孩子们的眼神都是冰冷的

    他偷了小区的灯罩,拿到山上砸碎

    他偷纨绔子弟的CD,嫁祸给卑微的男人

     

    All happy families are like one another;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whatever

     

    喜欢男人的率性

    烈日里,一个男人开着车堵在窄小的桥上,无视旁人,边走边脱

    他站在桥栏上,脱去最后的屏障,上演了个高难度跳水

    这是我的男人!

     

    喜欢女孩的野性

    女孩走出城堡,脱掉漂亮的鞋子,袜子,赤着脚拖着饼干车来回于两个世界

    偷看男人和女人的性爱场面

    学男人,在她爸爸车上尿尿

    (男人之前因借不到厕所,便尿在车里的饮料杯里)

     

    喜欢他们的生活

    他们一起站在车上跳舞

    他们一起去偷鸡

    男人送过女孩一只乌龟,她很喜欢(乌龟还在女孩家的桌子上尿尿了)

     

    最后,男人被打个半死

    女孩来救他了,她用枪对准自己的爸爸,拿走了他的钱包

    她把钱包塞给男人,让他赶快逃离这儿,再给自己买件新衣服

    她送给男人一条毛巾和一把梳子,爬上一直想爬的大树,继续把自己的童话讲完:

    他开车走过大桥,如果发现巫师追来了,就扔出毛巾,身后的河水会涨过桥面把巫师阻挡;

    如果巫师还在追,他就扔出梳子,身后会窜出一片森林把巫师阻挡

    终于,他自由了,快乐幸福地生活下去

     

    可惜这都是错觉

    那些最渴望飞翔的人们,往往是最先被生活折断了翅膀

    男人独居在树林里,于是在小女孩的童话故事中,他成了神通广大的巫师

    而在这冥顽不灵的世界,他只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陌生人,挨过枪子蹲过监狱,不幸的遭遇令他封闭起来,不再相信这世界

      

    童话是局成人游戏,无人幸免。
     

     

    "Whatever will happen at the end of that story?"

    "The girl got away.Kept running until she was home."

    "Home?Tell me where that is,Devo?"

    "Home is in my hands."

     

     

    PS :

    Sam Rockwell是谁?

    一个能把你逗笑又能把你弄哭的贱人

     

    爱上他,从THE GREEN MILE开始
  4. 有一种影片,看上去轻松、明亮、温馨、快乐,观者完全没有负担。在讲故事过程中,慢慢引入一些东西,但不会硬加给观者什么,只是让人在流水般的讲述中感受和体味。最后来一个出人意料的高潮,戛然而止回味无穷。喜欢这种电影,看着不累,却又有所托。《割草叔叔》无疑是这类电影的典型代表。
    整个影片色调温暖明亮,音乐也好听,配合着男女主演肆意的撒欢儿,真叫一个淋漓尽致。看到一大一小两人在车顶上跳舞,观者也是“心情好极了”。
    这让你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某些时光,跟挚友一起发疯,跟恋人心灵相通,跟萍水相逢的人一拍即合……那样单纯的快乐,把其他情绪排挤得干干净净,你甚至忘了前一天,你还在为房租纠结,为坏掉的电器懊恼,甚至为午饭要不要多花十块钱而斤斤计较。同时,这样的快乐太纯粹了,纯粹得在让你感慨上天给你如此大的恩赐之时,让你觉得甚至只能失去点什么才能聊表谢意。
    果真,总得失去点什么。旁人看你的眼光,总会折射个好几次,最后变得面目全非。你也无法苛求什么,因为如果换做你在局外人,你在看别人的时候,也免不了用这种眼光去衡量。大家的区别只是在于世俗的程度不同而已。
    随着两个人那个肆意的小世界建构得越来越好,观影者的担心也越来越浓。不可能有如此心定神闲的世界,这世界越是美好,被打破的可能性越大,被打破的那个期限也越短。果真,曲解、恶意、欺侮,外来者的暴力越来越甚,最后摧毁了这个小世界。
    Sam在草坪上打狗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他把别人抛给他、自己又消化不了的负能量全部释放,像炸弹一样,“砰”地化成了一个打狗的暴力行动。那条追逐他的狗,不幸地变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女孩,在目睹了这一切后,仿佛是看到了那个曾经完美的小世界,在瞬间摧毁,于是痛哭着跑回家。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影片结尾处,三个男人殴打Sam的场景,恰如Sam打狗的场景。能怎么样呢?荒谬的人间就是如此,强者打弱者,弱者打更弱者,最弱者呢?只能去打一条狗。而停下来想想,强者、弱者、这些人、那些人,所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跟那条狗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都是被比自己强者欺侮,又去欺侮比自己弱者。
    女孩看到这个场景,拿起来手中的枪。她不懂法律,没有顾虑。在她的世界,捍卫那个小世界就是头等大事;救下那个人,就是救下了整个世界。童话的结局,主角顺利逃脱。毛巾漫起的大水,梳子长出的森林,主角回头后一脸惊讶,继而眼含泪水,驾车开往远方。
    这样的处理,看似突兀又牵强,但细想,确实没有更好的结局。不然又能怎样?残忍地毁掉一切,让割草叔叔入狱,让女孩成为父母管教下的乖乖女?还是让女孩以自己为人质,跟割草叔叔一起逃走?还是让一群虚伪的中产突然灵魂觉醒,对过去的一切既往不咎?
    每个结尾都悲惨。于是只能以一个奇幻的、完美得不像话的结局作为结束。可面对这份完美,分明有画外音在说:不可能,没有好结局,童话结局的出现只是为了彰显现实的无力和残忍。你都能想象到这完美的惊喜背后,掩盖不住的是无尽的荒谬、苍凉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