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杰森·泽尔迪斯 摩根·内维尔 亚历克斯·布拉夫曼 Nicola Marsh Neha Shastry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24-09-18(美国)
集数: 5 单集片长: 45分钟 IMDb: tt33184626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重点看了关于减碳的一集。
一些笔记和感想。
盖茨强调,要达成控温目标,减碳远远不够,要做到真正的“零碳”甚至负碳才行。减碳只不过是过渡手段,减掉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
建筑需求大量的水泥,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目前研发了一种低碳水泥,但可以想见成本不会低,普及难度极大;
交通运输方面的碳排放,陆地尚可以切换成电池驱动,代价是发电部门的电力需求将急剧增大……。航空目前可以选择生物燃料,然而生物燃油的成本是通用的航空煤油的两倍。
农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包括牲畜排气,土壤耕种……等等,几乎无解,直到最后都没有从盖茨的饼状图上消失。
核电(盖茨推崇的新一代熔盐炉)在本片中着墨不多,项目已经开始推进,在美国的怀俄明;
碳捕捉技术有成功的实践,但(1)成本依然高昂,(2)规模实在太小,不是成规模的解决之道。
影片解决了我自己的一些小疑问,比如富人(盖茨)是如何考虑自己各种活动(比如坐飞机、乘车和消费品)产生的碳排放的?
——他通过购买一家位于冰岛的碳捕集公司Climeworks 服务,对冲自己全家每年产生的碳,理论上实现了零排放。这家公司将捕捉到的二氧化碳注入岩层,在高压中溶于水,最终在岩层中形成碳酸钙。
还有就是碳捕集的效率低下问题,如果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system)可以小型化、廉价化并安装在碳排放大户(钢铁厂、火力发电厂),或许是一条温和的中间道路,但现在仍然太贵了。
片中提到,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并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而是“尚未出生的孩子们”。现代人会甘于为未曾谋面的后代——甚至大部分是他人的后代——付出额外的成本,牺牲自己的享乐吗?
盖茨对此保持积极的态度,我自己却没有那么乐观。
推动一项政策,假如内容是要动某些人的蛋糕,必然困难重重,更何况是要动几乎所有人的蛋糕?
1. What’s next,倒是非常适合在非共识时代发问。不过,What’s first?盖茨和团队也非常会排序,AI first,这是技术宅盖茨的基因,也是纳德拉治下的微软办厂的新宗旨;
2. 后面依次是气候变化、互联网虚假信息、贫富差距、疟疾和健康药,这个关注方向不能讲完全吻合对未来的真实恐慌。每个人体感不一样,在我这个极度怕热的人来看,气候变化属于灭顶之灾,30年前行动就已经晚了,况乎现在?
3. 五集的片子仅两次提到中国,一个是碳排放谈到中国的增长量;一个是在讨论贫富差距的时候美国前劳工部长称赞了中国的制度在脱贫部分的成就,看惯了这几年美国的反中八股,这个含中量很让人不可思议。是否是因为盖茨老师是钦定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坚持了吃饭不砸锅的理念则不得而知;
4. “明日有解”?看完更觉无解。盖茨提出了自己和其基金会密切关心的几个问题,但并未正面回答,他不是主持人,更像一个嘉宾(虽然show冠着他的名字),有答案的是疟疾和健康药,无解的是气候变化、虚假信息和贫富差距,盖茨的工具箱里没有相应的工具;
5. 盖茨有什么?财富。所以问题如果换成“明日有解?盖茨可以用他的钱来干什么”就更加有吸引力,答案或许在其中:投资。投资给社会一些共识和方向,让年轻人开公司解决更多就业,发现更多可能性。第四集,参议员大人盛赞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激励创新,抗风险能力强(虽然赤贫人口众多)。这或许是在目前,盖茨区别于巴菲特、马斯克、扎克伯格、贝索斯等人的最大特征,他用实际行动参与了早期科学转化项目的孵化中,解还是在科学和技术;
6. 盖茨成则OpenAI成,OpenAI成则英伟达成,英伟达成则美股迎来了史上最强。区区气候变化、虚假信息又算得了什么?大模型导致了算力荒及电力的大规模消耗,加剧了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同时,大模型更加模糊了真实和虚假信息的边界。所以,这五个问题的关联老盖和Netflix真的想明白了吗;
7. 评价与《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如何?当然不如。《走进比尔》,那对平流层的神;《明日有解》,神要弯下腰来救你了,腰是弯下来了,视角可没对着你,你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