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2022)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2022)

又名: 文学的日常2

导演: 王圣志

主演: 刘亮程 洪启 于坚 虎良灿 马辛林 李志伟 李修文 韩松落 穆长元 叶舟 刘堃 双雪涛 史航 卜天 尹新生 陈彦 陈小朵 张梦晨 孙福国 贺林 朱冬生 马河声 张蓓 曹普超 李洱 张清华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2-04-21(中国大陆)

集数: 6 单集片长: 50分钟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于2022年4月起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优酷视频同步上线,本季依然从朋友的拜访切入,文学家敞开精神世界,两人一同在与文学家创作发生密切联系的地方游弋,在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来回穿梭,给予观众真实具象的文学思考与丰厚细腻的人生体悟。

演员:



影评:

  1.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这部纪录片为我们近距离展示出了六位作家刘亮程、于坚、李修文、双雪涛、李洱陈彦的文学世界。之前总以为,这些作家的创作是由于灵光一现,总是非常神秘,但是这个纪录片解开了文学、或者说作家日常生活的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日常,是大地,是山川,是朋友,是来来去去的人。

    第一集是作家刘亮程,带领我们欣赏他的家乡——新疆的大好风光。一开始就是他在田间劳作,顺手捡起一把野菜吃,可以看出,作家在面对镜头时有些羞涩,直到后来才渐入佳境。

    之前看过刘亮程的作品《一个人的村庄》,里面描写了乡土中国大地上的人民生活的一种永恒的孤独感。我们在无比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内心似乎被越来越深的怀乡病充斥着。因此要以文学这种方式来纪念已经逝去或者即将逝去的一切。

    文学是我的精神家园

    第二集是作家于坚,他回到了他的家乡—云南建水,带领我们返回了古老中国,体验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的“落后,是对时间的迷恋,和对经验的自信。”

    最近看了于坚的作品《密西西比河某处》,他的诗歌多以白话为主,不加修饰,有种自然率真的美感,是真正的“平民写作”。这次在视频里面看到他,才发觉他的生动和有趣。当今社会,人们都在向外探求,不如回到自己的内心,体验一种在地性的生活方式。

    这段话让我想到《庄子》

    在当今时代做一个诗人(作家)意味着什么?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就是不务正业,又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写诗是一种很“傻”的行为,正如于坚老师曾经经历过的嘲笑一样。然而我们仍要写,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为了留下自己存在过的足迹。

    第三集是作家李修文,他和朋友韩松落带领我们回到了他的故乡甘肃。行走于西北茫茫的荒野中,让人体会到一种无古无今之感,仿佛只有此刻永恒。西北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他说“佛就在每个人心中”。

    在他的散文集《山河袈裟》里面写道,“此时此地,如果有人听我说话,我要对他说,你看,这就是你我的人间,可是,你知道,在你我的人间,只有旷野里才有神!”也正如他所说,他在散文集《致江东父老》中,实现了用自己的写作为生民百姓立传的使命。

    这段话让我想起《等待戈多》

    记得项飚老师说过一句话,说中国人就像挥动翅膀的蜂鸟,始终有一种“悬浮感”。我想,要摆脱这种悬浮感,就是要从对未来的想象中挣脱出来,回到当下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

    毕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只有回归“此在”,逃离"彼岸",才能获得一种真正的存在。同样,这些作家都告诉我们,要回归日常回归本心,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想,文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精神家园。作家的反思,蕴含着对时代的叹息声,给时代提供了另一个精神向度。让我们在快速前进的同时,也不忘慢下来回归日常。让人得以重返本真,安放自己的灵魂。也因此,与文学有关的一切,我都深深热爱着。当李修文说出“天高地远”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就想到了下一句“徜徉人间”。也许,我们早就应该如此。

  2. 关注文学家日常生活与思考的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终于上新。

    看到“文学”二字,本以为很严肃沉闷。但一路看下来,完全打破了我对文学以及文学家的刻板印象。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哲思,于他们是日常操作,却悄悄抚慰和治愈我们浮躁的心灵。

    01 一个作家最终活成他的家乡

    第一集出场的就是著有《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虚土》等经典作品的刘呈亮老师。

    带着几分好奇和崇拜的心情,我点开了节目视频播放,并将平日刷剧的2倍速调回正常倍速播放。

    视频出来的画面似乎将这个世界的节奏又放慢了一点——辽阔的新疆大地,白色的羊群如珍珠般散落在翠绿的草原上,远方山谷绵延,静谧而壮美……

    这不正是我一直梦想的地方吗?这是文学版“向往的生活”吧!

    刘老师的家就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座花树和菜地环绕的院子,叫木垒书院,他与家人们一起劳作生活。

    这里地方辽阔,但人烟稀少,周围碰到的人并不多,接触最多的是那些动物和植物,陪伴他们的全是“缓慢生长的万物”。

    歌手、诗人洪启以朋友和嘉宾的身份前往刘老师的居住地,对刘老师进行访谈。

    不,这不该叫访谈,直接点说,是唠嗑。是的,就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在刘老师居住的村庄和草原上,两位大叔就如普通人一般边闲逛边唠嗑。

    他们一路走,一路谈谈生活,谈谈文学,谈谈当地风物,带着大家随性地在新疆的草原上四处徜徉,半路上碰到牧羊人也顺势坐下来一起唠嗑一下。

    刘老师的话语就跟他的文字一样,言谈间充满乐观、幽默和睿智,金句频出。

    他对这片土地熟稔而热爱,他跟洪启侃侃而谈,介绍身边的花草树木、鸡犬牛羊,随手揪下一根苜蓿和蒲公英就能往嘴里塞,告诉我们这很好吃。于是我们知道了在山野中“一般跟着猪吃就没问题”。

    看到植物,刘老师说:

    科学知识可能障碍另外一个认识体系,就是人和万物之间直接交流的体系。比如蒲公英。
    任何一株草、一个事物都是千姿百态的,都是万千变化的。你只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植物是无限地丰富。

    他给我们介绍家里打架的两只狗,于是我们知道了它们一只叫“星星”,一只叫“月亮”。也许是他晚上在这个没有城市灯光污染的纯净的空寂之地凝望夜空时得来的灵感吧。

    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正地热爱和了解他所居住和生活的这个地方,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跟随着刘老师的脚步,《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里的那些文字具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似乎找到了文字中的那种感觉。

    他也最终活成了他的家乡:

    我们在大地上很容易找到家乡,但真正在时间的长度上,我们又找不到家乡。
    家乡在土地上,有一个地名,沿着某一条路可以走回去。
    故乡在精神中,当我们在家乡活完此生,接应我们的那个,那是故乡。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的一些想法:将来等自己老了,即将离开这个人世,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乡落叶归根的。

    但后来渐渐地,在异乡安居乐业,我有了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自己的朋友圈,这个异乡也便成了第二故乡。于是也渐渐改变了想法——家人在哪里相伴,哪里就是我的故乡,也是我落叶归根的地方。

    看到刘老师的话,我不禁心有戚戚哉,悟出点什么。

    02 如何在世活泼泼地生活

    第二集是文化策划人虎良灿跟诗人于坚老师的唠嗑。

    我并不熟悉于坚,但却熟悉他要介绍的这个日常生活之地——建水古城。

    不久前拜读过于坚的新作长篇散文《密西西比河某处》,惊叹于他的情思和文笔。曾以为他是个严肃沉闷的文艺学者,但看了节目,才知道他其实是位十分接地气的、热爱生活的、有趣的大叔。

    他三十多年前就来过建水古城,也在这里进行了许多创作,这次给我们念诵的是他的作品《建水记》。

    我正好在2019年去建水旅行,也十分喜爱这座不似其他被商业化后妖艳得不像古城的古城。是的,正好是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夏天,现在想起来仿如隔世,也愈加怀念。

    于坚带我们在古城里穿街过巷,去感受古城的历史痕迹。他说:

    建水不是让你到一个新的空间里面,是让你回到时间当中去,而且你这个时间还是向后的。
    这不是一个未来主义的城市,而是一个过去的城市。

    于坚登上建水的古城楼朝阳楼,推动木槌撞响巨大的铜钟,钟声“哄”地响起。

    诗人随口的一句话语如诗句般流出:

    建水的时间是可以听的。缓缓地落到大地上,散入田野,就像春天的雨一样。
    就在这种钟声之中,生命走向永恒。

    看着画面中一一出现的古城里一些熟悉的景物,感到无比亲切。但看着一些我未曾去过的陌生地方,突然觉得,我是不是去了个假的建水古城?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地方我没有去深入地接触和了解过?为什么我没有早点知道于坚和他的《建水记》?这样我便可以带上书做我的向导,去好好了解这个古城的一草一木了。幸好现在有这个节目。

    像我这样的匆匆过客在建水以及其他古城还有许多。每当节假日,便有许多人背上背包,行色匆匆地从繁华的现代都市赶往落后的穷乡僻壤,寻求一丝心灵的宁静,不久便又匆匆离开,回归都市。

    这是为什么呢?于坚不客气地“毒舌”了一番:

    因为中国人在那种疯狂地对“有”的追求里面,忽然发现他们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无”。
    想要占有更多,结果所有人都感到非常空虚。

    在这种匆忙而过的生活中,我们也许失去了许多,也许错过了许多。当时间无法慢下来,我们也无法从生活中发现它的细节,去思考它的意涵。就像于坚所说的,“没有细节的生活让人抑郁”。

    在节目中,于坚多年的老朋友老马,一位古建筑专家,专门下厨做了一大桌好菜招待大家,让于坚直呼“朋友是最后的故乡”。

    老马一边耐心地烤着建水特色烤豆腐,一边慢悠悠地说道:

    人生的很多时间特别无聊,又不会做什么伟大的事,只能做这种很麻烦的事(烤豆腐),这也好玩。管它的,反一个方式来想就好玩了是吧。

    真是人以群分,哈哈哈!

    当工业化时代呼啸而至,高效率的科技替代人类工作,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坐下来慢慢地做这种麻烦的事?

    也不知道是因为人而选择了这个慢生活的古城并过起这样的慢生活,还是因为身处这个慢生活的古城而造就了这样愿意慢慢来的人?

    写在最后

    在后面四集里,还有李修文+韩松落,前往偏安于西北一隅的甘肃一带,致敬江东父老;

    有双雪涛+史航,在京城相会,共叙东北老乡情;

    有陈彦+陈小朵,在西安穿越市井烟火追寻艺术之光;

    有李洱+张清华,在北京进行一场文学家与评论家的灵魂碰撞。

    俗语有云:文如其人。于坚也说道:“生活就是写作,生活为你提供细节。”

    这些笔耕不辍的文学家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其作品又反哺到日常生活中去。

    《文学的日常》这么一部“慢速”纪录片,让我们急躁的心沉静下来,看到了文学家们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

    原来他们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却又是如此的平常。生活就是他们一生的作品。

  3. 开篇的时候,当洪启老师哼唱出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一下子将我拉入我向往很久的新疆,我爱新疆的风景,可我未曾去过,人生还很长,总有一天我会去到漫漫黄沙与荒芜戈壁,我会穿越繁华,穿过荒芜,到达另一个世界。

    第一集是与刘亮程老师在沙漠、戈壁还有牧场上寻找大自然,寻找自我和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宁静。我听着刘亮程老师念着他书写的文字,听着他对人生的感悟,我突然就豁然开朗。你在梦中奔跑,虽然不磨损鞋子,但是你在梦中也会经受岁月,你在梦中也会衰老。梦和醒一样在消耗你的人生。如此一来,人对于岁月的流逝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去接受,你无法去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是你可以选择用什么方式去度过你的人生。

    刘亮程老师的文字和人都给人一种豁达的感觉,这可能源于他童年的生活,。他自己也说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他似乎在重塑自己的童年,抛弃过往那些种种不幸与痛苦,用文字修复童年,《虚土》中刘亮程老师告诉我们,在某些时间深陷的地方或者某一群人深陷中一个事物中,或者深陷中路途中的某一个地方,一旦人或者人群停下来,时间就会变成一个大坑,一个深坑,让人越陷越深。人在时间中漂泊和流浪。一回头全是往事,我们仿佛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乡。

    离开家乡太久了,我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南妹纸,现在连饮食习惯都变得很江南。不是不爱家乡,我时常觉得自己是狭隘的,是小气的。心房的位置很有限而我又是一个不懂归纳整理的人。所以家乡只在我心里占据了一小块地方。

    第二集的于坚老师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现代诗人,被称为“第三代诗歌”代表性人物。他和虎良灿老师带领我游览了一个我从未听闻的地方,叫做建水。那里遍布的是旧房子,仿佛穿越回到过去,非常有生活的烟火气。于坚老师在这一集探讨了“空虚”--中国人的空虚。

    中国人在那种疯狂对“有”对追求里面丢失掉他们最重要的东西“无”,探讨的是人性的贪婪,我们一直在追求和索要,向大自然索要,向生命索要,向时间索要,在索要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为什么索要,索要得到后要做什么?不清楚,贪婪的我们只管要,仿佛是囤积成癖上了瘾,得到后只剩空虚。没有人东西在催你,可我们总是匆匆忙忙。

    我发现于坚老师真是天生的诗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诗意
    “建水的时间是可以听的,
    钟声就是建水的声音,
    缓缓的落在大地上,
    散在田野里,
    像春天的雨一样”

    我想去建水。想体会一下那种落后的先进,过一段没有被摧残的生活。这一集于坚老师给我上了一课,“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重要的不是你成不成功,是你快不快乐,有没有达到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现代人想要在某一件事情上能如鱼得水,真的很难。我们要抛弃的东西太多。我们想要的又很多。当能力和欲望不对等时,当收获和付出不对等时,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而于坚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所最求的不是最强最优,而是最快乐,放弃一些物质追求寻找多一些精神乐趣,是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保持清醒和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

    后面的等我慢慢看。慢慢体会。

    好的节目真的是让人感触颇多,与大佬隔空对话,能激发我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会让我停下漫无目的的脚步去触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内观自己、反思自己。你所追求的是什么?你是否快乐?能否让自己内心平静情绪平稳?

  4. 朋友大力向我推荐一个节目:《文学的日常》第2季,我第1季没有看过,直接看第2季吗?朋友向我保证没关系,直接看第2季也能看得懂,这个是系列片,又不是连续剧。

    朋友连链接都给好了,就直接点过去看。 这一期的主人公是于坚。我最近和于坚真的是很有缘分,刚刚才看过他的《密西西比河某处》,这又在访谈节目里遇到了他。 一集节目看下来,非常激动,也终于明白朋友为什么要向我大力推荐了。 你在诗歌里在文字里熟悉的那个人,鲜活地站在你面前,在孕育了他文学灵感的地方,一边走一边告诉你他的文学理念,分享他的生活日常,甚至你还能听到他对生活的牢骚和对生活的痛骂。

    我能理解这个节目为什么叫做《文学的日常》了,你看到的不是在演播室里正襟危坐的作家,你看到的是属于他们的流动的生活。或者说生命。

    节目中有一个场景非常可爱,于坚和他的朋友是在于坚生活了30年的建水拍摄的这个节目,两个人一起到当地的古城门去拍摄,城门口,正好有一群穿着非常朴素的大妈们正在跳广场舞,于坚和他的朋友就站在旁边聊天,等到大妈们跳完了广场舞,于坚和他的朋友们就在那里谈了自己的文学理念,然后镜头里就出现了那群大妈,一个个非常开心的奔向镜头,用自己最美的姿态和镜头打招呼。那一瞬间,非常感动,她们也许不知道于坚是谁,可是她们真的知道生活的乐。 而“乐”,正是这一期里让于坚耿耿于怀的东西。于坚对生活的感悟就是目前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要求的太多了。

    于坚认为,因为中国人在那种疯狂地对“有”的追求里,忽然发现他们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无”。于是,“结果所有人都发现十分空虚。” 在这个人们都在内卷的社会里,于坚的这番话,真的击中人的心灵。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人们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甚至忘记了生活的初衷,有多久我们不曾像建水的大妈一样那样单纯快乐过了? 于坚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出了点问题,应该把追求心灵的快乐当做是一个衡量标准,“一个文明没有这种最高价值肯定,它必然是一种浮浅的黑暗的东西。”诗人真的挺敢说哦。 于坚是一个很懂得慢下来的人,他的散文兼摄影集《密西西比河某处》里,到处都是他停下脚步,驻足某处,定格的精彩瞬间。 这个节目仿佛让我了解了于坚的日常观察是什么模样,走走停停看看,他能耐得住寂寞,生活也回报他以丰满。 于坚很喜欢自己诗人的身份,虽然已经有很多成名的诗作,于坚自己还是会写诗,在节目中,他拿着手机和自己的朋友分享了自己刚刚写的一首诗,在诗里面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一个矛盾而真实的于坚,例如这一期节目给我的整体感觉。 诗人一方面希望遗世而独立,一方面还需要世俗的认可,就像是于坚说完了刚才那段“有”和“无”之后,也会孩子气和节目组讨论:“这句说的好吧?这个要剪下来。”文人还是很珍惜自己灵感的闪光的。 节目把这些日常都保留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间烟火气十足的于坚。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于坚的这首诗吧。 网络节目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定格,让我把这首诗完整截图下来:(我在看这一集节目的时候一直开着弹幕,因为我觉得弹幕里面就是最真实的反应。) 我决定我的作息时间/ 但我想成为那只在晨光中起飞的乌鸦

    我已经决定追看这个节目了,另外抽空也会把第一季补一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