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遗憾
视角缺乏深度,演员不对味。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视听语言上的问题,电影很有意思。视听语言的问题在于不够“精彩”。因为太想要的区分“视听语言”与“伪纪录片”视角,加之场景的深度不够。每个场景看起来就是匆匆了事,完成故事情节就赶下一场。这才这部影片最青涩的地方。最明显就是情景再现,不得不承认,演员的演技与分镜头能让影片看起来更加“精彩”。不然商业大片也不会强调大场面和追逐戏以及软色情之类的东西。情景再现就是一种反叛,反套路,反传统的设计。但伪纪录片视角做得不够好,故而青涩。还不够伪,如果放弃那些大机位的拍摄,开头纯粹用新闻片的方式,后来离开电视台全程用小相机拍摄和偷拍,把这两个形式做的更彻底,会更好。大机位就应该作一点,作出那种,想搞大新闻,那种烂俗综艺的悬疑解说的俗套开场,想做大制作的非电影人士的刻意,情节不完整也无妨。然后小机位更加随意粗糙,看不清全貌但情节完整,会更加出彩。但是毕竟是第一部作品,又要保持着克制,做的不够彻底,才会显得稚嫩与平庸,明明是很出彩的设计。当然或许因为做的不够彻底与专注,又要想要区分语言的套路,导致伪纪录视角里,也就是所谓现实主义形式里缺少最重要的长镜头的调度,也就缺少现实场景中细节的刻画与情感的真实流露。场景不够“长”,刻画的不够丰富,又没有传统套路里的“精彩”应接不暇的镜头。于是就会显得赶。赶着完成叙事任务。当然调度是需要功力的。如果不够专注与彻底,则会陷入拍摄现场的紧张情绪里。这也是没办法的。第一次总是想用尽全力,却一拳打在棉花上。巨大压力才是最心力憔悴的。
视角的深度在于两个记者角色缺乏刻画的深度,其实在这样的作品里视角或许比主角更加重要。主角很单纯,反派很单纯,记者也很单纯。但这个视角实际上是可以赋予更多内涵的,比如从开始想搞大新闻的刻意,到后来两位记者的矛盾,从旁观者,看热闹的心态,觉得主角是骗子是傻子,最后发现是可怜人再到想要揭开真相的良心发现。这个视角才会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网络媒体的无良,褪去这层记者身份,回到人的良心的转变。
演员的感觉不对,人物并不能让人相信这个演员就是故事里的人,特别是主角。不够轴,重要的是不够木纳。
有缺点,不够成熟,但,真的很好,眼前一亮。只是顾虑的太多,妥协的太多。不够完整和彻底。也有因为特效公司的不给力,拍摄时的经验不足,反倒因祸得福了出彩的皮影戏片段,个人认为或许结尾到皮影戏就够了,但为了故事的完整观众便于理解又不得不再次妥协。
时至今日,已从当初的崇拜里抽离,能够仔细的去回忆欣赏这部透露着生猛但又稚嫩的作品。或许这就是最好的青春的模样吧。作为那一刻的见证人之一,也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我见证了一位天才导演是如何被这操蛋的世界所绑架的。
能看出来导演是想用比较有创新有创意的表现形式来完成这部电影作品,整体还是有可看性和可圈可点之处。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影片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位不肯承认自己孩子离开的父亲被人利用,捏造出一个外星球成员到来可以换取自己孩子的故事。中间穿插了不少创意元素,皮影戏加入的部分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前面部分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性;但后半部分却成了累赘,这部分稍稍有点跳戏。
值得一提的还是影片用了多重表现手法,除了传统三幕剧的结构来讲述之外,第三视角以及画面呈现,包括一些小细节的设置,都让人眼前一亮。
整体故事比较戏谑地让人在笑的同时,也有了很多思考,还是比较轻松诙谐的,没有带给人过多的压抑感。
看完一直在想:是不是真的有外星人?嗯,这个问题还有待考察。
记得多年前在网络上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农民私设电网电兔子,没想到电死个外星人,他把尸体带回家放冰柜里,周围人都过来参观,看的人都说栩栩如生;然而一传十十传百终于惊动了有关部门,当上门调查的时候发现所谓的外星人尸体只是个非常拙劣的模型而已,小孩子都看出来是假的,于是事情不了了之。当年看完新闻,心里总有点阴谋论的感觉,这个事情也一直记在了心里,没想到多年后能遇到有心的导演,把新闻拍成电影,可以说难能可贵了
伪纪录片形式的电影,从《女巫布莱尔》,《鬼影实录》等恐怖片开始采用以来,广泛被用于恐怖和科幻片的拍摄,水平也良莠不齐。对于国产片而言,上述题材也是个不成文的禁区,电影结局无非是人为/吃错药/神经病/做梦,反正不能有真的鬼或者外星人。所以本片结局也是打了个擦边球。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皮影戏那一段。导演深知那一段是电影的高潮。实景拍摄没那么大的成本,五毛特效又会被观众诟病,皮影戏展示剧情的行为我认为和昆丁在《杀死比尔》里的漫画分镜是一样的,很好的体现故事的高潮,而且皮影戏的唱词部分听起来竟然土的蜜汁带感,甚至可以理解为根叔在精神错乱时的梦呓。如果可以类比,我认为本片可以和最近的《海带》和《中邪》归为一个类型,都属于打了擦边球的科幻/恐怖题材,《海带》里通过一个荒谬可笑的故事讲述了严肃的内核;《中邪》更是在和本片上手法相似,讲述了一个接地气的“乡村恐怖故事”。
然而本片也是有诸多缺点的,根据电影后面描述,由于硬盘损坏导致里面资料播放卡顿,但是人为添加的卡顿、雪花点和晃动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观影体验,出现一两次即可,次数多了我在观影时候总觉得是网断了;其次,电影的乡土气息过于刻意,说着乡音的播音员的确给人一种“为土而土”的感觉,最后影片的节奏也有点拖沓,虽然最后的高潮部分我个人非常喜欢,但是前面四十分钟的确有的地方比较拖沓,根叔和拆迁队的摩擦也缺乏表演张力,而且演技也有待提升。
这部电影我会给个三星半的分数,虽然有些瑕疵,但我认为本片在诸多国产烂片和网大里绝对是鹤立鸡群的存在,至少在评分上不会太低于我前面提到的电影《海带》和《中邪》,如果让我选择一下给郭大导演的《爵迹》五颗星,还是给张导演的《我儿子去了外星球》五颗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把五颗星梭哈给张小鲨导演。不知道那些给一星评分的人是什么心态,或许他们都爱看郭小四的史诗电影吧!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这片子是自己在家看的,整体观影体验就是沉浸其中,引人深思。
在我眼里,这部片子讲了两个字“守”和“寻”。片子从一个外星人打人视频开始,陈立根为了找儿子,斗开发商、供流浪汉,引发了一系列荒诞不经的故事。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让人很容易被带入其中,在为数不多的小人物中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陈立根——一个看起来又傻又倔的乡下老头子。因为流浪汉的一席话相信外星人能救儿子,为此他不惜掏空家底,无视开发商的威逼利诱,他小丑式的做法背后是对寻回失踪儿子的执念。全片他没有说过一句“爱”,但在他的言行之中却表达出了中国式父爱的深沉。
王小如——这个小记者想必是能引起最多人共鸣的角色了,工作尽心负责,但被领导随意修改素材压榨,不正是每个初入职场的人都有过的经历么?
房产开发商——谢天谢地,导演没有把他们塑造成穷凶极恶的资本走狗。在这片子里,几个房产开发商人员为了让陈立根搬走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贡献了不少的笑料,而且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中也能一窥这群人的生活,只能说求生不易。
流浪汉——一开始对中国人物撒谎向陈立根骗钱吸du时真是恨透了他,但在结尾处他对外星人的狂热,谁又能说他不是真的是外星人的受害者呢?
这部片子就是一部众生相,在这里能看到各式各样荒诞不羁的人物,看时捧腹大笑但一探究到深层次的原由却不禁让人心生怜悯。虽然这片子还有诸多的不足,但还是值得一看的,另外张小鲨导演的未来还是很令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