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淑女本色 The Portrait of a Lady(1996)

简介:

    伊莎贝尔•阿切尔(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年轻漂亮,心高气傲,夺走了许多男人的心,但她却只想自由的活着。在英国的花园山庄里拒绝了沃伯顿勋伯爵的求婚。后又去伦敦看望表兄拉尔夫及其女友,古德伍德向她求婚也被拒绝。在表兄家她认识了端庄美丽的梅尔。在佛罗伦萨,梅尔将其介绍给了无钱无势却品位甚高的奥斯蒙德(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奥斯蒙德爱上了伊莎贝尔,而她也渐渐地坠入爱河。一年后伊莎贝尔和奥斯蒙德结婚。婚后他们的儿子却夭折在了摇篮里。后来她得知表兄病危,不顾丈夫的反对去见了拉尔夫最后一面,而此时表嫂却告诉了她一个秘密......

演员:



影评:

  1. 女性总是随波逐流。这是电影里打动我的一句话。梅尔夫人和伊莎贝尔走在雨中的乡间小路时说的。而这两个以此为话题的女子,都是致力于打破这个戒律的人。 看过这个电影之后,不由得就又想看坎皮恩的其他电影了,比如《钢琴课》,我还记得那个女人倔强的模样,闷闷不乐。为什么?是因为女性无法摆脱的随波逐流的命运吗?会和坎皮恩共鸣,无疑是因为她是个女性,是个替女性思考以及说话的女性导演。 伊莎贝尔希望寻找自由,于是她放弃了三个真爱她的男人,却投入了一个阴谋家的怀抱。弄不清自己真实的需要,被虚情假意所蒙蔽,却对着真爱决绝地说不。 之所以会爱上艾德蒙德,也许因为他是情场老手,心中无爱所以一切都是游刃有余,温文尔雅,翩翩风度,他留下一句我深深地爱上您就飘然而去,留下伊莎贝尔被这句话魇到无助,只好举手投降。 可悲的是梅尔夫人,她曾经像年轻时的伊莎贝尔一样渴望摆脱女性的束缚,挣扎一二十年,除了意识到失败,只有一无所有,可是她把伊丽莎白投入了她的情人艾德蒙德的陷阱。和艾德蒙德相视一笑的瞬间,我好像看见她又一次谋杀了自己的青春,那最令她羡慕的,女性的青春,这一次她推下了一个如花的女性,却又何尝不是她自己。 在女性寻找自由的道路上,为何又是女性,在设置着一个个路障。 好像在寻找的道路上,我们总是会迷失,忘记了来时的路。如此这般一次次轮回不已。 梅尔看着伊莎贝尔,常常想起年轻时的自己。她们追寻自由,故作姿态的叛逆,到头来只有两手空空。她们以为的自由被心甘情愿终结于一个男人的手上,这个男人耗费她们的感情,以冷冷的眼神扼杀她们美妙的想法,否定她们的价值,以藐视她们获得自身的尊贵,他才是她们的敌人。 了解到这一点很难。认识到这个男人不过是一个追逐金钱的躯壳,梅尔夫人还是忍不住为他献上一个猎物,有钱的伊莎贝尔,以此来讨好他。女人总是在讨好男人的过程里忘记了自身的价值,以贬损自己求得一己的存在,这就是千百年来女性的可鄙的宿命。梅尔夫人,一向以为在寻求自由的梅尔夫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她仍然是对同性投井下石的帮凶。女性的命运的可悲,无非是有这么一些同类,曾经目光高远,最后却一样沦落,坎皮恩唯有发出了一声叹息,这是对所谓女性解放的思考。 理想的爱人是身患肺痨的表兄。完全没有男性的威胁,总是默默的投注着关爱,告诉伊莎贝尔她的价值,她是值得被爱的。当男性与女性达成了尊重,这种关系才是美妙的。但是理想的爱人竟是这世上的稀罕物,匆匆就离去。 女性如果想真正获得存在的价值,首先就要放弃同阵营的厮杀,停止这一支支暗放的冷箭,阵营常常是从内部攻破,身为男性帮凶的也常常是这些女性,曾经有理想讨厌随波逐流,却终于不能免俗的随波逐流的女性们。 女性也想留下她们自身的灿烂的光芒。她们的智慧不应该消磨在讨好男人的命运里。伊莎贝尔的故事,就是一个有追求的女性怎样被另一个曾经有追求的女性与一个男性合力扼杀的故事。 说到底,女性自身也常常迷茫,她们不敢认同自己的价值,唯有在讨好男人的存在中,获得一点微茫的满足。所谓的随波逐流,终究不是别人,而是她们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这就是影片结尾,伊莎贝尔凄惶跑过小径,慌张回头的定格——女性,你们真的知道,自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存在吗?


  2. PORTRAIT OF A LADY是澳大利亚导演JANE CAMPION继THE PIANO钢琴课之后的又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演员包括NICOLE KIDMAN,JOHN MALCOVICH,BARBARA HURSEY和CHRISTIAN BALE。不过该片并非原创,而是根据现实主义大师HENRY JAMES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HENRY JAMES(1843-1916)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和文艺评论家。他生于美国,父亲是宗教和哲学问题作家,哥哥WILLIAM JAMES就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家境富裕,从幼年起便得以漫游欧洲各国,见识颇广;家里来往的客人又都是美国文化界的一些名人(EMERSON,THOREAU...),因此HENRY是在一种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他受到的正规教育不多,后来还是成为文学大家。1862年他进入HAVARD UNIV学法,但不久即发现他的兴趣在文学,随即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87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976年定居LONDON。此后40年,他一直勤奋写作,创作颇丰。1904年HENRY返回美国探亲讲学,翌年返回LONDON,开始编辑他著名的24卷本的纽约版文集。他将以前的许多作品重新修改,并撰写了18篇重要的评论性序言(这些序言包括了对小说这门艺术的不少精辟论述,由后人汇编成THE ART OF THE NOVEL:CRITICAL PREFACES一书)。1915年为了抗议美国政府在一战中长期保持中立不对德作战,HENRY入了英国籍,一年后去世。

    其实HENRY JAMES并不算一个很容易POPULAR起来的作家----这位心理现实主义(PSYCHOLOGICAL REALISM)的奠基人之作品往往都是砖头一样的厚,充满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描写,而情节方面并不很强;另外他的后期作品又太过艰涩难读,含蓄得要人命(人称THE POST-JAMESIAN STYLE后期占姆斯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认为的:HENRY的书的确不适合懒人阅读,但一旦你有耐心有毅力深入其中,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超级伟大的作家,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可怕。他的作品细腻,幽雅;包含着精敲细打的词句,贴切完美的幽默,微妙之极的含蓄,很适合在深夜一个人阅读。

    HENRY主要作品的主题多为他所熟悉的美国和欧洲这两种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间的冲突即所谓的“国际主题”(THE INTERNATIONAL THEME)。他的创作生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63-1886,作品包括THE AMERICAN美国人,DAISY MILLER戴西米勒,THE EUROPEANS欧洲人,WASHINGTON SQUARE华盛顿广场*(即电影“情感的禁区”)和THE PORTRAIT OF A LADY*淑女本色;第二阶段1886-1901,作品包括:THE BOSTONIANS波士顿人,THE TURN OF THE SCREW螺丝在拧紧和THE BEAST IN THE JUNGLE丛林猛兽;第三阶段从1901年开始,又称“主要阶段”(THE MAJOR PHASE),作品包括他最成熟的三部小说:THE WINGS OF THE DOVE*鸽翼(我的最爱),THE AMBASSADORS专使和THE GOLDEN BOWL*金碗。(*已有电影改编)

    说到THE PROTRAIT OF A LADY,首先要谈一下HENRY年轻时遇到的两桩不幸----它们对HENRY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都被这两道阴影笼罩。一是南北战争期间,1861年,当时在当兵的HENRY在一次救火过程中受了难言的"重伤";二是在他20多岁时,他热爱的表妹MINNIE TEMPLE早逝。这两件事情促成他早年就决定当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和评论者而非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或许这正是他走上文学之路的原因之一);而MINNIE TEMPLE这个天真,妩媚,聪慧,对生活冲满激情的少女也化身为HENRY众多作品的女主人公(DAISY MILLER里的DAISY,THE PORTRAIT OF A LADY里的ISABELLE,THE WINGS OF THE DOVE里的MILLIE----连名字都像!)得以不朽,而HENRY对她痛苦的思念之情则在中篇THE ALTAR OF THE DEAD里暴露无疑。生活真是创作最好的源泉...

    THE PORTRAIT OF A LADY里父母双亡,由美国来英国投奔姨妈的ISABELLE应该有MINNIE TEMPLE的影子,而那位因身患绝症无法爱她,所以将财产分一半给她的表哥RALPH也可以被理解为HENRY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嘛)----美丽的ISABELLE(NICOLE KIDMAN)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在生活中自由选择,但正是她的这笔财富使她成为一对欧洲大阴谋家(BARBARA HURSEY,JOHN MALCOVICH) 逐猎的目标并最终陷入不幸。偏偏她又是个极高尚的人,为了自己“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信条,为了那对阴谋家无辜的女儿PENSY,ISABELLE在RALPH死后,不顾始终爱她如一并能够带她脱离苦海的美国企业家CASPER(CHRISTIAN BALE)的追求,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丈夫身边。但我们可以相信,既然她愿意以新的勇气和毅力来面对命运,从今以后她的生活将绝对不会是被动无助的了。毕竟她已为学会生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HENRY 在小说序言中说:“整个小说的主旨是,一个可怜的姑娘向往自由精神,追求高尚情操,自以为头脑清楚,行事慷慨而合乎情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在常规的磨盘里遭到碾轧。”可以看到,其主题仍是THE INTERNATIONAL THEME,仍是无辜与腐蚀的对抗。“常规的磨盘”即是当时欧洲社会自私与诡诈的普遍风尚,天真单纯者的地狱。其实这种磨盘又何止只有当时的欧洲才有...HENRY今日的大受欢迎,或许正是因为他作品里所表达的真善美与残酷现实和各种阴谋的冲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里显得特别有现实意义八。

    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JANE CAMPION,或许是因为她的电影总是对我触动很大----太大了一点的缘故。但这部改编片拍得还是较为成功的:原著的精神通过所有演员的精良演技基本上得到了反映。有一些镜头很美,令人过目不忘:开头(很JANE CAMPION!),ISABELLE去南欧旅行时刻画她心理的那段,以及结尾----在凄冷的雪地里奔跑,看见屋里不属于她的火光,脸部特写:脆弱荡然无存,对生活的激情和信心闪动在一片幽蓝间。

    不知道HENRY JAMES看过他小说的电影改编,会作何感想。
  3. 伊拉贝尔是书中的女英雄,年轻漂亮,心高气傲,夺走了许多男人的心,但她却只想自由的活着。因缘际会她认识了无钱无势的奥斯蒙德,两人坠入爱河,但她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油画般的布景画面,妮可美的惊为天人。是他的最爱和最具悲剧性的角色,她所做的一切都来自于一种理想主义,而正是这种理想主义把她拖下了深渊,让她心碎。

    可能是现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感觉电影进行的如此缓慢令我坐立不安。电影当中的一个镜头是抓心的,就是奥斯蒙德那句“I'm absolutely in love with you”萦绕在伊莎贝尔的脑海之中,令她晕厥,被情话冲昏头脑的女子,走在爱她之人的眼睑上,无人理会。痛苦很深,它正在过去,爱会永驻。

    这部剧情很老套,应该就是想告诉我们no zuo no die,对枕边人要好好考察再付出。

  4. 写了一大段居然电脑死机被吞了一岗,tnnd怒。。。不写了,总之,是个值得思考的好片儿,尤其是女人。如果打算嫁,没法儿真的做到独身,那千万就找那种死乞白赖对你好的。别贪图一时的好奇,浪漫,神秘去碰那些对你若即若离,擅长玩儿噱头泡妞儿,自以为了不起,周身充满艺术气息,看似视金钱如粪土的高雅人士。实惠着点儿不会错。

    在那个年代谈“不婚”基本就是属于太前卫了点儿,而Isabel也不是真能耐得住独身的那种女人。她要的只是自由而已。在拒绝了一路追随的美国同乡Goodwood之后,她自己在房间里在床上有过奇妙的fantasy来着。这段私以为处理得非常巧妙。一方面有少女情怀,她渴望被爱,另一方面,短短几分钟的镜头,就彻底交代清楚了这几个深爱着Isabel的男人和Isabel对他们各自的态度。Goodwood和Warburton属于同一级别,他们的心思早就袒露无遗,却从来没能得到Isabel的肯定答复,两人互吃飞醋在一边儿pk;只有表哥Ralph,平躺着,眼神直视的对她说了从没说过的“I love you”,Isabel惊讶的表情里多少夹杂着惊喜吧。于是乎,当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男人出现,她是万万招架不住的,短暂的自由里她达成了周游世界的愿望(这一段的处理也很奇妙,老式摄影机真实记录的感觉),耳边回响的只有那个男人所谓爱她的誓言。从见到这个男人的第一次,她之前坚守的信念就在慢慢改变。拒绝了所有其他仰慕者的那个理由,那个“别样生活的机会”只能自行了断。

    俺没法儿不慨叹Isabel是怎样一个魅力不减的女人,让那些男人在多年之后依然为她疯狂。心甘情愿为她做一切她需要的事儿。Lord Warburton对她继女Pansy的兴趣显然是因为她而起,她不自觉地主导了他的情感;Goodwood帮她送病重的表哥回英国,永远待命般的等着她;表哥Ralph更是一直love her but without hope...只能赠与遗产让她富有,渴望她一辈子幸福快乐。。。

    很多人都对片尾Nicole的雪地狂奔印象深刻,是不错那个镜头。不过给俺印象最深的,除了上面说到的两个非叙事性场景之外,就是这片儿的片头。那一段看似与这个故事完全不相关的,有点儿像mv一样的画面,6、7个或者更多的女人讨论着kiss,讨论着love。一张张或者微笑或者绝望的现代女性portrait...几乎说不出什么,但真的很有深意~~

    另外一个印象极深的便是Osmond这个演员,简直太像列宁同志了,尤其是侧脸,简直可以去俄罗斯申请特型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