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应该是个不错的回答。
看片子的时候,第一层,挺清晰的,大家都看得很开心。无非老婆跟别人跑了,基友带着上路约炮,一路槽点妹子不断,阿凡达杀马特大妈小混混轮番登场,最后观众满心期待黄渤和袁泉修成正果的时候,发现来了个时间错位,第一层故事一下子跃然纸上—— 歌手耿浩在大理唱歌,被文艺女青年康小雨在网上听到,一路寻找而来。在大理一点点磨灭康小雨的希望之时,因为小果汁他们相遇了。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俨然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就连一个橘子,都是你爱吃皮我吃瓣,加上最后黄渤在酒吧的释放和爆发,可谓张力十足,全无尿点。
到这里,片子就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片了,似乎在“耿浩祝福康小雨”的地方结束,也挺圆满的。
所以在看到婚礼和导演的自嘲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觉得这是为了商业化而妥协的大团圆结局。
可是等到袁泉那句“过日子,也不仅仅是过日子啊”一出来,电影的第二层味道就出来了。
康小雨为什么要离开耿浩?没有这句话,那些文艺婊负心人的judge就都是说得过去的了,因为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看到的都是通过耿浩嘴里说出来的原因——有钱就可以拐走别人老婆吗?
所以康小雨的形象塑造得越是独立越是文艺越是追逐理想,就越惹人讨厌,因为我们代入的是耿浩的视角,他痛苦,与其说是觉得小三靠钱挖走了他的康小雨,倒不如说是他想不明白,他心中那个圣洁美丽的康小雨,究竟为什么会离开他。
是啊,为什么呢?想不通啊,我不如的人家的,也只有钱了吧。
这句话一出,电影的第二层故事才有了依据: 歌手和文艺女青年的爱情修成了正果,二人在北京打拼,迫于生计耿浩放下了唱歌的梦想,开始倒卖二手音响。两人渐渐失去了相爱时的激情,最终康小雨另觅新欢,耿浩落魄外逃。
故事到这里,似乎还是意犹未尽,康小雨仅仅是因为耿浩不唱歌了才离开他的吗?为什么不能同甘共苦呢?
很多人看完都觉得最后耿浩帮小北拎道具并肩离开的桥段很作,太生硬了。毕竟坐了一个多小时,膀胱微胀,该笑的地方也笑完了,最后的大团圆么随便看看好了。
悄悄地觉得这里埋了个小伏笔,按理说耿浩把墙上的字改成祝福康小雨是酒吧打架之后,但为什么非要到郝义结婚了他才重新开始新的感情?
因为导演在让耿浩等康小雨说,“过日子,也不仅仅是过日子”。
没有这句话,耿浩做不到真正放下,一直到酒吧摔iPad前,他都还觉得这是人生中的阴影,他没有走出来,他只是接受了它。
可是,作为当事人的他,听到这句话,应该什么都明白了——送走康小雨的,就是他自己。不是背叛,不是金钱,而是“过日子”带给他的戾气,把他最爱的女人,送到了另一个男人那里。
这才是电影藏起来的第三层故事,也是黄渤影帝演技得以舒展的空间所在。
片头,律师来找耿浩签字,发现他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被锯成了两半,耿嚣张地发问:“有钱就可以拐走别人的老婆吗?” 戾气之重,连律师都受不了,何况康小雨。
同样是开头,耿浩拎着榔头去找“小三”算账,“小三”回头找他借火。一边是自信大方的笑容,一边是落魄愤懑的不甘,那一瞬间的对比,不仅仅是“失败者”与“成功者”的地位之差,更是充斥戾气和乐观积极的心态之差。
往后的勾搭阿凡达也好,与杀马特男友叫打也好,机场痛哭也好,酒店甩钱也好,井边唱歌也好,黄渤都把这种戾气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这是他的本性所在,眉间自有一点阴狠,可谓演得入木三分。这种戾气源自迫于生计的奔波,充满着对自己是失败者的不自信和怀疑,所以他简单地把康小雨离开他归结于钱。
可是在时间线交汇的时候,你完全感受不到黄渤身上是带着戾气的,他把橘子瓣放入酒杯时那个爽朗而略带痞气的笑,深深地征服了我。我也相信,是这样的耿浩,在那一瞬间征服了康小雨。
也唯有当耿浩放下了这股戾气,他才学会了什么是爱,慢慢从阴影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