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血腥星期天 Bloody Sunday(2002)

演员:



影评:

  1. 作废言论:


    政治催生电影,电影揭露政治。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导致了路易·马勒《五月傻瓜》和贝纳多·贝托鲁奇《梦想家》的诞生,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放飞了田壮壮的《蓝风筝》促成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朝韩南北分裂局面裂变出朴赞旭的《JSA共同警备区》和金基德的《海岸线》,72年英国政府残酷镇压北爱游行民众孕育了三十年后的双生儿——吉米·麦高文的《星期天》和保罗·格林格拉斯的《血腥星期天》。

    保罗·格林格拉斯曾是一名先锋记者,这让他的作品和其他政治题材影片有着截然不同的纪实性。全片用手提数码摄像机录制,完全摒弃电影技巧和手法,尽最大可能还原真实。影片风格粗砺写实,通过平行叙述手法展现对立双方的不同精神状态。事件起因是北爱人民不满英国政府未经审讯便予以拘留的不人道做法,决定在1月30日这天举行一场游 行。英国陆军将军福特同时发表声明,定义这是一次非法 游 行,并将进行镇 压。双方的矛盾冲突在前一夜便凸显开来,形势一触即发。北爱温和派议员库普意识到形势严峻,四处奔波告诫人们要克制,千万不可使用暴力。而另一方面英国派来一队伞兵作为先锋部队,防止北爱共和军的人伺机作乱。游行在紧张的气氛下展开,前半段的有条不紊被随之而来的混乱彻底破坏。一群激动的年轻人偏离游 行路线,向驻防的的英国军队抗议并投掷石块。英国方面用高压水龙头、催泪弹和橡皮子弹还击。接着事态愈演愈烈,英军开始用真枪实弹向百姓射击,连臂膀上扎了白色手帕(以示和平)的老人也不放过。惶恐的人们四散逃窜,许多人倒在了血泊中不再起来。暴乱结束后,军方对外声称只有三人丧生,而当晚库普从医院拿来的资料显示总共13人死亡,14人受伤。法国“五月风暴”中曾有这样一条标语,“报道有多少,质疑就有多少”。人们无法从舆论中得到真相,即使英军迫于压力对每个士兵进行问询,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死去的人永远是“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士兵受到惩罚,甚至有三位军官还得到了晋升。

    通过三十年的调查,格林格拉斯完成了这部批判纪实性作品。他用现场报道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血腥星期天”中众多经典镜头,通过对双方的跟踪报道试图挖掘事件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一个细节,从头到为电话铃都在不停地响,但大多数时候都没人接听。导演借此凸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感,同时以此暗喻着对立双方的无法沟通和不可调节的巨大矛盾。有人说这不是一部十足客观的影片,他没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触摸北爱人民不愿回首的过去,甚至在叙述上无法避免主观臆想与猜测。假如和《大象》相比的话,显然格林格拉斯缺少了惊人的客观和冷静,但别忘了他在影片中扮演着近似战地记者的角色。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他要把看到的真实记录下来,权衡对比之后才能逼近事实真相。因此我们看到了死去的老人,逃窜的人群,死别的恋人,同样还有质疑军方决定的军人,躁动无知的青年,和蓄意煽动民族仇恨的极端北爱共和军。在政治面前,双方都不是赢家。一方付出了鲜血,而另一方却输掉了整个历史。唯一应该寄予同情的是那些死去的人民,无情的子弹将他们的信仰毫不犹豫地洞穿,飞溅的是滚烫的热血和至真的灵魂。这些政治的牺牲品至死不知孰是孰非,却将悲痛留给了亲人朋友。而这悲痛远远不够,因为还将有更多的谎言和妄语去搅扰着逝者的安宁。

    作为历史,作为不可忽视的历史,它被永久地留在了人民的记忆和历史的胶片之中,是非分明在时间的沉淀后亦可能模糊难辨,但它所留下的却绝非偶尔的阵痛,血淋淋的伤口喷涌三十年,金熊只能证明它的至真,却远远不足以承载北爱人民难以忘怀的悲恸。库普说,看看那些孩子的未来吧,我们要为他们的未来而抗争。在这个星期天之后,更多的少年端起机枪站在了旭日的残芒之中,这却是所有有生的无奈。

  2.     10分。必须先讲,这是又一部我打满分的作品。
        关于爱尔兰的影片,印象中总是充满了热血、牺牲、冤屈与呐喊。如尼尔乔丹的<哭泣游戏>、DD刘易斯的<因父之名>、<因爱之名>、法鲨的<饥饿>、还有最近的那部<71年>(有意思的是,无论现世如何,北爱题材似乎总是隔段时间就会被提起,这次是以军方视角,枪弹喧嚣之下虽有惊心之处,但故事已显得柔软了许多)。但关于历史,即便不是胜利者宣言般的歪曲,也总有无法还原、难以客观之处,于是电影有了杜撰、展现的空间,通过实时推演,再现血腥史实。看到后来真的扫射平民,甚至摇白绢的平民时,还是会让人感到出离的义愤和震怒,尤其是后来刻意不救中枪少年,等其死后竟然往其身上塞炸药,并安排记者拍照的桥段着实会让每一个观者起立痛骂。
        保罗在这部片子里展现了他称道影坛的手摇制作绝技,这同样是本片值得铭记的另一方面。可我认为更为关键的,是他对多线叙事的适时切换以及剧情推进的高度把握,使得对于整个事件前因后果的刻画和营造显得特别真实,仿佛点燃的引线冒着火花蹿下去一般,那种越发紧张的氛围就在蓬勃的酝酿中一步步走向宣泄、爆发。
        如果说片子本身我给到9分的话,那最后加足的,无疑是Bono呐喊着唱出Sunday,bloody Sunday了。
        其实政客里不光有鹰派和鸽派,还有只会瞎指挥的糊涂派。
  3. 摘抄自豆瓣某某
      
       既然看到了有关北爱的电影,那就来翻翻历史,看看在30多年前为什么在北爱尔兰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爱尔兰岛上(爱尔兰人是爱尔兰岛的原住民),公元12世纪中叶,英国人开始入侵爱尔兰,闭上眼想也知道一个岛国的土著们是干不过未来的日不落帝国的,但是直到1801年,爱尔兰才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可想而知在这500多年里,爱尔兰人的反抗有多么强烈,需要这么久才貌似征服)。
      
       1918年,英国举行大选,爱尔兰选出的议员大部分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芬党人。他们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组成临时政府,并组织成2,000人的共和军,到处开展反英斗争,解放大片土地,同时派出代表与英政府谈判,要求承认爱尔兰独立(可见我前面用的那个“貌似”是多么的传神)。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弄得虚弱不堪的英国,无力再打一场国内战争,被迫于1921年12月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邦”,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北方六郡已经有了很多英国本土的移民)。这时英国国名也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由此便产生了北爱尔兰问题。
      
       但是,北爱尔兰留在英国,是和绝大多数爱尔兰人的愿望大相径庭的,于是爱尔兰政府多次表示需要和平解决北爱尔兰的问题,但是英国政府置若罔闻。并对多次的公民和平示威游行进行了镇压,促成了上个世纪一个非常著名的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的壮大。
      
       在恐怖主义横行北爱尔兰多年之后,英国政府终于认识到以暴制暴是不对的(这句话的语气参照罗永浩讲户籍制度的课堂录音中的发音)。亡羊补牢,晚是肯定晚了,不过再晚,也比不补强。于是在1993年的12月15日,英国和爱尔兰共同签署了“唐宁街协议”,开始了北爱的和平进程。
      
       好在爱尔兰共和军内部也有文明社会的明白人,知道继续恐怖行为无助于实现爱尔兰统一大业,1994年8月31日,爱尔兰共和军宣布“无条件的和不限期的”,结束恐怖主义行径(你让三分,我退一步,为对话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这是人类起码的态度,当然有别于疯狗)。
      
       在此之后,经过多次谈判,为了更为有效的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爱尔兰政府修改宪法,正式放弃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而没有宪法的英国,也修改了相关法律,向北爱尔兰正式移交管理权力,成立权力共享(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北爱尔兰政府执行机构,1999年12月2日,北爱历史上第一个由原先对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地方政府开始运作,标志着英国政府对北爱长达27年的直接统治正式宣告结束。
      
     
  4. 正义不张,誓不罢休(we will not rest until justice is done),这是电影《血腥星期天》结尾一个受害者亲属发出的呐喊。47年后,2019年3月14日,正义终于等到,一名前伞兵被正式检控,在德里”血腥星期天”事件中犯下谋杀罪。

    复原事件当日的情景,令人扼腕。本来一场和平的民权游行,因为被各方蠢蠢欲动的势力利用(英军伞兵摩拳擦掌,报仇心切;爱尔兰共和军煽风点火,渔翁得利;年轻人热血有余,理性不足;游行组织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酿成一场悲剧。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用粗砺的带有胶片质感的纪录片手法,完整呈现了事件经过,故事紧凑流畅,历史现场的紧张气氛营造得非常到位。

    上面这张图详细列出了当日事件的游行路线、英军路线以及被枪杀者和受伤者的位置。 1、下午3:45分,游行队伍主力从威廉街转到罗斯威尔街,在自由德里角举行集会。一部分人群离开游行队伍,继续向市政厅进发,英军在路上设立了第14号路障。 2、威廉街英军士兵声称遭到攻击。 3、下午4:10分,士兵向游行者开枪射击。他们乘坐装甲车驶向罗斯威尔街,然后步行在公寓楼间移动。 4、游行人群受到惊吓,四下逃散。大约到4:40分,射杀才停止,13人死,1人重伤,另有13人受伤。 5、”士兵F”被起诉犯下谋杀罪。

    ”血腥星期天”事件后,围绕着政府掩盖、洗白、表功,反英派的报复,受难者家属的不断申诉,重新调查,旷日持久的等待这样的时间线展开。 1、1972年1月30日 北爱尔兰民权协会在德里博格赛地区举行游行,英国皇家伞兵团向示威者开枪,13人被射杀,第14个人后来死于重伤。 2、1972年2月1日 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任命首席大法官Widgery爵士调查这起被称为”血腥星期天”的事件,并提交调查报告 3、1972年2月22日 爱尔兰共和军在伞兵团总部驻地Aldershot军营引爆一枚汽车炸弹,炸死7人,多数为清洁女工。 4、1972年4月18日 Widgery爵士提交调查报告,被许多人斥为替英国政府”洗白”。 5、1973年1月1日 英国皇家伞兵团指挥官德雷克·威尔福德上校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OBE)。 6、1998年1月29日 工党政府首相托尼·布莱尔在死难者亲属的压力下,宣布对事件展开新的调查。 7、1998年4月3日 萨维尔调查开始,持续12年,花费数亿英镑。 8、2010年6月15日 萨维尔调查最终报告发布。报告指出:”在我们看来,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可以证明士兵开枪是正当的证据。”保守党政府首相卡梅伦代表政府道歉,称士兵的行为”既不正当,也不合理”。 9、2012年7月 北爱尔兰警察署对”血腥星期天”遇害者发起谋杀调查,共涉及30名侦探。 10、2016年12月 文件交给北爱尔兰公共检察署,以决定是否对伞兵团士兵提起检控。 11、2019年3月14日 检察官宣布,他们决定只起诉一名前伞兵,犯有谋杀James Wray 和William Mckinney,并企图谋杀Joseph Friel,Michael Quinn,Joe Mahon和Patrick O'Donnell的罪名。

    综上可见,事件受害者亲属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真相,寻求正义。英国政府也敢于直面历史的黑洞,公开道歉。

    正义之路险阻而漫长,跨越近半个世纪,但终究已经到来,虽然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