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伊尔玛.薇普 / 女飞贼再现江湖(港) / 迷离劫(台)
导演: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编剧: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主演: 张曼玉 让-皮埃尔·利奥德 娜塔莉·理查德 安托万·巴斯勒 娜塔莉·布伏 阿莱克斯·德斯卡 阿欣妮·哈尼安 布鲁·欧吉尔 洛乌·卡斯特尔 雅克·菲耶斯基 艾斯黛尔·拉里瓦 尼古拉斯·吉劳迪 奥利维尔·托雷斯 Balthazar Clémenti Maurice Najman Bernard Nissile Pierre Amzallag François-Renaud Labarthe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96-05-15(戛纳电影节) 1996-11-13(法国)
片长: 99分钟 IMDb: tt0116650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第75届戛纳电影节即将于5月17日“正常”开幕。对于热爱艺术电影的全球影迷而言,这无疑是年度最大盛事。而对于出行困难的国内影迷来说,也至少又有了新的盼头,知道电影其实还好好地活着。
纵观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片单,着实有不少期待已久的重磅新作,比如朴赞郁的《分手的决心》、柯南伯格的《未来罪行》、是枝裕和的《掮客》等。年度十佳,离不开戛纳。
而在其他单元里,也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新电影。比如,非竞赛展映单元里的《猫王》《壮志凌云2》等等。其中,在首映单元里,有这样一部剧集颇为引人注目,就是法国名导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艾丽西亚·维坎德主演的《迷离劫》。
如果你是女神张曼玉的资深影迷,想必一定会对这部新剧倍加关注。因为这部剧正是翻拍自1996年张曼玉主演的同名经典电影《迷离劫》,同样由阿萨亚斯执导。借此机会,不妨来回顾一下这部诞生于20多年前的原版《迷离劫》。
估计很多影迷跟我一样,最初得知阿萨亚斯导演,都是因为他身上的“张曼玉前夫”这个标签。而这部电影,据说正是当年他与张曼玉的定情之作。影片中,张曼玉所饰演的就是她自己,来自中国香港的同名女演员:张曼玉(Maggie)。
影片所讲述的是,有一位名叫雷奈的法国导演(由新浪潮标志性演员让·皮埃尔·利奥德饰演)准备翻拍1915年的法国经典默片《吸血鬼》。但在他看来,当代法国女演员当中似乎没人能扮演影片中的伊尔玛·薇普(Irma Vep)这个角色。
直到雷奈导演无意间看了香港老片《东方三侠》之后,被影片中的张曼玉所吸引,便毅然决定让这位东方女性来饰演伊尔玛·薇普一角。于是,张曼玉就猝不及防地被剧组邀请来到法国拍戏。随后就是讲述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以及在此期间围绕剧组发生的故事。
显而易见,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迷影之作。类似这样的电影,在新浪潮一脉中向来都有着挺大的创作市场。
比如,特吕弗导演拍于1973年的经典《日以夜作》,阿萨亚斯导演另一部2014年的电影《锡尔斯玛利亚》,以及同样由让·皮埃尔·利奥德主演、诹访敦彦执导于2017年的《狮子今夜死亡》等等,都属于这一脉。
由此,笔者可能得修正一下前面的说法,真正会对《迷离劫》这部电影感兴趣的,绝不仅仅只是张曼玉的影迷,恐怕更是一群真正的“电影迷”。在我看来,本片其实是一部迷影色彩极其浓郁的艺术电影,而这也是来自阿萨亚斯导演的出身所在——法国《电影手册》的传统。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前卫、非常放飞自我的电影。阿萨亚斯借由张曼玉这个来自异国的闯入者形象,通过戏中戏将现实与虚幻彼此缝合,构建起一座鬼魅而迷离的电影世界。
至于它能否算得上是一部大师级佳作,我无法断定。仅从观感上而言,它并没有那么晦涩难懂,而是以非常轻松欢快的方式,呈现碎片化的电影拍摄过程。但虚实交织、捉摸不定的叙事,也难免给人混沌之感,似乎很难拎出一条主线来。
若真要我提炼一下《迷离劫》的主线,我想那便是对电影这门艺术的爱,以及对电影与现实模糊边界的艺术性探索。笔者借此打算从三方面入手,来细聊这部电影。
首先要说的,就是影片中的雷奈这个角色。众所周知,饰演雷奈的让·皮埃尔·利奥德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性面孔。他正是在新浪潮的一系列影片中长大的,曾借由特吕弗导演的“安托万五部曲”(《四百击》《安托万与柯莱特》《偷吻》《床笫风云》《爱情狂奔》)而享誉影史。
回望2009年,他也曾在台湾导演蔡明亮为法国卢浮宫拍摄的电影《脸》中现身。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让·皮埃尔·利奥德这张脸,就是法国新浪潮的一张不朽的名片。
电影固然是综合艺术,但视觉的重要性无疑位列第一。对熟悉影史的观众们而言,只要看到利奥德的脸,便会条件反射般地联想到新浪潮。
在电影《迷离劫》中,他所饰演的这个导演角色,我们既可以将他理解为阿萨亚斯本人的化身,也可以是特吕弗、夏布洛尔、菲利普·加瑞尔等其他任何属于新浪潮一脉的导演。
如果准确一点来说,他便是法国艺术电影、作者电影的某种象征。在电影《迷离劫》中,导演雷奈提到他曾经拍出过很多好电影,但现在状态不佳。而这其实正是法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电影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个真实状况。雷奈甚至感叹道,自己已然过气。
这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位男性艺术家而言,这时候也许需要有位新的“缪斯”来重新唤起他的创作灵感,再次激活他日渐衰颓的艺术生命。而且,这位缪斯最好还能带点陌生感与神秘感。由此,作为东方女性的张曼玉便随之而来。
作为中国香港的演员,影片中张曼玉并不会讲法语;而且我们从她口中得知,香港那边很少有法国电影上映,所以她涉猎不多。而雷奈导演寄过去的那些影碟,因为没有字幕也很难看懂。如此看来,这趟法国拍戏之旅难免会困难重重。
但事实上,这些其实都并不要紧。因为雷奈导演真正想拍的并不是什么故事,而是想拍来自异域的张曼玉本人。对此笔者在下文还会展开;这里先插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张曼玉来自香港,而香港电影向来以其娱乐性和商业性闻名于世。这恰恰跟雷奈所代表的的法国(或者说欧洲)艺术/作者电影是截然不同的。
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一书中,大卫·波德维尔曾用八个字概括港片:“尽皆过火,尽皆癫狂。”虽然我没读过原文,不知道有没有错译,但我觉得翻译过来的这八个字恰好非常准确地说出了香港电影,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金时期香港电影的特点。
而在《迷离劫》中,张曼玉接受记者采访的那场戏,无疑是探讨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一场角力。我们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来回看1996年的这段对话,其实非常有意思。
事到如今,代表着二战后艺术电影辉煌年代的制作和发行渠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纳入到电影工业体系当中(从全球范围看,最典型的便是圣丹斯崛起)。而曾经那帮电影大师都已经死得七七八八;无怪乎有人感叹,艺术电影已死。
而回望九十年代,艺术电影的风头刚过去没多久,很多大师都仍然健在,甚至还处于创作的高峰期(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等)。但与此同时,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化潮流及其潜移默化的审美习惯和价值观,正随着冷战结束后的时代便利开始横扫全球。
影片中,张曼玉跟记者之间的这番对话,与其说是阿萨亚斯导演的自嘲,倒不如说更像他的某种忧虑。他很担心,今后越来越多观众的电影审美,会跟这个记者相差无几。
影片中的这名记者,自称非常喜欢好莱坞电影和香港的商业动作片,却对雷奈所代表的法国艺术电影非常厌恶,极尽讽刺地称之为“过气”的失败之作,甚至还说出“那些知识分子扼杀了电影工业的发展”这样的言论。
阿萨亚斯作为一名极其热爱电影艺术的从业者,在自己的电影里放入这样的台词,由此可见他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度。
但说句实话,法国这些作者导演其实并不反感商业片,尤其对那些独具风格的类型电影钟爱有加,这也是他们为何推崇希区柯克、梅尔维尔,甚至力捧杜琪峰、吴宇森的原因。
阿萨亚斯本人就对类型电影颇有研究,甚至还深受好莱坞电影的各种影响。这一点,我们从雷奈导演喝的那瓶大大的可口可乐这一象征性情节中便可见一斑。
回头再来说一下张曼玉这个角色。本片作为阿萨亚斯与张曼玉的定情之作,正是两人往后几年的恋情与婚姻的开端。就故事来看,张曼玉这个角色明显是他人欲望的载体。
无论是她在戏中戏里饰演的角色还是创作者雷奈本身,尤其对于戴着雷奈面具的阿萨亚斯本人而言,都是如此。
这一点从他俩第一次见面,以及服装师女孩带张曼玉试穿戏服时提到的“施虐/受虐狂”这些言语间便有所指涉;更着重体现在雷奈施行家暴的那个晚上,他与雷奈之间的谈话。
此外,张曼玉其实也是本片的首要“展示”对象。整部电影的重点从来都不是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是要展示张曼玉这个演员本身——无论是作为本体的《迷离劫》,还是作为戏中戏的翻拍版《吸血鬼》,都无出其二。
这一点可以从影片的法文版片名《Irma Vep》——作为戏中戏的角色Irma Vep(伊尔玛·薇普)——穿着黑色紧身衣的演员张曼玉本人身上看出来。当然还有雷奈的那句台词:我感兴趣的是你,你比她(伊尔玛·薇普)重要。”如此看来,阿萨亚斯拍摄本片的“私心”确实很重啊!
影片一大特色就是虚实交融。雷奈这个角色是虚构的,当然也可以说情感上是真实的;而张曼玉这个角色是真实的。电影中的情节是雷奈这个法国导演找张曼玉过去拍戏,而现实中的真实情况则是,阿萨亚斯这个法国导演找张曼玉过去拍戏。戏里戏外,互为延展。
还有一点有趣的设计,就是片尾处提到,张曼玉到美国跟雷德利·斯科特去谈合作了。雷公当然也是真实的人物,但据我所知,张曼玉跟他之间好像并没有合作过。
我觉得,对于阿萨亚斯导演,或者像阿萨亚斯一样的那些迷影人而言,电影绝不仅仅只是工作或爱好而已,而是其人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生命的重要支点。
对真正的迷影人而言,电影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我不太清楚为什么影片在最后要安排“雷奈因神经衰弱而无法继续执导影片,而张曼玉也被接手的导演替换掉”等等这样的情节。
但从影片最后呈现的雷奈自己剪辑的样片来看,同时再结合那天晚上他说的“我们应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处理”这句很重要的台词,我觉得他应该是想把故事情节都虚化掉,而采用极端形式化的手段(早期先锋派的“姿态”)在九十年代重新制作一部“默片”。而他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这位扮演Irma Vep的女演员——张曼玉。
时隔八年之后,张曼玉终于凭借电影《清洁》拿到了戛纳电影节的影后,这是她与阿萨亚斯导演唯二的也是最后一次的合作。我要是没记错的话,这也是张曼玉迄今为止出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关注她的影迷也许会发现,她在这部电影里的形象和“人设”,已然跟现实生活中的她越来越接近。
今年最新版的《迷离劫》里已经没有了张曼玉,这确实令我们感到遗憾。但我相信,包括阿萨亚斯在内的众多电影创作者和影迷们对电影的热爱都还在,并且会一直存续下去。
而在今天,当代的“迷影精神”又会如何呈现呢?电影这门光影艺术,还能带会给我们怎么样的惊喜与触动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新版的《迷离劫》吧,期待女主角艾丽西亚·维坎德能够诠释出一位全新的Irma Vep。
作者| 曹林;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要不是好奇张曼玉在她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Olivier Assayas的电影里是什么样子;
要不是好奇张曼玉在法国电影里是什么样子;
要不是好奇张曼玉说英语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我估计就不会打开这部电影了。
故事是这样的,法国导演维达尔想拍重拍默片时代的电影《吸血鬼》(Les Vampires 1915),估计是香港电影看多了,在看过《东方三侠》(1993)、《现代豪侠传》(1993)后,决定把香港的张曼玉请到法国来担任女主。曼玉到法国后,只能用英语跟周围人交流,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剧组从上至下都没有按部就班地进行,从头至尾都是一团糟。这期间服装师被人议论和曼玉有非正常关系,导演呢,也是任性,对自己的片子十万个不满意,而且喜怒无常。曼玉虽然也是用心在演,但是被批没有血没有肉、只是一个虚构的未触及灵魂深处的表象,但是呢,导演把曼玉本人看得比角色本身更重要,看来心思压根儿没在作品上。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电影拍到一半导演精神崩溃了,然后制片怀疑他的动机和能力,索性给换掉。新接手的导演一心想扶持女二,他十万个不解为什么要请中国演员来。虽然我知道这是法国电影,而且是作者电影,但是拍到一半导演不见的还是头一次,哈哈。
故事呢有点无厘头,没头没尾,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突然戛然而止了。曼玉只身来到巴黎,工作结束后,还被剧组的人给丢到大街上,要不是服装组的姐姐,她估计连酒店都回不去了。不过这里也挺有意思的,服装组的姐姐用摩的载着她骑行在塞纳河左岸,Maggie在这里的镜头很美,后面映衬着虚焦的灯光,配乐很好听,但是没识别出来,结尾的字幕也是很模糊,看不清。她俩有一段含而未发的情愫,但是这电影里才不会告诉你接下来怎样。
中间安插了几段默片的影像,估计是Assayas在向前辈致敬,跟姜文在《一步之遥》里的迷影情节如出一辙。有一段Maggie做女飞贼的戏份,偷走了宾馆里女儿的项链,跑到大雨倾盆的天台上,站立良久,手中的珠宝滑落到万千尘世的灯火中。这段跟影中影的虚实结合,虽然剧情上无任何意义和作用,但是在表现现实和梦幻扑朔迷离的主题上,却是神来之笔。
法国导演是电影工业之外的不按套路出牌的导演,他们才不顾及大众的取向,只为自己拍电影,这在记者采访Maggie时有说到,但是记者却认为Maggie在故意恭维那些过气的导演。正如戏中戏里的那个电影字幕所说:电影不是魔法,这是一项技术,是科学的产物,这项技术诞生于科技,而它也听从一切意愿,比如工人们想要解放他们自身的意愿。
表面来看,这部电影有些乱七八糟,但是在电影拍摄过程本身与寻找一部电影生成自身情节的过程相得益彰,这样剧情的凌乱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就好像因各种偶然事件把日程打乱一样,发展和离合在内和外都有所体现。此外,因为剧情实在是经不起推敲,但是法国电影的即兴和随意,冷柔幽寂和独特的先锋主义实验精神,以及对当代电影和其自身创作环境的看法和审视也在本片中凸显出来。
黑白默片和彩色现代的戏中戏结构,淡化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距离。出色的场面调度(比如同事聚餐那段)和法式喜剧元素的运用,也给影片带来了一丝实验的气息。新浪潮元老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对导演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脾性也展露无疑。
总之如果这部电影是影迷来看,那一定很有趣,但是如果普通观众来看,一定会骂街了。不过张曼玉在电影里的确很有气质,尤其和男演员搭档排练那一段,放在默片里也能经得起考验的。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