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Harald Reinl
编剧: 哈拉尔德·G·派特森
类型: 冒险
上映日期: 1967-02-16(西德)
片长: Germany: 110 分钟 IMDb: tt0060750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装作是影评记录下喜欢的台词,顺带讨论下本作作为英雄史诗改编作的意义。)
1:10:49
G: Hagen von Tronje. Ich weiß was du tun willst. Aber dein König gibt dich nicht Frei.
H: Lass mich gehen Herr. Nur meinen Kopf vielt Kriemhild.
G: Du hast den Treueeid geschworen, der dich an deinen König bindet.
H: Gib mich Frei. Wenn ich mich nicht ausliefere sind wir alle verloren.
G: Der König gibt den man nicht Frei, mit dem er die gleiche Schuld teilt.
H: Ich habe es getan.
G: Und ich habe es nicht verhindert.
(这种以同一个话题开始两人的对谈,中间仿佛在自说自话,结尾回归同一个结论的构造不得不令人想到拉丁语诗歌重音和音步的循环关系)
1:20:15
Unser Untergang und euer Tod sind zwei verschiedene dinge. Hörst du, Giselher? Gehe und bitte um freies geleit auch für die anderen.
So geht doch. Warum hört ihr mich dann nicht! So zeingt ihn doch dass er euch leitet!
Gut. Ihr hattet euch entschieden.
正片:
什么才是经典作品电影化该有的姿态一直是一个争讼不已的话题,片头打上based on xxxx's xxx之后开始放飞自我肆意魔改的影片屡见不鲜,它们时常被诟病的一点是,明明使用了原作者提供的世界观和角色,利用了经典作品的知名度以盈利,但其内容却与过去的作者乃至读者的精神与理念大相径庭,讨论都过高者甚至有误导大众之嫌。当然,那些如今尚未进入公版权领域的作品的电影改编作享有一定豁免权。例如,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著作权至今仍在其外孙马修·普理查德手中,如果哪家公司从后者处购买了改编版权,如何魔改自然是他们的自由,毕竟他们付出一定代价获得了版权所有者的许可。相比之下,古代作者尤其是史诗诗人的作品就只能任人搓圆揉扁而无力反抗了,毕竟是“创作自由”。
但反过来说,期待经典作品电影化完全还原并推广经典,同时排斥一切商业化或非商业化的改编同样是不现实的。经典作品年年翻至今已觉不新鲜,况且表演和阅读史诗的语境和现代人生活的环境迥然相异,不可能对史诗作者所宣扬的价值观进行完全还原和推广。许多情况下,为了防止票房扑街,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剔除了作者的理念的作品过于单薄,这些编剧才选择了“以现代精神重新诠释古代作品”,最常用的两个“现代精神”当属女性主义和反西方中心主义。但是,这样的逻辑依旧是无法为多数经典作品的读者接受的,理由同第一段所述一样,借用经典作品的名号、设定乃至文本本身已经是一种省钱行为,为什么还偏要加上现代精神诠释呢?
不过,经典改编电影并非完全无法同时获得“未阅读过原作的大众”和“深度阅读原作的读者”的认可。显然,1966到1967年的两部《尼伯龙根》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这部作品并非巨细靡遗地还原了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但在《尼伯龙人之歌》的读者间反响较佳。与原作的差异有的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成本限制,无法完全还原史诗;有的是由于编剧使用了其他文本(如弗利茨·朗的小说、埃达中的雷金之歌等)而非史诗作为电影化的底本;有的则是因为更现实的因素——重复度高的情节为防审美疲劳而删去,部分角色为中心的情节删减以突出主要角色,与史诗传统关系密切而容易令人费解的情节亦遭删减。显然,这三种改动中,第一种属于无可厚非的不可抗力,第二种出于审美趣味见仁见智(在埃达基本无电影化可能的情况下,也会有人对埃达情节的出现感到惊喜),只有第三种完全利好非读者、利好盈利的改动容易引发读者反感。但是,读者至少可以感受到staff对史诗、对作者、对角色的尊重,哪怕这种尊重是有前提的:第26章盖尔弗拉特的章节被删了——虽然遗憾但可以接受,毕竟当时的技术低到镜头必须避开白刃战的伤口否则会穿帮;旦克瓦特和伏尔凯的情节或删去或转移给了恭特——中意对应角色的读者会有不满,但至少staff在努力弥补了(比如伏尔凯获得了一个荷马式结局);哈根和狄特利希的关系、阿梅龙人的活跃在本片中无影无踪,但至少贝恩的凯旋王那种高尚而温和的个性和孑然一身的凄凉感依旧存在。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缺点,那大概也就集中在上文所述的“对史诗传统的处理”上了。正因如此,在解答史诗改的两大难题中的第二点,即“史诗改电影是否应该用新的理念替换原作的理念,如果是,又该用怎样的理念”这一问题时,《尼伯龙根》并没有做到最好。事实上,创作、演述《尼伯龙人之歌》的诗人,他寄寓在史诗中的思想,的确未能被《尼伯龙根》完整地呈现。史诗诗人创作时设想的听众,是无比熟悉Dietrich von Bern和Nibelungen两个传统的。古代的听众们会很熟悉斩杀龙与巨人的两位英雄的酣战,熟悉瓦斯肯斯滕山下的争斗,正因如此当他们看到昔日恩友拔剑相向,两群最为耀眼的骑士们先后覆没时,才会比任何人都更加感慨至深。这是电影无力还原的,也是它缺少的。
但与此同时,staff们的确向这部电影填补了某种现代人才能感受到的精神,一种史诗的读者也能认可的精神。它让未阅读史诗的观众感受到,同时让阅读过史诗的观众再次意识到了古代诗人的天才。诗人完全不是现代人想象的那样愚昧,其所创造的也绝非一个非黑即白的无趣的世界。无论是在5世纪还是13世纪,都存在着自由灵魂间的相互吸引、发乎爱情的忠贞誓言。
针对“98版水浒和10版水浒电视剧那部是更好的水浒改电视剧”展开争论,无异于针对“03版木马屠城和04版特洛伊那部是更好的伊利亚特改电影”展开争论,按照这个比喻,双方的论者还经常陷入如下怪圈:04版支持者认为04版更好,因为它洗白了帕里斯,批评了西方中心主义;03版支持者认为03版更好,因为它抹黑了阿喀琉斯,同样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十分建议热衷于讨论上述问题的读者都欣赏一下1966-1967版《尼伯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