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高山下的花环(1984)

高山下的花环(1984)

又名: 卫国军魂(港) / 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导演: 谢晋

编剧: 李存葆 李凖

主演: 吕晓禾 唐国强 何伟 童超 盖克 王玉梅 刘燕生 斯琴高娃 倪大红 何毅 石磊 贾雨岚 李丹军 管宗祥 李振平 胡宗琪 洪军

类型: 剧情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84(中国大陆) 1985-11-07(中国香港)

片长: 146分钟 IMDb: tt0090340 豆瓣评分:9.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驻扎在四川广元的九连长梁三喜(吕晓禾 饰)为了从军政治部调来的指导员赵蒙生(唐国强 饰)推迟了探亲假,可出身高干家庭吃不了苦的蒙生打算只干几个月就走。1979年,赵母吴爽(刘燕生 饰)得知蒙生部队将要赴越作战,加紧督办调动之事。耿直的炮排长靳开来(何伟 饰)听说后火冒三丈,扬言要自费上北京告状。部队开赴云南边境,吴爽孤注一掷请求军长雷震(童超 饰)将蒙生调回后方……

演员:



影评:

  1. 70年前的10月20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序幕。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最终逼迫世界第一大国美利坚签订了停战协议。

    10月23日,纪念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金刚川》上映,由于电影技法和叙事内容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我个人也对这部电影十分不满意。因为,我们在36年前就拍出来过一部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跟现在的《金刚川》比起来,真是 高 出好几个量级的存在。

    这部电影,就是《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为什么有花环?

    这部电影的内容取材自1979年发生的中越自卫反击战,对于这场战争,现在的百度百科是这样记载的。

    虽然这部电影跟这场战争有关,但在影片开始的镜头却是这样的

    有的老司机可能看到这个画面脑海中就不自觉地想要开♂车,但收起你们不纯洁地思想,因为这只是为了我们解放军战士休息日时搞卫生的画面,而随着镜头的展开,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要角色便登场了。

    梁三喜,AKA知心大哥哥。他是片中九连的连长,来自沂蒙老区,待人和善,深受士兵们爱戴。

    靳开来,AKA牢骚大王。无论从语言还是身形来说,都是一个“粗”人。一身蛮力还特别喜欢“发牢骚”,对看不惯的事情当场就说出来,丝毫不会拐弯抹角,但是他身上的“优秀射手”四个字已经说明他的业务能力相当优秀。作为九连炮排的排长,他一直因为爱挑上级的词儿而无法晋升,但也因为耿直的性情成了连长梁三喜的铁哥们儿。

    在这里还出现了一个我们都熟悉的人--倪大红,他在片中饰演段雨国,AKA雨果先生,他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兵,满身的文艺细菌,喜欢读书作诗和搞怪,不过他只是这部电影中的一个戏份不太重的配角。

    这时候的倪大红虽然还是个小鲜肉,不过在一举一动之间已经流露出了苏大强的风范~

    电影的开头部分,是三年没见到媳妇的梁三喜接到了上级的休假批准,好哥们儿靳开来赶紧忙活着让他收拾东西回家看老娘和老婆,但是此时的梁三喜却无法动身,因为他在等一个人的到来。

    这个人,就是九连的新任指导员赵蒙生

    这个赵蒙生的来头可不小,他是高干子弟,他们这个军的军长就是赵蒙生的母亲当年在沂蒙山从死人堆里背出来的。这次之所以让他到九连这个基层部队来任职,完全就是想走个过场,以便尽快调他到更高更清闲的岗位上去。

    在片中饰演赵蒙生的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唐国强老师,彼时的唐老师还没有开始自己的“帝王生涯”,也没去中国山东找蓝翔,而是刚刚开始自己的事业上升期,还是一枚溜光水滑的小鲜肉,形象正好跟刚登场的赵蒙生十分吻合。

    果然,赵蒙生来到九连后,让九连的这些大老粗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大家喝水用的是搪瓷茶缸,洗脸就是胡乱搓两把,抽烟也就抽很普通的烟;但赵指导员来了之后,首先从包里掏出来的就是粉色的高级保温杯、擦脸的雪花膏和洗脸专用的香皂。

    而且,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梁三喜和赵蒙生看长相差五六岁的样子,但其实,两个人是同一年出生的。

    但这里是军营,并不是保养的好就能让大家喜欢,真要服众还要靠自身实力,可惜我们的赵指导员从小娇生惯养,一到了基层连队里,美好外表下的缺点,就统统暴露无遗了。

    最典型的一个画面就是连里拉练,别的战士们都全副武装军容齐整的爬到山顶又回来了,而赵指导员才走到半路,不但武装带都解下来了,还把负重交给了比他体型小很多的警卫员,这一个场景,便让连里的所有官兵知道了他到九连来的真正目的了。

    从那之后,九连的官兵们都知道这个新来的指导员肯定留不住了;而赵蒙生也一天天的给母亲写信,催促她赶紧把自己调走。时间一天天过去,赵蒙生跟九连官兵特别是耿直的靳开来矛盾也越来越多,为了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就拿到假条的梁三喜也迟迟没有踏上回家的路。

    然而就在这时,意外的情况出现了,战争爆发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提拔赵蒙生的调令,也在部队向前线开拔的同一天到来。

    同时接到开拔命令和赵蒙生调令的九连连长梁三喜终于爆发了,他对赵蒙生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并且说出了这部电影中最经典的那句台词:

    “中国 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陷于理亏、愧疚和懊恼的赵蒙生最终还是没有拿着调令离开,而是跟着队伍一路开到了国境线上。

    看着儿子并没有回来,赵蒙生的母亲赶紧给他所在部队的雷军长的战地前线打了电话,求他看在往日的情面上把自己儿子弄回来。但雷军长在接到电话后直接到了九连所在的师,当着所有人的面不指名的痛骂了赵蒙生和他的母亲。

    军长的发言过后,九连的官兵对赵蒙生更加的鄙夷,甚至连一向没个正型喜欢阿谀奉承的段雨国也表决心要为国流血。只有连长梁三喜耐心的陪在他身边,俗话说泥人还有三分土性,赵蒙生好歹也是将门之后,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毅然决然的站在全连面前,向所有人宣告自己要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至此,一个男人完成了他的蜕变,从此他不再是一个养尊处优的高干子弟,而是一个敢打敢冲的基层指挥员。

    在出国作战前的最后一顿饺子宴上,赵蒙生砸碎了自己象征高级的葡萄酒,跟大家一起端起了白酒,与一向跟自己不对付的靳开来一笑泯恩仇。

    接下来,便是惨烈的战争了。

    由于九连担任的是尖刀连的任务,所以不得不轻装上阵,大家身上的东西除了武器弹药和水壶之外,几乎全部扔掉了,为的就是快速穿插。在行军途中,梁三喜还发现了一个读《战争论》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自称“小北京”,理想就是要当元帅,这让梁三喜很是意外。

    牺牲接二连三的到来,为了让断水的全连能够保持体力,靳开来带人去砍甘蔗,却在回来的途中踩到了越南人的地雷,不幸牺牲。

    那个想当元帅的“小北京”,也在攻克敌人高地的时候,不幸中弹牺牲。

    而在攻克下敌人高地之后,正要向营里发报的九连遭遇了敌军暗堡的攻击,为了保护赵蒙生,连长梁三喜替他挡了子弹,也倒在异国的土地上。

    看着自己的亲密战友接连死去,赵蒙生彻底的被激怒了,他不顾一切的抱着一捆手榴弹冲向了敌人的暗堡。爆炸燃起了熊熊烈火,赵蒙生也在此时完成了他的凤凰涅槃,当受伤的他在战友的搀扶下回来的时候,一个真正的英雄诞生了。

    战争,终于结束了。按理说,电影到这里也应该结束了,但意外的是,这部电影却没有。

    回到国内的赵蒙生依旧留在自己的部队里,而没有选择心安理得的调走,他觉得自己亏欠那些牺牲的战友太多太多,他亲切的接待每一个到部队来的家属。最后一个到来的,就是连长梁三喜的家属。

    他的母亲和妻子还有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一起来到部队,面对这个拯救了自己的人的亲属,赵蒙生不惜卖掉了自己心爱的相机,为了还上自己心中的债。而梁三喜在临死前也留下了债,那是一张因为当年给父亲治病而留下的欠条,染满了烈士鲜血的欠条。

    赵蒙生想要瞒住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但没想到梁三喜在寄给家里的最后一封信上对此早有交待,生活在贫困老区的她们硬是拿出了梁三喜的抚恤金,来还上了这笔债。因为,人死账不能坏,这是来自一个老百姓最朴实的诚信。

    而在另一边,牺牲的“小北京”身份也已经确认,他不是别人,正是雷军长的独子。

    军长的儿子和老百姓的儿子,都一同埋在了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那高山之下的花环,是所有人无声的誓言。

    为什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一直以来都说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但对于很多“生在春风中,长在互联网里”的Young friends来说,“最可爱的人”这个名词已经非常的陌生,“最可爱的人”究竟“可爱”在哪里呢?

    我想,这部电影能够帮我们找到答案

    在这部电影的开头部分,我们看到的只有最“土”的人和最“洋气”的人。

    靳开来和梁三喜,很土。他们穿得土,说话土,甚至连回忆过去都沉浸在“大胖媳妇大花被,大胖儿子热炕头”这种非常乡土的意念中;

    赵蒙生,很洋气。他吃穿讲究,抽烟高级,回忆的也都是跟自己穿着洋气的老婆在家跳迪斯科的场景。

    可以说,他们两类人对我们现代的都市年轻人来说,都有一定的距离,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戏剧的冲突,很难去感同身受。

    然而这一切的矛盾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就都改变了,他们不再是城市人和农村人,也不再是老百姓的孩子和高干子弟,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军人”。

    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无论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朴素生活理想,还是追求人生价值的高端生活理想,都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热爱的原因。当战火烧到这片土地上时,他们一起走向战场,就是为了保卫其他人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生活理想的权利。

    新中国从1949年建立之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战争也一刻没有停止,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等等等等,我们之所以能够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享受到更好的生活,都是因为有那些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保卫着。

    不论是将军的儿子还是普通来百姓的儿子,他们都愿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同胞,他们的离去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安心的生活,这,不就是最可爱的人吗?

    而除了歌颂最可爱的人,这部电影也十分尖锐地把当年存在的很多问题也表现了出来,比如:高干子女参军混资历的问题、为大家牺牲的靳开来功劳不被认定的问题、批林批孔时期生产的劣质弹药害死我军战士的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在回顾那段岁月的时候所不能够回避的问题,而这些今天看起来很不“和谐”的内容,则从许多个侧面更加反映出我们解放军战士的可爱与伟大。同时,这些问题也体现出了当年中国电影人对自己身上使命的负责。我们能够看到,近些年国内的战争电影,都喜欢去寻找一个外在的、敌对的视角去观察我们自身,而《高山下的花环》却始终都把视角放在这些人的身上,依然讲出了一个十分动人也发人深思的深刻故事。

    战争电影应该有反映战场惨烈的镜头,但也并不是一味地只有惨烈镜头才能叫战争电影;战争电影也没必要都要去寻找对方的视角,通过反映战争双方的经历来呼唤和平。因为,在近代中国的每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一次是主动侵略别人,都是在别人侵略我们的时候才被迫反击的,该“反战”的是所有侵略过我们的敌人,而他们的视角,对于我们自己的战争电影来说,不重要,也没必要。

    时至今日,战争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它变成了游戏里的画面、电影中的剧情、书中的章节,但请不要忘记,在那些遥远的青山里,埋葬着许多曾经年轻的生命,他们,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2. 图1-4是85年的唐国强和斯琴高娃,1-2是唐国强面容的成长,1-3是他意志的成长,演员的鬼斧神工,可见一斑。图5-6是一脸素颜雀斑却演技传神的盖克。 以前的演员,只需要演戏,不需要卖脸,也不需要卖隐私,卖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于是就一门心思好好演戏,凡是上的了银幕的,就一定是对得起观众的。于是,无论美丑,言语之中,眉眼之间都是戏,演个啥,是个啥。 《高山下的花环》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任何作品中都看不到的唐国强,谢晋这一类型电影的导演,我觉得国内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杨德昌比之更拖沓,其他的大牌比之显得浮夸和不自然。谢晋,真的早,还能这么好,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带来的不一定都是进步,大概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和社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筛选器,如今的时代,滤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追求了什么,又舍弃了什么。但大自然最后选择的一定是进步的。 谢晋在87年拍的《芙蓉镇》中喷文革,喷运动;在64年拍的《舞台姐妹》中喷社会黑暗;85年的《高山下的花环》更是有经典语录如“上战场前封我一个去送死的官”,“一个贵妇人,有多大权利,把电话打到前线”,“中国人都像他那样说实话,做实事,我们的国家某很多事都好办了”。。。这些话,难道不会让如今的我们感到羞愧吗? 那是一个歌功颂德趋之若鹜的年代,而谢晋 能在第一时间,把社会的正式面目和正确的价值观带给大众,没有丝毫的迎合,迎合大众,迎合国家政策,应该广电局。 细想我们惊愕于某些演技平平演员天价片酬时,难道我们我们自己的价值选择造就了这些天价片酬吗?如果我们不喜欢,不尖叫,不狂笑,他们又怎么会收视率和利益。我们错时因为我们喜欢了一些东西,他们错是因为他们就只知道给我们我们喜欢的那些。 《高山下的花环》豆瓣8.5。

  3. 《八佰》的热映引发了网友对于战争电影的讨论。

    关于如何评价《八佰》, 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有人同意,有人反对,这都在意料之中。

    在文章的最后,我写到:“中国最好的战争电影是《高山下的花环》”。

    正好借这个机会,聊一聊这部我个人认为中国战争电影的NO.1。

    国产战争电影十有八九都是抗日抗美,只有那一二分才聚焦其他战争。

    《高山下的花环》的历史背景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年轻人可以上网查一下,我这儿就不科普了。

    七八十年代,一个特殊的时期,一场特殊的战争,一部特殊的电影。

    《高山下的花环》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谢晋。

    狂放不羁的姜文对他崇拜不已,称他为“丰碑”;

    国师张艺谋说,谢晋他们那一代导演比我们会讲故事。

    影后陈冲说:没有他就没有我。

    在中国能称为大师的电影导演不多,谢晋绝对算一个。

    不管是红色时期拍摄的《红色娘子军》,还是后面令他名声大噪的《芙蓉镇》,亦或者是这部《高山下的花环》。

    他都能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讲述故事、构建人物。

    《高山下的花环》的主演分别为董卓、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扮演者吕晓禾、唐国强和倪大红。

    当年的唐国强名副其实的小鲜肉一枚,只不过是另外一个称呼“奶油小生”。

    那个年头,“奶油小生”算不上什么好词,唐国强因为这部电影成功转了型。

    男主角吕晓禾凭借《高山下的花环》获得金鸡百花双料影帝。

    还有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苏大强”。

    《高山下的花环》的剧情分为三段:战前、战中和战后。

    战前,在部队的高干子弟赵蒙生想要调回城市,采取迂回政策下放到连队担任指导员,和连长梁三喜、排长靳开来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

    就在调令下来的那一天,南边战争爆发,部队开拔。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赵蒙生随着部队南下。

    战中,赵蒙生从一个纨绔子弟在连长的信任、战士的激励之下,成为一名真正的战斗英雄。

    战后是关于烈士的善后问题,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讨论更是让今天的电影望尘莫及。

    既然是战争电影,宏大的战争场景必不可少。

    《高山下的花环》因为有部队的支持,所以在拍摄大场景时,一点儿也不含糊。

    尤其是坦克、重炮、直升机,这种镜头几乎可以媲美好莱坞的越战电影。

    战争的惨烈场面绝对空前。

    国产战争电影中首次出现如此血腥的场面,应该就是这部电影。

    场景再怎么宏大,战争再怎么血腥,如果没有反战思想,那在我眼中都算不得好电影。

    我们应该有一个常识,为什么要拍战争电影?

    文艺创作者拍摄战争电影不是为了报仇,不是为了泄愤,而是要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观众看完战争电影应该也是同样的感受。

    所以,对于一部真正的战争电影来讲,反战很重要。

    国产电影中反思战争的片子很少,《高山下的花环》是一个例外。

    虽然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在倡导为国捐躯的理念。

    作为师长的雷震在战前动员会上为全体军民打气;排长靳开来也对下属说,谁敢后退就一枪毙了他。

    赵蒙生作为电影中最为复杂的角色,他从之前的胆小懦弱到后面英勇杀敌,也符合这种逻辑。

    但看到最后,在残酷战争的洗礼之下,在战后内部矛盾推动之下,这种感觉逐渐减弱。

    你所感受到的只是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正如电影一直在讲敌我矛盾,可讲到最后你看到的只剩内部矛盾。

    反战之外,还有反思。反思的是官僚主义,反思的是当时的社会。

    赵蒙生是高干子弟,母亲可以动用各种手段让他调回城市,甚至可以把电话打到战争前线的师部,要求师长对她的宝贝儿子另加看待。

    梁三喜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他一生清苦,最后的遗书是一封欠账单。

    他说:人死,账不能空。

    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是少数。

    炮排排长靳开来,他直言不讳、顶撞领导,反映问题从不缺席。

    可在上头领导看来,他这是“爱发牢骚”

    干了几年一直是排长,直到临上战场,才被提拔为副连长,赏了他一个“送死的官”。

    这样的英雄在最后,连个三等功都没评上。

    除了这些英雄,有一个人物更加有意思。

    赵蒙生的母亲,一个曾经立功无数、现在身居高位的“马列主义老太太”

    “马列主义老太太”这一形象在八九十年代电影中经常出现。

    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82年潘虹主演的电影《人到中年》;

    1985年黄建新执导的《黑炮事件》里也有这么一个老太太。

    这些老太太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曾经是共和国的功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早已失去了当年的精神,变得自私,甚至有些刻薄。

    电影里很多场景和台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梁三喜对想当逃兵的赵蒙生说: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他说这句话时,眼中泛泪。

    当九连踏入越南境地,发现他们使用的、食用的都是中国援助的物品、食品。

    当年越南抗美时,我们确实没少捐献。

    讽刺的是,靳开来因为砍了越南的几根甘蔗,就失去了授勋的资格。

    “200个亿换不回来一捆甘蔗!”

    因为“批林批孔”时期的哑弹,小北京被敌人打死。

    连长愤怒地说:批林批孔,批你奶奶的头!

    赵蒙生在经历了战争以及战后那么多事,他对自己的母亲说:咱们离开人民太远了。

    梁三喜的母亲说:你是一个军长,送自己的孩子上前线,我哪怕只看到这一个,就这一个,中国能兴旺啊!

    银幕前的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会难受,我们会流泪。

    流泪过后呢?我们更应该思考。

    老生常谈再说一句:看电影得思考,如果只是为了打卡晒照,那就真的很可惜了!

  4. 云南的老山前线,那里有一片战士们的陵墓,如果问那是哪次战争的陵墓,那么还是尽早离开。 《高山下的花环》,看过,哭过,忘记过,《血染的风采》,听过,唱过,理解过。 爸爸的战友有的上过老山前线,那是怎样一种感觉?小时候常常无知的问,战友淡淡的笑笑,不愿回答。 如果现在再问,我也不愿回答,那是怎样一种生离死别,前一分钟还在我面前活蹦乱跳,此时此刻只是冷冰冰的躺在你面前?其实自己曾经经历过,中学时在部队,那天我出门了,结果部队战士们在排雷过程中出现了事故,现场没有看到,但是听他们所说,很惨,很惨。有一个战士我们昨天还在一起玩,今天,就只剩下一根手指……我曾经去医院看过,但是自己又不敢进去真正的看看他们,不怪当时自己懦弱,因为现在我依然无法承认当时发生过如此的事情。军人,必须承担的一些事情,我没有这个勇气。 陵墓中的战士们都很年轻,肯定的,打仗的都是年轻人,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活着的战友们去看他们,把他们的碑擦了又擦,把给他们点烟,给他们倒酒,跟他们说说话,泪不住地往下流,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却似乎很远,很远。 陵墓附近的部队来到这里做革命教育,教导员说,这里长眠的战士都是青春年华,看到他们,现在的战士们有什么思想问题都解开了——有什么比生死更重要呢? 想起了姥爷,一个参加过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越发明白他在去世前为什么老是从梦中惊醒,哭着说对不起,因为他的战友们或许就要看到胜利,却倒在最后一颗子弹之下,而自己却活着,活着,就是为了记住他们,替他们看看这个世界。 战友们说,不经历生死,是不会明白我们的感觉的。我明白,我也不明白,我不希望身边的人出事,但是如果出了事,只要人没事,我就心满意足——活着,真好! 战士们把青春献给了祖国,我呢?我把青春献给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