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适合分手的季节 İklimler(2006)

适合分手的季节 İklimler(2006)

又名: 适合分手的天气 / 气候 / Climates / Seasons / Les climats

导演: 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 努里·比格·锡兰

主演: 埃布鲁·锡兰 努里·比格·锡兰 娜赞·克萨尔 穆罕默德·艾尔马斯 艾瑞福阿西 Can Ozbatur 乌富克·巴伊拉克塔尔 法特玛·锡兰 艾岷·锡兰 Semra Yilmaz 弗里敦考克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土耳其 法国

上映日期: 2006-10-20

片长: 101 分钟 IMDb: tt0498097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刚愎自用的大学讲师伊沙(努里·比格·锡兰 Nuri Bilge Ceylan 饰)和身为电视制作人的妻子巴哈(埃伯鲁·锡兰 Ebru Ceylan 饰)正在风景宜人的海滨小镇卡斯度假,但是夫妻俩的情绪却与这里全不搭调。不知何故,他们发生激烈争吵,伊沙更撇下妻子独自回到伊斯坦布尔。在分居两地的日子里,伊沙和昔日女友(Nazan Kesal 饰)重温旧梦,然而他并未沉浸其中,却渐渐体味出妻子的珍贵。他决定启程找回巴哈……

演员:



影评:

  1. 女人啊,你為什麼哭泣?

    因為你的憂傷,男人不懂,你的快樂,男人也不懂,所以你嘲笑他,你蔑視他,你拒絕他,但你卻不能不愛他。於是你說服自己相信他的承諾和謊言,你回到他的身邊,但你得到了什麼?從男人身上,你也許得到了片刻的歡愉,之後卻是無盡的憂傷,而你的快樂,只能從你自己而來。

    愛情如氣候。

    今天明明還在承受太陽的暴怒,轉身已是冰天雪地,並要逆著刺骨的冷獨行。季節的變化如何大,說穿了不過是大自然的規律,週而復始,年年如是。多少年過去了,我們自以為習慣了四季的更替,但是當置身漫天風雪之中,我們的悽惶始終不減。

    其實有時我們只是想逃離孤寂而已。

    但為什麼回到他身邊,你還是要忍受無邊的寂寞?還是要孤身佇立在冰雪之中?他是在你身邊,但他真的是和你在一起嗎?他不是承諾會改變,會令你快樂嗎?你回到他的懷中只一晚而已,一切馬上回復原狀,你向他訴說你昨晚的夢,夢中你在青綠的草地上滑翔,滑過一個個小丘,然後你看見已逝的母親和你招手,在夢中你是如此快樂,你說的時候笑得那麼天真,在兩個小時之中我都不曾見過。你看著窗外,還沉浸在快樂中,他低沉的聲音突然把你驚醒:「現在幾點了?不要耽擱了上班的時間.我和你去吃早餐吧。」你怔怔地看著他,驀然明白:眼前這個人根本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夏天時,你們在烈日下分開,這半年裡你掉過許多眼淚,終於你振作起來,但結果,你還是回到了原點,彷彿一切從沒發生過,你們依舊是那一雙貌合神離的情侶,從一開始你的掙扎和眼淚就注定要枉費在這個自私的男人身上。

    可是你要知道,雖然他隱瞞了這半年裡和那個女人的事,但當他跟你說要令你快樂的時候,也許他不是存心欺騙你,不過是你們對於寂寞的理解太不同而已。他只是不想孤獨一人,卻不明白你更不能忍受兩個人的寂寞。他的確思念你,當他在陌生的城市尋到你的身影,他是快樂的,玻璃和風雪後的你很朦朧,但你的猩紅帽子卻出奇地鮮艷。他偷偷地跟著你,卻失去了你的蹤跡,正在徬徨著,你卻一下子從回憶的迷霧中蹦出來,站在他面前。他看著你笑了,你的臉無比鮮亮,但他好像沒有留意到,你頭上頂的帽子竟是暗紅的。他給你帶來照片,為你買了小禮物,你裝作不為所動,卻為了前事躲在車廂哭。他來認錯了,求你回到他身邊,然而在你回去後,他也醒悟了:在現實裡,原來你對他而言仍一如以往地沉悶,只是他的回憶和渴望把你美化了。

    於是你們又一次失望,關係彷如雞肋,你們再為了割捨與否陷入痛苦……週而復始,又是一個愛情的循環。
  2. 土耳其导演舍兰(Nuri Bilge Ceylan,)的《气候》(Climates,2006)是我今年看过的最佳的电影。《气候》比之于导演的前作《遥远》(Distant,2002)还要出色,而且承接推展了舍兰所关心的问题--疏离与孤独。

    本来是看《殇城遗恨》(Grbavica,2006)在先,一口气看两场。去年夺得柏林金熊奖的《殇城遗恨》风格平实,不动声色,直至最后十分钟真相揭露——少女是仇敌强奸成孕的孽种——这是原罪,但因为无私的母爱,一切罪恶都消弭无痕,借用文豪歌德(Goethe)在《浮士德》(Faust)中的神秘的合唱:「不能达成的愿望,在这里已经实现;不可名状的奇事,在这里已经完成;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高升。」《殇城遗恨》是一部关于战争与母爱的电影,令人动容,可是,这片刻的感触和愉悦在四十五分钟后实时消失。

    《气候》一开始的景深镜头已说明一切,妻子在前景,丈夫在后景,但后景的影像是模糊的,不对焦的;之后又反过来,妻子在后景,也是模糊的一片——夫妻二人在情感的废墟上踽踽而行,他们已无法沟通,视而不见,过去的美好日子不会再回来,一如安东尼奥尼(Antonioni)的《夜》(La Notte,1961),情隔万重山,爱是不可能的事情。

    电影分为三部分,气候和地点各不相同,一开始是阳光灿烂的渡假城镇Kas,阳光并不和煦,倒是令人焦躁难安;中段是雷雨前后的城市伊斯坦堡,风雨挑动人们暴烈的情绪与情欲;尾段是漫天飞雪的东部乡镇,寒冷封锁着窗户,封锁着道路,封锁着房子,封锁着人。

    三部分各有一个固定不动的长镜头,第一个是晚餐后的闲谈时段,夫妻之间已无话可说,夜的寒风令丈夫的关心问语变成冷嘲的说话;第二个长镜头是丈夫与情妇的性爱场面,一粒果仁引发出男性的占有欲,男人暴烈一如动物;第三个长镜头是夫妻重逢,二人在车上,丈夫说不如重新开始,却没有响应。

    安东尼奥尼(Antonioni)的《奇遇》(L'Avventura,1960)以一个左右对分的长镜头收结,情侣背后是坚固的房舍,而另一边是远处的火山——二人暂且得到坚固的感情关系,但未来是不可逆料的;《气候》有一个上下对分的长镜头,下面是丈夫与沙滩,上面是天空、海洋和妻子,二人活在不同的世界,妻子看着帆船,丈夫看着妻子,他无法掌握妻子的思绪。妻子好象海浪,片刻依傍沙滩的海岸,但倏然就会离去。

    在《气候》的尾声,妻子到酒店找丈夫,舍兰以一连串特写镜头(例如一支燃烧着的烟、墙上的绿色花边的灯)与不对焦的镜头交待二人重逢的夜,引人遐想。到结尾,二人分道扬镳,妻子回到工作的地方,雪下着,落在她的帽子上、肩上,更多的掉在地上,没有了爱的感情一如寒冬的雪。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 Pamuk)以雪的静默来打开不能被揭露的真相,真相老是令人难以接受,且带来威胁,结果是——谎言与面具慢慢地吞食纯真的自己,人本来的面貌与灵魂。然而,雪的静默带来另一种声音——The Blanket of fresh, white snow had buried the empty streets in a silence so deep that we could hear only our footsteps and breathing.(Orhan Pamuk”Snow”)。静默,原来是聆听自己灵魂的声音,那听不见的音乐与呢喃。
  3.  

       灿烂的光试图穿透古迹,照亮女人、男人不再坦诚映照彼此的心河。躲在阴影中,站在高岗上,女人注视、遥望着她似懂非懂的爱人,默默泪滴流淌在苍蝇的嗡嗡嘤嘤里。

       汗珠、梦魇、爱人、分手亦是朋友的谎言,一对貌似恩爱的夫妻,一段度假的全部曲目,在飞驰的摩托车上,因女人捂住男人眼睛,想要一同赴死的疯狂举动,余留的爱被痛苦的汪洋冲荡殆尽,提前结束了它的演奏。

       妻子随电视剧拍摄组离开伊斯坦布尔,丈夫继续留在城市做他安稳的教书先生。丈夫开始重新幽会旧情人,释放着偏执的征服欲望与空洞的痛苦。激情、欲望、占有都不是爱,空虚得让男主人公愈发迷茫无助。在重新找回妻子的道路上,再次撒谎,再次摇摆,再次感受无法纠正的“不和谐”,同时又体悟到爱、等待、希望,与割舍不掉的忧伤,爱情与婚姻随飞过头顶淹没在鹅毛大雪中的生命过客,远走了。而这样一部幽怨地讲诉“分手”故事的电影,正是来自土耳其导演锡兰06年的作品《适合分手的季节》。

       如若真心赞扬某位影人,或许避开“传承”或“巧仿”的同比,更具有敬重与表达其不可或缺的意义。但对一些比较神秘且低调的人,总会觉得评论不够生动饱满,触不及面目,就拿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来讲,举出电影《五月碧云天》《远方》《三只猴子》加之这部《适合分手的季节》,再谈到欧洲电影奖、戛纳电影奖,伊斯坦布尔电影奖等等,还是没有介绍凯瑟琳.毕格罗时,引前夫卡梅隆、奥斯卡《拆弹部队》来得深刻,令人过目不忘。

       显然,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锡兰是戛纳的宝贝,不是好莱坞的宠儿。他致力于民族文化生命的雕塑,而非立足在影视商业帝国竞赛。作为个人对艺术存在方式的不同追求,商业与文艺宣传效果的差异,总之,能深刻记住锡兰部部精心的代表作,竟也会不在意幕后的他是谁,成为无奈的遗憾,始终在影迷心中存在模糊不清,找不到扶墙的眩晕感,这也是能够理解的自然现象,名利与贡献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在谈及他的作品时,每每乐此不疲,从头到尾再絮叨一遍,讲他的电影风格,与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并论,并不由自主地拿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等顶顶大名荣耀锡兰的门面。不管怎样,看起来,很多影迷愿意折服于他编、导、摄、演多栖才华,盛誉他特立独行的世界独立影人身份,哪怕他就如媒体所言是位大器晚成的电影界“孤狼”一样的大叔,对他的喜爱之情应该是发自真心的。

       选择看《适合分手的季节》,多半是好奇锡兰担当主角,镜头前的直观形象了。笑起来英俊腼腆,板起面孔冷漠刻板的锡兰,想不到是有做演员的天赋的。而演绎方面的才华,丝毫不影响他编剧导演的能力。99年的《五月碧云天》,锡兰回到故乡请来双亲隆重助阵这部真实人间醉人的“碧云天”,到06年自编自导自演的《适合分手的季节》,他迷恋长镜头的风格未变,却多了内敛的沉淀;画面灰色意境未变,却多了跳跃的春山黛点;谱写故事情调未变,依然倾向自传体视角,且多了成熟现实的气息,而时间过滤走的遗憾,显然,也并未摧毁锡兰的电影人未来。

       若比较“五月碧云天”与“适合分手的季节”,我的确更喜欢早年锡兰张扬释放华丽才情的做派,或许充满诗意的图画是最直接吸收灵魂的磁盘,在这一点上,锡兰具有高超的视觉鉴赏力,他的审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适合分手的季节”因剧情需要,显得规矩、迷蒙、躁动、分裂了,围绕着爱情婚姻,问题源源不断。如此,图画便不重要,需要全神贯注可听可想的故事内容。为迎合主题,叙事角度、故事节奏、拍摄剪辑等的确集中成了一种矛盾复杂的融合体,尝试了新的影像语言,动静中流动着令人抓狂的心理变奏曲。若不细心体会,或厌倦了声东击西的“暗语”,此剧的美丽在时过境迁后体会到它的震撼感,我想可能性更大。总之,爱情不能望梅止渴,一生定要有份属于自己的爱,在心猿意马的人心中挑挑拣拣,也许就该存在相当复杂的因素。而这样思考所需的脑细胞自然要抱怨。

       剧中,锡兰游走在婚姻内外的躯壳与灵魂,随同沙滩烈阳及小镇冰雪,形成了全剧复杂善变的情感叙事线。对于夫妻最后陌路的成因,锡兰选择了倒叙的手法。电影结束时,就能完全理解最初镜头中,莫名啜泣的女子的脸,她的忧伤来自何处。而锡兰自身摇摆不定的心性,也有所推诿。似乎是夫妻生活中存在的通病,太过亲密,就会看到彼此的眼屎,太过疏离,就会彻底放开了彼此相牵的手。所以,最后为了自由,为了完全占有,男人说谎,女人逼供。男人偷腥,女人伤心。女人离去,男人悔悟。但结果是,再也回不到彼此只拥有对方的曾经。

       这当然是人间一大悲剧,永结同心的神话被笑话了。其实不讨论整部剧的主题思想,就说锡兰拍摄此剧所要历练自己的所在,完全能感受他对美的贪婪诉求,诗歌、散文、小说外加图画,他一直要求自己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完美地分割他们的比例,并永远同时存在着。而这一部,因为复杂的“情感”话题,使得他的意图未被唯美的诗境画面掩藏,所以有了均匀分布的平衡感,但也在视觉上少了异常突出耀眼的锋芒。




  4. 文/铃鼓先生

    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06年的爱情片名叫《适合分手的季节》,这是台湾的译名。如果直译片名的话,就叫《气候》,所以说台湾译名非常直接地点出了本片的两大要素——爱情与气候。

    这两要素在片中相互纠缠——感情上的关键节点对应着窗外的气候,而当天气变化之时,感情也会发生变化。夏日的阳光,秋天的雨水,冬季的雪花,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变化,已经暗含在这样的气候当中。

    这片子有意思的是,导演锡兰出镜饰演男主,他自己的妻子出镜饰演女主,所以这片子不可能排除两人关系真实再现的可能。但是,这并不是一部私密之作,锡兰的厉害之处——把私人化的体验,加工提炼,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典型,能够极大地唤起观众相似相通的情感,比如《野梨树》。

    也就是说,《适合分手的季节》,锡兰抓住了爱情的某种本质,以及再现了两性,更多的是男性,处于感情之中的心理状态。

    夏日,两人来到海边度假,看望朋友。但这之中,两人的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往日的激情不再,日常的只言片语变成了伤人的利器。这其中我们能看到——男主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试图控制对方,处在主动而强势的地位;

    而女性看似被动,实则游刃有余。男主提出分手,希望改善下两人的状态,主动做了“坏人”。在回程的途中,坐在后座的女主用双手蒙住正在开摩托的男主。这一“自毁”的行为,有着一丝殉情的意味,是女主对既定现实绝望而无力的反抗。

    秋天,两人分居多日,并没有在一个城市。男主在日常的枯燥的生活中发现周围人的感情也是分分合合。同时,这或许是男性本能的驱使,或是心中空无一物,他来找自己的旧情人。男主在桌前,将坚果抛进嘴里,有突发奇想地把坚果抛进坐在沙发上的情人嘴里。

    坚果从男主这儿,扔进他情人嘴里,这里的性意味十分明了。第一次,情人接住了,第二次,没有。有趣的是,男主捡起留在脚边的坚果,想让她吃下,她断然拒绝。这里男性那种强势的、支配性的地位已然暴露无遗。

    接着,女性是宽厚、慷慨的,男主像小孩子一样,倒在情人的怀里,眷恋,依偎。当然了,男主想要的则更多,情人不太乐意,接下来的,活像“强奸”现场——男主想彻底地占有她的身体,撕开衣服、强吻。场面虽然十分粗鲁,可他的情人似乎乐在其中,这两具缠在一块儿的肉体,很难厘清到底是谁想要谁不要。

    这里清晰地呈现了一个混沌的状态,这是一场狩猎游戏。男主越是得不到自己的爱人,越是渴望占有情人,寻找某种替代。两人从沙发上滚到地上,男主强迫情人吃下掉在地上的坚果,这一事实说明了——男主需要通过这样“变态”的、攻击性的行为,来确认自己的地位,看似乖张暴戾,实则是虚弱不堪的表现。

    而第二次情人夜晚里,对男主发出了明确地性邀请,男主反而拒绝了。原因有二:一是两人的聊天之中谈到了他的妻子,也就是女主角,使他想起了自己的爱人;二是电视里新闻播报了一则关于地震的消息,唤起了他对女主的担忧。

    这时,他意识到到,自己爱的人到底是谁——性,的确对男性,或者说是对人,有着十足的诱惑力;但是在真正的感情当中,性绝非是目的,换言之,真正的感情之中,不会首先想到性,性这一要素是在感情发展当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

    冬季,男主冒着大雪来看望女主,希望言归于好。在餐馆里,两人的聊天并不深入,赠送的礼物也没被带走。他在附近兜兜转转,决定冒险地“摊牌”——直接表明希望两人回到分手前的那样。在狭小的车内空间,男主讨好的话语,漏洞百出,十分不可信,而女主也直接问他是否去找他的老情人去了,他撒了慌。

    男主回到自己的旅馆,准备第二天离开。当晚,他的房门被女主叩开了。接下来,锡兰导演用了一组十分迷离晦涩的镜头,表现了两人躺在床上,靠在一起,但看不清他们到底在干嘛,像是在做爱,但绝对不是做爱,一种纠缠不清的状态,更像是两人内心纠葛的展现。也就是说,两人躺在床上一夜,什么也没有发生,沉默,一言不发。

    我一直认为《迷失东京》那样孤男寡女躺在床上可以什么也不做,静静享受纯粹的美好,是不切实际的,而实际上,这样的不切实际,往往是真实存在的,在科波拉那里存在,在锡兰那里存在,在现实中存在。

    一早,男主一夜没睡,坐在桌前,望着窗外的大雪,女主醒来,互道早安,她言语间的态度似乎是有希望重归于好。但男主十分“务实”,说要送她回剧组继续工作,自己今天也将乘飞机回家。因为一宿的沉默,并不能说明什么,也许这会儿女主动摇了,成热打铁,男主也许能挽回她的爱人,但在这样一场你来我往的角力中,是很难判断自己究竟处在感情中的什么位置,尤其对于男性而言。

    工作间隙,女主望着远去的飞机,在大雪中流泪。对于旁观者而言,似乎只要要求双方主动,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对于当事人而言,这真的太困难了,时机一旦错过,双方就注定渐行渐远。那么,如何把握时机呢?我不知道。

    所以,没有哪个季节适合分手,而分手,却不挑季节。

    作者|铃鼓先生

    曾经如此苍老,而今风华正茂